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2) ---- 【轉貼】當我們祈請上師時,不能將上師視為報身或者化身,而應視為法身佛!否則,會成為修殊勝成就的很大障礙!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42326) |
-- 作者:倫倫 -- 發表時間:2014/7/23 上午 03:38:56 -- 【轉貼】當我們祈請上師時,不能將上師視為報身或者化身,而應視為法身佛!否則,會成為修殊勝成就的很大障礙! 上師即聖地︰隨時當視上師為法身佛而祈禱 “神聖”是指它不為人類的貪婪與嗔恨,或者更重要的,不為二元與分別的心所染污。當我們對佛陀與他的教法生起憶念心或虔敬心的那一剎那,他就會與我們同在一處,而該處也就會成為“神聖”之地。 --- 宗薩仁波切 有人常說︰“某某人在佛學院呆了那麼多年,在上師面前听了那麼多法,怎麼還會做這樣的事,還會生起這樣不好的念頭?”或者說為何呆在聖地也沒有解脫? 阿秋喇嘛仁波切曾對弟子們開玩笑說,在高原地方住得再久也不會超過亞青的一條黃狗。因為喇嘛說他第一次在亞青修建瑪尼堆的時候,那條黃狗就已經在那兒了。 所以修行好壞,並不觀待在聖地駐留多長時間,而取決于是否依教奉行。若修學不遵照導師的教言,只憑借自己的感覺而時時心生滿足,這些都是不合理的。作為凡夫,我們的感覺多數還是處于貪嗔痴範疇之中,即便你的感覺有多麼美好,恐怕對解脫而言,也沒有任何意義。其實身在哪是其次,心在哪才是關鍵。 想知道自己是否與正法相隨,觀待自己的內心即可。在你調伏自己內心之時,說明你就已經樹立了八萬四千個法義,而非僅僅是在修行某個法而已。 我們當視上師為法身佛而祈禱 普巴扎西仁波切開示 佛在游舞三身之中會呈現報身和化身不同的形象,但是要記住,法報化三身一體之相才稱之為佛,僅僅在顯現之上是無法安立為佛的。因為真正的佛是本具有斷證一切功德的法身佛,這才是佛的境界。 我們平常見到的觀音菩薩、文殊菩薩等報身形象或者釋迦牟尼佛乃至蓮花生大師等化身形象,都不僅僅是一種外在形象而已,他同時也本具有了內在的密意,我們才稱之為佛。也就是說,無論是在他相續還是自相續之中,都應該從獲得斷證一切功德乃佛的境界之中去樹立,而不是僅僅從外在形象上去安立。 但是此處我們也絕不能誹謗緣起。如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聖地、普陀山乃觀音菩薩的道場、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的聖地、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聖地等等,現前我們還是會去朝禮各處神山聖地,因為緣起法我們絕不能誹謗。但是而我們想要成辦這樣的佛果,信心是不可缺少的。信心可以分為敬信、欲信和誠信三種,欲信和誠信需要敬信來成辦,但前面的敬信和欲信並不可靠,我們需要成辦的是誠信。也就是說當我們在祈請上師之時,不能將上師視為報身或者化身,而應視為法身佛而作祈請,因為上師已經獲得斷證一切功德。 我們在講解上師的時候將上師分為所詮形象之上師和能詮勝義之上師兩種。能詮勝義之上師就是心之自性,在這本性當中執受見解,就已經從兩種無明當中超越,具有兩種清淨之見解,這就是真正的佛,就是與諸佛菩薩無二最高之境界,就是般若波羅蜜,就是智慧到達彼岸。這種智慧已經不在思維的範疇之中,他就叫做能詮勝義之上師。因此我們要視上師為法身佛而做祈請,在具備如是堅定之信念當中祈禱上師,就能迅速成辦成就之緣起。 仁波切的開示,就是啟發我們---佛菩薩的加持無處不在,如頌云︰“何人誠作意,能仁現彼前,賜灌頂加持。”同樣,上師的身、語、意、功德、事業,也沒有一個不遍及的地方,若能經常觀想祈禱,定然會得到無欺的加持。 看兩位大德對話︰ 密勒日巴尊者有一個弟子,名為惹瓊巴。有一次他想要去印度朝聖,便前去請示上師密勒日巴尊者︰“我想要暫停在此處的閉關和其他工作等,因為我想要跟我的僧人朋友一起去印度朝聖,可以嗎?” 密勒尊者說“你要暫停閉關和修行以便去朝聖,為什麼做這樣的決定呢?” 惹瓊巴說︰“為了累積福德資糧,也看看創教始祖佛陀的故鄉。” 密勒尊者說︰“去朝聖當然很好。不過我可以給你更有用的東西︰你的上師居住或駐賜之處,即是最神聖的朝聖地,也是最殊勝的修持之處。” “如果你還意圖尋找其他朝聖處,就算你口口聲聲說‘上師就是佛’,但你的行為卻是背道而馳。” 這就是密勒巴尊者的所教導的---最聖閉關處,即是親近上師處。 |
-- 作者:石頭 -- 發表時間:2014/7/25 下午 12:26:04 -- 要將上師視為法身佛,首先要對法身佛有一定的認識,禪宗常云 : 「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 所以你要視上師為佛,法身佛才是說法者,那麼法身佛其實沒有一定的形象,它是遍一切處,它是超越時間、空間,無來無去、非長非短。 禪宗祖師常說,你以有為之心,永遠無法契入無為之法,其實這就是開題所說,你把上師觀成報身或化身,這樣就是以有為之心,這樣很難與空性相應。 祈請上師的「祈請」這兩個字很重要,它不是用你的腦筋思惟去祈請,你一落入意識思惟的祈請,就不是真正的祈請,金剛經云:「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你對上師的信心,是否到了清淨的地步?如果你用意識思惟的祈請,這樣就沒辦法信心清淨,祈請跟信心是一體兩面,真信心就能達至真祈請。 |
-- 作者:倫倫 -- 發表時間:2016/5/18 上午 04:52:4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