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2) ---- 中觀四百論講記40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39844) |
-- 作者:解脫之門 -- 發表時間:2014/1/30 下午 12:53:49 -- 中觀四百論講記40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第四十課
前面已經學習了以證悟甚深空性來對治煩惱的巨大意義,接下來要學習的是進入空性道的次第。
戊二、明入彼道之次第分三:一、明入甚深義道之次第 二、明失壞道次第之過患 三、以彼理明權實二教之大義
在這一科裡,聖天菩薩闡明進入甚深空性道的次第。首先闡明修行甚深空性道的次第;其次闡明違反空性道次第的過患;最後以甚深空性道次第之理,來闡明權實二教的巨大意義。
己一、明入甚深義道之次第分三:一、教誡入殊勝道甚深義 二、明入彼道之次第 三、最勝深道斷證之體性
聖天菩薩在這一科從三個方面來闡明修甚深空性道的次第。首先是教誡修行者應該修行殊勝的空性之道;其次闡明修行空性道的次第;最後闡明最殊勝的空性甚深道的斷證體性。
庚一、教誡入殊勝道甚深義
設問:既然要證得大涅槃必須依靠空性法,那導師佛陀為什麼還要說布施等法呢?
答:
為下根說施,為中根說戒,
為上說寂滅,常應修上者。
頌文直解
在三種福業中,如來為還沒有成熟戒性、修性根器的下根者說布施;為已住於布施,但未入修的中根者說戒;為已住於布施與戒的上根者說修寂滅分別的空性道。因此,應當恆時作上根的修行。
釋義
雖然甚深空性法是佛法的心要,但是根器不夠的人,修較高的法,不能直接相應,因此佛陀就說了三種福業事:施性福業事、戒性福業事、修性福業事。通過布施,可以獲得很多財富;通過持戒,能轉生人天;而由修空性可以勝伏而斷盡煩惱,並將證得涅槃。
因為修性根器沒有成熟,所以對於中下根器者,布施、持戒等世俗修法是必要的,但是他們同時也要「常應修上者」,因為只有勝義的空性法,才是寂滅分別的出世修法,因此要爭取能盡快成熟修性,修勝義空性法。一個學修佛法的人,就應該經常這樣問自己:「為什麼我的心還不能獲得解脫?為什麼我的心與勝義空性法還不相應呢?」
那麼空性道的次第是怎麼樣的呢?下面聖天菩薩就來講這個問題。
庚二、明入彼道之次第
先遮遣非福,中應遣除我,
後遮一切見,知此為智者。
頌文直解
三士道的次第是這樣的:首先是入共下士道,遣除非福的不善;中間是入共中士道,對於壞聚之五蘊遣除我執;最後是入上士道,遣除一切邊執戲論之見,證悟一切法的無我空性。了知這樣的次第的人,即是通達聖教的智者。
釋義
眾生的根機各不相同,所以應該按不同的方便進行引導。對尚未成熟的根器,說甚深的空性法,他非但不會證悟,而且還會產生邪見。
首先應該學修的,是容易了達的因果法門,來遣除修行者相續中的非福罪業。因為這個非福罪業是一切見得到與見不到的百千種過患的因,所以要首先學修。
中間對於五蘊、十八界、十二生處作各種觀察,了知人我不可得,從而斷除我執。如《入中論》中說:「我非是色色非我,色中無我我無色,當知四相通諸蘊,是為二十種我見。」意思是說,在色受想行識諸蘊上各具四種薩迦耶見之相。以分析色蘊為例:「我非是色」,意思是蘊不屬於我;「色非我」,意思是蘊並非與我一體;「色中無我」,意思是我不是依於五蘊;「我無色」,意思是蘊並非依於我。這四相觀察,也同樣可以在其他的四蘊上依次類推,總共來斷除二十種我見。
最後為了斷除法我執,以自性空的方式,遮除了一切的戲論邊見。通達這樣的次第法門的人,就是通達了佛法的智者。
那麼空性道的體性是怎麼樣的呢?下面聖天菩薩來繼續分析。
庚三、最勝深道斷證之體性分二:一、證德圓見法無我之理 二、斷德斷所知障之理
聖天菩薩從證德與斷德兩個方面,來分析最殊勝的甚深空性道的體性。
辛一、證德圓見法無我之理
甚深空性最後證得的是什麼呢?就是圓滿見到了諸法無我。
設問:前面說「後遮一切見」,即如果有一個法的執著還未斷除,就不能證得涅槃,但問題是法的數量那麼多,器世間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以及有情世間的十法界,數量都是無限的。如果都要一個個的去斷除執著,這怎麼可能斷除得了,這樣怎麼能證得究竟的涅槃呢?
