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2) ---- 教誨甘露明點講記 第四課 法王晉美彭措 造 益西彭措法師 譯講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37645) |
-- 作者:解脫之門 -- 發表時間:2013/10/3 上午 10:08:33 -- 教誨甘露明點講記 第四課 法王晉美彭措 造 益西彭措法師 譯講 教誨甘露明點講記 法王晉美彭措 造 益西彭措法師 譯講
第四課
「溫良」,就是對待人的態度要好,不論跟什麼人相處,既不要冷若冰霜,也不要熱情似火。太冷了,別人會感覺不好接觸,距離就很遠,心和心沒辦法溝通;太熱了,有意的熱情也是過分的負擔。如果有溫良的品行,人家接觸起來會很舒服,會感覺很溫暖,有一種依靠。溫良也是一種中道,很自然、不過分,在哪裡都能和別人相處得來。別人也感覺到和你在一起很合適,這樣關係也會長久。
「量大」,就是心量很大,能夠包容。就好比在一座十層的高樓上,看街上來來往往的行人、車輛,這一切都是在你心中顯現。以因緣和合,自然會有各種各樣的顯現。量大的人這一切他都能容得下,都能看得慣;量小的人就以自己的主意為主,想讓其他東西都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這樣就容不得人、容不得事,常常會生煩惱。
萬法各有自己的法位,香就住在香的法位上,臭就住在臭的法位上。如果你硬要使香變成臭,使臭變香,那是自己不懂道理。所以在我們的心前,確實有千差萬別的顯現。量大的人再多的事情,他都能容得下,他不會太在意。
比如說你只容得下香,容不下臭,硬要把它排斥出去,那是不是全世界的廁所都要排斥出去呢?這也不可能的。如果只喜歡吃這種味道,而排斥其他,那全世界有各種各樣的口味,這也無法排除。就像這樣,能很開明通達,世上的人是千頭千面,各有各的性情、習慣、愛好,世上的事物,也是不斷隨著因緣而發生。在佛教裡面,也是各宗各派、各種法門。這些都是隨著自身的因緣而顯現的。
量小就局限在一個地方,一旦不符合他的意思,就會生很大的嗔心,所以無法包容人。就像一個器皿,量很小,它包容的就小,最後成就也小;量很大,包容就大,心就很大,福德也大,事業也大。所以,心量的大小決定成就的大小,決定人生境界的大小。
在人的品質上,量大是非常重要的一點。量大的人,他什麼事情都不掛在心上,樂呵呵的,什麼都看得慣,什麼都能包容,他有一種豁達大肚的氣度。量小的人,就處處看不慣,一掛在什麼上就想不通,包容不了,過不去。這樣會很難修大法。
「識廣」,就是見識面要很寬廣。我們在什麼事情上不能通達,就是在那裡愚癡,做起來就會有障礙。所以要活到老學到老,拓寬自己的見識面,這樣方方面面才能圓通。
比如同樣兩個人,一個人見識面廣,心境開闊,處理事情就很靈活,對未來的設想也很遠大。見識小的人,通常會局限在一個很小的範圍裡。就像窮山溝裡的人,見識狹窄,他的想法也會很小。這都是人的品質問題。
修道就是靠這八種品質。八種品質培養好了,就是上等的材料,這樣學佛是相當快的。無論是持戒或修法都很容易上路。
簡單地說,所謂的人品好,就是指對於長輩尊敬,對於平輩能隨順相處,對於晚輩能愛護。更簡要一點,一切都歸納在一個「心地善良」上。心地善良了,對待人自然有一種合適的方式,能隨順別人的心來利益他,不會做諂誑的行為。心好就對人真誠,待人長遠,時時處處為人著想,也就會開拓心胸,有一種深謀遠慮;而且不會以身語意損惱別人,是一種很溫良的性情。也會心胸開闊,處處能包容,而且經常與人交流,見識也會廣大。
這個心地善良的具體內涵,落在最切近的人世間的生活中,就是傳統中所說的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怎麼結合在自己身上實行呢?
