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2)
----  中觀四百論講記(第三十四課)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39023)

--  作者:解脫之門
--  發表時間:2013/12/16 上午 10:33:01
--  中觀四百論講記(第三十四課)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聖天菩薩
     


 

玄奘大師/法尊法師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第三十四課


     

前面引導了斷貪和斷癡的方便,下面聖天菩薩接著引導斷嗔的方便。


     

己三、於不可意境斷之方便分二:一、於所斷思惟嗔恚過患而斷 二、於能斷思惟安忍功德而斷


     

不可意境,是能引起凡夫不悅意感受的境。凡夫貪著悅意的感受,而對一切阻礙悅意感受生起的境,都視為是對「我」的損害,為維護這個虛妄所執的「我」以及「我所」,而生起了嗔恚。


     

斷除嗔恚,可以有眾多的方便,如以修習勝義空性、慈悲及菩提心等。這裡,聖天菩薩給我們開示嗔恚的過患,以及安忍的功德,使學法者認識到,面對不可意境的時候,生起嗔恚,不但沒有利益到自己,恰恰是對自己的巨大損害,而保持安忍,斷除嗔恚,並不會使自己受到損害,反而是對自己的最好保護。


     

庚一、於所斷思惟嗔恚過患而斷


     

無能而嗔恚,唯使自己醜,


     

有能亦無悲,說此最下等。


     

頌文直解


     

對強者生起了嗔恚,因為沒有能力去損害,只能咬牙切齒,黑著臉,皺著眉,但是這只會使自己變得很醜陋;而對於弱者,自己有損害的能力,並且毫無慈悲地嗔恚和損害的話,這種人被稱為是最下等的人。


     

釋義


     

這個偈頌指出了嗔恚不但不能利益自己,反而對自己有損害。面對力量強的人,雖然心中生起了嗔恚,但是又不敢發洩,只能強忍下來。於是這股怨氣,就表現在了身體上,使得五官變形,呈現出醜陋之相。而且如果這股怨氣長時間鬱結在心中的話,還會損傷內臟,對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


     

而對於力量比自己弱的人,如果去發洩怒氣,恃強凌弱的話,則會被社會輿論譴責,說為是下等人的做法。而如果在欺凌他人中害死了他人的話,則更是會被譴責,說為是下等中的下等了。


     

因此嗔恚,無論如何都會造成不良的後果。


     

那麼如何能讓人息滅嗔恚呢?聖天菩薩通過接下來的教導,使人們自己明白嗔恚是毫無理由的,這樣就能主動去息滅嗔恚。


     

說不悅意聲,能淨昔作惡,


     

愚蒙不善士,不樂自清淨。


     

頌文直解


     

據說粗惡語等的不悅意聲,能夠清淨自己往昔所作的罪業,而那些愚昧不善的人,卻並不樂意以此來清淨自己的罪業。


     

釋義


     

佛法經論中說,聽到不悅意的聲音,是自己往昔所造的惡業成熟的結果,這是自作自受的事情,並沒有可以生氣的理由。而且,這些罵聲,能夠淨除往昔的罪業。淨除往昔的罪業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今後違緣減少,順緣增加,這是對自己極為有利的事情,是送上門來的一個加持。但是不知道這個巨大利益的愚昧之人,還以為自己吃了眼前虧,一定要去反唇相譏,去報復,因此他們就把這麼好的機會丟失了,把好事變成壞事了。月稱菩薩舉譬喻說,這就像一頭牛年老生病了,放牛人喂藥給牠吃,牛卻以為這是要毒死牠,一怒之下反而把放牛人給踩死了。


     

大家以前可能像這頭牛一樣,做過很多次愚笨的事,但是從現在開始,就應該變得有智慧。大家應該在心裡掂量一下,如果你現在聽到有人在說你的不是,你心裡直接的反應是什麼?如果是被傷害了,並且習慣性地生氣、要找別人去算帳,那說明你還沒有信受這個法義。如果你的直接反應,是「太好了,謝謝你給我來淨除業障」,這樣才算得上是一個合格的三寶弟子。


