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2) ---- 慈誠羅珠堪布:一個月或半個月之內去思維,我敢保證會有感受的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42390) |
-- 作者:whataboutu -- 發表時間:2014/7/29 上午 11:18:22 -- 慈誠羅珠堪布:一個月或半個月之內去思維,我敢保證會有感受的 這一切就像演戲一樣,現在這邊的人扮演我的仇人,另一邊的飾演我的親屬。但是下一輩子就會角色互換,演仇人的扮作親屬,演親屬的飾爲仇人。因爲現在我們爲無明所遮蔽,沒有智慧了知以前的事情,對未來的前途也茫然無知,現在唯一知道的,只是眼前很短暫的時光。 但輪回卻是極爲漫長的,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能夠回憶前世,或以長遠的眼光靜心觀察,我們就會深深地體會到所謂的親人與仇人,根本就是無常的,確實象演戲一樣。這就是觀察的方法。 這樣觀察後,我們會開始發現,原來我只是用了一雙異常狹隘的眼光,去看了一個很短很窄的範圍,便指定誰是我的敵人,誰是我的親人,對敵人生嗔恨心,對親人生貪心,因爲我有了這樣的錯誤認識,所以就産生了這樣不正常的貪嗔。 前世今生不是宗教的教條,不是臆造的神話,而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而且在這樣輪轉再輪轉的過程當中,在我們投生的大多數時候,都是需要父母的。由此可知,現世的冤親都曾經做過我的父母,我也做過他們的父母;同樣,彼此也都做過仇人,只是在今天不能回憶而已。 大家應該思索,這一切究竟是事實,還是教條?如果你認定這是教條,就請你拿出證據來推翻。可是,任何一個人,任何一種學說,無論過去還是將來,都根本無法推翻它。相反,卻會有越來越多極具說服力的、強有力的證據來證明它。所以,這些都不是教條,不是無中生有的捏造,而是事實。 雖然是事實,爲什麽以前我們卻從未察覺到呢?因爲我們沒有受過佛的教育,自己又不能高瞻遠矚、未蔔先知,所以一直都是這樣迷茫。現在依靠佛的教育,終于使我們清醒地看到冤親等都是不一定的事實。 這既是理論,也是修法。觀察以後,一定能有所體會。若不相信,你們可以嘗試在一個月或者半個月之內去思維,我敢保證會有感受的。那時,你就會確確實實感覺到親怨就是不一定的,雖然片面的貪心、嗔心仍然存在,但能意識到這是錯誤的。既然已經意識到錯誤,你就會慢慢地去改。以上是舍無量心的修法。 |
-- 作者:whataboutu -- 發表時間:2014/7/31 上午 01:01:25 -- 宗薩欽哲仁波切開示薩迦道果「三現分」 上下集 ■ 日期:2003 年 ■ 地點:新加坡 編按:宗薩欽哲仁波切於二○○三年在新加坡開示「三現分」,這是有關三種感知的教授。在第一天的開示裡,仁波切論及學佛聞法的動機──「我們為何要聽聞佛法?」以及「三現分」中的「不淨現分」,亦即第一種感知「不清淨感知」。 動機發心 我們首先討論動機發心。你們現在在這裡一定有很好的理由,特別是在週末,你們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卻犧牲那些事情來到這裡!尤其是有些人已經聽過這個教法很多次了,卻仍然決定犧牲別的事情來這裡。當然,你們可以響應說,來這裡是為了接受教授,為了聽聞佛法。有時候我們是因為傳統而如此做,或因為這樣做是對的,或因為某位宗教老師剛好來這裡開示,而你覺得有義務要來,假如你不在這裡,特別是亞洲人,可能會覺得丟臉,我們覺得至少應該把房間填滿。這可能就是動機,我們並不知道。 檢視自己的動機很重要,但願這觸發我們想要接受教法的動機,能夠使我們成佛。我說「但願」,是因為大多數時候,我們聽聞教法或修持佛法並不是為了要成佛。成佛幾乎像是:假如發生的話很好,沒有發生也沒關係。大多時候我們去寺廟或去聞法是因為想要活得快樂,我們想要活得更舒適些、更快樂些,不是嗎?我們去廟裡或唸咒是為了長壽,這是亞洲人的弱點。長壽不是成佛,長壽就是長壽,而且我們並不知道長壽是不是就會有 更好的生活。我們接受教授以便讓自己無論做什麼都會成功,成功不見得就是成佛。這就是為什麼我現在要強調動機:你有哪種動機?我有哪種動機?我們大家有哪種動機? 理想上,所謂的長壽、成功、健康、美滿的婚姻、良好的人際關係等,這些全都應該是我們所稱的附帶好處。對菩薩們以及我等行者而言,這些應該是額外獎金,成佛才應該是真正的目標、終極的目標。 我提到兩種目標──最終的目標和相對、暫時的獎金或目標。我之所以強調這點是因為,假如我們有正確的目的,特別是正確的最終目的,那麼即使日常生活出現不如意,我們對三寶的信任、對上師的信任、對道的信任都還會存在。 在我作為佛教徒的期間,看到有人接近佛法是希求世俗活動的成功,那是他們的最終目的。如果懷抱著那種動機,當然,我們生活當中總有不如意,那是生命的本質。我們今天很快樂,但誰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你在攤販市場享受美食時,一顆西紅柿可能卡住你的喉嚨,然後就這樣,你的生命因為一顆蠢西紅柿而來到終點。這有可能會發生!生命是全然脆弱的,這就是我們如此珍惜地緊緊抓住的生命。可悲的是,生命是最脆弱的,特別是現在,它如此快速、如此脆弱。我看到很多以這種動機〈註:追求世俗活動成功的動機〉來修持佛法的人,當事情不順時,他們就失去對三寶的信心:「哦,佛陀沒幫助我們!」這種趨近佛的方式是非常有神論的,就像某些宗教的方式,例如基督教或伊斯蘭教。假如你有那樣的態度或動機,那麼你的行為、你所運用的,和你的見地,就互相矛盾,這就是為什麼我要求大家要好好分析我們來的理由,即或只是理性的分析也好。 我要講述來自維如巴(註:藏文譯為「畢哇巴」)的甚深教法,由聖者維如巴、嘎雅達拉、卓彌譯師,以及薩迦巴所有偉大的上師們所傳下的教法,這個教法被稱作《道果》。我並不是要給完整的《道果》教授,而只是討論前行部分的「三現分」。我想它是這麼稱呼的,雖然英文「Vision」(註:「視覺」、「所見」)並不是那麼正確的字眼,藏文是「囊頌」(Nang Sum)。因為許多原因,我的解說會很簡短。首先,我自己沒有充分瞭解這個教法。第二,是懶惰。我過去給教授的時候,至少懷有某種自豪與自我,並不是說我現在沒有自我了,但是懶惰已經凌駕其上,所以即使講授、教導也令人非常厭倦。因為懶惰,所以我不會講得很仔細。今明兩天我們會以一種實用的方式來探討這個偉大的教法:「囊頌」或「三現分」。 