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2) ---- 入中論自釋10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43397) |
-- 作者:解脫之門 -- 發表時間:2014/10/17 上午 08:06:20 -- 入中論自釋10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第十課 若能如是建立諸業果,則《楞伽經》等說有阿賴耶識,為無邊諸法功能差別所依,名一切種,如大海水起諸波浪,是一切法生起之因,豈彼一切都無生耶? 有些人說:如果能夠按這樣來建立各種業果關係。那麼佛在《楞伽經》等中說到有阿賴耶識,它是無邊諸法各種功能差別的所依,稱為一切種。(其中無邊諸法包括根身、器界、心王、心所等。凡是所有顯現的果法,都不是無因而生,而是由能變現它的功能所生。種種功能差別的依處就叫做阿賴耶識。這就是含藏義。是能變現萬法的各類種子的所依之處,叫做一切種。)就像由大海水興起千波萬浪那樣,此阿賴耶識是一切法生起之因。而你們說一切法無生,難道此阿賴耶識也無生嗎? 對方的意思是說,要想成立三世因果相續,就必須建立阿賴耶識。否則沒辦法成立前世的身體、心王、心所等已經滅盡,但是那一世造下的業,其功能一直持續在心中不失壞,而且到後世因緣一成熟就會感果。並且,這個所現起的果報也是非常複雜。這裡面有根身器界,包括無量無邊的五根五境等色法,以及各種心王心所。有別業果報,也有共業果報等等。但是,這所有的果法不可能無因無緣的出現。它們必須從種子或者因當中出來(所謂的「種子」和因是一個意思,只不過以形象的比喻將它稱為種子)。像這樣,凡是出生果法,必定存在能感此法的功能或者種子。 這樣,在漫長的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因果循環鏈當中,眾生不斷地造因,而這個因又不是當時成熟。這些因或者說種子按照它們成熟的先後次序,在因緣聚合的時候就會現起果法。這樣一世一世地感果,又一世一世地種因,相續不斷。 現在就問:這些種子在哪裡?它們會斷滅嗎?如果種子沒有一個存在之處,而是斷滅了、失壞掉了,那就不可能感果,也就成了空無果報。但是這根本不可能。所以這些種子要一直含藏著。並且要有持種者,也要有受熏者。也就是業造完之後,第二剎那就滅了,但是它熏了習氣。那麼,什麼是受熏者呢?是在根上受熏嗎?還是在外境上,或者在心王心所上受熏? 再說,能夠執受的就是現在的根身,包括器世界。它們全部按照自己的規律在進行著發展、演變等等。世間人認為這些都是客觀規律。但實際上心外獨立的法絲毫不存在。那麼,現在這個器世界到底是怎樣現起的?又是怎樣按照規律在有條不紊的運行?所有這一切都是要建立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譯為「藏識」,它具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其中「能藏」是指它能含藏能生諸果法的種子,所以也叫做「一切種」。換句話說,任何內外的果法,都是由能現起它的功能而現起的,無一例外,否則就成無因生了。所以,任何一個法都有產生它的種子功能。譬如,我們頭上的一根頭髮叫做果,它也具有種子,正因為有種子才會出生這根頭髮。