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2) ---- 教誨甘露明點講記 第七課 法王晉美彭措 造 益西彭措法師 譯講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38015) |
-- 作者:解脫之門 -- 發表時間:2013/10/23 上午 08:44:05 -- 教誨甘露明點講記 第七課 法王晉美彭措 造 益西彭措法師 譯講 教誨甘露明點講記 法王晉美彭措 造 益西彭措法師 譯講 第七課 (三)智慧無垢
云何智慧得無垢,日日於真教授處,
履行聞思修精進,以此速當得菩提。
這個教言的第三個要點是獲得無垢智慧。實現它的途徑是每天對於真實教授處的教法,履行聽聞、思維、修習這三大法行的精進。以獲得無垢智慧的緣故,能速證菩提果位。
以下對這一頌的深廣內涵做分段闡述:
智慧是道的根本
如果有很好的人品,具備一個修行人的品質,之後又打好了持戒的基礎,那就可以在這個地基上,開始建立起佛法各層次的功德大廈。
一般來說,成佛之道包括三十七道品等種種道的支分,而這裡唯一提出智慧,因為它是一切道的根本。智慧就像是國王,其他的布施、持戒等道好比是國王的眷屬。只有依靠智慧才能斷除煩惱障、所知障,而開發無上菩提,所以說智慧是佛道的根本。也因此第三個要點就是發起無垢智慧。
修學的目標是獲得無垢智慧
「智慧」,是指無誤地抉擇諸法實相的心。「垢」,是障蔽智慧開顯的垢染。
我們現在對於萬法的真相,比如對無常、對苦、對無我等有很多的無知、邪知和疑惑,進一步說就是心裡有種種顛倒的執著,有人我執、法我執,這些全是垢染。如果由精進的聞思獲得了定解,就會消除心裡對法義無知、邪知和疑惑的垢染;再通過實修,進一步消滅以人我執和法我執引起的雜染心,這就是「無垢」。也就是通過聞思修三大法行,逐漸斷除心上的各種垢染,而獲得智慧。
為什麼修道的關鍵是遠離垢染而現前智慧呢?這又要瞭解流轉和還滅的兩重緣起:最初是由於一念無明,沒認識到萬法的實相,虛妄地執著有各種實在的法存在。這樣起了人我執和法我執,之後就一定會引起種種的煩惱和造業,結果以惑業的力量顯現各種不清淨的果相,這一切都是垢染。如果你能認識到造成這一切的根源是一念無明(是不認識萬法的實相),那麼也就知道轉染為淨的關鍵是生起認識諸法實相的智慧。
我們現在以無明的力量,不斷地起惑造業,形成了一個緊密交織的邪見的羅網,充滿了各種煩惱、痛苦。這都是要解決的問題。而這只有透過認識諸法實相才能解決,除此之外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所以,尋求無垢智慧就成為學道最根本的事。因為不能消除虛妄的執著,佛性就無法開顯,一直就會隨著虛妄分別的力量,而被纏縛在雜染的煩惱、業和果報當中。
雖然說開來有惑、業、苦,有無量無邊的因因果果的顯現,但歸在根源上,就是一念無明。而智慧就像光明,一旦智慧現前,就能逐漸止息虛妄的分別,而遠離障礙。其實障礙並不是別的,就是對於本來無有的人我和法我生起了妄執。所以依靠別的方法,是怎麼也不得力的,不是正對治的緣故,只能作為助緣,根本的對治就只是智慧了。只有生起了智慧,見到諸法是空性,才能停下妄執,照見本性。
這樣分析下來,你就知道學佛的根本目標是得到無垢智慧。那麼怎麼才能學到無垢智慧呢?這又要依靠佛菩薩的真實教授。所以下面要進一步瞭解:
「真實教授處」是什麼意思
諸佛菩薩安住在清淨的法界中,照見了萬法的實相,為了引導眾生證悟,就從清淨法界中流現出同類教法,這叫做「法界清淨等流」。這個教法所詮的義和佛現見到的實相完全是相應的、隨順的,也因此緣著這個教法,由聞、而思、到修,最終一定會證入清淨法界。
