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2) ---- 願海同歸10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43208) |
-- 作者:解脫之門 -- 發表時間:2014/10/4 上午 11:02:41 -- 願海同歸10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第十課
視訊:願海同歸1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ohu7KwHEws&index=5&list=UUrgQri5x_n_CPMT4nACjgPQ
六、要生反省心。 人不反省的時候,就覺得自己什麼過失也沒有,好像每一天都修得很好,若干年後,真的出生了念多少部經、多少遍咒、多少句佛號的功德等等。從來不做自我檢點,盡是一些場面上的事,而且還會有意識地去宣揚一下,自己就感覺很滿足,自我欺騙一番。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就是因為從來不懂得反省。 那麼現在就要學會反省。反省,就是常常反過來檢點自己的心態、行為,觀察哪些是對的,哪些是不對的,現在是退步了?還是進步了?我的心為什麼是這個樣子?該怎麼來改進?這些都要有意識地在自己心上不斷地反觀、省察。 有了反省就不會自欺,有了反省才能在自己的過失處改正,這樣你才能日新月異,才能不入歧途。不會反省的人,從來都不知道自己在哪兒出錯了,即使早已落在偏差裡,已經錯得很遠,也絲毫不會發覺。沒有反省,就不知道自己的過失;不曉得過失在哪裡,就無從改正;沒有改正,就沒辦法進步。反過來,時時懂得反省的人就不會走錯路,會時時在因上調整、改正。這就是修行人的一種起碼的素質,沒有這一點,是根本修不了心的,再怎麼說也只是流於表面。 在念誦上同樣要有反省。一反省,知道哪裡錯了,就及時調整,這樣才能日益升進,才能逐步地往上走。人的一生實際上都是在改錯誤。如果你說我這一輩子沒犯過錯,我什麼錯的、改的也沒有,那只能證明你根本沒有修行。現在,我們是從大的方面在說,那麼各自配合在自己的修行上,就要按照實際情況來做,不然就避免不了熟溜的毛病。比如,你每天念誦《普賢行願品》《西方發願文》,以及各種的儀軌、經典,包括佛號、心咒等等,那就在這上面一樣一樣地反省。也就是觀察:我念誦的時候,是從心裡過的,還是從嘴巴上溜的? 要知道,任何一個儀軌、一種修法,都是要把我們的心,引入到法的軌道上面。如果我們的心不能在這上面相應,就表明心和法已經脫離了。佛法裡講的都是我們心上的事,儀軌就是在指示我們的心所要行進的方向、操作的方法,以及怎麼在法上運轉的問題。如果心裡沒出生法的所詮義,沒有法的內涵,光是口裡念念,心從來沒跟法相應過,那就完全落在表面了。所以要反省:我現在念的這部經、這個儀軌,心有沒有緣著這個法義思惟?有沒有按照法來作觀?而且,這要配合不同的法來說。比如發願的時候,要觀察自己的心,有沒有按照這樣來發願?這就是關鍵。你這麼反省下來就會發現,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沒有的話就要改正。 以《西方發願文》為例,這是一篇願文,裡面從頭到尾有很多內涵,每個地方的文字,就是在指示你所要達到的那種心態,或者說應該出生的那種願望、那種祈願。這個願文就是在做一種規則、一個示範,也就是以這種文字作助緣,來引發你同類的心。因為這些都是成就的祖師們寫的,非常完善,每個地方我們都可以效仿。