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2) ---- 生生世世攝受願文 益西彭措堪布 譯講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39594) |
-- 作者:解脫之門 -- 發表時間:2014/1/16 上午 09:24:44 -- 生生世世攝受願文 益西彭措堪布 譯講 生生世世攝受願文講記
法王如意寶 益西彭措堪布
今天我們在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涅槃十周年法會期間,一起學習法王所寫的《生生世世攝受願文》,目的是為了讓我們大家生生世世都得到大恩上師的攝受和加持,最終成就與上師同等的果位和事業,根本的要點就是要讓自己的心與上師的智慧成為不二,因為有這個極大的必要,我們應當按照上師的金剛句來作祈願。 學習這篇願文的方法:首先對於上師的體性及恩德、功德生起敬信,隨後觀想在上師面前至心地祈禱,再隨著願文,自己一個一個地發願真正按那樣實行。發願的內容包括:對於上師的一切示現都見為法身的遊戲,對於上師的一切教導都奉行不渝,祈願上師的一切加持無餘注入自心,未來無論上師示現在哪裡,都隨從上師,共同趣入菩提行,盡未來際普度無邊眾生。 以下正式講解這篇願文的內容: 三世逝於真如諸如來,自前顯現殊勝善知識, 恩德無比功德海之藏,上師如意寶前敬祈禱。 「三世逝於真如諸如來」,這句話是指示上師的本體。這裡「真如」就是指本性或法界。「逝」就是往真如中去了,或者還歸了法界。眾生不識真如,以心前的妄相為真實,落在能所二取當中,漂流生死。三世諸佛,則回歸到真如本性中,叫「逝於真如」。也就是說,過去佛是由於逝於真如而成佛,現在佛也如此逝於真如而成佛,未來佛也將會逝於真如而成佛。上師就是三世諸佛的體性。 現在三世諸佛體性的上師應我們的善緣,在我們自心前顯現為殊勝的善知識相。在小乘教法中,具足出離心、別解脫戒、通達人無我等功德就可以成為善知識。在菩薩乘中,精通大乘教法、具足菩提心等就能成為善知識。這裡說的「殊勝善知識」是指金剛乘大圓滿法的上師。大圓滿法被稱為九乘之頂,是即身成佛的法門,所以這裡是指法身佛在具善緣者前顯現為人中殊勝善知識相。「殊勝」指具足大圓滿上師的德相,有力量加持弟子開悟。 「恩德無比」,指法王上師在恩德方面超過諸佛,這是從因緣上講的。由於種種因緣暫時不聚合,我們凡夫現在見不到諸佛的色身。諸佛並不是親自現在我們面前,以人的方式說法來攝受我們。然而法王是三世諸佛的化現,他應著我們弟子的善緣,直接以善知識的形相顯現在我們面前,傳授從最初的前行直至無上大圓滿之間的殊勝妙法,因此有無比的恩德。 「功德海之藏」,指上師相續中具足無量斷證功德。這裡,我們不能只看一種表面的現相,而是要認識上師的本源。其實,上師的本體是法身佛,所以上師的心中含藏無量功德,這叫做「藏」。就是功德秘密藏的意思。比如智慧、大悲、三摩地、陀羅尼等的無量功德,都在上師的相續中具足,因此稱為藏。或者說,上師的一切身口意的行為都是隨緣而現的,這個秘密的心就是指甚深的智慧和大悲。這是凡夫心難以測度的,因此是秘藏。「海」,表達在上師的內證中已經顯發無量無邊的功德,無論哪方面都超出了一個局限的量。比如辯才,上師能夠自在宣講如海的顯密教法;三摩地方面,上師能夠任運地安住,無礙地遍遊十方剎土;而且,上師徹見本性,具有甚深的智慧;對於一切眾生都視如獨子,具有同體大悲心;上師能無礙地行持弘法利生的事業,能夠馭使一切護法,具有不可思議的威力……像這樣,法王具有無量斷證功德的寶藏,因此稱為「功德海之藏」。 