比如三地菩薩對於正法有極勇悍的求取心,即使要越過三千大千世界的火坑來尋找一偈正法,也毫無怯弱,這就是三地菩薩的標誌。到這時,心裡認為法比肉體的生命重要無數倍,因為只有正法使自己還歸法界。這個正法是唯一能證入清淨法界的等流因。
由剛才的解釋擴展開來,就會對一切教法的體性有所明瞭。比方說,諸佛修證了十波羅蜜多的道,他把修證的路途和次第,用一個規範的教法詮釋出來,然後把這個教法傳授給眾生。眾生就遵照這個教法,次第地聞思修,之後就會證到跟諸佛同樣的境界。
像這樣諸佛已經證到了六度、四攝、三解脫門、三十七菩提支等的一切道果,為了使眾生能從垢染中解脫出來,就把自己實證的經驗歸納成教法,這就是「真實教授處」。能遵循這個教法來修學,最終一定會證入法界。
所以教法叫做「法界清淨等流」,這有兩個意思:(一)從實證者來說,他已經現證法界,為了如實的傳授給眾生,就善巧地組織成各種文字教法,這些教法就像一張實行菩提道的地圖,因此叫「法界清淨等流」(就是在證入法界之後,提供給學者的一個成佛說明書,一個模本)。(二)從修學者來講,得到了教法的指示,就按那個樣本進行模仿,模仿就是學,包括聞思修三個階段的一切事情。這樣如法地學,最終會證到清淨法界,這方面也可以叫「法界清淨等流」(就是能隨順證入清淨法界的因)。
我們是從法出生的。除了肉體的生命之外,應當建立一個法的生命。怎麼來建立呢?首先要知道,導師佛徹見了法界,沒有任何無明,種種「真實教授處」就是從這個大智慧、大慈悲的心中流現出來,這裡面沒有絲毫的垢染。先是要把這種清淨的教授融在自己心裡,成為中心的見解,之後就依照它起實際的修證,最終完成佛果。
教法和證法的關係
很多人普遍有種偏差,認為所謂的聞思只是口頭上對別人宣講,是一種佛法表面上的事情,跟實修關係不大,甚至毫無關係。一般都認為到了修行的時候,應該另求一種特別的法。這樣看來,聞思和修完全成了兩回事,那又何必去聞思呢?因為聞思和修證沒有關係嘛!
這種想法就像是賽馬的時候,之前明明說應該沿著這條跑道去跑,但真正跑的時候卻跑到另一條道上,那就成了前後沒有關係。實際上,對於修來說,聞思是最重要的前提,因為聞思所決定的法義就是應修的地方。
所以教法和證法有密切的關係,教法是指示菩提道的走法,證法是按教法的指導,以真實的修習所證到的法的內涵。懂了這些,才清楚所謂的真實教授之處就是指對於如何修行的傳授。
解釋「日日」
如果你真正明瞭教法的內涵,你就知道時時都不能離開真實教授。就好比說,你已經決定要從這裡徒步前往拉薩,這時候最關鍵的就是要有一張地圖,來作為指示道路的嚮導。這是時時都不能離開的,要不斷地拿出來看:我該走哪一條路?是不是該這樣走?中間每一個步驟的走法?途中遇到障礙應當怎麼排除?如何積聚順緣?這一切都要按地圖上的指點來做,才能保證順利到達目的地。
所以怎麼來生起清淨的智慧呢,還是「善學」這兩個字,善學就是懂得模仿,在自身上學到它。比方說,打拳的人都有一本拳譜,只要每天按照拳譜上正確的指示精勤練習,最終就會獲得拳譜上描述的那種境界。同樣,你想生起智慧,就要按照佛菩薩的真實教授,每天在聞思修三個方面精進地去做。透過了聞思修三個途徑,按照教法的指點,來開出自己的智慧。
對於修道來講,最關鍵的一點是必須遵循教法的指導。離開佛的教法,其他世間的學問、思想等,都不是修證無上菩提的正因,那些只會把自己的心引向邪惡、偏僻、黑暗等的各種險道當中。懂得這個道理之後,就會明白為什麼要「日日於真教授處,履行聞思修精進」了。