答:
說一法見者,即一切見者,
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
頌文直解
經中說:見到一個法的空性,即已見到了一切法的空性,因為一法的空性,即是一切法的空性。
釋義
從真勝義而言,有法世俗與法性勝義毫無差別,是完全一味、不二的。所以只要以出世間大乘的智慧見到任何一法的法性,即是見到了一切法的法性。如《三摩地王經》中說:「以一知一切,以一見一切。」即了知了一個法的空性,即了知了一切法的空性;見到了一個法的空性,即見到了一切法的空性。《現觀莊嚴論》中也說:「法界無差別 ,種性不應異。」意思是法界無差別之故,種性也不應該有三乘的差別,而應該是一乘。又《寶性論》中也說:「真如無差別。」即在真如之中,萬法是根本沒有任何差別的。偈頌中前兩句是從有境方面來講的。從有境來說,見到色等一法的空性,即見到了一切所知法的空性。就像只要喝了一口海水,就已經知道了整個汪洋大海的海水的味道;只要吃了一塊糖,所有糖的甜味就都知道了一樣。偈頌的後兩句,是從境的方面來講的。從境來說,任何一個蘊、界、處的空性,即是一切蘊、界、處的空性。具體來說,五蘊中色蘊的空性,即是受、想、行、識四蘊的空性;十八界中眼根界的空性,即是其他十七界的空性;十二生處中眼處的空性,即是其他十一處的空性。如《入中論》云:「如器有異空無別,諸法雖別性無差,是故正知同一味。」意思是,瓶盤等器皿,雖有大小方圓等的差異,但是遍於一切器皿的虛空則毫無差別。如是從因緣中產生的色、聲等諸法的現分,雖有千差萬別,但是其本性則是一味無別的。
所以,山河大地等有法的數量再多,只要徹底證悟了其中一個法的空性,就已經徹底證悟了一切法的空性,而不再需要分頭一個個去證悟了。這正如大乘的了義經論中闡述的那樣,以無現的根本慧定,已照見一切諸法離邊大空性的實相。
知道了甚深空性道所證到的境界,下面來看甚深空性道斷除的是什麼?
辛二、斷德斷所知障之理
煩惱障是大小乘修法的共同所斷,那麼大乘甚深空性道不共的所斷就是所知障。
設問:既然一切法都是空的,對於一切法的愛著都需要斷除,那麼世尊為什麼還對積累福德資糧作讚歎呢?
答:
為樂天趣者,如來說愛法,
為求解脫者,呵彼況餘事。
難詞釋義
愛法:即愛著人天善法。
頌文直解
為那些欲求人天善趣的人,如來說要愛著善法。如經中說:「當作諸福德,未作者將苦,已作福德者,此後世將喜。」然而,對於希求殊勝解脫果位的人,如來卻呵斥他們對人天善法的愛著,那更何況是對其餘的非福業呢?
釋義
眾生在解脫的根機尚未成熟的時候,導師佛陀就相應地傳授人天善法,使這些眾生在現前能免離三惡道的痛苦。但是人天的有漏安樂仍然在煩惱障和所知障的攝持之下,如果不斷除這二障,就不可能成就佛果,所以對於根機已經成熟的人,佛陀就傳授了要斷除從三輪實執,直到能所二相的微細習氣之間的一切粗粗細細的障礙。如《現觀莊嚴論》中說:「執佛等微細。」就是說,最後連對佛果的希求心也要斷除,那更何況是對其他法的愛著了。《金剛經》中也說:「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也說:「若彼淨戒執有我,則彼尸羅不清淨,故彼恆於三輪中,二邊心行皆遠離。」意思是說,倘若對清淨的戒律以我執或者三輪執著去受持,則相對聖者菩薩來說已經不清淨了,因此應當在三輪之中,對有、無二邊之心與行為全都遠離,這樣的戒律才是最清淨的,才是出世間的戒波羅蜜多。
大家現在捫心自問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對脫離輪迴感興趣?是否真的對為救度法界眾生而成佛感興趣?如果興趣還不強,那麼應該再好好地去思惟前面的內容;如果真的有興趣,那麼就要知道,對於一個求解脫和成佛的人來說,佛對人天善法的愛著是呵斥的,而不是讚歎的,因為這一點也不究竟,純粹是有漏法,絕對沾染了煩惱,跟煩惱掛上鉤怎麼能解脫呢?因此至少必須培養出出離心,因為在生起出離心之前,追求世間的幸福,所作的即使是善法,也都是導師佛陀所不歡喜、所呵斥的,更何況是無記和惡法呢?