我們就在這樣的上師如意寶前恭敬地作祈禱。「如意寶」表示能如意地賜予所求。這一頌的要點落在「如意寶」三個字上。像色法的如意寶能滿足祈求者的所願,賜給他衣服、飲食等一切資具。無論誰只要知道這個如意寶能夠自在地賜予物質,對此具有信解,就會再三地在它面前恭敬祈禱。而能這樣祈禱,就是具善緣者,一定能如願實現。同樣的道理,上師能應我們的祈願,賜予我們一切暫時和究竟的成就,因此是無上的如意寶。 基於這樣的體認:上師是三世諸佛的化現,恩德無比,究竟成就了如海功德。因此對我們來說,是真正的如意寶。有敬信的人必定會在上師如意寶前恭敬地祈禱。上師的法身周遍了一切時處,上師的悲願永遠不捨離我們,因此只要我們至誠地祈禱,上師的加持就必定在我們心中顯現。就像水器裡的水沒有塵垢時,就會自然顯現月影。「祈禱」指我們內在對上師生起了信心的時候,就會至誠、懇切地祈禱上師。 要知道:雖然上師在我們心前示現有降生、安住、圓寂等,但上師的本體是不生不滅的法身,永遠和我們不分離。所以上師並非凡夫善知識、小乘阿羅漢乃至學道菩薩,上師其實是三世諸佛的體性,是應我們的善緣從法身中現為善知識相,也就是化身。對我們而言,上師直接化現為人相來攝受我們,因此最有緣,因緣上最切近。由於這個緣故,我們就把上師奉為無上的如意寶,奉為唯一怙主。既然他是圓滿一切斷證功德的佛,又對我們具有無上的恩德,因此我們在這樣的上師如意寶前以至誠的心祈禱:生生世世得到上師的攝受。 要知道,只要我們至心向上師祈禱,就決定不會空過。凡是相應者,都必定能成辦修行中的所求,最終會成就一切功德,達到究竟成佛。所以這個祈願將成為從今世起,直到盡未來際的一個連接,這樣就達到了恆時不離,恆時得上師的攝受。 上師是佛,上師是法,上師是僧;上師的一切顯現都是加持。依循上師的指點來行持,就是我們的修行正道。得到上師的意傳加持,就能迅速親見本性。因此,成佛的要道最直接地落在自心與上師的智慧相應這一點上。因此我們希求的就是一切生當中都不離上師,恆時得到上師智慧身的攝受,最終與上師成為無二。 以下就開始在上師如意寶前用至誠地心來祈禱生生世世得到上師的攝受。像前面所說,如果我們勝解了上師的功德和恩德,自然會生起信心。有了這種信心,自然會希望,不但這一生,而且一切生當中都得到上師的攝受。會真心地祈願,使師徒的情義延續到盡未來際。 或者說,由於自己深信上師是斷證圓滿的佛,是生起一切功德的最根本的所依,因此會把修道的要點歸在與上師相應上。另外要知道,上師不只是現前的一個人,他是遍法界的。從上師的心中能現出無量的身,能夠行持十方三世無量的利生事業。因此,自己心裡要清楚,祈願得到上師的攝受也是要盡未來際,也就是要得到上師佛永遠的攝受。得到攝受的最終結果就是與上師同一心意,從而度盡無邊的眾生。 下面首先講到,我們怎樣才能得到上師的攝受: 上師調眾善巧行為者,種種形相如何作示現, 僅僅剎那邪見亦不生,所作皆以善見求加持。 上師應化在世間,是為了調化眾生,所以有無量的善巧行為。所謂的「善巧」就是能引導眾生趣向無上菩提。上師示現各種身口意的方便,無論是一怒一笑、一言一句,都是在善巧地攝持眾生的心,把他們引向無上菩提。 前面我們已經瞭解了上師實際是法身佛,所以這裡說的「種種相」就是指法身隨緣而現的種種表相,不拘一格。也就是說,上師的示現沒有固定的。有時現寂靜相,有時現忿怒相,有時表現粗魯,有時表現慈悲,有時顯現貪、嗔、癡、慢等各種煩惱相。就像文殊菩薩為了調化各類眾生,顯現過妓女、獵人等種種形相,或者為了調伏外道,善巧地顯現外道的相。