所以,所謂的學法,根本上是指學到佛的智慧。我們基本上已經得到完整菩提道修法的真實教授,這些都是在一步步指導我們如何來斷除所斷、證得所證。現在要做的就是直到成佛之間,每天都不離開這些真實教授,非常如法地聽聞、思維和修習。按照這一條路去走,一定會獲得無垢的智慧。
引生智慧的三大法行
智慧具體包括: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而聞思修是三慧的因,無因不可能得果,所以要精進的履行聞思修,依靠這三大法行來出現清淨智慧。
首先我們聽受善知識講法,會由他力生起種種定解。就是當你聽聞上師宣講一堂一堂的法義時,你就會有一堂一堂的理解,這主要是由於上師本人的加持,使你心中引生定解。
要知道,聞慧以聞為因,不聞哪來的聞慧呢?聽聞後才曉得法的意義,不聽聞不會無故通曉。所以要想得聞慧,就要不斷地聽聞,在聽聞上精進。
而所聞的內容是從菩提道上一整套的成佛教授,這些是缺一不可的。因為我們現在要走的是一條完整的菩提道,目標是成就無上佛果,所以對於一個凡夫修行成佛過程中一切必須的教法,都應該由聽聞來了知。無論是基礎的暇滿、無常、業果、四諦十二緣起等,還是大乘不共的世俗菩提心、六度四攝,乃至空性、如來藏等甚深法要,其中的任何一個方面,如果不去聽聞上師的傳授,就沒辦法生起聞慧。必須要有一種上師他力的加持,自己才能得到這個聽聞所生的定解。所以要履行聽聞上的精進。
但是僅此還不足夠,必須從自己心裡發出一股力量,就是要對聽到的法義,用自己的心反覆地作思維,由此凝結成思所成慧。這主要是憑藉自己的力量,通過思維來獲得的。
如果你通過反覆地思維,徹底斷除了疑惑,就對於法義有斷定不移的理解。但要得到這一點就需要經過很多的努力。最開始會很生疏、很不定,經過反覆地思維、抉擇,到了一定量的時候,心會引出決定,這就是由思維而產生出定解。
在思維的時候必須要全心投入,一定要利用這個分別心作為工具,它有分析、抉擇、判斷的功能,所以就緣著教法各大主題,從它的因、果、體性、作用等方方面面去作觀察。一旦認識上能有效地開啟,最終會到達無疑之地。
其實,無論是對於有為法是剎那滅的法性,還是對於有漏法都是苦的性質,或者根本不存在人我、法我,以及一切客塵是虛妄的,本性真實不變等等這些方面,生起定解都不容易。沒有幾十次的思維抉擇,就很難深入進去。而且必須要從下到上循序漸進地進行,這裡面差一點點,思維的功夫沒做到量,定解就出不來。
可以觀察自己的心,有沒有覺得疑惑完全打消了,確實就那麼一點相信了。如果你沒達到這種程度,還是半生不熟、猶猶豫豫的,那都不過關。所以,為了取得思慧,一定要履行思維上的精進。
沒有很多年的努力,也很難生起定解。所以在因地就要求如理如量,這上面要盡量下足功夫,逐漸會產生定解。最終你得到的時候,心裡完全斷定,整本書都化成了自己的認識。但是抉擇也很不容易。光是聽別人講,自以為也懂了,但有可能只是一種剽竊,因為口頭上可以重複。但這只是一種偽裝,實際上心裡並沒有通達。
我們真正進入了思維,一般都才發現自己心裡有一大堆的疑惑,這不是簡簡單單就能解決的。在思維當中,會發現很多方面都還沒通達,或者還很難認識到它。但是等你一旦透過去了,就會到達無疑之地,從此任何時候都不會懷疑。
下面進一步舉例做具體的說明:
思維要展開來進行
為什麼思維要展開來進行呢?因為佛法談到的都是很大的題目,比如「諸行無常」,說到的是一切有為法的法性;「有漏皆苦」,也說的是一切有漏法的法性(這個法性是世俗層面上的法性)。思維的目標是要對這麼廣大領域裡的法則生起全盤斷定的認識,當然會存在很多疑惑。一開始,認識會很片面,但你必須從片面達到全面,從局部達到整體,從粗略達到精微,從疑惑達到斷定,也因此必須自己用思維在這個廣闊的主題上,多走幾遍。