就像一本拳譜,一個武術大師寫了拳譜,因為他是過來人,知道每一步的關鍵、要點在哪裡,所以你只要按照那本拳譜來練就行了。練好之後,你就會打得跟他一樣好。同樣,法本就是在告訴你應該怎麼做,怎麼來引生自心上的法,這是關鍵。能引起的話,這個法就變成了你心裡的法,法本裡的字字句句全都成了你心裡面的法義、心裡面的修法。換句話說,你的心念念就會跟法本裡說的一模一樣了。如果沒出現,就說明自心上還沒有這個法。 比如,《西方發願文》最開始就說禮拜西方大導師,有它所要引生的心態。起了這樣一種對阿彌陀佛的崇敬心、皈依心後,就是真心地發願願往生,然後唯一祈求阿彌陀佛攝受我。那麼大家就要反省:我念誦的時候,有沒有生起這樣的心?如果你每次都有這種心,那好了,儀軌上說的就是你的心態,你已經處在修法當中了。如果你沒有,就說明心裡沒有按那上面說的一步步地想,所以沒出現這樣的心,那就得趕緊糾正。就像這樣,如果你每一次都能嚴格地按照那樣去想、去作意,經過幾次練習後,你就會有那樣的心,一模一樣的。通過長期的訓練,就會形成一種堅固的心態,那麼整篇《西方發願文》從頭到尾講的就都是你的心,你已經被納入到這個儀軌裡了。這樣念念不斷地去運轉,真實的求往生願就出來了,那才是真正的西方發願,也是真正成了你心中的「西方發願文」。 所以,你一定要反省,看自己的心有沒有跟法結合,現出法的內涵,每一次都不要騙自己,不要只是在口頭上溜過就算,要認認真真地按照這個來操練。就像初中生做幾何題,他就按照老師教的方法,然後自己把題做出來。同樣,你是一個修法的人,就要按照佛菩薩經文上的指示,按那樣把它修出來。經文、法本上說了什麼,你在自己心上也都標標準準地修出來。雖然未必一次就能達到,但你每一次都要盡自己最大的力量,來現起那樣的善心,在這上面不斷地努力,不斷地這麼練習,最後就會真正出生那種心態。 回過來說,《西方發願文》一開始,就說祈求彌陀的攝受,那就反省:我有這樣的心嗎?我的心按這麼想了嗎?沒有想的話,那就停下來繼續想,認認真真多想幾次,那種祈求佛攝受的心態就有了。這上面每個人都能達到,就看你願不願意去做。 然後說要發菩提心,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求無上道。那就觀察:我跟這個義理相應嗎?我是為了一切眾生成佛而求生極樂世界嗎?如果缺這個心,那就像沒有心的人一樣,怎麼能行呢?所以,我要有意識地在這上面多想一想,想辦法把這個心發起來。然後再念那個文,同時相應的心態就有了,這才是以菩提心的攝持在修行。 之後是懺悔業障;然後祈求現世的禪觀之中、夢寐之際要出現什麼感應;臨終時要如何無礙見佛,得佛接引;往生以後又要如何花開見佛、聞妙法音、悟無生忍,在十方世界利益眾生等等。整個願文說的,就是你從現在起,直到成佛之間的行進路線,所以它叫做「願」。一旦你心裡真實起了這個願,那麼願就會把持你的心,牽引你的心朝這個方向走。現在很多人只是在文字表面上念來念去,心裡根本沒有真正貫徹這個願,那就不會有真實的結果。所以,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每個人心裡都要很清楚。 就好像一個小學生,看了科學大師的傳記後,對這個非常有意樂,覺得他能有那麼偉大的成就,我也想成為那樣的人。然後就開始立志,那麼現在小學的時候怎麼學、初中怎麼學、讀什麼大學,怎樣盡快達到他那種水平,然後就可以站在世界科學的高峰上,在最前沿的陣地,去做那方面的事。因為他心中一直有這樣一個路線,他那種想當科學家的心很真,這就是他的願。如果心裡沒這個路線,光是嘴巴上說說,那也不算是真的。 同樣,我們這種求生西方的願,要比他崇高無數倍。