     

設問:雖然粗惡之語能淨除自己的惡業,但是實在太難聽了,因此心裡還是難以完全接受。


     

答:


     

所聞不悅意,自住無損惱,


     

故從分別生,妄執由他起。


     

頌文直解


     

這些粗惡語,儘管聽起來不悅意,但是它們自身卻住於無損惱的體性,因此粗惡語的損惱,僅是從自己的分別所生,凡夫卻妄執為由他人而引起。


     

釋義


     

語言是人們用來造口業的媒介,是表達人們思心所的工具。語言本身和它所表達的含義是沒有任何關係的,只是人們依靠分別心,假立出了它們之間的對應關係。比如「柱子」這個詞,以及它的發音,本來與起支撐作用的建築構件是沒有關係的,因為人們假立了這兩者的對應關係,所以只要一說「柱子」,就會在串習成熟的分別心前,顯現出柱子的樣子來。而對藏人來說,說「柱子」就聽不懂,只有說「嘎瓦」,人們才會知道是這樣的意思。


     

那麼罵人的話也一樣,本身也是沒有任何侮辱人的含義的。罵的人,無法直接表達他的嗔恚,於是希望借助於罵聲,來達到目的。當這個罵聲進入到你的耳根,呈現在你的耳識的時候,也只是一堆沒有任何含義的聲音。這個時候你的第六分別識起了作用,參照以往的記憶,把這個聲音判斷為是對方對自己的侮辱,於是產生了不悅意的感受。從這個過程來看,可以看出罵聲其實沒有不悅意的自性,只是聽的人根據以往累積的經驗,對罵聲憑空增益出損惱的自性來,把它變成了不悅意。但是世間人不知道這個結果是自己的分別心搞的鬼,反而以為是他人造成的,從而在心裡生起了嗔恚。


     

比如一個漢族人,聽不懂英語或藏語,旁邊有很多人在用英語、藏語說他的過失,甚至在討論要把他打死等等,這些聲音他都聽到了,但是他的第六意識不會生起分別、執著,他也就不會生起嗔恚的煩惱。所以聲音在自性上並沒有損惱性,如果有的話,那麼罵的人自己的耳根也聽得到,那也會被這些聲音傷害,心裡也會生起苦惱。但實際並非如此,這說明聲音並沒有損惱的自性,因為分別、執著才產生不悅意,繼而產生嗔恚煩惱。


     

所以,一個真正的修行人,當聽到罵聲的時候,應該要感激對方。如果心裡還有被傷害的感受,那就還要提醒自己,自己已經歪曲了這毫無意義的聲音,分別出了本來沒有的損惱性質,並錯誤地將矛頭指向了別人,因此應該去除自己的分別和執著。這樣才會真正與所謂「罵聲」的真相相應。


     

設問:世間法規中有規定,對於罵人者,應該給予懲罰。這樣看來,對罵人者生起嗔恚也是合理的。


     

答:


     

如對毀罵者,則說應治罰,


     

如是對讚者,何不說供養。


     

頌文直解


     

如果按照世俗的法規的規定,應該懲罰毀罵者的話,那麼,對於稱讚者,為什麼不規定應給予供養呢?


     

釋義


     

有的人認為世間的法規、習俗等,是可以用作衡量的標準,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世間的法規、習俗,是根據世間人約定俗成的見解而形成的,世間人都不明白由罵聲而產生的損惱,是自己的無明癡心分別出來的,卻妄執是他人引起,所以就作了相應的規定。而且,如果罵人者應該受懲罰的話,那麼讚揚者就應該受到供養,但是世間的法規或習俗中,卻從沒有這樣的規定。這就說明這些規定,並不是合情合理的。


     

如果讓見到了緣起真相的智者來制定法規的話,智者就會去懲罰這個憑空生起分別和執著的心,責令它好好地去觀察真相,改正錯誤。


     

設問:別人的咒罵,把自己那些隱秘的過失都公開了,這還不應該去嗔恚嗎?