像我們思維「諸行無常」、「有漏皆苦」等等,最初就像騎著一匹馬,在一個問題的區域裡東奔西闖,走過了一條又一條的路。在每一次殺出來之後,這個地方就懂了、決定了。再往很多的方面多遍地思維,又決定了。無論是器界、根身和心識,從粗到細、從近到遠,方方面面都做觀察,最終會徹底地斷定。
思維的時候,所依據的材料當然是佛菩薩的教授,那裡面每一條都寫得很清楚。但怎麼來轉為自己的智慧?還是要善學、要模仿,模仿的樣本就是經論中的真實教授。
比如我們思維諸行無常,首先思維為什麼有為法是剎那滅的體性?這個過程最開始也很難,因為這個道理跟自己的想法格格不入。要認識剎那滅這樣最細的「無常」,就覺得那扇門太小,自己的心太粗,特別難透過。在這時候,我們首先要按照經論提供的理路,去模仿那樣來推理,這就是思維上的「學」。如果能依靠道理把這個法義證明下來,那就開始透過去了。
比如看到一個物體上出現了變異,那就問:這個物體是在第二剎那就變了?還是經過了好多剎那之後才變了?如果是前者,那證明第二剎那不是第一剎那,因此前剎那的法不會安住到第二剎那,也就是剎那滅了。如果是後者,比如到了第一百個剎那才出現變異,那前面九十九個剎那是一個東西,就應當只是一個剎那,怎麼分得出九十九個不同的剎那呢?像這樣,模仿佛菩薩的教授,自己會證明到細無常。
學會了這種推理之後,再拓展開來,方方面面多推幾次。比如器世界的山河大地是怎樣的?色聲香味觸法是怎樣的?在每一個上面你都去做觀察。比如說鐘聲,傳起來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一見到它變異的相,就可以推出鐘聲一定是剎那滅的體性。或者在色法上,從看到生住異滅等的各種變化,也能得出它是剎那滅等等。這就是由粗的方面出現了變異,推出必定是剎那滅的體性。
或者,由「有為法是因緣所作的」這一點來推,這也只有經過反覆的觀察才能斷定。一開始會搞不清,為什麼是剎那滅的體性?後來會發現,它是因緣造出來的,沒有自主性,所以不可能無因而顯現後後的剎那。當我知道它是因緣所作,是「他自在轉」這一點的時候,當時就明白了,它肯定不會住到第二剎那,就像銀幕上的影像,很容易看到它不安住,一剎那就滅掉了。但是去看磐石、鋼鐵等等的固體,就感覺不到它們是剎那滅的,這個時候就要靠正理來貫穿它。這樣經過了很多周折,最後確定它是剎那滅的體性。
很多人喜歡說剎那生滅,當然這可以說,但是很多人還不怎麼懂剎那滅,每次說到「剎那滅的自性」、「苦的自性」等的時候,總感覺很多人沒有透過。自性就是指那個領域的法它自己的體性就是那樣子的。要談到有為法世俗中是無常的自性,就只講一個「滅」字,因為它的「生」是由其他因緣造成的,而它的「滅」並不觀待任何因緣,也就是說因緣一旦顯現出了它,它就是一種不會住到第二剎那的體性。有為法的自性就是這樣。所以很多人都還不懂這些微細處,原因就是還沒有得到定解。苦的方面也是這樣,這些以後有機會再談。
所以首先是要努力由聞思來得到定解。這要多次地、大規模地、深入地展開思維,才能得到那麼細的認識。一旦得到了,確實再簡單不過,就只是一句話的公式。看一切因緣所作法全是這樣的,再沒有任何懷疑。
如果你僅是聽個結論,就不會產生深刻的理解。前面依靠聞產生的認識,是上師的力量加被進來而得到的瞭解,因為上師的覺受會感染你。他當時處在什麼狀態,有什麼信解,你的心碰觸到也會發生同步感應。但它並不穩固,你的心若是沒繼續深入下去,定解沒引生出來,那還是不行。
所以上師給我們作了指引。我們配到自己心上來,然後很珍惜它,之後一定要真正讓它從自己心裡出現,這就需要通過各個方面進行思維。