那麼現在你就要想:我現世就好比是讀小學,還有幾年或者幾十年的時間,在這個期間,我要怎樣把它學好,等到了臨終的時候,考入極樂世界的大學,而且要力爭考高分,考上很高的品位。這就是初期的目標。如果你有這個志願,那這一生就會孜孜不倦地在這上面努力,你就成了一個有願的人。有了這個志願的攝持,你會主動地行持淨業。如果沒有志願,人整天就吊兒郎當的,非常散漫隨便,這都是胸無大志的表現,這樣就不好。 然後是中期的願望,那也是願文裡說的,到了極樂世界以後,怎麼圓成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等等,對於這些功德,現在就要立好志願。有智慧的人知道願是前提,它是一個藍圖、是一種心上的路線,比任何事情都要首要,所以他會努力地先立志,讓自己的心有意識地往這上面去想。而且,他的眼光不只是看到現世,還關注著往生佛國以後,怎樣跟阿彌陀佛以最直接、最快速的方式相應。他期望到了那裡能迅速圓成佛道,所以會往這上面發願,這就是中期目標。 最後,在佛國已經證成了大道,再怎麼樣前往十方世界去利益眾生等等,現在也要在這上面發願,這是後期目標。 其實,這就是整個普賢行願的軸閥,它們兩個實際是一個內涵,只不過開合的地方有所不同。現在的關鍵是反省自心:我念這個西方發願文的時候,心跟願的義理相應了嗎?我的心上是不是已經開出了這樣一條路線呢?我真的確立了嗎?如果已經確立了,那就要加強它,往後的每一天都按這個來起願。其他的東西都可以奪,但我的志願誰也奪不了。這樣的話,你就有保證了,這個志願能立得定,就成為你內心裡的導師,任何時處就由它來引導你,你就不會走錯方向。這個不確立的話,就沒保證,因為你的心時時都在被業力牽引,很可能走到別的地方去。但是只要有了願力,無論在任何時處,一觸及到這個問題,你的心就會被願力驅使,決定按照你的願來完成,不會走到別的方向。 比如在世間法上,一個人真正立願:我不要搞政治,也不為賺錢,我就要在科學上達到什麼境地,或者要求證真理等等。那麼一旦他的願牢固了,那是誰也拉不走的。包括父母勸他說:你還是現實一點,討個老婆、賺點錢就好,何必想那些虛無縹緲的事。但他就是不肯。為什麼呢?因為他的願已經紮根了,就會一直牢固地掌控著他的心,他再不可能往別的方向走,因為其他的都不是他的願望,所以根本不願意做。他的心只會隨著願的牽引,一直往那個方向走。 其實,我們現在學佛,也都是基於前世的願力。有願的力量在牽引,一碰到這個關頭的時候,他就想:我不要做別的,一定要學佛、修道。這都是從前世不斷起願的力量中來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這個要害,知道怎麼來貫穿現在和未來。 這就知道,立願相當重要,這又在於你每一次是不是從真心裡面發出來。如果你的心裡每一次都能真正地把它發出來,天天都這麼立願,那麼經過幾百次以後,願已經強化成了一股很大的力量,這個力量堅固了就好辦,你就絕對不會落到別的道裡。如果你的志願能夠跟佛菩薩的志願合拍,跟普賢行願合拍,那你以後決定就走這一條路了。換句話說,你的願力自己會驅使著你,只走這條路,別的道一碰到就不喜歡,所以不會落入低小的道,或者是一種有偏差的、邪惡的、不正的道裡面。 大家知道這個關要以後,無論是念《西方發願文》《普賢行願品》或者別的,都要把握住這個要點。要反省:我跟菩提心相應嗎?跟這種菩提志願相應嗎?跟佛相應嗎?念念要在心地上檢查。如果你現在每一次都能好好檢查,把不正確的狀態都及時糾正過來,那臨終時就不會落空。一輩子沒虛假過,臨終怎麼會有假?如果你天天都是假來假去的,到了最後,那個真正的心也不會自己蹦出來,對不對?它只會表現為沒有願。很多人到臨終時心無主張,其實都是自作自受,是他平生自己輕忽玩弄的結果。 