包括我們整個根身,這些都叫做果法。如果沒有能生這些果的種子或功能,這些皮、肉、骨骼等為什麼會出現呢?而且,在我們的身體裡,時刻都在進行各種數不清的生理活動,而且絲毫不會混亂。雖然我們沒有去管,但是它們會自動運行。 所以,這一切實際上就是因為第八識。它有執受根身的功能,根身裡的任何生理活動都是種子的功能在支配著。像我們現在這個身體,有頭髮、眉毛、眼睛、鼻子、耳朵、嘴等等。張開嘴,裡面有舌頭、上顎、下顎。口腔當中怎樣分泌唾液,大腦裡面怎樣運轉……有無量無數的內容。打比方說,我們長多少顆牙齒,牙齒是怎樣變化的,什麼時候壞等等,都是精密地在受著種子功能的支配。 再說整個器世界,這裡面的山山水水,下至一花一草,一陣微風,這些都是怎麼出來的?它們是怎樣在運行?這就更不可思議了。另外,我們從心法上看,為什麼會生起貪心、嗔心?為什麼對於這個人有這種感覺,對於那個人生那種感覺?再說,很多年前看過的東西,為什麼今天會突然想起來?這就是因為曾經熏了種子。所謂「熏習」,打比方說,我們念一段文字,這種念誦就是現行,現行必定要熏種子。而種子就熏在阿賴耶識裡面。這樣阿賴耶識就已經持種了。等到過了一段時間,你會忘記念過的內容。但是過了幾年又忽然想起來。這樣就知道,因為當時熏了種子現在才想起來的。這也絕對不是無緣無故就出現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每個人都是「過目不忘」的,因為經過眼識就已經熏入阿賴耶識裡面了。總而言之,一切因果、染淨等的所依就是阿賴耶識。要想真正建立名言中的萬法,阿賴耶識是最關要了,也只有通達這個道理才能夠真正地解釋萬法的生滅變化等等。 「如大海水起諸波浪,是一切法生起之因」,這是以比喻說明阿賴耶識是諸法的因。譬如大海遇到風的時候就會捲起波浪,海水是波浪的所依因。其中,大海比喻藏識;風比喻遇緣;波浪比喻現行。波浪是間斷性的,一遇到風就現起,沒有風就不現起。但是海水沒有間斷性,它是波浪生起的因。同樣的道理,阿賴耶識恆常相續,遇到不同的因緣,就會現起不同的現相,它是一切法生起的因。 「豈彼一切都無生耶?」對方問道:你不是說萬法無生嗎?難道阿賴耶識也無生嗎?如果沒有阿賴耶識,這一切的顯現法從何而生呢? 曰:不爾,須如彼說乃得調伏者,始說彼有故。隨一切法體性轉故,當知唯說空性名阿賴耶識。 我們回答說:不是這樣的。世尊針對必須說阿賴耶識才能調伏的眾生,才說阿賴耶識有。其實就是隨一切法的體性而轉的緣故。要知道唯一是說空性名為阿賴耶識。 其實這就是教法的方便,可以說是阿賴耶識,也可以說是空性。用的名詞不同,實際上是一致的。從名言上建立就叫阿賴耶識,名言裡有各種各樣的法,要解釋它們就要說很多名相。佛的教法之中有各種說法,千差萬別,但是最終你要懂得把這些合為一味。 非但說有阿賴耶識,亦曾說有補特伽羅,於須說彼乃調伏之眾生,即說有彼而攝受故。 再舉一例,不僅是說有阿賴耶識,世尊也曾經說有補特伽羅,有旁生、餓鬼、人、天人、阿羅漢、菩薩、佛等等,對於必須這樣說才能調伏的眾生,就以這種方式宣說而做攝受。 如經云:「諸苾芻!五蘊即重擔,荷重擔者謂補特伽羅。」 就像經中所說:比丘們,五蘊就是一個沉重的負擔,擔著這個重擔的人,叫做補特伽羅。 「補特伽羅」譯為數取趣,指一直不斷地在六道裡輪轉。這個數取趣就是擔著一個五蘊重擔的負擔者。 又對一類說唯有諸蘊。