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2)
----  入中論自釋23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43485)

--  作者:解脫之門
--  發表時間:2014/10/24 上午 03:38:45
--  入中論自釋23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第二十三課

以下由聖教和正理辨別了義和不了義:

復次此經是不了義非是了義,由何決定?由教及理。

另外,這部經是不了義,而不是了義,這是由什麼來決定呢?由聖教和正理決定。

頌曰:

佛說此是不了義 此非了義理不成

佛說這是不了義的,而且以正理成立,這種觀點非了義,以正理不成立的緣故。

非但此經是不了義,餘經亦然。

不僅這部經是不了義的,其他經也是如此。

頌曰:

如是行相諸餘經 此教亦顯不了義

具有這種行相的其餘諸經,以聖教和正理也能顯示是不了義的說法。

如是行相經為何等?謂如《解深密經》說:遍計執、依他起、圓成實三自性中,遍計執無性,依他起有性。如是又云:「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此等如云:「如對諸病者,醫生給眾藥,如是對有情,佛亦說唯心。」此教顯彼是不了義。

偈頌中說的「如是行相諸餘經」指哪些經呢?比如《解深密經》中說:「遍計所執、依他起、圓成實三自性當中,遍計執無性,依他起有性。」而且此經中又說:「阿陀那識(也就是阿賴耶識)極其甚深、微細,含藏一切功能種子,如同瀑流一般相續不斷。因此,我對於此阿賴耶識不作更多的開演,怕凡夫愚人會分別計執它為自性成立的我。」《楞伽經》中講到:「就像對於不同的病人,醫生會開出各式各樣的藥,這樣開藥的目的,是為了治療不同的病症。像這樣,對於某一類執著外在色法等的眾生,佛也宣說唯心。」意思就是,佛說「萬法唯心」有特殊必要,由此顯示這是不了義教。

下面繼續引用《楞伽經》,顯示不了義教的安立:

如是:「世尊於契經中說如來藏,自性光明,本來清淨,具足三十二相,一切有情身中皆有。世尊復說,如無價寶垢衣纏裹,此被蘊界處衣之所纏裹,為貪嗔癡之所障蔽,為分別垢之所染污,然是常住堅固不變。」

《楞伽經》中,大慧菩薩對佛說:「世尊在經中說到如來藏,自性光明,本來清淨,具足如來的三十二相,這樣的一切如來功德寶藏,在一切有情身中具有。世尊又說,好比無價之寶被一件垢衣纏裹,此如來密藏被蘊界處的垢衣所纏裹,被貪嗔癡等煩惱所障蔽,被虛妄分別的垢穢所染污,然而如來藏性常住、堅固、不變。」

「世尊!如來所說此如來藏,與諸外道所說神我有何不同?世尊!諸外道類,亦說神我,常住、非作、無德、周遍、不壞。」

之後大慧菩薩問佛:「世尊!如來說的這個『如來藏』,跟外道所說的『神我』有什麼不同?世尊!外道也說神我具有五種德相:一、常住,指恆常安住;二、非作,法爾自成,非因緣所作;三、無德,不屬於喜憂暗三德的體性;四、周遍,遍在一切法當中;五、不壞,永不壞滅。」

世尊告曰:「大慧!我所宣說如來藏者,不同外道所說神我。大慧!如來應正等覺,是於空性、實際、涅槃、不生、無相、無願等句義說名如來藏。為除愚夫無我恐怖,由如來藏門,顯示無分別處、無相境界。」

世尊回答說:「大慧!我所宣說的『如來藏』,不同於外道所說的『神我』。大慧!如來應供正等覺,是對於空性、實際、涅槃、不生、無相、無願等的句義,立名為『如來藏』。為了遣除愚人對無我的恐怖,由如來藏這個門徑,來顯示無分別之處,顯示無相境界。」

「大慧!現在未來諸菩薩摩訶薩,不應執我。」

「大慧!現在以及未來的諸大菩薩們,不應當聽說有如來藏,就執為自性成立的我。」

「大慧!譬如陶師,於一泥聚,由彼自手、藝、杖、水、繩、功用等故,造種種器。大慧!如是如來,於法無我離一切相,由具種種智慧巧便,遂以種種字句異門,說如來藏或說無我。」

「大慧!就好比一位陶師,對於一團泥,通過他自己的手、技藝、木杖、水、繩子、功用等的因緣聚合,製造出各種陶器。大慧!同樣,如來就像善巧的陶工,對於法無我離一切相的實際,由於如來具有各種智慧、權巧方便,於是以種種不同的字句、從不同的門類,宣說此法是『如來藏』,或者說為『無我』,以及各種不同的名言安立。」

意思是說,雖然佛經當中講到各種不同的名稱,像是涅槃、圓覺、真如、如如、法界、實際、第一義、如來藏、阿賴耶、心地、本性、無我空性等等。但實際上都是指同一法。如來以不同的權巧方便,安立為各類教法。