所以,同樣是念佛人,有的能往生,有的不能往生,關鍵在哪裡?就是因為一個有願、一個沒願。真正按願文起願的人,心裡就有往生的志願。想想看,心裡不斷地這麼發願,最後怎麼可能落空?到臨終的時候,願已經牢固了,沒有人能奪走,誰想阻止也不可能,他是一定要往生的。他不會再求別的,一心就是要掙脫一切生死束縛,一心要跟佛去,那誰能擋得住他?所以這樣的人一定會往生。 另一個人為什麼往生不了呢?就是因為雖然口口念彌陀,實際都是在自欺。因為他念佛、做功德等只是做給別人看,他的心不真,他沒有想往生的心。他心裡還是念念貪戀世間,真正要的就是輪迴裡的事,口裡念的不是他的真心話,換句話說,他從來就沒有真正發過求往生的願,壓根就沒有真心想去極樂世界。這樣就會自欺一輩子,所以一到緊要關頭就表現出來了。 就像在世間上學,有的人真正立了讀書的志願,有的人沒這志向,他們的表現也很明顯。願意讀書的人自己會主動看書、學習,一到了時間就要讀書,你不讓他讀他就哭,他一定要讀,甚至暫時讀不了的話,以後還要補。而那些沒有讀書志向的人,根本不想學習,他們是被父母硬逼到學校去的。他坐在那兒,根本沒意樂,整天吊兒郎當的,巴不得趕緊離開。一出校門,離開了被管制的範圍,他就隨心所欲,幹他的去了,就是因為心裡根本沒這個志願。這樣你就看到志願真假的差別,如果是假的志願,還想往生,那絕對不可能,不然因果就顛倒了。 所以,現在的關鍵是自己要反省:我念的時候是不是起了這樣一個志願?是不是有這種願心?如果發現自己沒有,那你就要趕緊改正,這樣還有希望挽回。所以,要痛自反省,不要再欺騙自己了。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沒有的話,就趕緊在這上面想辦法。如果有但是比較薄,那也要想辦法把它深化。能這樣反省,就不會落空,知道自己差在哪裡,弱點在哪裡,那將來也能在這上面得利,而不是騙自己一輩子。天天曉得反省、改過,那是真正踏在實處修行,臨終才不會後悔。 而且,反省要細緻地去做,下至一點一滴的心念、行為,都要去反省,檢查哪一點有不足,然後及時糾正。這樣的話,因和果才相符,因上正了,果一定得。佛經裡有句話:「因地不直,果招迂曲。」因地,就是指我們現在立願的心,這是根本,如果這個願立不起來,是假的,那就是不直,到時候得不到果就不能怪別人。 總之,要反省自己念誦的時候,跟經上的義理是否相合?真的起了這樣的心嗎?這是第一個要反省的地方。 下面講第二個,態度方面的反省。 這要先從念誦的效果上看。大家可以發現,同一部經,有時候念起來善根觸動,眼淚都流出來了,有時候念起來若無其事,好像根本沒這回事,心裡是空的,只是走個過場。這是為什麼呢?當然也是因上的心不一樣。同樣一個所緣境,有時候靈感很明顯,念了之後整個身心裡裡外外受到加持,自己都感覺不一樣,感覺這一座修得很好,這部經念得很相應等等。但有時候就經常性地錯過。這時候就該知道,裡面是有問題的,是我念得不好、修得不好,沒好好用心,應該自責。這樣之後,你就開始警醒了,就不敢熟溜。 其實,念得好不好關鍵還在這個心。否則同樣的經文,為什麼念出來的效果有那麼大的差別?就是因為,你的善心真正起來了,有了誠敬,心住在誠敬當中,這樣一字一句地念下來,當然是很好的。如果沒這個善心,然後也無所謂、很放鬆,隨便念下去,那當然也沒有什麼效果。 所以,一定要這樣細細地來審查自己的心,反覆地自訟。「自訟」,就是說你要不斷地在自己的心上反省,嚴格地審判自己、檢查自己。像這樣,一點也不願意自欺,不願意空過的話,你的修行一定會好。如果你不願意審判自己、不願意改正,而且還護短,那就不會有進步,因為你的善心起不來,已經被過失給蒙蔽住了。 這樣就知道,做什麼事都要有誠心。古人說:「不誠無物」,沒有誠心,做什麼事都不能成功。