下面就講一個王鳳儀善人的事蹟,作為大家效仿的榜樣:
王善人天性淳厚,遇事總是為人著想,從小就很有孝心,從讓肚兜這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來。
善人這樣講:
我媽看我赤身裸體的,給我做了個肚兜遮醜。我三弟和四弟看見了,就非要不可。我媽又不肯給他們,惹得吵吵鬧鬧。我就對我媽說:「我不愛戴肚兜,給弟弟好了。」心裡暗自立志——我一輩子也不戴肚兜。因為它讓我媽為難過,流過眼淚。
這是他八歲的時候,很小的孩子,他就很有善根,已經知道為母親著想。小孩家裡窮,母親就做了一個肚兜遮醜,弟弟們都很想要,在這種情況下怎麼想?他就自己說:「我不愛戴肚兜,給弟弟好了。」這就是他的讓和孝。
在他十四歲時,又有一件事,他是這樣講:
我是極愚極笨的人,又沒念過書,家裡有些山坡地,因為缺少肥料,打的糧食很少。我十四歲那年,就給村東頭的王樹德家裡放牛。我上工的時候,東家吩咐我:「你每天上山放牛,再把牛放飽了,喝好了水。當心不要叫牛吃了人家的莊稼。晚上再燒好這十二鋪火炕。擋好雞架和豬圈的門。」
我就照著東家吩咐的話,每天上山放牛。我不和別的放牛娃在一起放,因為他們把牛放在一處,就只顧自己去玩,也不管青草是好是壞,一有跑出圈子的,就拼命毒打,有一些牛都被打斷了腿。有的牛打傷了,傷口化膿長蛆,還有因為吃不飽生病死掉的,我看著實在不忍心,我是專門找草好的地方去放。給牛飲水的時候,飲完了不叫牛跑,怕牠串了水受病(這是他很細心地體貼牛,在牛喝飽了水的時候,不讓牛亂跑,不然這樣一跑,串了水,就會得病)。冬天生小牛的時候,晚上我把牛犢抱到伙房的炕上,怕牠凍死。所以我放的牛都吃得肥胖。毛色油光水滑的,生的小牛也沒有損傷。我常說:「因為有牛,東家才給我們飯吃。如果不愛護牛,就太沒有良心了!」
王善人十四歲時就知道愛護生命。他跟其他放牛娃不一樣,其他人不知道怎麼體貼牛身上的苦樂,所以放牛都是馬馬虎虎的,只管自己去玩,也不管牛吃的草好不好。牛一有跑出圈的,就拼命毒打,那些牛有的被打斷腿;有的被打傷,傷口化膿長蛆;還有的吃不飽,生病死去的。善人看著不忍心,他就反過來做,設身處地地為牛著想:牛是一個生命,在牠身上有苦樂,我怎麼來使牠得安樂呢?他專門找草好的地方去放,而且知道牛喝飽了水不能趕牠跑,生下的小牛怕受凍,就把小牛抱到火炕上。所以,他放的牛長得很好。
我燒這十二鋪好炕時,總是留心考查,哪一鋪炕,犯什麼風,刮什麼風的時候倒煙,隨時修理。東家告訴我,冬天每鋪炕,燒兩捆高粱杆。我在天暖的時候燒小捆,天冷的時候燒大捆。老人住的坑,總是燒大捆,燒完了炕,把燒火門堵住,不讓冷風吹進炕洞裡去,好保住暖氣。凡是東家吩咐我做的事,我都盡心竭力地去做,不讓東家分心。我滿工時,東家對我說:「你做得太好了,你真忠誠可靠,將來一定能成人。」
這就是做人的道理,怎麼盡忠。善人給東家幹活盡心盡力。如果我們有私心,就馬虎了事;如果我們有善心,就有能力,就會方方面面為別人考慮周到。心的力量實際是無窮的,有自私自利,就把心障住了。
善人燒十二鋪火炕,他是細心地考查,他要去觀察哪一鋪的炕犯什麼風,刮什麼風的時候會倒煙,他就隨時修理。按照東家的吩咐,冬天每鋪炕,要燒兩捆高粱杆,他就不浪費,他是以最節省的方式來燒。這都是替東家著想,不是亂燒的。
他就會想到,天暖的時候,燒多了沒用,就燒小捆,天冷的時候要加溫,所以就燒大捆。又很體貼老人身體衰弱,需要保暖,對於老人總是燒大捆。而且燒完的時候把燒火門堵住,不讓冷風吹進去,好保住暖氣。所以他是處處用智慧觀察,怎麼把事盡心盡力地做好。