剛開始一定要一個細節一個細節地想下去,雖然暫時還不可能形成總體上的認識,但只要你一個片段一個片段,一個章節一個章節,絲毫不差,全都思維過去,完整的教法自然能融會貫通。這個最後的成果是會出現的。
思維有漏皆苦也一樣,就要在三苦上通過。最開始只是在很粗的層面上,告訴你三惡趣苦或者人間八苦,那麼對於人間這八種苦你就要一個一個的去看,但這時你還連接不起來,你對於苦的認識還只是片段式的,不會產生「一切有漏法皆是苦性」這樣一個大認識,這個是非常難的。
但是,一般人往往會被自己騙到。他起初認為我懂了,認為這個道理很簡單。但實際上他並沒有真正的理解透徹,所以就犯了自欺的毛病。而且不肯實實在在的做工夫。
作為一個老師要很有經驗,如果我開始把這個直接給你,你是拿不到的。應當是逼著你走這條路,走完之後,你自己就得到了。不告訴你,你最後也會清楚,你會主動跟我彙報,那是你真正得到了。所以,慈悲心用的要善巧。不過現在的人吃不了苦,也經不起磨練。照過去來說,那就是硬是逼著你要拿出來。
有漏皆苦是一種很廣大的認識,真正產生它並不容易。它已經超越了世間的認識,世間人根本沒看到輪迴是苦的自性。
對我自己來說,就是通過三苦,一層一層思維上去的。其實最開始一般只懂得苦苦,但是自己不會認為只懂苦苦。那是為什麼呢?就是在教理,就是很細的精確到它的點上。在理路上你不通啊。在它的固定的緣起法則上,你沒有透過去,全面的認識會打不開。我常常說,我思維三苦之後,就知道苦苦是一點式,壞苦是兩點式,行苦是全盤式。認識它的困難在於我們患了嚴重近視眼,只是片面的看眼前這點事,而想不到前後的關係。
為什麼我能懂一點呢,因為我確實按照佛菩薩的真實教授去思維過了,做過思維上的模仿。那些教授就像是說明書,上面寫得很清楚。但光是用眼睛看,用耳朵聽,還沒有直接從心裡生出來,是得不到的。什麼時候這種認識從我心裡生出來,再與教法相對照,跟它一模一樣,就證明我真正得到了這種定解。也就是要由粗到細逐步地進行,不能越級、不能違反認知規律。所以懂了苦苦之後,進而進入壞苦的意義。
壞苦實際是二點式。這個問題就要認識你當前的樂受後面緊密相連的是什麼?這樣按照教理抉擇時,首先要知道樂受是由因緣所生,所以它自身是一種壞滅性,而且由於當時的心十分耽著,這樣一來,它一旦壞滅,心就會陷入憂苦之中。其實就這麼簡單,這個通曉了,你去衡量任何世間的樂,全都是這樣的。以後你再去貫穿的時候,智慧就會打開,會把以前執著眼前的樂受為真實安樂的顛倒認識全部去掉。這樣除掉了心中的一層垢染,思慧就會明朗。思慧一旦明朗,就堅固成你內心的見解,會有力地掌控著你的心念和行為,把你轉換到正確的道路上來。
這樣之後,再看《涅槃經》裡講到的兩姐妹——功德天和黑暗女的比喻,馬上就能懂,心裡會很清楚。但這必須要從原來那種很混沌、很迷惑的狀態中走出來才行。但那種看不清、糊塗、不確定的狀態開始會很不好擺脫,因為一直處在其中,但只有你從中鑽出來了,才能顯現一片明朗。最後在認識上已經過關之後,你就沒問題了。
到行苦就更難了,行苦是要讓你知道,有漏法歷程中的每個點的真實狀況。這樣我通過從果和因兩方面去看。
最開始也是很不適應,我們在做這些思維的時候,最開始都很笨拙,因為你從未理解透過,所以就會左一下、右一下的思維,到處找突破口,但最後你的心決定可以透過去。
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於要認識到每一個剎那都是苦因,也就是要知道每個剎那都有煩惱種子和苦種子隨逐。這時你會發現,在從因到果這樣一個遷變的過程中,苦因一直存在,只要你沒有破掉它的種子,它就會連綿不斷地發展。而且它一遇緣就會冒出各種的苦苦、壞苦。所以不解決它就沒辦法真正解決輪迴的問題,無論處在哪種狀態中都是苦。這個可以通過毒瘡、癌症等自己作各方面的觀察。最後確實心裡知道了,它就是苦的自性。