感知 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教法,它具備證悟成佛的完整道途。瞭解我們以何種動機和原因來接受這個教法是很重要的。我不喜歡「視覺(vision)」這個用詞,因為我個人覺得它有點誤導的成份,我會用「感知」、「覺受」(perception)。維如巴和薩迦派的大師們並不是在這裡編寫出一個獨特的視覺,用「視覺」一詞可能會誤導(註:此處仁波切解釋英文的翻譯「Vision」可能會誤導學人,但中文譯為「三現分」應無此顧慮)。我們並不是建構出一個新的視覺,然後把它注入、編輯至你的頭腦裡,讓你的所見因而改變--並不是這樣。 人們問生命的目的是什麼?但是在問生命的目的之前,你應該問生命是什麼?根據薩迦派大師們的看法,生命不過就是感知,它是一種連續的感知,一個感知接著另一個感知,這就是生命。「囊頌」所要做的,就是改變和重新修飾感知。我們已經有某種特定的感知,我們有很多感知,這些都將會被探討到。我們現在要做的是再次修飾這些感知,巧妙地操控它們、使用它們,最後你將會有不同的感知,也就是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那就是所謂的「證悟成佛」。 聽聞此教法前,有一件事情很重要。大部分時候,在我們腦海裡,「證悟成佛」是某種具有實體的東西。我們一談到「成佛」,就好像談論一個境界、一個地方、某種身形,某種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以及種種複雜敘述的向度。但是用容易瞭解、實際的言語來說,「成佛」僅只是離於偏執妄想,就只是這樣。我相信有些保守的佛教徒可能會不以為然,沒有關係,我可以跟他們討論。基本上,「成佛」就是沒有偏執妄想。然而,我們總是有如此多的偏執妄想存在。 為何有所有這些偏執妄想?因為「感知」。基本上,你現在看著我,我就是你的感知;我看著你,你是我的感知。由於對彼此的瞭解不多,現在你我之間就有兩個戲劇性的感知。你我之間有很大的距離,不只是有形的距離──你們坐在地板上,我坐在比較高的椅子上;而且還有某種廣告般的距離--有關一位西藏上師這個或那個的訊息。那些從沒見過我的人,一定對我具有某種感知。你們當中某些人一定在想:「他一定是個菩薩!」某些人一定已經在想:「我們能信任這個人嗎?」還有一些人可能在想:「這到底什麼時候會結束?還要一個半小時!」這些感知視不同種類的動機而定,這又回到動機。 還有很多情況繼續發生。我們可能變得比較親近,可能有些交談,然後我們的感知變得比較具體。我們可能一起用晚餐或午餐,可能愈來愈常見面,然後感知變得更具體、更細微。到那時,這感知已經開始指揮我們的期望、希求、恐懼--根據你的動機而希望更常見到彼此或者不再相見。連續的感知存在於你我之間。假定你們當中有人決定要喜歡我,你可以描繪出關於我的各種形像:「哇!他是最棒的……等等」,於是我一直跟你在一起。然後有一天,有個你非常信任的人跟你說:「你要小心。知道嗎?這個人每當月圓就會長出一條尾巴!〈笑聲〉」我相信你看待我的方式就會受到影響,你對待我的方式就會改變。發生了什麼事?感知被改變了,被修飾、被操弄了。現在你不會再想跟我待在同一個房間裡,特別是在月圓的夜晚〈笑聲〉!你之前跟我無話不說,沒有恐懼,完全地信 任我,現在你卻得三思而行。我去浴室時,你可能會想:「他把尾巴放在哪裡?」情況就像這樣,你對這個人的感知現在已經改變了。我只是給各位一個大概的例子。 我確定這種情況在你們的生命中發生過很多次。對於那些愛情幸運兒,你們曾經多少次墮入情網?當你戀愛時,你愛上的那個人,天哪,他如此的完美!不是嗎?你對他朝思暮想;想念他時,即使僅是一個晚上,你也食不知味。你多麼渴望他!所以你怎麼辦?訂婚、結婚、和這個人定下來。過了兩個多星期,突然有些狀況改變了--甚至看到這個人你都嫌煩,都讓你心生反感。我相信這發生在幾乎你們所有人的身上。發生了什麼事?沒什麼,只是你的感知改變了。 這是關於「囊頌」教法的例子,基本上就是感知的改變。所以這裡有三種感知(註: 即「三現分」):一,不清淨現分;二,覺受現分;三,清淨現分。關於不清淨現分,我們能談的很多;關於覺受現分,我們可以半猜半談論;關於清淨現分,我們只能大幅臆測,然後討論。這就是我們將要講的三種感知──「三現分」。 讓我們回到動機。首先,聽聞此教法的動機應該是想要成佛。假如你聽此教法的動機是為了在股票市場上成功地買賣股票,我很誠實地告訴你,這個教法不會有幫助。這裡面連一個字都幫不上買賣股票的忙,去商業研討會或讀其它的書還比較有用。全然相反的,這教法告訴你輪迴無益,完全沒有意義、沒有用。若你仍然為了尋找有助事業成功的教法而參加某個教授,這是錯誤的,而且不會有效果。這是第一個動機發心。 第二個動機發心是大乘獨有的:我們聽聞這個教法應該不只是為了自己個人成佛,也要為一切眾生的成佛。若你是大乘行者,這點非常重要,但是說來容易做時難。簡單來說,很多大乘行者,包括我自己在內,都不太如此修行;即使修行,我們也非常擔心自己的修行以及修行的結果,而不真正在乎其它人成佛。一個大乘行者不應當在乎自己靈性修持的成功與否,而必須為了他人修持佛法。假如一個大乘行者看到別人在做靈性修持或者看到別人在物質上、世俗上比自己更好而覺得羨慕嫉妒,那就表示缺乏菩提心,表示你覺得自己比其它所有人都重要,這點需要改掉。我們必須想,接受這個教法是為了一切眾生。這是第二種動機。 第三種動機我不會太強調。你們當中有些人在修持《道果》,教授裡說到,當你接受《道果》的教法,即使只是一部分,比如今天的這個教授,你也應該把受法的地方想成屍陀林,傳法者為赫魯嘎,你自己是勇父、空行等等。不過,我認為沒有這個必要,所以不會詳談這第三種動機。 我們回到三種感知(三現分)上。 第一種感知─不清淨現分 第一種感知:「不清淨現分」。在那個法座上,是很多人看過的生命之輪圖(註:即「六道輪迴圖」),藏文是「西巴闊洛」(Sipa Khorlo)。假如你的非佛教徒朋友問你,佛教對生命的定義是什麼,你應該去書店買這個圖來給他們看,這就是佛教對生命的描述或定義。簡略來說,在圖的中央你看到一隻豬、一隻鳥、一條蛇,這代表愚癡、貪執、嗔恨,這些是我們所具有的妄想錯覺,這三樣東西被感知到。當你有愚癡、貪執、嗔恨時,你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清淨的,就像戴著藍色、紅色、橘色的太陽眼鏡看白色的雪山一樣;當你看著雪時,它不是白色的,你看到的是一種近似紫色的雪。