他說:「凡是東家吩咐我做的事,我都盡心竭力地去做,不讓東家分心。」這是他當時內心的想法。我們要學的就是這種用心。其實能讓東家省心,自己就省心。如果做的不好,東家時時擔心、提防,實際上就觸犯了東家,沒有盡到僕人的道。他守住一條原則:我做事一定要盡心竭力,想方設法把它做好,使東家放心。能讓東家放心,自己就得到了信任。所以,到他滿工的時候,東家就非常感動,說:「你做得太好了,你真是忠誠可靠的人,將來一定能成人。」
還是十四歲這一年,善人講過一件事:
我放牛的時候,每逢過年過節回家,我媽總給我留一些好吃的東西,我都不肯吃。我對媽說:「東家給吃的東西,我們家都沒有的,我吃得太飽了,一口也吃不下,給弟弟們吃吧。」因為他年紀小,在外面給人家放牛,他的媽媽本來就不放心,怕他在外面吃不飽,睡不好。他的想法是,我如果在媽媽前狼吞虎嚥,不是更叫我媽不放心了麼?我才一口也不肯吃,好叫我媽放心。
從這一段能看到王善人的孝心。他心裡想:如果我狼吞虎嚥,讓我媽看到,她會認為在外面吃得不好。這樣母親就會擔心。他不想讓母親擔心,所以就說:「東家給吃的東西,我們家都沒有的,我吃得太飽了,一口也吃不下,給弟弟們吃吧。」然後母親就認為,我兒子在外面肯定吃得很好,也就放心了。
善人有這種天性,知道體貼母親的心,想方設法讓母親放心、省心。
我家裡窮,弟兄又多,我媽給我們做鞋,很困難。哥哥弟弟們,又都爭著要新鞋穿。所以我就天天光著腳上山放牛。有一天,東家叫我去給親戚家送記錢,我本來想回家拿鞋,又怕我媽為難,就光著腳去了。第二天回家和我媽一講,我媽說:「你不穿鞋,就到親戚家裡去,不是叫人家笑話我嗎?」我才知道錯了。
這是善人能行悌道,事事懂得謙讓,把好處讓給哥哥弟弟們。
他是這樣想:我們家窮,哥哥弟弟很多,媽媽做鞋很困難。他就不跟哥哥弟弟爭,自己光著腳上山放牛,這就是在行一個「讓」字。
所謂的心地善良怎麼來實行,首先是在最近的家庭、生活、工作當中,努力地去奉行孝、悌、忠、信等的善道。首先是要學會體貼別人、把利益給別人,這要從家庭做起。先發出這份心來,就是最基本的善心,然後在這上逐漸地去充實、圓滿。
善人十五歲時又有一件事,他這樣講:
我十五歲那年,在家裡學做活(就是種田),有一天跟我爹鏟地(就是在田裡面鋤地),我爹一邊鏟地,一邊跟我閒談。講起人生過日子的事,他老說:「我們朝陽人,每人有五畝地就保住命了。」當時我就暗自立志,絕不多貪求。
所以,他後面能夠行一個「儉」字。他很節儉。他覺悟得快,他父親講一些人生道理。實際上人要維持生存,無非是要養身體,基本能維持吃、穿、住就行了。他爹說了,人不必過多貪求,有五畝地就能保住命。他就暗暗立志,以後絕不多貪。
十七歲那年,善人給人家做長工,下面是他講做長工時的體會:
我最初上工的時候,就留心考查東家的心理和活計的做法。看到他的院子裡如果清潔,東西放得整整齊齊地,就知道東家喜歡乾淨、整齊,以後幹活的時候,一舉一動,都要求乾淨整齊。看到他的菜園子和田裡,溝很深,糞土很肥,就知道東家幹活很切實,不論做什麼,都不能草率。如果看到他的糞堆得不整齊,園子裡荒草很多,就知道東家幹活很慌張,以後幹活就要求快。如果你求切實,他准不說你做得慢(意思就是,如果你求切實,一點一點地做細緻,東家並不會讚歎你做得很慢、很好。他是急性子,不合他的心,他就不高興)。俗語說:「做活不由東,累死也無功!」這話一點也不錯,一定先要摸透東家的心理,才能使他稱心滿意。
當僕人的要盡僕人的道,就是要盡這一個「忠」字。因為東家,你才有活幹,東家給了你錢,你就要好好為他辦事,這是做人必然的道理。如果拿東家的錢,卻不順他的心幹活,那就沒有功德。幹活能由著東家的心,做得他心滿意足,就算是把事辦好了。
這是教我們在和人相處的時候,要順人的情,能順得到,心和心就相通。無論到哪裡,都能和人和睦相處。只順自己的情,不考慮別人,那就處處行不通。