     

答:


     

汝不說可呵,若餘亦知者,


     

不應嗔說者,況嗔不實說。


     

頌文直解


     

對於說了你種種過失的人,同樣也是不應該嗔恚的。你那些可呵斥的過失,雖然自己不說,但如果其他人也都已經知道了的話,就不應該對談論這些過失的人生起嗔恚了,那更何況是對那些非真實而說妄語的人呢!對他們就更加沒有必要生起嗔恚了。


     

釋義


     

有些人很怕別人說自己的過失,其實這也是不合理的。世間人害怕別人說了自己的過失,就會傷害到自己,而聖天菩薩這裡教導的是,別人所說的話,無論是真是假,其實都沒有損害的自性。


     

為什麼那些是是非非的話,其實並不能傷害呢?這是因為,如果自己確實有那些過失,比如目盲、耳聾等明顯的生理缺陷,或者曾經做過的殺盜淫妄等的惡業,那別人說的是事實,這些事實,別人不說也存在,別人說了,就像前面說的,反而是在幫自己消除惡業,因此哪裡有什麼好生氣的呢?於是有人問,但是有些人,就是喜歡歪曲事實,胡編亂造,這總是讓人氣憤的吧?聖天菩薩的回答恰好相反,即如果別人說的並不是你的過失,在因果上衡量,你根本不會因為別人說了什麼而有所損失,相反地,那些無事生非的話,卻為你消除了許多惡業,因此就更加不必要生氣了。


     

設問:惡言惡語本身確實是沒有損惱的自性,但是說這些話的人,就是存心想用這些話來損惱人的,對於他們這種惡劣的發心,為何不能嗔恨呢?


     

答:


     

從諸惡劣人,非僅出惡語,


     

惡人發惡語,實屬於少分。


     

頌文直解


     

如果善加觀察的話,惡劣之人,並不會僅僅只是說一些惡語而已。由此來看的話,這些惡人僅僅只是說了一些惡語,而沒有對你拳打腳踢,實在已經屬於他們可能造的惡業中的少分而已了,由此應該為此而歡喜接受才對。


     

前面引導了斷貪和斷癡的方便,下面聖天菩薩接著引導斷嗔的方便。


 

己三、於不可意境斷之方便分二:一、於所斷思惟嗔恚過患而斷 二、於能斷思惟安忍功德而斷


 

不可意境,是能引起凡夫不悅意感受的境。凡夫貪著悅意的感受,而對一切阻礙悅意感受生起的境,都視為是對「我」的損害,為維護這個虛妄所執的「我」以及「我所」,而生起了嗔恚。


 

斷除嗔恚,可以有眾多的方便,如以修習勝義空性、慈悲及菩提心等。這裡,聖天菩薩給我們開示嗔恚的過患,以及安忍的功德,使學法者認識到,面對不可意境的時候,生起嗔恚,不但沒有利益到自己,恰恰是對自己的巨大損害,而保持安忍,斷除嗔恚,並不會使自己受到損害,反而是對自己的最好保護。


 

庚一、於所斷思惟嗔恚過患而斷


 

無能而嗔恚,唯使自己醜,


 

有能亦無悲,說此最下等。


 

頌文直解


 

對強者生起了嗔恚,因為沒有能力去損害,只能咬牙切齒,黑著臉,皺著眉,但是這只會使自己變得很醜陋;而對於弱者,自己有損害的能力,並且毫無慈悲地嗔恚和損害的話,這種人被稱為是最下等的人。


 

釋義


 

這個偈頌指出了嗔恚不但不能利益自己,反而對自己有損害。面對力量強的人,雖然心中生起了嗔恚,但是又不敢發洩,只能強忍下來。於是這股怨氣,就表現在了身體上,使得五官變形,呈現出醜陋之相。而且如果這股怨氣長時間鬱結在心中的話,還會損傷內臟,對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


 

而對於力量比自己弱的人,如果去發洩怒氣,恃強凌弱的話,則會被社會輿論譴責,說為是下等人的做法。而如果在欺凌他人中害死了他人的話,則更是會被譴責,說為是下等中的下等了。