「大慧!是故我所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神我。大慧!如來為欲引攝,貪著神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故說如來藏,是欲令諸墮實我見意樂有情,由先成就三解脫門意樂,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世尊又說:「大慧!所以我所說的『如來藏』,不同於外道所說的『神我』。(因為佛是對於法無我、離一切相的真如,立名為『如來藏』,而外道執著一個具有常、一、自在等差別相的神我。)大慧!如來為了接引、攝受那些貪著神我的外道,宣說如來藏。所以,說如來藏是想讓那些墮在實我見意樂中的有情,首先成就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意樂,之後才能速證無上菩提。」

也就是說,那些外道徒習慣於執著一個實法的「我」,所以佛以這種方便接引、攝受。

彼經又云:「大慧!空性不生、不二、無自性相,皆悉遍入一切佛經。」是故如是行相契經,唯識師計為了義者,已由此教顯彼一切皆非了義。

《楞伽經》中又說到:「大慧!所謂的空性無生、不二、無自性相,全部遍入一切佛經。」意思是說,一切佛經了義的內涵都是如此,如來最終指向的真實義都是空性、無自性相等的意義。

所以,像這種行相的契經,也就是唯識師計執為了義的法義,現在已經通過《楞伽經》中的教義,顯明「依他起識有自性」等一切皆非了義。因此,「依他起自性」在真實中不成立。

次以正理明非了義。

之後以正理闡明 「實有唯識」是不了義教。

首先舉例:

頌曰:

佛說所知若非有 則亦易除諸能知

由無所知即遮知 是故佛先遮所知

佛說所知如果沒有,那麼也就容易遣除對於能知的實執。由於沒有所知,也就遮遣了能知。所以,佛首先遮除所知。

意思就是,所知和能知互相觀待。只要否認了所知,很快就會悟入能所皆空。所以,先遣除所知,是悟入離二取空的一種方便。

諸佛世尊漸導眾生,令入無自性。如修植福德者,易悟入法性故,修福即是悟入法性之方便,故先說布施等。如是遮遣所知,亦是悟入無我之方便。故諸佛世尊先遮所知,以了達所知無我者,易入能知無我故。

諸佛世尊漸次引導眾生,使他們悟入諸法無自性。比如,修植福德的人,容易悟入法性,所以,修福就是悟入法性的方便。因此,為了引導眾生悟入法性,佛首先宣說布施等作為方便。就像《金剛經》所說:「……有持戒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可見,持戒修福是能夠悟入空性的資糧。因此,為了讓眾生悟入空性,諸佛先宣說布施、持戒等,讓眾生培植福德。等到福德培植深厚之後,就很容易悟入空性。

同樣,遮遣所知也是悟入無我的方便,所以,諸佛首先遮遣所知。由於了達所知無自性,得不到所知的自體,再觀察觀待它才有的能知,就很容易悟入能知無自性。因為能知無法獨自成立,一定要有所知,才會有對於所知了別的能知。因此,一旦悟入所知自性空,就會很快悟入能知無自性。

諸了達所知無我者,有唯以自力,便能了達能知無自性,有因他略說即能悟者,故佛先說遮遣所知。

那些了知所知無我的人,可以分成兩類。其中一類,單憑自己的智慧力,就能了達能知無自性。另一類人,還要通過別人簡要地宣說才能悟入。所以佛首先遮遣所知。只要破除所知,就很方便能悟入無有能、所二取。

諸有慧者亦應如是解釋餘經。

通過以上舉例,有智慧的人也應當按這樣來解釋其餘經典。

頌曰:

如是了知教規已 凡經所說非真義

應知不了而解釋 說空性者是了義

像這樣,了知佛的聖教當中,了義和不了義的教法規則之後,凡是經中所說的非真實的意義,應當知道,要用不了義來解釋;凡是宣說空性法義的都是了義教。

首先說,不了義教是悟入空性了義的方便:

凡諸契經未明了宣說不生等緣起者,當知彼是悟入無自性之因。如云:「大種非眼見,眼寧見彼造,佛為破色執,於色如是說。」經云:「無常義者,是謂無義。」

凡是佛經當中沒有明了宣說不生等緣起,要知道這些經是悟入無自性的因緣或者方便。意思就是,直接宣說空性的是了義教,沒有直接宣說空性的是不了義教,這些不了義教全部成為導引眾生悟入空性的方便。

而且要知道,如果一種觀點能夠破除另一種,就說明被遮破的立論相對不了義,能成立的觀點相對了義。以對法藏為例,世尊說:「地水火風四大種是觸塵,不是眼根和眼識所見的境,四大種所造的色境是眼識所見。然而佛在指明真實義的時候說,既然四大種不是眼根、眼識所見,那麼它所造的色境又怎麼會是眼識的所見呢?」像這樣,後者否認了前者,說明前者不了義,後者了義。

同樣,經中先說「諸行無常」,之後又說「無常義就是無義。」針對妄識前的現相而言,因緣所作的有為法,都不安住第二剎那,所以是「諸行無常」。然而相應真實義來說,剎那滅的現相也了不可得。所以說「無常義就是無義,或者空義。」前者不了義,但是能夠成為悟入後者空性了義的方便。