秋天賣白菜的時候,東家叫我打水澆菜地,從早晨一直澆到小半夜(就是晚上十點多鐘),他也不叫我休息。我問他:「可以了吧?」他說:「你澆一夜吧!明天趕早去賣,好長分量。」(這個東家很貪,明天要賣菜,他就叫工人從早上一直澆到小半夜。)
我一聽,心裡想:那我不累死了嗎?我打滿水,又用力往下一頓,水桶咚地一下,掉到井裡面去了。東家聽到響聲,問:「水桶掉井裡了吧?」我說:「是啊!等我撈出來再打。」他說:「半夜了,看不見,不要撈了,明天再說吧,你睡覺去吧!」人不能做過分越理的事,所以說壞心眼用對了,也是道。
這個東家為了賺錢,有意地澆水長分量。善人認為,這是過分越理的事。所以他想了一招,把水桶咚地掉到井裡去,就再也澆不成了。深更半夜,東家也不可能讓他去撈。他就說,壞心眼用對了也是道。
善人十九歲時做了一件救蒙古女人的事。他是這樣講的:
團子山南屯的李東家四十多歲了,還沒有兒子,他娶了一個蒙古女人做小妾,才生了一個兒子。因為附近有煤窯,那一帶家家戶戶都是燒煤煮飯的。蒙古女人初來乍到,不會用煤爐,煮的飯不是生了就是糊了。李東家的大老婆叫做內東家,因為她嫉妒蒙古女人,所以在一邊看笑話。東家每逢吃飯就生氣,他怕幹活的吃不飽,不賣力氣幹。蒙古女人把飯菜做壞了的時候,就時常挨打。內東家就在旁邊看熱鬧,她不但不幫,還暗自得意。
我聽到這件事,實在不忍心,就故意到他家去找活幹。老東家正愁雇不到人呢,一看我肯去做,非常歡喜,親自陪我吃飯。遇著飯做夾生了,或者是竄煙了,老東家就開口罵他的小妾,舉手就打。我看到這情形,就故意說:我愛吃這樣的飯。還比往常多吃一碗,免得老東家生氣。
每逢下雨陰天,不能下地幹活,我就說:「今天外邊沒活,我做飯。」借這個機會,我告訴蒙古女人怎麼用煤火。不過半年的工夫,她就學會了。老東家也不再生氣,他的小妾也不再挨打受罵了。
日子長了,我看老東家高興的時候,就勸他說:「二內東家拋井離鄉來到我們這地方,舉目無親,語言又不通,風俗習慣也不一樣,只有你和少東家是她親近的人(二內東家,指這個蒙古女人;少東家,指蒙古女人生的孩子),你得同情她,優待她才對。」老東家說:「你說得很對!我哪裡是愛生氣呢?她把飯做壞了,我是怕雇的人不願意,才打罵她的。」
到我滿工的時候,老東家說:「你這個人,我算考查明白了,你真有良心!現在我也不生氣,她們娘倆也好了,這全是你的功德。以後有為難的事,儘管來找我,只要我做得到的,一定幫你的忙。」
所以,善人出於一片善心,他到哪裡都是為人好。看到這一家不和,二內東家經常挨打受罵,他就有心要幫她。所以想方設法教會二內東家用煤燒火,使得這一家變得和睦。這樣就感動了老東家。
人要有這樣的心,能處處為人家排憂解難,把別人的苦看成自己的苦,來替他解決,就是心地善良。這樣到哪裡都能感動別人,轉惡為善。
講善人的傳記,是給大家提供一個做人的榜樣。如果聽了,能學會善人這樣用心,把它用在自己生活中,也同樣能做一個善人。關鍵是學了就要在自己身上運用。能學到一句、半句,都能讓你受用終生。這都是非常切合實際的,就在你日常生活當中,馬上用得上。
善人二十歲的時候,他這樣講:
我幹活的時候,遇到一位東家奶奶,喜歡罵人,罵她兒子能夠連罵三天。我想一個人總罵人,不是好事,但又不好勸她。四月二十八號趕廟會(以前的時代是農業社會,廟會是一個很重大的日子。趕廟會就像過節一樣),所以到了這一天,照例都是放假,早晨還要種一段時間的地。東家奶奶打發小兒子去看看我們種完了沒有,她想要種一些玉米。她兒子也沒來對我們說,看完了回去,也沒跟他媽講,我們也不知道東家奶奶的心思,就把犁給解了,她就大罵起來。我聽她罵兒子,才知道事情的原委。我在伙房吃飯,大師傅來盛一次菜,我問一次:「她還在罵嗎?」大師傅說:「還在罵呢!」連問了三次。