 

因此嗔恚,無論如何都會造成不良的後果。


 

那麼如何能讓人息滅嗔恚呢?聖天菩薩通過接下來的教導,使人們自己明白嗔恚是毫無理由的,這樣就能主動去息滅嗔恚。


 

說不悅意聲,能淨昔作惡,


 

愚蒙不善士,不樂自清淨。


 

頌文直解


 

據說粗惡語等的不悅意聲,能夠清淨自己往昔所作的罪業,而那些愚昧不善的人,卻並不樂意以此來清淨自己的罪業。


 

釋義


 

佛法經論中說,聽到不悅意的聲音,是自己往昔所造的惡業成熟的結果,這是自作自受的事情,並沒有可以生氣的理由。而且,這些罵聲,能夠淨除往昔的罪業。淨除往昔的罪業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今後違緣減少,順緣增加,這是對自己極為有利的事情,是送上門來的一個加持。但是不知道這個巨大利益的愚昧之人,還以為自己吃了眼前虧,一定要去反唇相譏,去報復,因此他們就把這麼好的機會丟失了,把好事變成壞事了。月稱菩薩舉譬喻說,這就像一頭牛年老生病了,放牛人喂藥給牠吃,牛卻以為這是要毒死牠,一怒之下反而把放牛人給踩死了。


 

大家以前可能像這頭牛一樣,做過很多次愚笨的事,但是從現在開始,就應該變得有智慧。大家應該在心裡掂量一下,如果你現在聽到有人在說你的不是,你心裡直接的反應是什麼?如果是被傷害了,並且習慣性地生氣、要找別人去算帳,那說明你還沒有信受這個法義。如果你的直接反應,是「太好了,謝謝你給我來淨除業障」,這樣才算得上是一個合格的三寶弟子。


 

設問:雖然粗惡之語能淨除自己的惡業,但是實在太難聽了,因此心裡還是難以完全接受。


 

答:


 

所聞不悅意,自住無損惱,


 

故從分別生,妄執由他起。


 

頌文直解


 

這些粗惡語,儘管聽起來不悅意,但是它們自身卻住於無損惱的體性,因此粗惡語的損惱,僅是從自己的分別所生,凡夫卻妄執為由他人而引起。


 

釋義


 

語言是人們用來造口業的媒介,是表達人們思心所的工具。語言本身和它所表達的含義是沒有任何關係的,只是人們依靠分別心,假立出了它們之間的對應關係。比如「柱子」這個詞,以及它的發音,本來與起支撐作用的建築構件是沒有關係的,因為人們假立了這兩者的對應關係,所以只要一說「柱子」,就會在串習成熟的分別心前,顯現出柱子的樣子來。而對藏人來說,說「柱子」就聽不懂,只有說「嘎瓦」,人們才會知道是這樣的意思。


 

那麼罵人的話也一樣,本身也是沒有任何侮辱人的含義的。罵的人,無法直接表達他的嗔恚,於是希望借助於罵聲,來達到目的。當這個罵聲進入到你的耳根,呈現在你的耳識的時候,也只是一堆沒有任何含義的聲音。這個時候你的第六分別識起了作用,參照以往的記憶,把這個聲音判斷為是對方對自己的侮辱,於是產生了不悅意的感受。從這個過程來看,可以看出罵聲其實沒有不悅意的自性,只是聽的人根據以往累積的經驗,對罵聲憑空增益出損惱的自性來,把它變成了不悅意。但是世間人不知道這個結果是自己的分別心搞的鬼,反而以為是他人造成的,從而在心裡生起了嗔恚。


 

比如一個漢族人,聽不懂英語或藏語,旁邊有很多人在用英語、藏語說他的過失,甚至在討論要把他打死等等,這些聲音他都聽到了,但是他的第六意識不會生起分別、執著,他也就不會生起嗔恚的煩惱。所以聲音在自性上並沒有損惱性,如果有的話,那麼罵的人自己的耳根也聽得到,那也會被這些聲音傷害,心裡也會生起苦惱。但實際並非如此,這說明聲音並沒有損惱的自性,因為分別、執著才產生不悅意,繼而產生嗔恚煩惱。