所以假如你問雪是不是紫色的,當然不是!但是你怎麼會看到紫色呢?因為你戴著三層太陽眼鏡。這就是為何你所有的感知都是被改變、被操弄的。一開始我們就有三副太陽眼鏡:蛇太陽眼鏡、鳥太陽眼鏡、豬太陽眼鏡。從這三種眼鏡看東西時,你看到六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阿修羅道、天道、人道;這就是你所體驗、感知的六道。既然我們在講「囊頌」,我們就繼續使用它的詞彙,所以這就是你得到的感知。 在這個〈註:圖中間的豬、鳥、蛇〉外面,我們看到一個大怪獸抓著生命之輪,這個怪獸其實代表時間。時間就像是個怪獸,一直在改變。時間當然表示改變!假如事物不變,那意謂著它凝固住了,那麼就沒有過去的時間,沒有現在的時間,也沒有未來的時間。我們一方面喜歡時間,同時卻又憎恨時間,它是個怪物。所有這些感知都受控於時間,這意謂著我們的感知總是不斷在改變;有些感知比其它感知的時間長一點,但是沒有感知是永久不變的。 特別是在大乘與金剛乘《道果》中,認識維如巴這位偉大的上師非常重要。聖者維如巴是瑜伽中觀派的偉大學者。 讓我們從一個感知開始討論。舉例來說,地獄道,地獄在哪裡?它並不像很多宗教所說的在地底下,並不是你挖地就能找到地獄。餓鬼道,餓鬼在哪裡?我們不會在去吃飯的時候發現餓鬼道,南方、東方、西方都沒有真實存在於外的餓鬼道。其它道也是一樣。所以這些道究竟是什麼?它們不過就是感知,六種不同的感知。 假定說我剛從歐洲長途飛過來,服了顆安眠藥後醒來,我醒來的那一刻很昏沉、不清醒,我不知道浴室的門在哪裡,試著尋找燈的開關--就像你們昏沉時候的樣子。我在早晨出現這種狀態,基本上我有點像是個動物,那時候我正經歷動物的感知;剛起床時我就像隻豬。起床之後,我拖著身軀去廁所,沖澡、洗髮精、肥皂、刷洗、潤膚液等等。這是什麼?這是虛榮,你要讓自己漂亮。「哦,我變胖了」、「我的皮膚脫皮了」、「皺紋又多了」等等;但同時間你又覺得自己很美!當然你也會批評自己,「哦,我老了」,「我的皮膚乾燥」,但同時你又喜歡自己的模樣。愚蠢的虛榮心降臨到浴室裡,我是在說我自己,不是說你們〈笑聲〉。所以我是說,我起床後變成動物,然後沖完澡後經歷天道。接著來到餐桌前用早餐──單面煎蛋、卡布奇諾咖啡、牛角麵包……,聞起來很香,我貪婪地吃著,雖然太多的卡洛裡對我不好。我的膽固醇很高,不應該吃巧克力,而應該多用跑步機鍛練或多游幾圈;但當早餐在我面前時,那些都不重要。香腸、火腿,我就是要吃!我擋不住誘惑!有吃的慾望!那個時候,我正體驗人道。 我舉這些例子的意思是,在一天之內、一小時之內,你就可能經歷這六道全部的感覺。大乘與金剛乘認為六道不是存在於外在,它存在我們自己內在。 在五種情緒當中──無知、貪愛、嗔恨、嫉妒、驕傲(註:即癡、貪、嗔、嫉、慢五毒),假如你問我哪一個最糟,根據我自己的經驗,我不是那麼在意癡、貪、嗔,因為貪讓你做點事情,嗔也有助於完成事情,癡有點是天真的、笨笨的,所以也沒關係,但是另外兩種則是失敗者的情緒──驕傲與嫉妒。你從嫉妒中什麼也得不到,你太驕傲也什麼都得不到。你的感知會因為驕傲而變得不同,這可講都講不完。一個很驕傲的人甚至不能好好約個會!因為你跟這個新朋友約會時,不想當那個首先打破沉默的人,你會等對方先說話。驕傲使人脆弱,你愈驕傲就愈容易受傷害,你對這個世界的感知是如此地受限制。你不交朋友,使自己很受限制。嫉妒是另一個連續不斷的偏執妄想,因為它,你杜撰出許多故事,創造出這麼多能量。 五種情緒創造出五種感知,而這五種感知是我們必須改變、丟棄的--它們是不清淨現分。不清淨現分來自於因為染污而不清淨的主體,好比你戴著許多濾光鏡。我這樣說吧,藏文的瑜伽叫做「拿就(nal jor)」,「拿」的意思是自然,「就」的意思是財富,所以「拿就」就是自然的財富;瑜伽士被認為是因為保持自然而富裕的人。根據這點,若你問什麼是「般若」(prajna)──佛教的智慧,那就是我們的心最自然的狀態,完全自然的心就是智慧。沒有改變、沒有造作、沒有謀劃、沒被操弄、完全不受干擾的,這樣的心就叫做自然的心,而這就是我們試圖要成就的。 但是很難給「正常」下個定義,因為對某些人正常的不一定對其他人也是正常。當聖眾、聖人看我們時,我們所見到的每個事物他們都覺得不正常、不自然,這是因為我們感知事物的方式,我們所有的感知都是經由五種濾光鏡──憤怒、貪慾、嗔恨、無明、嫉妒、驕慢和許多其它情緒──的過濾、設計和造作。我們所有的情緒煩惱都是經由這種種濾光鏡而被感知,這就是為何我們所見的一切都不正常。我們的感知不正確,我們所見、所體驗的都不是其本來面貌。 我想知道我們的溝通有沒有問題,所以假如你們想要問問題,那就問吧。要是我講兩個小時而你們不理解我在說什麼,那一點意義都沒有,所以我必須知道你們是不是理解我所試圖傳達的。 你們可能讀過「囊頌」(三現分),但我覺得很多人忘失了要點,要點就是瞭解維如巴所講的感知。其實在他的金剛乘根本文裡,他為那些具染污者開示不清淨現分;這說明了很多事。我強調這點是因為很多修持佛法的人像是在修基督教,他們把佛當成上帝而畏懼佛。他們以為自己行為不端正就會受到懲罰,不一定是被佛懲罰,而是被某種叫「業」的東西懲罰。他們若是恰巧忘了去廟裡就會有罪惡感,就像基督徒忘了週日上午去教堂而感到自己錯過什麼一樣。很多佛教徒,特別是現今,修持佛法就好像基督徒信基督教一樣,那很危險,而且不太好,應該要改過來。一般說來,佛教,特別是這裡所談的薩迦傳承的維如巴《道果》教授中,我們並不試著取悅佛陀,那從來不是我們的目標;不過我能瞭解為何有些人會那樣想。我們用蘋果、水、食物作為供養,有時還供養食子--那是外來的東西,那是用西藏的糕點作供養;或者像是在泰國,人們澆水在佛身上,以浴佛作供養;或者以好聞的香作供養。所有這些都讓人覺得,「哦,現在是午餐時間,佛一定餓了,所以我們必須放點食物。」「快過一星期了,佛一定髒了,祂需要洗個澡。」這種有神論的態度不是修持佛法的方式。 在佛教裡,特別是在薩迦傳承裡,修法的根本就是改變感知,這就是「囊頌」的內容。改變感知很重要,感知在我們每天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都統治著我們,它支配著我們的生活,而我們所有的感知都是錯誤的。 就像每當我們看著自己的手、想著自己的手,我們都有三個錯誤的感知。第一,我們以為這隻手和昨天的這隻手是一樣的,這是錯誤的,這表示你認為手是恆常的,昨天的手和今天的手是一樣的。這是我們的想法,它大錯特錯,它不正確。昨天的手已經過去了,今天的手是新手,二十年過後,你的手看起來會很不一樣--更多毛髮、更多皺紋,它必然會改變。