如經云:「謂心意識,長夜熏修信戒等德,後生天趣。」 又對於一類人直接說唯有諸蘊。就像經中所說:心、意、識長夜熏修信心、持戒等功德,後來轉生天趣。這就直接說到心意識上了。 眾生的執著非常多,心裡已經熏成習慣的名相也是各種各樣的,不可能統一。假如今天到了西方國家,就得按那一套去說,因為他們已經習慣那些說法了,所以也得講講上帝等等。諸如此類,有些眾生已經非常習慣於所謂的補特伽羅,那就對他說補特伽羅。有些人沒有很強的這種意識,就不必說。 此等一切皆是密意增上而說。 以上這些都是佛有密意而說,真實義還沒開出來。 也就是針對眾生的情況,就他心前的這些現相和已經串習成的一些觀點來做接引。因為在佛出世之前,什麼輪迴、涅槃、解脫等的這些名詞,在外道裡面都已經串習成了。所以佛也是假借世間的名詞來說法的。然而佛心裡有一個密意,只是沒有顯出來,暫時不公開,所以這就叫做密意教。 此中為誰密意而說?頌曰: 說有賴耶數取趣 及說唯有此諸蘊 此是為彼不能了 如上甚深義者說 那麼,這些教法是為了哪種人,佛心懷密意而說的呢? 頌文中說:宣說有阿賴耶識,有數取趣,以及唯有諸蘊等,是為了那些還不能了達上述甚深空性義的人說的。 若諸眾生,由其長夜習外道見,不能悟入甚深法性。聞說法性,深生怖畏,謂我全無,我當斷滅,便於佛教起險處想,背棄正法失大義利。 世尊初來人間的時候,有些眾生,由於他們長期串習外道見解,還不能直接悟入甚深法性。如果他們聽到說諸法無自性,就會生起很大的怖畏,會想:難道根本沒有我嗎?我要斷滅嗎?這樣他就會覺得佛法很可怕,就有可能捨棄佛法,這樣就會失去大義利。 這裡講到為什麼最開始不能直接對於所有人宣說甚深空性。因為有些眾生的根器還不成熟,直接說很深的法,他會接受不了。就像獅子乳盛於瓦器會崩裂一樣。再打比方說,這裡有一種營養非常好的食物,然後把它餵給最寶貝的孩子吃。但是由於小孩的腸胃等還沒發育成熟,沒辦法消化,結果就吃死了。東西本來很好,但是由於他沒有相應的消化能力,結果就成了毒藥。所以,要等孩子慢慢長大了,才能給他吃。同樣,這裡也要根據聽者的根機進行相應地說法,要善巧掌握。否則會出現不好的結果。 最初為說阿賴耶識等,令其先除外道邪見,導入大義,後由無倒了達經義,自能放捨阿賴耶等。故唯功德,全無過失。 所以,最初說阿賴耶識等,讓他們先除掉心裡的各種外道邪見,這樣引導他們入於大乘。後來等到他們的智慧成熟了,能夠正確地瞭解經義後,自然能夠捨棄對阿賴耶識等的實執,也就是不再執著這些是實法了。所以,這樣傳法唯一具有功德,不會有過失。 那些人由於長期以來串習外道見,心裡會執著諸法無因生,有常有的自在天等等。如果我們在他面前,把名言之義建立地清清楚楚。也就是先建立阿賴耶識等。這樣他就會知道心外無境,而且心上的因果律絲毫不紊亂。同時也會懂得萬法根本不是自在天造的,也不是無因生果等等。通過這一步的引導,他們相續中的外道邪見就會捨掉。因為他執著慣了,所以先要把一切建立好,這樣他就比較容易把握,就能夠入於正軌。否則一開始就遮破,說這個沒有那個沒有,就很危險。 如聖天云:「若樂何何事,先觀彼彼法,倘令已退失,便非正法器。」 就像聖天菩薩所說:如果聽者願意接受的是此種此種事,就讓他先觀察與此對應的彼彼法。如果人的根機與法不相合,說法之後不但不產生正面利益,反而會使他退失信心,那就無法成為正法器了。 意思就是,首先要觀察眾生的意樂,然後以合適的方式來為他傳法。如果他的根機等與所說的法不相合,就會出現弊端。