 

所以,一個真正的修行人,當聽到罵聲的時候,應該要感激對方。如果心裡還有被傷害的感受,那就還要提醒自己,自己已經歪曲了這毫無意義的聲音,分別出了本來沒有的損惱性質,並錯誤地將矛頭指向了別人,因此應該去除自己的分別和執著。這樣才會真正與所謂「罵聲」的真相相應。


 

設問:世間法規中有規定,對於罵人者,應該給予懲罰。這樣看來,對罵人者生起嗔恚也是合理的。


 

答:


 

如對毀罵者,則說應治罰,


 

如是對讚者,何不說供養。


 

頌文直解


 

如果按照世俗的法規的規定,應該懲罰毀罵者的話,那麼,對於稱讚者,為什麼不規定應給予供養呢?


 

釋義


 

有的人認為世間的法規、習俗等,是可以用作衡量的標準,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世間的法規、習俗,是根據世間人約定俗成的見解而形成的,世間人都不明白由罵聲而產生的損惱,是自己的無明癡心分別出來的,卻妄執是他人引起,所以就作了相應的規定。而且,如果罵人者應該受懲罰的話,那麼讚揚者就應該受到供養,但是世間的法規或習俗中,卻從沒有這樣的規定。這就說明這些規定,並不是合情合理的。


 

如果讓見到了緣起真相的智者來制定法規的話,智者就會去懲罰這個憑空生起分別和執著的心,責令它好好地去觀察真相,改正錯誤。


 

設問:別人的咒罵,把自己那些隱秘的過失都公開了,這還不應該去嗔恚嗎?


 

答:


 

汝不說可呵,若餘亦知者,


 

不應嗔說者,況嗔不實說。


 

頌文直解


 

對於說了你種種過失的人,同樣也是不應該嗔恚的。你那些可呵斥的過失,雖然自己不說,但如果其他人也都已經知道了的話,就不應該對談論這些過失的人生起嗔恚了,那更何況是對那些非真實而說妄語的人呢!對他們就更加沒有必要生起嗔恚了。


 

釋義


 

有些人很怕別人說自己的過失,其實這也是不合理的。世間人害怕別人說了自己的過失,就會傷害到自己,而聖天菩薩這裡教導的是,別人所說的話,無論是真是假,其實都沒有損害的自性。


 

為什麼那些是是非非的話,其實並不能傷害呢?這是因為,如果自己確實有那些過失,比如目盲、耳聾等明顯的生理缺陷,或者曾經做過的殺盜淫妄等的惡業,那別人說的是事實,這些事實,別人不說也存在,別人說了,就像前面說的,反而是在幫自己消除惡業,因此哪裡有什麼好生氣的呢?於是有人問,但是有些人,就是喜歡歪曲事實,胡編亂造,這總是讓人氣憤的吧?聖天菩薩的回答恰好相反,即如果別人說的並不是你的過失,在因果上衡量,你根本不會因為別人說了什麼而有所損失,相反地,那些無事生非的話,卻為你消除了許多惡業,因此就更加不必要生氣了。


 

設問:惡言惡語本身確實是沒有損惱的自性,但是說這些話的人,就是存心想用這些話來損惱人的,對於他們這種惡劣的發心,為何不能嗔恨呢?