假如我們有一樣的手,想像你五十歲時還有嬰兒般的手,那甚至並不好看。手每時每刻都在改變,但是我們看不到這個改變,我們以為它是同樣的手,這是一個錯誤的感知。 另一個錯誤的感知是:當我們看著手時,我們將它視為一個整體,而不看成個別部分,我們不把它看成皮膚、血管……等等。當我們說「讓我握你的手」,我們從來不會說:「我能不能握你的骨頭、皮膚和毛髮?」我們不那樣說,所以創造了一個叫做「手」的感知,然後有些人會非常驕傲自己曾經與喬治布什或奧薩瑪賓拉登握過手。也有許多不同種類的手,像這隻手是很普通的手,真可悲。但是奧薩瑪賓拉登的手很特別!或者是觀音上師、特裡薩修女的手也都很特別。布萊德彼特等名人的手,哇,那甚至更好;或者也許凱瑟琳麗塔瓊斯的手,那是最棒的!我們有這種種錯誤的觀念和誤解,這些都是感知。 第三,我們忘了手的緣起本性──手的動作、存在、生命力全都依靠食物、元素以及許許多多其它因素。我們總是忘記這點,這就是我們一直以來感知事物的方式。我只是用手做個例子,同樣的道理可以用在與我們有關的所有事物上,像是你和你的男友或女友的關係。當妳看著妳的男朋友時,犯了三個錯誤。妳以為這是妳昨天有的同一個男友,而且今天、明天他都會是一樣;其實不然。他今天對妳很深情,明天變得很易怒,然後後天他要離婚!像這樣的事情會發生是因為妳以為他都是一樣的。看著他們時,我們是以抽像的方式看待他們。我的男友、我的女友──這是抽像的概念,幾乎像是畢加索或蒙德裡安(Mondrian)的畫,它們都是抽像的概念。 假如妳真的把自己的男友分解成各個部分,有些部分是妳不會喜歡的。例如,他的腋下發臭,他打鼾的樣子,他吃太多大蒜,他迷戀披薩上的鯷魚。有這麼多妳不喜歡的地方,但是通常當妳初識男友時會忽略這一切。我們只注意一個地方,也許因為喜歡他的鼻子,所以妳完全陷入熱戀。兩年之後,妳開始一個接一個地發現這些錯誤,因為那時妳開始把它們一個個分開:他對鯷魚的迷戀、他的狐臭等等。 感知是我們生活中一個重要的東西,「囊頌」教的就是感知。雖然你可能認為我的舉例新穎,但我試著不偏離「囊頌」原本的教法。「囊頌」告訴我們,當我們有染污時,就有不清淨的感知。不清淨感知指的是:每一件事物都是恆常,都是一個整體,都是實體的,都是不變的……關於不清淨感知,我們還可以一直說下去。不只在世俗生活中有許多的希望與恐懼,甚至在精神世界中也是一樣。假如你不留意,不清淨感知就會生起,這就是為什麼我在一開始就問,我們的動機是什麼?我們真的是要證悟成佛嗎?如果是,那麼一切將變得較為容易,事情就不那麼複雜。 休息的時候,有人問我關於上師與弟子關係的問題,那是另一個大題目。很多上師弟子關係行不通或是崩解的首要原因,就是來自於錯誤的動機,錯誤的動機本身就是不清淨的感知。其次,因為動機不純淨,維持與上師的關係時,所有的感知也都不清淨。你去上師那裡的動機不是為了成佛,而是為了接近他。這個問題不只是漢人才有,西藏人和印度人也有。這似乎是個大問題,就像「大哥」或是功夫片裡的師父過世時,他必須有個接班人或掌門人,而功夫片總是有關兩個弟子爭奪掌門地位。即使六祖慧能大師也遭遇過這種困難,因為有些弟子不想要他接六祖之位而拿走他的缽與僧袍。所以我要說的是,有些人來不是為了成佛,而是為了要成為「大哥」或傳承持有人。有些人來是為了跟仁波切照相,仁波切的位階愈高愈好,然後他們可以拿給「資歷較低」的弟子看並說:「你看,我很特別,所以你最好照我的話去做。」我注意到這種情形。這些就是我說的不清淨感知,因為在佛教裡,修習佛法的唯一目標就是證悟成佛,誰在乎什麼傳承持有人或變成第二號人物?總之,你不應該把目標放在成為第二號人物,你應該把目標放在成為第一號人物--成佛──上面,這才應該是真正的目標,不過這個說比做容易。很多弟子的動機是接近自己的上師,有時候這個上師忽視他們半天,他們就沮喪六個月!甚至痛苦到吃百憂解(註:抗憂鬱症藥)。假如有另一個弟子較獲上師喜愛,那麼你就變得很沒安全感--「哦,我有了競爭者。」這些都來自於錯誤的動機。 你的動機不是成佛,而是要受到注意,所以你會有痛苦。為什麼我們說它是不清淨的感知?因為它帶給你痛苦。我們對於自己的手有各種錯誤的看法。有這麼多我們可以買的乳液,卻沒一個有效;它們可能五分鐘有效,但沒有一個乳液能用上四十五年一直都有效或永遠都有效。然而這都無所謂,因為當我們逛街時,還是會上當,我們會想:「聖羅蘭乳液或香奈兒乳液是最好的,它們從山泉水中萃取出來,從對這個和那個好的某某藥草中萃取出來。」我們就是會上當,把它買下來,拿來塗抹。當然一兩天會有效,然後又回到原點,你又將回到痛苦,這一切都起源於錯誤的感知。 不要以為六道存在於外面某處,如果不注意,未來就會去那個地方;我們不要那樣想。我們應該想,所有這些道──地獄、餓鬼、畜生……──都存在這個世界裡。甚至就外在來說,看看我們的世界,只要看看CNN 的美國新聞台,或者像是福斯新聞台,你會看到美國生活在天道,因為美國人甚至不知道世界其它地方的存在,他們認為自己是一切,每個人都得聽他們的。假如有人不順從,他們就會想:「怎麼會這樣,簡直是褻瀆神聖!」這是他們的思考方式,美國有點像是天道,他們有這麼多的驕慢和愚昧,以及高樓大廈和車子。他們大概消費了這世界所生產的東西的一半,而這一半的東西只是為了養活全球百分之二的人口。他們發起戰爭,無辜的人遭到殺害。「我們是最好的,我們的民主制度最好,大家都必須這樣做。」他們有這麼多的驕慢。 然後,如果你去像是衣索比亞或南非等地,我去過那邊,太令人震驚了。他們從農場、紅十字會收到數量龐大的糧食援助,卻仍有數以千計的兒童餓死。原因非常荒謬,只因為沒有人將食物從貯藏中心運送出去。我覺得這一定就是餓鬼道,因為「囊頌」對餓鬼道的敘述裡提到,有些餓鬼即使有食物也吃不到;就在觸手可及的距離裡,他們卻無法享用。他們因飢餓而受苦,總之就是那種感知。 |