我為什麼能認識到這一點呢?就是自己真正做過一點思維,每個細節的方面都比較清楚。尤其是在學了唯識,對於阿賴耶識的情況知道以後,對這個更容易瞭解。也就是說,無論處在哪一剎那,其實八識田裡的狀況,根本的性質一點也沒有轉變過,所以這一切都是有漏法,每一剎那都是苦因。在這上面認識意義就更大了,而且你一下子就超越了所有的外道論師,你再不會執著世間修行是了義的。因為你知道那些根本不解決問題,從這以後,對於所謂升天、成仙,搞各種各樣的外道法,就一點興趣都沒有了。
集諦也一樣。在這上面最開始也會很多次只是嘴巴上的重複,但實際上沒找到狀態。到達什麼叫做「我」?為什麼這個我執能起那麼大的作用?為什麼它是集諦根本?最開始也只是重複而已,只是得到了一種瞭解,但實際上沒轉化為自己的見解。
以後要通過反覆多次的又是講、又是思維、又是寫。自己就感覺到,確實這個所謂的我執是集諦根本。它是怎麼樣從一個我執的因緣發出各種的煩惱相?這些煩惱跟我執是什麼關係?心裡的傾向為什麼會那樣?這些就逐步地分明起來,最終你才真正地稍微瞭解到,集諦的大義是這樣的。然後在因上才觀察到所謂的輪迴眾生,念念都在輪迴,一念也出不了生死的狀況,這些會很清楚的。
這樣會看到,時時刻刻就和這個我執在一起,當時就能把握住兩點:一個是在不知道苦諦的時候,就會有樂顛倒心,這個時候,對於三有中虛假的樂受,就一定有貪求,貪心成為他心底深處的一個動機。另一個就是你會為自己求這些樂,就因為心裡認為有個「我」,下意識的第一念都是要為「我」好。一直隨著薩迦耶見轉,這時候就會起惑造業,而且全部都成為順生死的業。
像這些方面,前前後後的教理都要在心上透過去。然後就會結晶成一個見解,之後它就管用了。
要想在這些上面不迷惑,就要在教理上攻關,先要在一個個細節上過去,這不能只停留在文字表面,包括每一個細節在內,你必須都要在自心的實際狀況上切實地做觀察,然後你真正衡量到了,這個時候你的心裡才點頭,才真正肯定。之後才能在觀念上徹底發生轉變,你的意樂和行為,才會緊跟著調整,才能踏上修的地步。
十二緣起也是這樣的,最開始是一環一環地給你解釋,這種解釋是必然的,因為生死流轉全程的規律和景象,沒辦法一下子直接展示給你看,你也沒有天眼通,能夠觀照到過去、現在、未來前前後後完整的生死流轉規律。而且最初對每個狀態都非常不清楚。所以最開始就要一個環節、一個環節的過去,在每一個環節上都必須按照教理的那張地圖去認識,而且你不可以改它們的名詞。這些教法的名詞,一開始看的時候都非常難懂,最後通達了再看它,每個字都是最準確的表達,和心上的狀態完全對應得上。這也是我個人的經驗,很多重要的教法文字後來都會認識它的內涵。最終就明白,那些名詞表示的是什麼狀態。
所以首先對於這十二個環節,每一個要在心上清楚的認識。也就是說,在我的心上是怎麼由無明而起了行,再薰成因位識的?由因位識怎麼轉成果位識?果位識怎麼成為名色?……每一個步驟都不能含糊,都必須要清楚。這個通過之後再做一個大範圍、大跨度的思維,進一步的把握住形成惡趣的緣起和善趣的緣起。在緣起上一旦觀察清楚,就知道生死流轉的規律。然後反過來也會很清楚,知道該怎麼走出來,怎麼還滅。而且如果懂得唯識,就知道這個行是怎麼薰成因位識的,而且就是由它來變現出生死果報的。當時會很相信,業一造下,確實薰在八識田裡,決定種下了種子,之後肯定是一旦有愛、取的水去滋潤它,它就現出果報了。