這以上闡明了甚深空性道的次第,那麼如果不遵循這樣的道次第,會有什麼後果呢?
己二、明失壞道次第之過患
求福者隨時,非皆說空性,
良藥不對症,豈非反成毒。
頌文直解
對於求福之人,不能不加觀察地在任何時候都宣說甚深的空性。就像不知道病人的病因,就胡亂地將不對症的藥給了病人,這些藥不是反而變成毒了嗎?
釋義
求福之人,因為心裡真正貪求的只是人天的快樂,特別想在五欲六塵的享受中過一輩子,所以他們對究竟的空性法沒有興趣,也沒有理解的智力。這樣的人,聽到佛說的甚深空性法門,要麼沒有恭敬心而捨棄,要麼將一切無有理解成了斷滅的邪見,而墮入三惡趣。就像藥雖好,但是不對症的話,也會加重病情,甚至導致送了命。所以對於心相續未成熟、善根淺薄者,最初不能說勝義空性,否則就失壞了道次第,反而帶來危害。
在法華會上,尊者舍利弗祈請佛陀宣講第一稀有難解之法,當時就有五千弟子退席了。《法華經》中是這樣說的:「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
那麼他們為什麼會退呢?經中接著解釋說:「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為什麼世尊又會默然而不制止呢?經中接著說到:「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
對於這樣心相續暫時還沒有成熟的人,佛就說「退亦佳已」。讓他們首先修學中下根機法,等到根機逐漸成熟,再教他們上根的法門。
那麼為什麼對於心相續暫時還沒有成熟的人,不能講甚深的空性呢?下面聖天菩薩來講這個原因。
如對蔑栗車,餘言不能攝,
世間未通達,不能攝世間。
難詞釋義
蔑栗車:是指具有邪見的邊地人。
世間:第一個世間是指世間名言的法;第二個世間是指世間人。
頌文直解
譬如對於不懂任何其他語言的邊地人,除了他們自己的語言之外,難以用其他的語言去引導他們。同樣地,在世間人對世間名言的法尚未通達時,就直接為他們講勝義空性,也是無法攝受他們的。
釋義
對於一個只懂得當地方言的人,你不管是用英語、漢語、藏語等等語言去給他講法,他根本就聽不懂。同樣地,世間人尚未通達世間名言法的安立,他們尚處在中下的根機,如果直接給他們講勝義空性,甚至講如來藏的光明,他們也會如聾如盲,難以理解。
那麼要通達的世間名言的法是什麼呢?是不是生物、化學、電子等各種世間學問呢?這當然不是,而是人天乘的三世因果等正見,以及從世間各種顯現中,來發現它們緣起的道理。因為認識到了緣起,才能認識到世間這些顯現是如幻如化的,而如幻如化是沒有人我與法我的自性的,這樣就能接受一切法的勝義空性。而不通達緣起,就不可能通達空性。比如十二緣起支法門,就是通過對各個緣起支進行逆次第的觀察和修行,而獲得解脫。又彌勒菩薩在《辨中邊論頌》中,宣說了菩薩應該修習蘊、界、處等的十善巧,來斷除執一性、執因性、執受者性等的十種我見。本論的前八品是「明方便名言真實性修習之瑜伽次第」,目的也是引導修行者如實通達世間名言真實性的緣起,成熟根機,之後再修習後八品的「明方便生勝義之真實性修習之瑜伽」。
簡而言之,只有通達了緣起,才能通達空性。《入中論》中也說:「由名言諦為方便,勝義諦是方便生。」意思是,勝義諦雖一切法無自性,但是要由世俗諦名言為方便,才能通達方便所生之果的勝義諦。如果世間人沒有通達緣起,就給他們傳授甚深空性,那就失壞了道次第,這樣就無法攝受他們,無法引導他們獲得解脫。
根據上面講的甚深空性道次第的道理,聖天菩薩接下來進一步闡述權實二教的巨大意義。