也就是他會生起畏懼之心,或者引起反感等。這樣他的心就沒辦法容受後面更深、更了義的佛法了。 為令入故,非但先說阿賴耶識等。頌曰: 如佛雖離薩迦見 亦嘗說我及我所 如是諸法無自性 不了義經亦說有 為了使眾生趣入真實義的緣故,佛不但先為眾生宣說阿賴耶識等,而且就像頌文中所說:佛陀自身雖然離開了我見,但是也曾經說我和我所。同樣諸法雖然無有自性,然而佛在很多不了義經裡面還會說有蘊、界、處、緣起等。 如佛已斷一切薩迦耶見,我我所執雖已斷訖,然由說我我所是令世人瞭解之方便,故薄伽梵亦曾說言我及我所。 比如,佛已經斷盡了一切我見,雖然我執和我所執都已經斷盡了,根本不可能還執著我和我所。但是由於說我和我所成為讓世人瞭解的方便,所以世尊也曾經說過我和我所。 眾生恆時執著我和我所,如果佛一開始就說無我無我所,那麼眾生就沒辦法去瞭解。比如說,我在街上買了東西。就不能說蘊買了東西,或者沒有什麼買了東西,這樣就說不清楚了。所以,為了使世人瞭解,佛也要說我和我所。比如世尊曾經說過,我前世是怎麼修行的,燃燈佛怎麼給我作授記,我的弟子某某如何,我制定的戒律是怎樣的……像這樣,全是說我和我所。 如是諸法雖無自性,然說有性是令世人了悟之方便,故亦說有。 同樣的道理,諸法雖然無自性,沒有體性可得,但是由於說有性是使世人了悟的方便,所以佛也會說諸法有自性。 佛在講名言萬法的時候,也說過諸法的體性。比如色法當中地是什麼性,水是什麼性,火是什麼性等等。心法中的每一種法都有各自體性,比如貪是什麼性,嗔是什麼性等等。這一切全部說的是有性。這就是讓世人了悟的方便。像這樣,對於一切法的體性都清楚以後,就能讓你悟入無我、無自性之中。 如東山住部,隨順頌云:「若世間導師,不順世間轉,佛及佛法性,誰亦不能知。」 如果世間導師在傳法的時候,不隨順世間而行,那麼對於什麼是佛,什麼是佛法性等,誰也不能瞭解。 佛經裡記載,世尊成道後,四十九天沒有說法,獨自安住林間。也是因為眾生暫時還無法如實地了知真實義。然而為了使世人能夠逐漸地趣入真實義當中,佛首先設立權巧方便,隨順世間而宣說。 「雖許蘊處界,同屬一體性,然說有三界,是順世間轉。」 雖然承許蘊、處、界等的萬法,都是無二的空性,無有差別,平等一味。然而佛會宣說有欲界、色界、無色界等各種差別的法,這就是隨順世間而轉。 「無名諸法性,以不思議名,為諸有情說,是順世間轉。」 法性本來無可言說、離名絕相,但仍然以不可思議的名稱來為有情宣說,這就是隨順世間而轉。 「由入佛本性,無事此亦無,然佛說無事,是順世間轉。」 入於佛的本性之時,不僅有事沒有,連無事也是沒有的。然而佛還會跟世人說無事,這就是隨順世間而轉。 「不見義無義,然說法中尊,說滅及勝義,是順世間轉。」 就佛自身來說,根本沒見到有一個所謂的義,也就沒有相對的無義。然而最善巧說法的世尊會說到滅諦和勝義,這也是隨順世間而轉。 世人都認為有種種義存在,於是佛陀就說現見真實的聖者智慧所見之義,是最殊勝的義,它叫做勝義。但是聖者智慧無有所見,這裡以無所見而說為見,所以也是隨順世間,以假名而說。 「不滅亦不生,與法界平等,然說有燒劫,是順世間轉。」 諸法本來不生不滅,與法界平等。然而佛卻說有燒劫。也就是劫末的時候烈火會燒毀整個世界,對此佛說為滅。但實際上法性常住不滅。這也是隨順世間而轉。 「雖於三世中,不得有情性,然說有情界,是順世間轉。」 雖然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中,都得不到有情的自性,然而佛陀還是宣說地獄、餓鬼、人等的有情界,這也是隨順世間而轉。 如是廣說。 像這樣,詳細的開演就是一大藏教的佛法,這裡面充滿了世尊的權巧方便。 入中論卷二 終