-- 作者:whataboutu -- 發表時間:2014/7/31 上午 01:01:57 -- 你若是要看阿修羅道,就去中東看看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他們從一開始就為了各種原因而爭戰,像是嫉妒;他們的戰爭甚至幾乎不再是新聞了。我們的心對此已變得麻木,比如說有六個人因自殺炸彈攻擊而死於耶路撒冷,我們仍然喝可樂、啜飲卡布奇諾咖啡,這個新聞進不了我們的腦袋,因為它已經太常發生了。所以即使是在這個地球上,你也可以看到阿修羅道。 在某些地方,我們也能發現地獄道。我們這裡的孩子很幸運,而阿富汗的小孩,不管男孩女孩,七、八歲就扛槍!他們比自己扛著的槍還矮小,卻要去打仗。我想,也許新加坡有點像是天道,他們不知道自己有多幸運。 天道、人道、畜生道等等,混合存在於各個地方。 基本上這是個消費型社會,我們為什麼消費?我們為什麼喜歡麥當勞?沒什麼理由。其實我可以給你們一百個為什麼不應該喜歡它的原因:垃圾食物、有害健康……但是麥當勞的生意就是很好,為什麼?因為我們陷入廣告的陷阱。這顯示我們是如此愚癡,就像動物一般,一頭飢餓的驢子只需要一根胡蘿蔔在牠前面。所以同樣的,當我們看著Guess 牛仔褲、Banana Republic、Gap 或佐丹奴的15.99 低價、折扣、大減價、清倉拍賣,還有聖誕節要到了,即使像是聖誕節這類神聖的概念也被轉成消費者的好機會,很快我們就會有「佛誕節」購物。現在沒有那麼多佛教徒,但是很快我們就會有「哦,佛誕特價!佛誕蛋糕、佛誕水」或像這類的東西。我們會吃這一套。 我們都有自己的痛苦。因為這是人道,所以有生、老、病、死。我們所擁有的,我們並不想要,想要的卻得不到。雖然有各式各樣的問題,但是我們當中有些人其實過得還不錯。例如,假如我在這世上能活八十年--這可是不小的期待,這是很大的希望。假如我會活八十年,因為像是交通、污染等等,所有一切都很危險,很多因緣都有可能殺了我、毀滅我,而我冀望能活到八十歲,那麼超過一半的生命已經過去了,我只剩下三十九年可活。在這些年中,什麼是我真正需要的?也許我需要的不超過十條牛仔褲、六十件T 恤、兩支手錶、兩百條牙膏、一百支牙刷……我們可以像這樣估算。假如我們這樣做,我們的生活不需要花費太多錢,生活可以是儉約同時又很舒適,不過我們不這樣想。例如逛街時,我們買東西就好像自己會活一千年似的。十條牛仔褲不夠,我們有些人的衣櫥裡……你有多少件外套?差不多四十件!大部分時間,你甚至不穿,多麼浪費,還不如去摩洛哥好好旅遊或者嘗嘗新的食物,而不是一再地花錢在這種消費品上,那只能滿足你一個下午而已,明天你看到不同的時尚潮流,於是又想要那個。作為消費社會的受害者,正是我覺得我們像動物的原因,就像面前有根胡蘿蔔的驢子。我們就像這樣,廣告怎麼說,我們就怎麼做。 保險,天哪,沒有任何東西能給你提供保障,這是基本現實;沒有保險能夠完全保障你,你總是要死的。而當你死的時候,你甚至看不到別人是如何享用你的財產。我們是如此的無明,特別是在儒家社會裡,我們深愛家族名號、榮譽等等。誰知道呢,也許你是某位祖先的轉世,你在對自己禮拜。但是我們有這種錯覺:向祖先及家族致敬。人們自殺,像是日本人對此有驚人的藝術表現,他們有關於如何自殺的優美傳統!我喜歡看切腹(Harakiri)的電影,我相信他們這樣做可能是出於陷在所謂的榮譽裡。這一切都證明了我們是畜生、地獄、餓鬼道眾生。 當我們去加州或走在烏節路(註:即Orchard Road,新加坡的購物大街)上,這是天道。基本上這是個感知,而這些感知來自貪得無厭的慾望、無法遏止的嗔恨、深重的無明、完全麻木的驕慢、偏執狂般的嫉妒。每當我們觀看事物,那就是我們所見到的。 正因如此,才有了佛教的襌定。襌宗的方式對我很有啟發,禪宗的觀念對現代人特別好。當你襌修時,什麼都不做,只要去襌寺裡坐著。他們只跟你說坐、坐、坐、坐……九個小時、六個小時、三個小時,只是對著一面牆坐著。這是很棒的主意,因為當你坐著時,至少感知的這扇門是關上的,所以你終於向內觀看。 今天回家試試看,在客廳的沙發上坐上兩分鐘,什麼事都不做。你做不到,你沒辦法坐上兩分鐘什麼都不做。你會開始找遙控器來開電視,或找小說或報紙來讀,你會做所有這些事情,而甚至這些事也都會變得無趣。你打開有五百個頻道的電視,一台一台轉過去,現在你可以用電視頻道來算咒數〈笑聲〉。然後你讀點東西,但是那不能滿足你。接下來做什麼呢?你打電話給朋友,辦派對;一個有月餅的正常派對變得有點無聊,所以必須是個有點稀奇古怪的派對。有些啤酒或酒,但是那還不能讓你滿意,必須再特別一點,像是迷幻藥(LSD)、古柯鹼或大麻。 我曾經去過甚至連這些都還不能讓人滿足的地方,我不太確定新加坡如何,但是我去過有鏈條、鞭子、手銬……的地方。我們的心已經到了不能獨自端坐的狀態。為什麼?太無聊了,我們必須做點什麼,我們需要娛樂。我們需要許多的娛樂,一個不夠,這就是為什麼有五百個頻道,娛樂愈多愈好。但是,娛樂愈多意謂著更多的厭倦,因為你是在限制自己。你試了所有一切,逐漸地,你開始失去參照點,然後就產生抑鬱,變得非常憂鬱。 有沒有這樣想過?四十年,每天你吃早餐、中餐、晚餐,跟朋友碰面,和朋友起爭執--一個月不跟他們說話,然後和好。同樣的事情一遍又一遍地發生,而我們仍然希望在其它地方生活。我們都認為自己將在某處定下來,這不是說移民到紐西蘭,我們說的是真正的生活還沒開始。是的,我們所有人,包括我自己在內,我們準備要在某處生活,在某處定下來,這就是我們發展出來的一種心態。 就是這樣,這是不清淨感知(不清淨現分)。我試著用現代的生活來講,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若你讀傳統的「三現分」原文,有些例子你可能會找不到,但是不要以為我教的和原文不同。基本上你要知道的是,我們一直都有不清淨的感知。怎麼辦呢?我們必須運用覺受現分(覺受的感知),這個我們明天談。 〈趙雨青翻譯,馬君美審稿。〉 宗薩欽哲仁波切開示道果三現分(下)開示:宗薩欽哲仁波切 日期:2003年 地點:新加坡 編按:宗薩欽哲仁波切於二○○三年在新加坡開示「三現分」,這是薩迦巴有關三種感知的教授。在第一天的開示裡,仁波切談到第一種感知──「三現分」中的「不清淨現分」。此次刊載第二天的開示,仁波切繼續討論第二種和第三種感知,即「覺受現分」和「清淨現分」。 我們現在談的是「三現分」,或說是三種感知。如同昨天所討論的,應該花點時間想想我們為何在這裡,我們是出於何種動機而來到這裡。我強調這點是因為,你的動機決定或說明了你的感知。你們之中某些人可能剛接觸佛教,我很羡慕這些新人,因為這是蜜月期──佛法對你非常具有啟發性。佛法對我們許多人熱愛佛法、熱愛用理性方式探討精神內容的人來說,是很美妙的;它具有邏輯性,它很理性,同時又有無盡的深度。因此,受到佛陀本人、佛陀的教法和佛陀的追隨者的典範所啟發,這令人讚歎,這真是美妙極了!但是,對那些作為佛教徒多年的人,或是生來就是佛教徒者,我稱他們是疲乏的佛教徒;他們就像腳底的老繭,一部分的肉體變得幾乎沒有知覺。他們是沒有感覺的老繭佛教徒,疲乏的佛教徒。這些佛教徒,像是我自己,真的應該要想想動機,因為動機產生的影響頗大。 如同我昨天強調的,對我們很多人來說,走上佛教這個修道的原因是,我們認為佛法將會解決我們充滿問題的生命;那不是正確的發心,那是非常有神論的動機。很多人這樣做,基督教徒這樣做,穆斯林也這樣做。