就像這樣,我們的上師會顯現各種表情、姿態、語言、行為等相。 對所有這一切,我們至心地發願:「僅僅剎那邪見亦不生」。不但如此,而且「所作皆以善見」,就是對於上師的一切行為顯現都善妙地看待。我們面前的上師會顯現各種的相,對於這些相,如果視同凡夫,視同一種庸俗的相,那就是邪見。相反,如果認為這是智慧的遊戲,有極深的密意,是極善巧引導我的行為,那就是善見。所以,關鍵要認識邪見和善見各是什麼心理狀態,然後才知道取捨,才知道怎麼用好自己的心。邪見就是有害的見,善見就是有益的見;邪見是把法身的化現視同凡夫,善見是將上師的顯現視為法身的遊戲。 對於這裡說的善見,舉例說明:比如上師在開玩笑,就視為法身佛在說法,其中有很深的密意;上師在惡罵就視為口誦猛咒,遣除我的障礙違緣;上師打我就是在做大加持,是一瞬間消除我的累劫業障;上師無論怎樣嬉笑怒罵,都是在為我指示心性……總之,如果能像這樣把上師的一切顯現都歸在法身本源上,也就是說,這一切都是從法身本源中顯現的,這樣的認識與事實相符,所以是善見。 另一方面也要明白,如果自己對於上師的顯現生起了邪見,那唯一是自己的心出了問題,實際上與上師無關。就好比海螺本身是白色,但以自己患膽病的因緣,就會顯現為黃色,這個黃色不是海螺的本色,僅僅是自己錯亂的所見。同樣,唯一是自己的心識錯亂了,才見到上師的過失相。自己的心清淨的時候就會見到清淨相。 如果你有這樣的善見,那麼無論見到上師示現何種形相都將成為有益。其實,有益、無益只在自己的心怎麼看待。你的看法不善妙就有害;相反,你的看法很善妙就有益。至於能出生多少利益也全在於自心。同樣是善妙的看待,信心越大,得到的加持就越大。如果常常視上師為佛,就會得到佛的加持。 上師顯現上也是一樣在穿衣吃飯,但是並不等同凡夫的穿衣吃飯;上師顯現上也會貪,但也不等同凡夫的貪;上師也會顯現忿怒,但並不是自相的忿怒。總之,上師所有寂靜和忿怒的表現,要知道這一切都是法身的遊戲,這就叫做把上師的一切所作觀為清淨。這並不是有意地把不清淨觀為清淨,這是如實的觀察,因為上師的顯現都源於法身,所以沒有任何不清淨、不好的。時時有這種善妙的見,上師的加持就能無障礙地傳入我們心中。 當我們明白了這個要點之後,就會知道,該怎麼來以敬信看待上師的行為。也就會從心裡祈願,從今往後,對於上師的一切行為,都以善妙的見解來看待。也就是上師的任何行為都視為法身的遊戲,都是大加持。 於師慈心教誡善說中,隻語片言亦不作違越, 滿瓶傾瀉一切諸加持,願能無餘注入我相續。 這一頌是在上師如意寶前繼續祈禱發願:對於上師慈心教誡的一切善說,乃至其中的隻語片言也不作違越。祈願上師的加持如同滿瓶傾瀉般全部注入我相續。 這裡,關鍵還是首先要生起「上師是佛」的勝解信。由此對於上師慈心教誡的一切善說,就會由衷地發願盡可能頂戴奉行,絲毫不做違越。 這是因為上師完全了知一切解脫和成佛的要道,而且他能夠觀我的根機,以契機的言教授予我修道的要訣,我的一切成就就要從這裡出生,因此對於上師的教導一心一意地奉行。 總之,我們要知道上師是佛,上師口中所傳的就是法,上師對我的指示就是所指明的道。上師就是如意寶,是應我的因緣給出特別的話,因此我恭敬奉行,就決定會得到利益。 「滿瓶傾瀉一切諸加持,願能無餘注入我相續」,就像將滿瓶的甘露全部注入另一個瓶子裡那樣,祈願上師的功德全部降入我的心中。意思就是,當師徒心心相應的時候,上師的意傳加持就能入於弟子的心中。或者說,具足虔信的弟子,對於上師的言教奉行不渝,就會證到等同上師的成就。 