如是諸唯識師,於上述中觀宗心不忍可,欲明隨自分別所立宗義。頌曰: 不見能取離所取 通達三有唯是識 故此菩薩住般若 通達唯識真實性 唯識師對於上述所謂的無自性中觀宗,心裡不能接受。為了表明按自己的分別所安立的宗義,而說出以下這一頌: 因為一切境相都是由心變現的,並沒有心外的所取境,所以所取空。既然沒有所取,也就沒有能緣異體境的能取。分離的能所二取都是沒有的,這樣通達三有唯一是識。由此第六現前地的菩薩住於般若,以內證智慧通達唯識的真實性。 住謂安住。言住般若,謂安住於慧。由彼慧是此所有,故云住慧,即修行般若也。言此菩薩,住現前地。 頌文中的「住」指安住。「住般若」指安住於智慧的境界。由於彼慧是此第六地菩薩所具有,所以是安住於慧,也就是修行般若。「此菩薩」指住於第六現前地的菩薩。 由何而能不妄增益無倒通達證真實義,謂由通達無外色故,諸心心所唯緣起性,名通達唯識真實性。 第六地菩薩怎樣不虛妄增益異體的二取,而如實地通達真實義呢?由通達沒有外色的緣故,心王、心所等並不是依於外境而來,而是自內生起。所以這些心王、心所唯一是緣起性,叫做依他起性。這就叫做通達了唯識的真實性。也就是一切都是識,不存在識以外的法。 又此如何通達唯識真實性耶? 那麼,六地菩薩又是怎樣通達唯識真實性呢? 故曰:「不見能取離所取,通達三有唯是識。」謂此菩薩,以此所說正理,觀察內心,由無所取,亦不見有能取,長時修習三有唯識。由是修習,乃能內證不可說之唯事,以此漸次,能通達唯識真實性。 就像頌文前兩句所說:「不見能取離所取,通達三有唯是識。」六地菩薩就是這樣通達唯識真實性的。也就是說,六地菩薩以所說的正理觀察內心,發現自己的心上,由於沒有他體的所取,也就不見有能緣的能取。(能所是觀待而立的,有所取才有能取,既然沒有所取也就不會有能取。)這樣了知之後,長時間修習三有唯識之義。以修習的力量,內證到不可言說的唯識。像這樣,漸次就能通達唯識的真實性。 若唯有識,都無外境,云何得生帶彼行相之唯識耶? 對此有人會問:如果唯是內識,沒有外境,又怎麼會生起帶彼紅花綠葉、男女老少等行相的唯識呢? 他認為要有單獨存在的外境,就像現在這個器世界裡,有林林總總的法,然後以心識作為取相者,緣著不同的境而取各種相。這樣才會生起取外境的識。但是,現在卻說沒有外境,只是單獨的一個識,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法存在。既然如此,這個識是怎麼出現這樣那樣的行相呢?也就是說,這個識現出來的時候,不是一個沒有相的識,而是帶有種種行相。現在要問的就是:這樣帶相之識又是怎麼生起的呢? 為了成立這個道理,在這裡就要有緣起觀念的轉變,也就是必須要建立內緣起。 頌曰: 猶如因風鼓大海 便有無量波濤生 從一切種阿賴耶 以自功能生唯識 好比說大海由於風的鼓蕩,就有無量的波濤生起。這表示從一切種的阿賴耶中,以助緣力,自身的功能成熟之時就生起唯識了。 譬如波濤所依大海,因風鼓蕩為緣,如睡眠之波濤,即便競起奔馳不息。如是此中諸識無始輾轉傳來,由二取執著習氣成熟時所得自體。此正滅時,於阿賴耶識中熏成習氣差別,為生將來順自行相餘識之因。 