其實你若想要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你不需要佛法,佛法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我敢說佛法帶來更多的問題〈笑聲〉。你們聽到一些像是「無常」這類的訊息,它幫不上忙,而且聽起來還很悲哀;像是「無我」等等的訊息,它們幫不了多少忙。 我不怪你們,若要怪,就應該怪老師,特別是西藏的老師,他們把佛教塑造成某種沙文主義、某種充滿儀式的宗教──「好,你有某種問題,這就是解救之藥,修這個法或那個法。」假如這些是出自正確的見地、正確的行為、正確的襌修、正確的解釋,那非常好!密續法門非常有威力,它具有啟發性,而且很慈悲,很不可思議!但若是出於只想要解決一時問題的這種動機,那就很危險,會造成誤導。就是因為如此,你們很多人最後努力學習的是西藏文化,而不是佛法。假如你是個「西藏學」學者,儘管這麼去做,因為這是你來這裡的原因;但是假如你想要成佛,你不需要西藏的教育、文化,它們不是究竟必需的條件。當然,不論老師給你什麼都是必要的。 說這些是因為我質疑我們許多人的動機,包括我自己的動機。至今為止,作為一名佛教徒,我可以很驕傲地對這世界說,我們還沒有用佛法僧的名義去屠殺許多人、造成流血、侵略別的國家、用武力改變別人的信仰,我們還沒有這麼做!我特別強調「還沒有」是因為這有可能發生,我覺得有這個傾向,因為大多數佛教徒是如此熱愛佛教的文化層面而不是佛法本身。所以,我相信,動機是我們必須自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我質疑我們的動機的第二個原因是:我們為何要成為佛教徒?我們為何遵行佛法之道?還有,我們遵行的到底是什麼?對我們很多人來說,佛教只是一個規範,是道德的某種形式。特別是像我們這樣有儒家思想的人,我們熱愛倫理道德,我們基於倫理道德成長,我們聽了很多關於孝順父母、祖父母、師長等等的訓誡。我覺得我們這種對倫理道德規範的過度強調,淩駕在真正的佛法之上。真正的佛法是一種摧毀偏執的藝術,一種摧毀執迷的藝術。記得臥室拖鞋的例子,你把脫鞋丟到空中然後放鬆自己──那就是佛法,真的!完全不在乎,那是真正的佛法;而我們卻相反地變得如此偏執。 告訴各位,身為一個老師,我不斷擔心自己做這樣的事。我舉某個經驗為例。最近我有些時間和我父親在一起,我的父親被認為是一位偉大的大圓滿上師。多年來,我都沒有真正正式從他那裡接受教法,這次我去他那裡請求某些教導。當然,他大部分的教導是用批評責駡的方式,但是他說的某些話確實對我造成數日或數月的衝擊,令我置身在另一個世界,並且思索多日。之後,我真的很感激那些出自他自身經驗的話語。 他不只是一位學者,藏文裡有「給叢桑坡」一詞,「給」是有學問的人、學者,「叢」是戒律,「桑坡」是仁慈。我們很多人受到學者的吸引,那是值得讚揚的,所以請繼續保持;但是我們也應該尊崇那些有學問也有戒律的人。不過,我們也還可以忘掉這兩個特質。當你碰到一位仁者,而且這仁慈是出自經驗,你就可以忽略這兩個特質。 我父親指著我這樣說:「你這輩子永遠不會成佛,」我感到訝異而震驚。「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你太理性,你陷入理性主義之中。」他的話非常真確,因為我不管做什麼,都是為了不讓別人失望,為了讓大家喜歡我,甚至是為了讓大家讚美我!有個人拿相機對著你,你就會像這樣淺淺的微笑(笑聲),因為那是仁波切應該要做的;假如你坦胸露背,就會想要遮掩起來。所有這些行動藏文稱作「秀哲」,基本上就是虛榮。腿和胸沒什麼不同。記得我們昨天提到的時尚風格,這就是宗教的時尚,這完全是作秀、偽善,裡面空無一物。你所做的一切都只是表現和善,讓別人喜歡你,你在欺騙你自己,也欺騙別人。 你們知道原因出在哪裡嗎?它出於我們以為佛法是好的規範或好的道德,或是我們用佛法來解決生活當中的各種問題。我們必須超越這些,怎麼做呢?學習!利用任何的教授,像是大成就者維如巴及偉大的薩迦大師們的口訣,也就是「囊頌」。所以,我們應該以何種動機來取代這種動機(注:以為佛法是個好的規範或好的道德,或是用來解決我們生活中各種問題的這種動機)?想要改變、變更、重新整理我們的感知的這種動機,就是「囊頌」。 我們有不清淨現分,那是因為我們所有的感知都源於自我、嫉妒、驕慢等等,有關不清淨現分我們昨天談了很多。我們所有的感知,比如朋友、敵人、勞斯萊斯、腿等等,全都是不清淨的感知,因為這些都源自希望與恐懼,希望能見容於社會。 我有個用了很多次的好例子,現在再用一次。比如打領帶,這塊布其實是最沒有用的東西──它沒有口袋可以裝硬幣,用來保暖又不夠大,吃東西時它扼住你的喉嚨;但是你們很多人都知道,這個條紋繩索卻是你花很長時間去選購的一塊布。去到店裡時,你還得真正知道要如何選擇一條領帶!有哪件衣服或西裝可以搭配這條領帶?皮帶或鞋子的顏色,一切都得配好。打領帶也並不容易,它不像外套,只要穿上就好,領帶你必須結好。此外,有時在大樓電梯裡,我注意到電梯裡都有鏡子,有些商業高級主管,一走進電梯就像這樣看著鏡子......(笑聲),他們都在調整領帶。從你戴上領帶的那一刻起,直到拿掉為止,這是個連續不斷的偏執。有的領帶還很貴,由設計師專門設計的領帶是如此的昂貴,一條領帶足以提供衣索比亞一千個小孩一個月的食物! 偉大的聖人維如巴在這裡是怎麼說的?他並非說你不應該打領帶,完全不是這樣。假如你說領帶是無用的、是荒謬的,它不好所以你不應該戴它,維如巴可不是這樣說的;因為假如他這樣說的話,那就有點像是聲聞乘之道了。逃避,拋棄領帶,擺脫領帶──他不是那樣說。他說你應該戴著領帶,但同時知道它是荒謬的。你戴著領帶,好好戴著,並且不斷地想,我戴的是最荒謬無用的一塊布。這是不清淨感知,這是我的不清淨感知,但是我戴著它讓我的老闆、同事快樂,讓有些人可能因為我的外表而受到啟發。假如你能結合這點,那就是我們所說的:接受輪回的荒謬,並且把它融入修道中。 金剛乘密續道像是一個很大的資源回收器,收集各式各樣的垃圾,然後把它變成某種有用的東西。那就是密續的全部目的。 第二種感知─覺受現分 昨天我們討論了不清淨現分,今天我們要簡短地討論覺受現分。我們有各式各樣的不清淨感知,我們試著改變它們,試著用修行來改變,那就是我們所稱的瑜伽士的覺受現分,那就是我們在做的。 慈心與悲心 有很多方式可以改變這個感知。一個最受歡迎的,並且經濟、容易使用,沒有風險卻有很多額外好處、額外利益的方式,稱為「慈悲的襌修」。現在你開始以慈悲來改變你的感知。 慈心基本上就是希望別人快樂,並且希望他們知道如何擁有快樂的因,那就是慈心的襌修。