在這上面,對於教理的衡量一定要透徹,之後你就會有決定的認識,這個就叫「定解」。如果稍微有點含糊,沒去聽聞正確傳授,或者不在自己的心上做切實的思維,那是沒辦法生起一個確定的見解。這個決定的勝解,是由因緣出生的。也就是以上所說的因緣。你按照這個步驟去做,決定能夠出來,我能夠做得到,你也一定能做得到。
再說人無我,這個你一定要透得過去,要知道五蘊和我的關係是什麼?這個「我」是怎麼出來的?它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所以一談到抉擇人無我,它的前題就是要破我,要把「我」徹底否認掉,但如果你連「我」是什麼都搞不清,那就不可能生起無我的定解。反過來說,一旦你認識到「我」是什麼東西,然後再深入地去思維,那麼無我的定解也很容易出來。這些一開始千萬不能處理得很馬虎,那就不行了。
所以說一開始要知道自己不懂,而且不要輕易相信自己,你最終透過來的時候,跟當初那種似懂非懂的狀態是根本不一樣的。定解就是心裡面很明確,在這件事上決定沒有疑惑。
其實,真正要在人我上透過去是不容易的,因為很多人很難體會什麼叫「我」,也不知道「我」和「蘊」是什麼關係?「我」是怎麼出來的?你心裡怎麼認為這個「我」的?這個都想不清楚。這樣第一關就過不了。然後你要等到知道「我」之後,再到處尋找有沒有我。這個時候,首先是在五蘊上面去看有沒有「我」,就是仔細地去觀察五蘊,五蘊到底是什麼?這方面如果你懂《百法》《五蘊論》《廣五蘊論》,那就非常方便了。一般的情況是對無我的認識還遠遠不夠,就是因為對這個五蘊,對它方方面面的體性都搞不清,對它的實際內涵沒有十分瞭解。所以在這件事上,你不要去回避,你直接把五蘊打開來看,看看它裡面到底有些什麼東西?這樣在世俗諦上認識得清楚,就能直接往上走,見解很容易打開。比如說《百法》,對每一個法相你都很清楚,每一個你都認識到了,最後你就會發現五蘊內部有各種各樣的法,你再也不會認為這是什麼「獨一」。然後你一旦抉擇到了細無常,就知道五蘊都不會安住到第二剎那,然後你就不會認為它常住(連住到第二個剎那都是沒有的,這就叫「根本沒有什麼常住」)。所以這裡面始終沒有什麼獨一、常住的「我」存在。之後你就能看到,它只是緣生緣滅、多種多樣的法聚合在一起而已,是沒有「我」的,這時你會懂得人無我。
法無我也是一樣,就是通過幾大因來抉擇。每一個因都要實際去證明,不能有半點含糊。但這事情比前面的還難,因為它的深度、廣度更大。所以你要在方方面面集中火力,每一個地方都要攻關。雖然一個地方攻破就已經很好了,但是還不夠,你要用各種理門去透過去。觀察因、觀察體、觀察果等等,方方面面上去思維。最後它們凝結成一個諸法無我的定解。等你想通的時候就很簡單,整個二轉的一切要義全部都透了。然後你就知道這一切全部是空花泡影,是客塵法,會頓時明白。
之後再去抉擇本性如來藏,也就非常方便了。因為你完全能辨別清楚空和不空,本具如來藏的定解會很容易生起。
在如來藏上一旦通透了,知道眾生的本性是如來藏,再到密法等淨無二的見解就很容易,很快就會相應。
所以這就要從下面一層一層上去,下下是上上的基礎,每一層都會有一個智慧出來,智慧就是道的核心。之後一切的方便都能擴展開來,否則打不開。而這些都必須依循聞思修的次第。
這上面的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但如果你不按照聞思修正確的軌道來做,自己耍花拳繡腿,漫無次第的東一榔頭西一棒子,隨心所欲的修,那是根本無法完成的。世間任何的事都要依循次第,按照正確的教授,再加上勤修苦練,才會有長進,才會有所得。 點擊瀏覽該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