先講比喻:一開始大海就像睡眠那樣,比較安穩。後來由於風的鼓蕩,大海就現起了波濤,此起彼伏、奔騰不息。其中大海比喻本識第八識,它時時都存在。波濤比喻現行。以風的鼓蕩為緣,就會現起種種波濤。波濤依於大海而起,並不是從大海以外現出來的。這就是指內緣起。 就像這樣,心王心所等各種的識,從無始輾轉傳來。由二取執著習氣成熟的時候,就現行出種種識的體性。這個現出來的識,就叫做果位的識,或者叫異熟識。在因位的時候,就叫做種子識,或者說一切種。 這個果位的識出現後第二剎那就滅了,當它正滅的時候,就在阿賴耶識上熏成了習氣差別。也就是形成了未來感果的種子。此習氣或者說種子就會成為將來產生隨順這種形相的其他識的因。 這就是「種現熏生原理」。所謂「種現熏生」,就是指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熏成習氣差別。「現行熏種子」的意思是,隨著我們的心怎麼現起,就會熏下各式各樣的習氣,或者說種子。這個受熏之處就是阿賴耶識。就好比說,我們炒菜的時候會產生油煙。正在冒煙的時候就叫做現行;這些油煙全部熏在牆壁上,這就是熏;這個受熏之處的牆壁就比喻阿賴耶識。雖然菜已經炒完了,但是油煙都熏在牆上,牆已經被熏黑了,這就表明現行的識雖然已經滅了,但仍然留有後繼的影響。「種子生現行」是說,由於熏下的習氣有種種差別,將來現行的時候也會有種種差別。這就是因果無紊亂的關係。其實,十二緣起裡的因位識和果位識就是在這上面說的。造業之後,第二剎那業習氣所熏的識就是因位識;由習氣成熟而受生,那時的識就是果位識。 此因漸遇成熟之緣,即得成熟,從此生起不淨依他起性。 這個因(也就是當時熏入的習氣)逐漸遇到成熟的緣,就會成熟。成熟時就現起了種種識,這就叫做不清淨的依他起性。 也就是說,我們目前現出來的識,它不是獨立自成,也不是無因而現,它是依他而起的,也就是緣起的意思。所以叫做依他起識。 凡夫於此分別執為能取所取,實無離識少分所取。 「此」指的是由種子變現出的果位的識,這個識有相、見二分。但是凡夫不認識,就對於這樣一個不可分的識,分別為能取所取。認為在心以外有一個所取的外境。然而實際上,離開識本身,根本不存在異體的所取。 如計以大自在天等為因者云:「蛛為蛛網因,水晶水亦爾,根為枝末本,此是眾生因。」說大自在天等為眾生之作者,如是說有阿賴耶識者,亦說阿賴耶識為一切法之種子依,名一切種。 就像計執大自在天等為因的宗派所說:「就好比蜘蛛是蜘蛛網的因(也就是由於蜘蛛不斷地吐絲,就形成了網,這個蛛網是從蜘蛛的口裡吐出來的);以及水是水晶的因;或者說根是一切枝末的所依(以根為依處而出現這些枝葉花果等等)。同樣,自在天等是一切萬物的因。」像這樣,外道說自在天、自性等是一切諸法的作者。同樣,承許阿賴耶識者認為阿賴耶識是萬物的因,由它而出生一切萬物。它是一切法種子的依處,叫做一切種。 意思就是,這一切根身器界所攝的萬法都不是無因而生,而是由能變現它們的種子出生。一切法的種子所依存之處就叫做阿賴耶識。由於它不是心外之法,所以稱為識。又由於它裡面含藏能現一切法的種子,所以叫做「藏識」,或者叫「一切種識」。 唯大自在是常,阿賴耶識無常,是其差別。 只是外道承許大自在天等是常法,承許阿賴耶識者認為阿賴耶識是無常法,這是它們之間的差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