希望眾生快樂,「快樂」是一個很大的字眼。對有些人來說,輕輕一觸是快樂;對其他人來說,鞭子和鏈條才是快樂。所以,作為一個大乘行者,你兩個都給嗎?那些想要撫觸或鞭子鏈條的人,你會給他們想要的嗎?美國前總統喬治•布希的快樂對伊拉克前總統海珊〈或譯為沙丹•胡笙)來說是不快樂;海珊的快樂對喬治•布希來說是個刺激。所以你要怎麼襌修呢? 當金剛乘談及快樂時,說的是有關佛法的快樂。大家都想要快樂,在佛陀與眾生之間,對於想要快樂這一點是沒有爭議的。但是眾生不知道如何獲得快樂;相反的,他們反而製造出讓自己在未來受苦的因緣。所以現在你知道,任何源自驕慢、嫉妒、憤怒、貪求等情緒的經驗,會讓你不快樂;任何源於沒有自我、無明、嫉妒、驕慢、憤怒的經驗,會帶給你快樂。這是你希望眾生得到的快樂。 給你們一些小的提示。心裡想著「願一切眾生都能快樂」很容易,這是一種抽象的想法。因為是一切眾生,你其實沒有什麼責任,所以很容易。所以你應當這麼想,像許多嘎當派大師所說的,當你這麼思惟時,應當確實關懐每一個各別眾生的快樂,所以選擇一個眾生來修慈心。假如你想要你的修行有實效,選一個你不是那麼喜歡的人或是某個讓你覺得受到威脅的人,像是你的競爭對手。 競爭對手不一定是生意上的競爭者,可以是任何方面的競爭物件。假如你走在海邊突然看到一個長得很漂亮的人,一個漂亮的女孩或男孩,只有你們兩個人。當你正要跟她搭訕、正要找個話題時,另一個人走過來,是個帥哥,這時你有了競爭對手──另一個人;所以競爭對手無處不在。在你的想法裡,在每天的生活當中,都有競爭對手,總是有人跟你競爭要奪取你的位子。他們可能不是真的要來取代你,但是你的偏執妄想產生許多的不清淨感知。你認為,糟了,來了個競爭者。也許這個人是來幫你的,讓你能做真正想做的事;但是我們不這樣想,我們總是很偏執,我們總是想著某人將要來取代自己的職位。 所以,選一個人來開始修慈心。若你仍需要某種形式,那麼你可以用「阿底襄帕拉(adishampara)」方法,像是「施受法(Tonglen)」:呼氣時,給出所有的樂及樂因,吸氣時,吸進他人的痛苦以及一切苦因。 這裡發生了什麼事?對不清淨感知的大改變。過去,你有不清淨感知,那是因為你認為自我所解讀的一切是最重要的,但是現在你改變了這一點。過去你只想到自己的快樂,並沒有真正為他人著想;現在你強迫自己:願另一個人快樂,願他或她擁有快樂的因。你看,不清淨感知被中斷了一次。若是不斷做慈心的襌修,這樣的瑜伽士將會有所謂的覺受現分。你知道那是什麼嗎?讓我們回到海邊的例子。一個瑜伽士走在沙灘上,他看到一個長得很漂亮的人,正要開始交談時,另一個人走過來打斷了。這個瑜伽士還是很開心──願他或她快樂,哦,是的,你們兩個繼續吧,好好談談,然後走走。這就是覺受現分,現在感知改變了,沒有偏執想法。你沒問題,你完全不在乎,他們可以盡情地聊。 有時候,真的不需要太多時間就可以改變我們的感知。你鍾愛的男友、女友、丈夫、太太,你們在一起二十年了,只要在一個下午、一個談話中,有人跟你說,你的男友有尾巴或有六個肚臍或三個乳頭,你會想要去看看;出於偏執,你甚至試著想找出一個!從那以後,你會想要消毒所有的東西。你的男友或女友碰觸過的每一個地方,你都覺得怪怪的。感知很容易被改變,我常見到這種現象,相信你們也有很多這樣的經驗。 我們這裡有些人很會交朋友。「仁波切,這是我最好的朋友!」他們形影不離,不管去哪裡都一塊兒去;他們分享一切,包括秘密。六年後,只因為一個愚蠢的原因,愚蠢的像是一片乾枯的楓葉掉落在你的頭上,不需要任何重大的理由,可以是一個非常愚蠢的原因,而那個原因引發一個天大的誤會。現在你的麻煩大了,因為他知道你所有的秘密(笑聲)。他可以告你,可以敲詐你,還有你們一起照的相片,你們兩個一起偷偷做的所有事情,沒有別人知道,你父母肯定不知道,而他或她威脅你說:「我要公開這張照片。」我相信類似這樣的事情,也許沒有到這種地步,但是類似的事情曾發生在你們身上,若你還記得的話。現在你最好的朋友變成最可怕的敵人,感知改變了。 從現在起,請把佛法修行想成改變感知的藝術!一旦你改變了感知,你就從這所有的偏執妄想中解脫出來,那就是成佛!這是你必須教育自己的方式。 我們為什麼持咒?你們有些人,特別是薩迦派弟子們,念這些儀軌──《喜金剛》、《金剛瑜伽母》──像是在繳稅一樣。我們每一年都要繳稅給政府〈笑聲〉。你可能一邊修儀軌,一邊拿著電視遙控器或從手機收聽誰贏了賽馬,曼聯還是利物浦贏了?而你仍然在念咒。因為不知為何有人告訴我們:灌了頂就一定要念儀軌,所以這變成一種負擔。儀軌有這麼厚,甚至看到它們都讓你不舒服!不過若你從改變感知的觀點來想,特別是對修儀軌的人來說,它非常的重要。像是《喜金剛》儀軌,儘管現在這個時機不適合,所以我不會說很多,不然我就會損毀三昧耶戒。但是那些修儀軌,像是修《喜金剛》壇城的行者,創造出八大屍陀林、空行母、寶座、因果赫魯嘎,還有改變眼球變成癡空行母等等,這些是改變感知最精巧的方式;基本上你是試著改變感知。所以慈心是零風險、經濟、方便、實用的禪修方式,用來改變不清淨的感知。 接下來談悲心:希望眾生遠離痛苦與苦因。這和慈心非常類似,我不會解釋太多。慈心、悲心,然後是菩提心。 菩提心 菩提心,這是大乘佛法的重點、精華;沒有它,就沒有大乘之道,它非常的重要。因為菩提心,所以菩薩永不倦于幫助眾生。菩提心有兩種:「相對菩提心」與「究竟菩提心」。 |
-- 作者:whataboutu -- 發表時間:2014/7/31 上午 01:02:04 -- 菩提心不只是願眾生以某種方式過得愉快,那是幼稚園的東西,每個宗教都有;菩提心是願眾生都成佛,這是非常大的課題。 我要根據我的經驗澄清一些事情。有時候我們去見喇嘛上師,有些喇嘛十分溫文和藹,他們不責駡驕傲、嫉妒、自我很重的弟子,只是和顏悅色地對待這些弟子。我們會怎麼說?「哦,他是位大菩薩。因為他的菩提心,所以如此慈悲。」但是我無法忍受這些人!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例子。這類事情激起我的好奇和興趣,因為我不知道這些喇嘛是不是偉大的菩薩。有時候你去見喇嘛,有些喇嘛確實在乎大家的想法,或是在乎他的弟子。有些喇麻可能苛責自己的弟子,不是為了一些小事,而是為了要摧毀弟子的自我與驕慢。他冒著可能因這責駡而失去弟子的風險,因為「隔壁是一位很好的仁波切,溫文和藹,」而這位仁波切卻這樣子責駡、詰問、折磨弟子。這是很大的風險,因為弟子可能跑去另一位仁波切那裡。但是這位仁波切不在乎,他說他需要說的,他說學生需要聽的,而不是學生想要聽的。我覺得他是個菩薩,為什麼?菩提心不只是希求別人快樂或給他們一根棒棒糖,不是這樣。