己三、以彼理明權實二教之大義
有無及二俱,亦說二俱非,
由病增上故,寧非皆成藥。
難詞釋義
增上:這裡是力的意思。
頌文直解
因此,世尊以方便攝受世間眾生。首先轉了初轉的四諦法輪,為了對治斷滅見,而說了一切法有;其次轉了二轉的無相法輪,為了斷除實執,宣說了從色直到一切智之間的無——空性;最後,轉了三轉的善加辨別法輪,對大乘唯識種性者,為了斷除二俱見,說了依他起有、遍計所執無,以及對於勝乘中觀種性者,為了斷除一切的戲論,宣說了二俱非。如是佛所說的權實二教——一切了不了義法門,全都是攝受所化的方便。譬如由種種病的力的緣故,一切事物不都可以作為藥嗎?真正的良醫,可以根據眾生不同的病,可以把手頭的東西都用作良藥。
釋義
大導師佛陀是對機說法、應病與藥,有時說一切法都有,有時說一切法都無,有時說既有既無,有時又說非有非無。這些法門表面上各不相同,但都是消除眾生苦及苦因的善巧方便。就像藥的種類千差萬別,形狀、藥性相差很大,但是對它們相對應的病症來說,各各都是靈丹妙藥。
明白了前面所說的失壞道次第的過患後,即更能明白佛所說的種種權實法門,都是度化眾生的方便。正是因為眾生具有種種的根機、意樂、煩惱、因緣等等,才需要佛陀來傳授八萬四千法門。這些方便就像一個個的臺階,能使眾生走向涅槃的大城。
前面講完證悟空性的巨大意義,和進入空性道的次第,接下來講空性法門的利益。
戊三、明如是得入之果利分二:一、正明 二、餘義
己一、正明
真見得勝位,略見生善趣,
智者常發心,思惟內體性。
頌文直解
於如上的道次第如理進入後,如果真實見到了甚深、究竟的空性,就能獲得究竟的勝位,即一切利樂來源的殊勝涅槃果;如果以世間的聞思修智慧,稍許見到緣起生的話,就會對因果生起深信,並積累福德而生人天的善趣。因此,智者應當恆常發起精進,思惟內的體性——萬法究竟的大空。
釋義
萬法的實相是無相的大空,而眾生對大空產生了執著,因此增益出了萬法的相。那麼眾生越領悟到空性的實相,執著就越減輕,就越與了義的佛法相應,並且根機也越高;而眾生對空性的實相領悟得越少,分別和執著就越多,就越不相應於佛法,根機也就越低。所以般若是佛法的心要,通過般若法門,能把一切佛法都有機地貫穿起來。修行佛法,其實就是在斷除某種程度上的執著,證得某種程度上的空性。因此智者會緊緊把握住空性這條主線,在任何時候,都會盡力思惟、修習諸法的大空。
接下來補充說明空性法門的殊勝性。
己二、餘義分二:一、正說 二、附說
庚一、正說
設問:如果今生通過思惟內的體性,而了知了空性的真實性,但是沒有證得涅槃的話,這會出現什麼結果呢?
答:
今生知真性,設未得涅槃,
後生無功用,定得如是業。
頌文直解
了知了一切法空的真實性後,假如此生未得涅槃的話,後世將不需功用而必定獲得涅槃。就像有些有漏的業,今生雖然未成熟,但必定將成為順後受業一樣。
釋義
般若法門的加持力量非常強大,只要了知了空性,涅槃就已經不遠了。如果精進地修持,今世就能證得涅槃。如果今生沒有證得,那麼後世中也能證得涅槃,而且還是無功用地證得,也就是不需要各種有為的苦行,只要安住於離一切戲論、無相的大空就能順利證得。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離一切戲論、無相的大空,能直接對治掉一切的煩惱、一切的執著,只要能夠運用起大空這個殊勝的方便,修行的功德就能很快增上。這就像定業一樣,只要造下,就不會空耗,在後世不知不覺中,無功用地就成熟為果報了。
接下來要遣除的是對上一個偈頌的疑問。
庚二、附說
設問:既然已經了知了真實性,為什麼今生還得不到解脫呢?