我吃完了飯,走到上房前面,大聲地說:「別罵了!氣死一位老太太,我們可擔不起。」我又招呼夥計們說:「走!給她種玉米去!」她出來說:「今天放工,別再幹活了!」我說:「不要緊,今天是我們的工。」
確實是為人厚道,心裡不計較,能吃虧。主人想多種一會兒,我就多種一點,是這麼厚道。所以,他一聽到東家奶奶不高興,罵三罵四的,他就跟夥計們說:「走!我們一起去給她種。」
過去在趕廟會的時候,照例都放假不幹活,就像過一個重大的節日,老闆都給工人放假。按照一般人的見識,這時就會爭:為什麼要給你幹?今天不是幹活的時間。這樣就會傷情義。善人的做法跟世俗人相反,他寧願待人厚,不可待人薄。他甘心盡義務,這就是心量大。這樣的話,他在理上占了上風,東家奶奶也要佩服他,人的心自然歸向他,這就是以誠感人的道理。
這樣的話,東家奶奶攔也沒攔住我們,我們硬是把玉米給種完了(這樣就做得人家佩服),我們是種好了,盡了責任再去逛廟。這個時候東家奶奶又說:「今天太晚了,明天再去吧!」(廟會也可能有幾天。)我說:「這是我們的工作,耽誤點不要緊。」(就是說,今天種玉米是我們的工作,耽誤了時間趕廟會不要緊。明天不去趕廟會,明天有明天的工作。)東家奶奶就覺得過意不去,故意說:「今天沒錢給你們!」我說:「不用錢。」說著就走。在這時候,老東家背著幾吊錢趕過來(老東家心裡也過意不去)。我對夥計們講:「我們挑人家的禮,別叫人家挑我們的禮,晚上還得早點回來,做些零活。」一邊說話,一邊慢慢地走,怕累著老東家。等他趕上,把錢分給我們,又陪著我們遊逛了一天,晚上樂哈哈地回來。東家奶奶也樂了,以後她也不罵人了,反倒時常勸我不要生氣。我說:「我哪有氣,我是為了你們一家和和樂樂。」由於這一椿事,我才明白,悟誰的道,誰就聽你的話。
這話說得很好。「我們挑人家的禮,別叫人家挑我們的禮」,意思是:如果自己沒盡到責任,就有別人挑我們的地方。但我們盡到了責任,只有我們挑別人的禮了。所以,東家奶奶都得轉過來聽他的話。他不要錢,老東家心裡實在過意不去,就親自背著幾吊錢趕過來給他。他是真心為東家著想,把東家的事看成自己的事,盡力做好,東家怎麼不受感動呢?
他在趕廟會時,還想到晚上早點回來,多做一點零活。這種做法跟現代人恰好相反。能夠這樣做,人的心都是肉長的,能不感動嗎?主僕之間心和心就通了。
所以是心和心相交。如果只為自己,不為別人著想,彼此的心一有利益的爭奪,就對立起來,心和心就不能融通。所以,在選擇是取義還是取利的時候,應當取義而不取利。如果取義(就是只盡義務而不求回報),以一心為人的忠誠,那心和心就相通了。
所以他說,通過這件事我明白了:悟誰的道,誰就聽你的話(這裡說的「道」,指倫理的道,做人的道)。
有一天,少東家打他弟弟,他媽和他妹妹都哭了。我就不讓了,我說:「你是打你兄弟麼?你簡直是打你媽!你媽為這事痛哭,你能算孝嗎?」他一聽,立刻就不打了。你看我這樣做活的,還管東家呢!這就是盡忠。一般人都是習而不察,才看不出奧妙!
有一天,少東家打他弟弟,他媽和他妹妹都哭了。善人這時就說:「你簡直是打你媽!你不知道你媽和你兄弟的心是相連的,你打在你弟弟身上,就等於打在你媽心上。你媽為這事痛哭,你能算孝嗎?」
善人說這句話完全是為他好,而且說得在理,少東家理虧,立刻就不打了。所以一個打工的人能夠盡倫理的道,結果還能管東家!東家的心也佩服他。
總的說也很簡單,就是一條法則:「吃虧就是占便宜。」所以,這個道是反過來走的。你能夠盡忠,別人就忠於你;你能夠奉獻,別人就回報你。以義相交,彼此的心就相通;以利爭執,彼此的心就對立。
學到這裡,我們應當檢查自己的行為有哪些錯誤,在這裡能把占便宜的心改成盡忠誠的心,心就會開始變得善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