 

答:


 

從諸惡劣人,非僅出惡語,


 

惡人發惡語,實屬於少分。


 

頌文直解


 

如果善加觀察的話,惡劣之人,並不會僅僅只是說一些惡語而已。由此來看的話,這些惡人僅僅只是說了一些惡語,而沒有對你拳打腳踢,實在已經屬於他們可能造的惡業中的少分而已了,由此應該為此而歡喜接受才對。  (續下篇)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3/12/16 上午 10:34:15編輯過]

--  作者:解脫之門
--  發表時間:2013/12/16 上午 10:36:28
--  

(續上篇)

釋義

惡人是被粗重煩惱控制而不得自在的人,他們受煩惱習氣驅使,喜歡尋釁挑事,行持惡業。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對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並且他們所做的惡事並不只有這麼一點點而已,往往脾氣上來的時候,會無法無天,做出打人、殺人等的惡事來。如果他們氣勢洶洶地來傷害自己,不也是得去坦然面對嗎?所以目前只聽到他們一些惡言惡語,就已經算是不錯的情況了,因此不但不應該生氣,反而還應該慶幸。

不但是惡劣的人,就算那些平時溫文爾雅的人,也有可能動手打人或殺人。在娑婆世界,眾生有著很重的煩惱習氣,每個人都有可能在某個時候爆發出嗔恨心。有些人平時看起來性格很好,但是只要遇到他們不能接受的一些特殊境況,嗔恨心就控制不住,會亂發脾氣。監獄裡那些殺人犯,並不都是窮凶極惡的人。有些人平時被看做是好人,只是一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便失手殺了人。這就是因為煩惱的六因(所依、所緣、親近、邪教、數習、作意),現在都很增盛的緣故。具體來說,一是煩惱所依(也就是煩惱的隨眠習氣)深重;二是所緣(也就是現前的對境)讓自己無法忍受;三是平時經常親近煩惱熾盛的人;四是受到了不正確的教育,缺乏因果道理等正確的教育;五是對現行的煩惱不對治,而反覆地串習;六是非理作意,即認為生起煩惱是正當合理的。

所以,無論是在共修佛法的團體中,還是在工作單位、家庭裡面,被人搬弄是非、諷刺、挖苦,甚至惡語相對的時候,應當認識到他們與自己一樣,都沒有解脫,他們完全可以做出更嚴重的惡業來,而現在只聽到他們說這些不悅意的話,已經是很幸運的了。這樣就能輕易地原諒對方。

看到娑婆世界的這種真實情況,大家就更要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那裡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樣就不會遭遇惡人,更不可能聽聞到惡語了。

接下來聖天菩薩引導大家認識到,嗔恚對自身也沒有絲毫的利益,因此應該徹底放棄。

損害於他人,於自無少德,

汝重無德嗔,唯屬於妄執。

頌文直解

此外,為了報復,而去打罵、損害他人,這對自己沒有絲毫的好處,因此你對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嗔恚的推崇,僅僅屬於自己的妄執而已。所以應思維嗔恚的過患,並且遵守斷除嗔恚的方便——四沙門法。

釋義

人們生起了嗔恚,是為了保護自己。但是嗔恚根本保護不了自己,相反會摧毀自己千百劫中積累的上供下施等善根,使得福德耗盡,將來順緣稀少,違緣重重。所以認為嗔恚有用的想法,完全是凡夫的顛倒妄執,是完全錯誤的。凡是珍惜自己的福德,希望減少違緣的人,都不應該求助於嗔恚,而應該將嗔恚認作是真正的怨敵,按照四沙門法的要求,堅決不讓嗔恚滋生。

四沙門法,即「他罵不應返罵、他瞋不應返瞋、他調不應返調(即他人說自己過失時,自己不去說他人過失)、他打不應返打」。這是保護暇滿身,不造惡業,修安忍的四條法則。

世間人經常會這樣說,對方如何如何的不好,於是我一氣之下,就和他發生衝突了。這些人說話的時候,振振有辭,把生起嗔恚、進行報復,看成是很有道理、很光榮的事。但從這一科裡聖天菩薩對嗔恚過患的一一引導中,大家應該能夠知道,這樣的人,其實是不明因果道理的人,這樣的事,是自害害他,是非常羞恥的事情。大家在學了這一科後,對於嗔恚、對於安忍,應該有個全新的認識。希望大家在很快的時間內,就能根據這些殊勝的引導,消除嗔恚,做一個慈悲、智慧、穩重的合格的三寶弟子。

視頻網址:http://youtu.be/LFJwRqP8G9o

http://www.funp.net/191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