答:
如想所作事,成者極稀少,
此非無涅槃,諸行解脫得。
難詞釋義
行:此處是加功用行的意思,指內具足對大空的如理作意,外如法親近大乘的善知識。
頌文直解
猶如心想事成者很少,涅槃就更難了。但是在此世間中,並非沒有人獲得涅槃,只要加功用行,把內外因緣聚合一起,涅槃就能夠得到。
釋義
證得涅槃需要內因外緣都同時具足,內的因緣就是對大空如理作意、精進等,外的因緣就是被善知識攝受。但是這兩種因緣很難同時具足,所以在世間中能夠證得涅槃的人就很少;如果兩種因緣都具足了,那就可以證得涅槃。
密勒日巴尊者就是具足了內外因緣後,即身成佛的榜樣。對於其他的人來說,如果能遇到像馬爾巴大師那樣具德的善知識,又能夠具足密勒日巴尊者那樣強烈的求解脫的心,以及吃苦耐勞、精進修法的決心,那麼一樣可以成為第二個即身成佛的密勒日巴尊者。
丙三、所說攝義
設問:貪等煩惱非常深重,從無始以來就開始積聚了,串習的時間那麼漫長,怎麼能夠斷除得了呢?
答:
聞說身無德,貪愛不久住,
此道豈不能,永盡一切惑。
頌文直解
根據上面所說之理,當聽聞了身體的種種缺陷,沒有任何功德後,對身體的貪愛等煩惱就不會久住。同樣,依照此道次第的方便,也不是可以永遠斷盡一切煩惱嗎?
釋義
世間人對身體特別執著,現在有些人在身體上花了很多精力,去減肥、化妝,甚至去整容,一輩子都在為這個還不到兩米的身體在忙忙碌碌。但是這樣做,改變不了身體生滅的、不淨、苦器等的自性,因此沒有任何的價值。當有智慧的人聽到身體不淨、是苦器等的道理後,對身體的執著自然就會減少。同樣,世間的一切法,自性就是空,沒有任何實義,如實了知了這一點,那麼執著就會自動放下。煩惱是由執著而引起的,如果執著沒有了,那麼即使煩惱串習的時間再長,程度再怎麼嚴重,也馬上就像沒有了油的燈一樣,自動就滅盡了。因此修行者,就要對修行空性法門生起極大的信心。
設問:眾生都是從無始以來都在輪迴的,這又怎麼能脫離得了呢?
答:
如見種有終,然彼非有始,
如是因不具,故生亦不起。
難詞釋義
生:結生相續的意思,即投生輪迴。
頌文直解
以如此的緣故,猶如青稞等的種子,找不到它的起始,但是用火燒掉了,就見到了它的終際。如是以空性智慧之火,焚盡了執著的種子後,轉生輪迴的因——煩惱與業,就不再具足了,因此轉生輪迴也不會再發生。
釋義
大家到目前為止,都已經輪迴了無數次,但是無論大家在輪迴中的時間有多長,習氣有多麼深,只要斷除了煩惱,業力就失去了助伴,無法成熟,這樣輪迴就自動終止了。像前面說的那樣,空性法門是斷除無明執著的直接對治方法,所以只要如理修持空性法門,輪迴就必定能夠出離。
至於證得了空性實相的菩薩,他們已經斷盡了煩惱,斷除了結生相續,但他們會倒駕慈航,重新回到輪迴。但是和凡夫不同的是,他們是以願力與悲心而投生到輪迴各道中,自在地度化我等眾生。
接下來要學習的後八品,就是如此殊勝的勝義真實性修法,所以大家要生起極大的恭敬心和特別強烈的意樂,生起難遭難遇之想,繼續精進、如理地聞思修行。 《中觀四百論》第四十課影片網址: http://youtu.be/3VyEVXlQ6-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