「誠」,就是指一個心,沒有二心,意思是要用全分的心力,有一點保留就是不誠,那就不靈了。所以,我們修行的時候就要敢於放下自己,然後一心投入。過去的人都知道,不誠心就不會有成就。比如行醫,哪怕夾雜一點點為了得報酬的心都不行,心裡有私欲,也就不靈了。尤其在修法上,無論念什麼,修什麼,做什麼善法,都要看自己是真心還是假心。如果用一種很小的心、私我的心,在那兒盤算著我該不該付出,這樣做吃不吃虧等等,這樣心就不真了,做出來的肯定不行。 修行就是要做一個真誠的人,所以不論做什麼,包括一舉一動,下至頂禮一拜、供一次香,念一句佛、一句咒、一句經文,說一句法,任何身口意的行為都要有這個內涵。《維摩詰經》上也說:「直心是道場」。心如弦直,就像一根弦一樣,沒有什麼打彎的,也因此,完全是從自己的天性裡面出來,這樣就很好。經過了分別心各種各樣的打彎,就不行了,因為那些都是邪思,是出於一種私我的心,是一種計較心、煩惱心,這就不好,這些東西全部要淘汰掉。 打個比方,請一個人來做法事,超度或者祈福等等。如果他心裡一直盤算著:今天施主會給我多少錢?給的少我就隨便念念,給的多我就好好念。這個心就不正,因上不好,就不會出現修法的成效。所以,時時都要觀察這個心。心好了一切都好,法界的緣起上不會有差的。你能信得過,就知道因上一正,它決定有好的果,不必另外去攀求什麼。反過來,心不真就不靈了。所以關鍵就是,我們任何時處都要反省:我是不是用真心在做? 用譬喻來講,通常會說,獅子搏虎用全力,搏兔也用全力,牠不會用半分勁。這也是俗話說的「全神貫注」。意思是,這個人無論做什麼都是很認真的,心裡面真誠無私。因為一有私心馬上就不對了,一顧及到個人的利益、名譽、出風頭,有位置沒位置、功德大還是小、屬於我的不屬於我的、吃虧不吃虧等等,這些心一起來了就不行,這些都叫私欲,是不合於天理的。誠心就是百分之百完整的一個的心,它不受任何私欲的破壞,這就很真誠了。所以,我們在做任何事的時候,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要有誠心。換句話說,要把真誠貫徹在一切修法、一切言行當中,不可缺少,一缺少就全是假的,這一點至關重要。 現在的人普遍心不真、不誠。因為私欲的心太濃厚了。你看在社會上工作的那些人,幾乎都是「利」字當頭。這方面當老闆的很有體會,錢給得多,手下的員工就很願意做事,一給少了,他馬上就不好好幹。他的心很刁,其實這都是邪心,不是好心,他完全是看給了多少錢,這樣沒有誠心就不好,已經失去了做人的本分。如果一個醫生這麼搞,行醫本來是善業,也會變成惡業,就是因為他的動機不正。也因此,他不可能全心地投入,那怎麼會有醫德,怎麼會有真正高明的醫術呢?他的心完全被煩惱左右了,怎麼會出靈感呢?所以,私心是要不得的,一旦有了它,人的心就要被毒化的。再比如有的老師教書,學生給的錢多才肯好好教,完全是奔著錢來的。這樣的話,心完全被煩惱控制了,有錢的就願意多教一點,沒錢的就置之不顧,說明他的心已經壞了。 講的這些例子就是啟發大家什麼叫誠心。懂了這個,再結合到修行,修道的人不是求世間名利,是以道為重,念念為道,沒了道不就成了死人嗎?所以就要求自己,無論我做什麼事,心都要全力以赴。哪怕掃個地、擦個桌子、供個燈等等,我也毫不虧心,這就叫盡全力。掃地就把它掃好,懂得了掃地也就懂得修道了。周利槃特就是掃地開悟的。他沒別的想法,所以就能開悟。現在的人掃地,給的錢多一點,他就很高興,然後表現得很諂媚、巴結,給的錢少了,他就會去計算,你給多少錢我就幹多少活。這樣就不對了,這種掃地肯定不會開悟,也不會有靈感。心是假的,就跟佛菩薩的心合不到一起了。印光大師也說,心好的話,決定跟佛菩薩的心相合;心要是不好,跟佛菩薩的心合不上,感應上就不會「成交」,這都是緣起的道理,心一偏就連接不上了。