因此,在這裡我們繼續誠心地祈願:對於上師如意寶以慈心教誡的善說,自己哪怕隻語片言也不作違越。就是把法王上師的教誨深深銘刻在自己心中,頂奉為殊勝的法寶,盡這一生去珍視它、奉行它。願上師的加持如滿瓶傾瀉般全部注入到我的相續。這是發願讓自己成為最清淨無垢的法器,向上師完全敞開自己的心,來接受上師的一切加持。 這裡,我們也不要看輕自己,因為我們本來是佛,只是暫時被客塵遮蔽了。所以我們要祈願上師的加持全分融入。意思是,我們作為弟子,也要有廣大的意樂。如果自己的意樂太小,那麼所承受的也就很少。如果自己有很大的祈願,發的心非常徹底,至心地祈求與上師全分相應,那麼所獲的加持也就會特別多。 怙主您於淨穢剎土中,種種幻化遊戲示現時, 我亦成師殊勝隨從後,願能一同趣入菩提行。 在這裡,我真心地祈願,未來世的時候,怙主您無論是在清淨的剎土或不清淨的剎土之中,示現各種各樣的幻化遊戲,那時我也成為上師殊勝的隨從,然後一同趣入菩提行當中。 這個「幻化遊戲」,就像《無量壽經》裡講到,與會的大菩薩們,具足無量行願,咸遵普賢大士之德,在十方佛國中示現種種化身,猶如幻師,變現各種的相,然而這些相實無所得[1],這就叫做「幻化遊戲」。其中「幻化」是指無邊世界裡示現無量的幻化相,這一切都是安住在法身中不動搖的同時,應著因緣而自在變現,而且這些相實無所得,所以叫做「幻化」。「遊戲」是自在無礙的意思。像我們平常說的做遊戲,其中「遊」的意思是自在,「戲」有隨意變現的意思,也就是隨類而顯現。就好比唱戲,有苦樂悲歡、嬉笑怒罵,這些全是遊戲,都是表演。那麼演這些做什麼呢?就是演給眾生看,也就是所謂的「示現」。他所表演的一切都是有密意的,都不是像凡夫那樣在無明、妄動的驅使下做出的行為,而是真正從法身智慧當中,隨著眾生的因緣而化現、表演,這就叫做「示現」。這些都是佛行事業,也就是從無上菩提之中流現出來的事業相。無上菩提本具的功德,應著機緣就會起用,就會做出各種的化現。它的作用就是能夠攝持眾生,引導他們趣向無上菩提。 正像前面所說,當自己了知了上師的恩德和功德之後,由於上師具有最殊勝的功德,所以我沒有理由捨棄;而且在世俗緣起上,上師對我有極大的恩德,所以我不能捨棄。因此我們從內心裡發願:生生世世與上師如意寶不分離。 像這樣,自己又以最真誠的心祈願:上師怙主,無論您示現在哪裡,我都永遠跟隨,成為您的殊勝隨從。因為我是您的弟子,您到哪裡去,我也要跟著去。而且我一定和上師同行同願。平常我也都是這樣發願的:上師怎麼做,我也跟著怎麼做;上師證到何種果位,我也一定要證到這種果位,一切都是跟上師的心相合相應。所以,上師現在在極樂世界裡示現幻化遊戲,那麼我也一定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和上師共同趣入菩提行。或者上師從極樂世界出來,周遍化現在無量世界當中,有的在淨土,有的在穢土。總之無論如何,我也跟著上師化現在無量世界當中,哪裡有上師的化現,哪裡就有我跟在後面,一同趣入菩提行之中。 要知道,上師的本性是法身佛。所以,上師到底化現了多少個身,有多少個住處,那是不可計數的,無量無邊。如果看過蓮師的傳記就很清楚,蓮師在無數剎土中都有化現。有的在淨土中示現成佛,有的化現為佛座下的大菩薩,有的化現成聲聞、緣覺,有的化現為天人,乃至在地獄、餓鬼、旁生、人等各界當中都有示現。同樣,上師從法身本體當中應著清淨、不清淨眷屬的因緣,化現出各種報身、化身的相。在化身裡面又有殊勝化身、種種化身、隨類化身等各種各樣的形相。 既然如此,無論上師化現多少身相,我也如是化現多少身相。哪裡有一個上師的身,哪裡就有我作為隨從。