以下引用佛經,闡明唯有宣說空性是真實了義:

當知說空性者是真了義。如云:「當知善逝宣說空,是諸了義經差別,若說有情數取趣,當知彼法不了義。」

要知道,宣說空性的教是真實了義。就像《三摩地王經》中所說:「要知道,如來所宣說的空性義,是諸了義經的特殊之處,也就是有別於不了義經的差別處。如果經中說到有情、數取趣等,要知道這些法是不了義。」所謂「有情」、「數取趣」指世俗心前的現相。真實中無眾生,所以是不了義。

又云:「我於千世界,所說諸契經,不能盡宣說,文異義唯一。」

經中又說:「我在這個大千世界中,所說的種種契經,沒辦法完全宣說。雖然這些名稱、文句各式各樣,但是真理是唯一的,沒有兩種。」意思就是,世尊宣說的無量教法,有些能夠讓眾生直接悟入空性,有些可以間接引向空性,所以,最終趣入的真如沒有差別。

「若能修一事,即遍修一切,盡一切諸佛,所說無量法,諸法皆無我。」

「初發業者還不能對於佛所說的如海經法完全修習。如果能夠修一種事,就等於遍修一切。一切諸佛在大千世界中所說的無量法類,按照真實義來說只有一法,那就是——諸法無我。」所以,只要修習諸法無我,就等同於無餘修習了一切佛法。

「若人善解義,能於此處學,不難得佛法。」

「如果有人很好地領會此義,能夠在此空性處修學,就不難得到佛法的真實義。」

當知《無盡慧經》等亦如是廣說。

佛不僅在這部經中這樣宣說,要知道,在《無盡慧經》等其餘諸經中也如是詳細地做了宣說。

下面講「三自性」同樣闡述空性義:

今當略說少分。如蛇於盤繩之緣起上,是遍計執,以彼於此非是有故。彼於其蛇上是圓成實,非遍計故。

「三自性」的本意也是宣說空性。現在對此稍做解釋。先以譬喻來說:就像蛇在盤繩的緣起上,是遍計所執自性,因為彼蛇在此繩子上並沒有的緣故。彼蛇在真蛇上是圓成實自性,因為真蛇上有彼,而不是遍計的緣故。

原本繩上無蛇,如果認為繩就是蛇,這只是分別心遍計所執的體性。在真蛇上面本來就是蛇,這不是沒有而虛妄地遍計,而是在蛇上真實成立,這一種體性好比是圓成實自性。

下面講意義:

如是自性,於依他起所作法上,是遍計執。論曰:「自性名無作,不待異法成。」故自性非所作法。

像這樣,真理的自性在依於其他因緣而現起的所作法上畢竟無有,所以僅僅是遍計所執性。就像《中論》中所說:「自性叫做無作,不觀待其他法而成。」所以,真理的自性不是所作法。

所作法是觀待因緣而起,所以沒有自性。認為它有自性,僅僅是遍計所執而已。

如於現見之緣起所作如幻法上遍計執者,於佛境界乃是真理,非遍計故;由不觸著所作性事,唯證自性、證悟真理名為佛故。

如果對於現見的緣起所作本來如幻事一樣的法,執著為真理的自性,那就是遍計所執。而在佛的智慧行境上,那個體性就是真理,因為它不是遍計出來的,因為不觸到因緣所作假法,唯一現證本自的體性、唯一證悟真理才叫做「佛」。

意思就是,現見的緣聚而起的所作法,就像幻事那樣,是本無的法。如果在這上面認為有真實自性,就叫做「遍計執」。然而佛的智慧根本沒觸到因緣所作法,唯一證到本自的體性、這個所證的自性是本有的真實性,所以就叫做「圓成實」。

當了達如是遍計執、依他起、圓成實之三性建立,而解說契經密意也。所取能取,離依他起無別事故,說彼二取於依他起上是遍計執性。

要像這樣了知遍計執、依他起、圓成實三自性的建立,而解說契經的密意。要知道,並不是像部分唯識師所說那樣,二取法空,依他起不空。事實上,能取、所取就是依他起,意思是,依因緣而起的就是二取妄相,就叫做「依他起」。離開能取、所取之外,再沒有別的依他起自性。當下現的二取現相(或者說依他起)是本無的法,如果計執它有自性,就叫做「遍計執」。如果知道它是空性,現證到它的本性,就是「圓成實」。

其實,建立三自性就是為了指示空性。其中依因緣而現起的二取現相,就是「依他起」。換句話說,當依他起識正現起的時候,當下顯現二取的妄相。離開此二取顯現,再沒有別的依他起識。由於當下依因緣而現起的二取現相上,本來沒有自性,如果執著存在實法,比如有心、有境,或者有人、有法等等,將本無自性的法執著為有自性,就叫做「遍計所執性」。一旦證悟這些法本來無自性,就當下證入「圓成實」,也就是證入空性。所以,所謂「三自性」就是空性的另一種講法。

是應思惟。

應當這樣思惟。

旁論已了,應辯正論。

旁論已經講解完畢,以下應當繼續辯明正論。

入中論卷三 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