所以印祖說了,你的心好,再加上念佛,肯定能往生;心要是不好,跟佛感應不上,也就很難往生了。 總之要反省:我在做這個法行的時候,是一個全分的誠心嗎?還是裡面有各種的觀望、各種對待、各種私人的計較?如果我念的時候沒什麼名利心,也沒有耽著自我等等,那這個狀態就很好,這個心沒有被私我染污,就叫真實的心。這樣,你就不要管其他的,直接念就可以。反之就要趕緊糾正。 還要反省:我上座、下座時的情況怎麼樣?上座的時候是不是抖擻精神?就好像運動員一上場,一遇到那個情景的時候,就知道要調動出身心的所有能量來投入那樣,我一上座,開始這個法行的時候,是不是已經進入到一種誠敬的狀態?一種鄭重其事、全力以赴的狀態呢?如果已經抖擻精神,那效果肯定好。要知道,事情能不能做好,關鍵在於有沒有勇悍心,是不是已經提起心力了。 如果想:反正認真修也是那個樣子,不認真修也是那個樣子,混過去就行了,誰喜歡這麼累,天天這樣管制自己。這樣的話,就說明自己是個懈怠心很重的人,毛病很大。面對如此無上殊勝的經文,這麼不可思議的法的時候,還是那副樣子,怎麼可能成就?像前面說的,張九成面對世間的詩書都如對神明,所以他後來會成就,他有那種心,一遇到境心就很真,內在的力量完全能調得出來。如果我們修行的時候鬆鬆垮垮,跟吸毒分子似的,疲疲塌塌的,那就不會有效果。 再看,下座的時候是不是有保任?任何修法上都要這樣來反省,不然功夫就做不好。有時候上座有,下座沒有,那就要檢查:為什麼一下座馬上就沒了?是哪裡出的錯?就要這樣嚴格要求自己。不然的話,上座時間短,下座時間長,大部分時間都是溜野馬,在世間的五欲六塵裡起各種妄想,這樣修道也不會成就。不能打成一片,就不能凝結成一種力量,那身心怎麼能轉化?在座上那麼短的時間裡,好像還比較認真,但一下了座就認為不是在修法,也不必要修法。那佛法在哪裡呢?所以要觀察:我下座的時候,心裡是不是還有佛法?是不是還緣在法上面? 又要想:為什麼我最初修的時候,好像一修就有驗相,現在修的時間長了反而沒有效驗呢?要知道,修道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要認為自己修的年頭多,就永遠都是在進步。人的墮性很大,劣根性很強,你能夠保證不退步就算是好的了。最初的時候有一股勇猛勁,時間長了就難以保持,各種習氣的力量都來拖後腿,而且中間會出現各種逆緣、變故,內外的各種拉你下水的力量都會出現。所以,修道的人是很不容易的,他走的是一條逆生死的路線,無始以來生死裡的雜染習氣那麼強,必須時時來對治這個毛病,不放鬆,久久地行道。只有這樣反覆地自訟,反覆地自我檢點,不斷地來改正,才能治好這個毛病,才能天天都保證一個良好的修行。 以上講了第五和第六種對治法。總的來說,世間人以名利作為好樂的境,然後引起欲求心,在這種欲求的驅使下,不斷地克服各種困難,一心向目標趨近。比如,一個運動員得了世界冠軍,一下子就能得幾千萬,還能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那麼他在這條路上就算是奔出頭了,名利雙收。因為有名利的誘惑,所以他肯克服自己來達成目標。而修道人不為世間名利,如果心裡還沒有出世間的志願,對自己沒有一種要求,也沒有外在的各種手段,那就很可能落空。久而久之,人就會疲厭。所以,希求心是不可缺少的。 最後是反省心,不斷地在自心上嚴格檢點。這個功夫要花很多時間來做,一旦養成了習慣,就能時時管制住自己的心,就能時時學好不學壞。這種管制的力量一旦增強,熟溜就起不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