上師做各種說法度生、拔苦與樂等菩提行的時候,我也行持和上師一樣的菩提行。譬如說,上師在供養諸佛,我也供養諸佛;上師在轉法輪,我也轉法輪;上師在救度苦難眾生,我也去救度苦難眾生;上師施設哪種法門,我也施設那樣的法門。像這樣,我們發願的時候,就是要基於一個很大的量,要跟上師同一模式。這樣要以甚深智慧的認識,發起極其廣大的隨學上師的誓願,這樣就會從今生開始,把我們的願心擴大到一個極大的量,就是誓願等同於上師的量。這樣就真正跟上師相應了,真正與上師一同入於菩提行海當中了。 所謂的「一同趣入菩提行」,就是與上師同心同德,共同行持普賢行海。 因此要知道,我們生生世世修行的內涵,最終就是要等同於上師,證同於上師。在這個根本的要點上必須清楚,然後我們心裡就會這樣來發願。 未來自現殊勝淨土中,至尊上師示現成正覺, 我亦入於初會眷屬列,願成事業增勝之作者。 「未來自現殊勝淨土中,至尊上師示現成正覺」,未來至尊上師必定在某個自現的殊勝淨土中示現成佛。那是上師最隆重的一個事業相。也就是說,當有緣眾生的善根、福德、因緣集聚圓滿的時候,上師就會示現成佛。 有人會問:「你剛才不是說上師是佛嗎?怎麼又成佛呢?」上師本來是佛,這是從他的內證境界來說。至於是否示現成佛,那就要觀待因緣了。在一個世界,一段教法期裡面,只能出現一位公共的教主,不可能出現兩位。當然就個人成佛來說,隨時都可以證悟成佛。比如在娑婆世界裡面示現成佛,就在賢劫千佛當中。像釋迦佛就是賢劫第四佛,彌勒佛是第五佛。再比如法藏菩薩累劫願行圓滿,在十劫前的某一世示現在極樂世界當中成佛。這就表示當時的因緣已經圓滿了,所以他成為了極樂世界的教主。從這以後,就展開無量劫普度眾生的廣大事業。所以說,那是非常關鍵,非常隆重的事業相。 「我亦入於初會眷屬列」,作為弟子的我也至心地發願:法王什麼時候在自現的功德莊嚴的淨土中示現成佛,那時我一定要入在第一會的眷屬行列裡面。好比釋迦佛來到人間示現成佛,成道後第一會度的是五比丘,那叫做「初會」。又比如《無量壽經》裡講到,阿彌陀佛的初會聲聞、菩薩弟子無量無數。這指的是阿彌陀佛在極樂淨土示現成佛時,第一次轉法輪時的眷屬情況。 「願成事業增勝之作者」,而且願我能夠成為上師足下的大弟子,成為一個增盛上師佛行事業的作者。所謂「事業增盛之作者」,就好比說,釋迦佛來到這個世界成佛,有文殊、彌勒等大菩薩護持、弘揚他的教法,或者在聲聞弟子當中有舍利子、目犍連這樣大權示現的菩薩。正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在一期佛的教化事業當中,不僅僅要有如來法王自身的住持力量,還要有下面菩薩法臣的推動力量。譬如說,釋迦佛成道的時候,有無量的同行眷屬自然化現在這個世界當中,他們都是以願力而來。在這期教法中,無論正法、像法或者末法時期,都有無數的諸佛菩薩,化現成各種形相來鼎力相助。他們弘揚釋迦佛的教法,從而使佛法增盛起來。有些處在正法時期,當時成為佛的大弟子,分化一方;有些處在佛滅度之後,通過造論、說法、設立法門、攝受弟子等,來繼續弘揚佛的各乘教法。 就像這樣,我們至誠地從內心裡發願,未來上師如意寶示現成佛的時候,我也立即化現在上師的座前,加入到第一次轉法輪的初會眷屬行列裡面,聽上師佛說法。在那之後,我就成為鼎力資助上師事業的一名大弟子,盡心竭力地荷擔上師佛的家業,宣揚各乘的教法,攝受無量的徒眾等等,來增盛這一期佛的教化事業。這也是由於跟上師的情意,自然就發這樣的願。 其實,我們要知道,這一切都是在跟上師心心相應。