菩提心其實是專注於去除他人的自我、驕慢等所有這些情緒,幫助他們成佛!而成佛是什麼?是完全不在乎,完全沒有偏執,記得嗎? 菩提心是希望截斷不必要的形式、儀式、習性還有禁忌的鎖鏈。「禁忌」是個正確的字眼,我們有這麼多的禁忌。首先,我們有身為人類的禁忌;其次,有身為華人的禁忌;再來,有身為佛教徒的禁忌;然後還有身為大乘佛教徒的禁忌......各種各樣的禁忌。我們收集愈來愈多的禁忌,我們愈是收集,禁忌就愈精密複雜。精密複雜的禁忌意謂著更難以戰勝,那就是我們所做的。所以,現在各位知道菩提心是願他人成佛。總之那是相對菩提心,那是必要的。它令人讚歎,它如此特別。沒有菩提心,就沒有大乘佛教之道。 在所有關於不清淨現分與覺受現分的講授中,有件事情很重要,必須要知道,特別是基於薩迦派的見地。當我們說感知時,一切都是你的感知,而所有這些感知被分為三類:不清凈的、覺受的和清淨的。我們不是說這些是我們的感知,另有某個東西作為知者而真實存在,或是有某個超越這個感知的東西;這不是我們所說的。所有存在的是:不清淨感知、覺受感知和清淨感知。我們見到的全部都是我們的感知,而這些感知不斷在改變,而且它們不是真實、獨立、不變的存在現象。 我曾經一遍又一遍地解釋這點。當你看著你的朋友時,你感知到一個現象,而把這個現象叫做「我最好的朋友」,至少現在是如此。然後有一點錯誤的訊息或你們兩個之間發生某件事,情況在一夜之間全變了。第二天你看著這同一個現象,卻把他看作是「不能信任的人」、「背叛的人」、「醜陋」、「惹人厭」。昨天的「好人」或今天的「壞人」都不是獨立存在於外在的某個地方。這是薩迦派的基本見地,你必須牢記在心上。 所以我們昨天說過,「生命是什麼?」生命不過是一個連續的感知。若我們有不清淨的感知就會受苦,所以我們應該改變這個不清淨感知。用什麼來改變呢?用慈悲的襌修與菩提心的襌修,用這些方法將能夠改變不清淨感知;這就是你們應該要瞭解的。 現在講究竟菩提心。在佛教裡,智慧應該被強調。智慧就是一切,這差不多就是我們談究竟菩提心時所說的。相對菩提心是發願救渡一切眾生,不只是給他們一些食物飲料,不只是將他們從暫時的痛苦中救出來就好,而是要真正帶領他們成佛。究竟菩提心是絕對必要的,若是沒有究竟菩提心,相對菩提心將無法運作。 我剛才走進來時,有人問我一個相關的問題,問得很好,所以我現在跟各位解說。對一個菩薩而言,當他或她幫助眾生時,這位菩薩是以對於相對與究竟菩提心的瞭解來幫助。談到究竟菩提心時,我們說的是:一切都是空性,一切都只是你的感知,沒有什麼是存在於外在的。這訊息非常重要。 記得我們昨天談到醫生嗎?也許不是在這裡,也許是在別處,我的腦袋變得像團漿糊,所以什麼都記不住了。一位精神科醫生試著幫助一個瘋子,這位精神科醫生可能不是佛教徒或者只是個小菩薩,但不是了知究竟真理的菩薩。這位元精神科醫生説明這瘋子的方式是:作為一個精神科醫生,他發展出一個目標,目標說「這個人瘋了,這個人不正常,我必須讓他正常。」(我只是給你們一個很粗略的例子。)然後透過「驕傲先生」的書,透過他的教育,這醫生發展出對於「正常」的看法。「驕傲先生」有時候帶來的問題比幫助的多。他設計了所謂的正常或正常標準,每一個精神科醫生都相信那個正常標準,進而努力幫助讓這個所謂不正常的人達到那個正常標準。而其實這個人是正常的,只是這個正常是個不一樣的正常標準。不過精神科醫生不接受這種正常標準,因為書本裡沒有提到,這不是大學文憑的一部分,「驕傲先生」或是榮格也沒有教到這個,所以他們最後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使正常人變得不正常。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因為大部分這些人認為,所謂的正常標準是真實存在的,所謂的疾病真的存在。然而對了悟究竟真理的菩薩而言,所謂的正常與不正常是相互依存的。沒有真實存在的正常或真實存在的不正常,真正的寂靜超越正常與不正常,那就是成佛。這是一個非常概略的有關究竟菩提心的例子。這個究竟菩提心必須伴隨一切事物發生,甚至像點一盞燈或一根蠟燭也要有究竟菩提心。 假定你在「幸運商場」裡開了一家鞋店,你去找算命先生或喇嘛,他說你應該點些油燈或點很多蠟燭。當你沒有究竟菩提心時,這表示什麼?沒有究竟菩提心表示你真的認為鞋店是存在著,所以鞋店的成功是存在著,鞋店的失敗是存在著,因此你冀望真實存在的鞋店的成功,懼怕真實存在的鞋店的失敗,所以你現在供養真實存在的蠟燭。而因為你是如此地執著於真實存在的蠟燭,假如它沒有好好地燃燒,你就會擔心。這造成某種迷信──它沒有好好地燃燒,這是不是個惡兆?然後你到另一個算命先生那裡問:「我的蠟燭沒有好好地燃燒,這是不是代表什麼意思?」「我是不是應該再做一次?」就像這樣,類似的問題一直延續下去,因為你不瞭解這一切都非實存,這是根本的原因。當然,瞭解一切都非實存很困難,這是對空性的理解,真的很難做得到。總之,究竟菩提心就是了解一切事物的本質就是空性。 我們怎麼辦呢?要真的了悟空性,首先,寂天菩薩說:「只有慧觀才能穿透不清淨感知的因──自我。」所有不清淨的感知就是我們的自我和情緒,你只能用智慧穿透它。瞭解一切不真實存在,這種慧觀只有在你有很好的「止」作基礎時才會產生。所以寂天菩薩說:「首先必須修奢摩他(止),然後修毗婆舍那(觀)。」 出離心 奢摩他,只有在你對輪回具有某種出離心時才會發生。我們稍早談了一點出離心,記得我們談過的領帶嗎?一位金剛乘行者要如何瞭解出離心?就像一條領帶,很荒謬,但是你依然戴著它,然後一直想著它很荒謬;這真的是出離心的最佳形式。不要剝奪自己享有領帶,如果你剝奪,那就有點像是聲聞乘的出離心了。 基本上你們必須瞭解,所有這些所謂世俗的快樂、世俗的成功、世俗的獲得,全都沒有自性。若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是真的,它們沒有終了,沒有自性。我們已經做了這麼許多事,已經得到這麼許多東西,已經達到這麼多目的,但是永遠不夠,我們仍然想要更多;我們認為這是必需的,但往往並非如此。記得嗎,就像是購物,也許十二條牛仔褲就夠了,但是你購物的方式像是要活上一千年似的。 你們知道為什麼出離這麼困難嗎?當然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執著,以及被美麗的亞曼尼或便宜耐穿的佐丹奴所吸引,但有一部分是因為沒有安全感,認為自己擁有的總是不夠的不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