只有這樣用心入到願海裡面,願上師之所願,行上師之所行,才能真正生生世世得到上師的攝受,也才是生生世世當中,師徒的心永不分離的方法。所以,一切都應該在法上著眼,關鍵是要體會上師的心,而不只是外在的形式主義。如果你體會了上師的心、上師的菩提、功德、事業,你就祈願一直跟上師的智慧、事業相應,也就是心和心永遠不離,一直不脫離佛法上的最親密的關係,那麼這樣就是真正得到上師攝受了。 下面是最後的總結祈願: 總之從今一切生世中,唯一怙主與您永不離, 獲菩提果亦成種姓主,祈願度盡無邊眾生界。 前面分別從不同的要點來說的這篇《生生世世攝受願文》,綜合起來就是:祈願從今天、此時開始,到盡未來際的一切生世當中,上師您是我唯一的怙主,我發心與您永遠不離。當我成佛的時候,您也作為我種姓的主尊,從此與您無二無別,盡未來際度盡一切眾生。 這裡發願的要點:在時間上,「從今一切生世中」,從現在起一直到盡未來際的一切生世之中。 從祈願境來說,就是「唯一怙主」——法王上師。這裡的「唯一」一方面可以理解為,上師本身是三世諸佛的體性,所以不會離開上師之外還有什麼佛的體性。而且就因緣來說,上師直接攝受我,與我的因緣最親近,對我的恩德最深。所以我就拜上師為唯一怙主。另一方面,這個「唯一」也是統攝一切的意思。因為上師就是法身,所以含攝了一切諸佛。就我們現在來說,視上師為「唯一怙主」,唯上師是依,此外不再尋求,這樣就能至心地和上師相應。也就是說,我們的心會一心地與上師合體、相應。其實相應了之後,你也成為與上師無別的體性,因為上師就是三世佛,所以你也就與十方諸佛同一體性了。 發願的內涵就是:「與您永不離」,與上師怙主永遠不分離。所謂的「永不離」,既可以從最深處的法身上來說,和上師佛永遠沒有一剎那、一微塵的距離;也可以從化現上面來看,上師無論化現在哪裡,我也化現到那裡,常隨不離。其實,法身和色身本來不二,關鍵是自己的心和上師不分離。 「獲菩提果亦成種姓主」,乃至我獲得無上菩提果,您也成為種姓的主尊。所謂「種姓主」,就好比觀世音菩薩頭頂上頂戴一尊阿彌陀佛,這就是種姓的主尊。又像是我們畫傳承源流圖,從第一到第二到第三,這樣一代一代地傳下來。意思就是,從上師的根源裡面出生了弟子佛。當弟子成佛之後,再出現他的弟子佛……像這樣一直延續下去。就像一個大家族那樣,這就叫做種姓。對於我來說,種姓的根源就是上師。所以即使我得到了菩提果,上師仍然是種姓的主尊,恆時頂戴在我的頭上。 「祈願度盡無邊眾生界」,這樣頂奉上師之後,與上師同心同願。自己的心與上師的心合在一起,以這種方式去度盡無邊無際的眾生。上師是佛,我也成佛,佛跟佛的心沒有距離、沒有障礙,互融互入,在究竟上永遠不離。在我成就無上菩提之後,將會依著無盡的普賢行願行持救度無量眾生的事業。所以,那時上師的心和我的心成了不二,上師的事業和我的事業成了不二,以此來度盡無邊眾生。 勝子日珠祈請寫一生生世世攝受願文,阿旺洛珠宗美於清涼五臺山撰寫 《生生世世攝受願文》影片網址: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4/1/16 上午 09:31:37編輯過]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4/1/17 上午 02:32:25 --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01.pdf 法王晉美彭措傳 索達吉堪布 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