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2) ---- 什麼是瑜珈士?在家與伴侶共修有何必要?貝瑪仁波切釋疑!推薦!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44804) |
-- 作者:whataboutu -- 發表時間:2015/1/20 上午 11:50:45 -- 什麼是瑜珈士?在家與伴侶共修有何必要?貝瑪仁波切釋疑!推薦! 祖古 貝瑪仁增仁波切,西元1961年出生於貝瑪貴蓮花莊嚴聖境(東印和藏南邊界之喜瑪拉雅山區),許多成就者與瑜伽母皆共認證其為 札昂林巴猛咒洲尊者乘願轉世祖古;仁波切童年亦曾自述前世為 猛咒洲尊者之本生事蹟。
6.咒士納娶的主要意義
一般而言,在家男性咒士可以有妻子,女性咒士可以有丈夫,藏傳佛教的在家咒士身分上師當然也可以納娶明妃。密乘的正規咒士為了以樂為道用之故,會納受女子共同修持,因此,正規咒士的男女相處內涵與世俗婚姻不盡相同。
當然,也有無數未能達到正規的咒士,未能以樂為道用而納娶女子,形同世俗夫妻的亦所在多有。總而言之,正規咒士納受明妃女子的狀況是為了增進心性的修持,而非增長世俗的貪愛與煩惱,關於此點應當明白。
一般佛教徒乃至一般人的觀念裡,認為男女的伴侶關係是不清淨的事,必須是沒有異性的修持生活才算是高尚純潔。或許這種狀況適合許多人,但是說到「沒有異性的修持生活才是最高尚」的這種觀念,卻有進一步商榷的必要。
像是許多外道也是採用沒有異性的修持生活,難道就可據此成立沒有異性的生活就比較高尚而清淨嗎?密乘的修持注重智慧與方便的雙融與結合,男性與女性就是方便與智慧的所依代表,因此,男女雙方若能心智一體,聚合在一起進行密乘的許多修持與供養,自然比起單身修持的行者更容易使本尊聖眾歡喜、積聚資糧、得到加持與獲證成就。所以,經典上有句話也說:「若不依止雙運道,不能成就究竟道。」
對於在家眾男女而言,若只是與和諧的對象一起,當然是沒有可說的特別之處。但是,在家眾男女在一起共同修行與生活,比單獨一人修持,力量更為強大。當然,這必須建立在兩人志同道合為前提上。如果兩人在一起反而使得產生煩惱的緣起更加強烈,那麼男女兩人一起修持或生活就顯得沒有意義了。
出家受戒獨身自修與在家偕伴共修,兩者在顯教與密乘抱持著不同的採取方式。顯教一般多是因為出離的緣故,選擇出家受戒而自修,所以捨棄伴侶和配偶。但是密乘的法門,因為具足見地與方便緣起之故,反而不捨棄伴侶並且依之同作修持,這是顯密極為不同之處。因此藏傳佛教許多上師,當他們修持到了許多必須的階段,就會依照情況和緣起受用明妃,一同修持使證悟和度生事業等等更加廣大。又因為明妃代表空行,是事業的代表,許多大伏藏師也會受用明妃而使弘法緣起增長廣大,這是密咒金剛乘極為特別而不可思議的特點。
密乘的法門對於方便和緣起的應用極為善巧,是一般人乃至一般的行者很難信解的法門。像是許多人認為持出家戒清淨比任何修持都重要,但是密乘的上師和具量的行者,卻常以眾生與教法的久遠究竟利益為考量,受用祕密明妃是使證悟在大樂的助緣上更加進詣,增長壽命與健康,使一切空行歡喜之故,這是顯密有所差異的特點。
佛法可以分為共通與不共乘門。共通乘門為小乘,不共乘門即是大乘,而密咒金剛乘更是不共乘門中之不共法門。所以我們對於密乘的見修行果,不應以人天乘、小乘乃至於一般大乘的觀點來看待。同樣的,密乘行者更不應以妄見來看待自宗教法而妄斷是非,這是對於顯密教法沒有見聞的緣故。無論顯密各自所修如何,彼此不應互相輕視毀謗。
總而言之,如果想要成為一位如理如法的咒士,基礎上應當了知上述所說,並且加以實踐,學習懂得配合時節與因緣善巧應用密乘教法及實修妙道,如果不能如此,僅僅只是在外表上要求自己是一位咒士,並無任何稀奇與可取之處。 |
-- 作者:whataboutu -- 發表時間:2015/1/20 上午 11:53:16 -- 全文 1.何謂咒士
藏傳佛教除了具有南傳佛教的小乘及北傳佛教的大乘之外,也特別具有詳盡廣博的密乘教法。藏傳佛教除了下三部密法(外三續部),也特別具有新、舊譯派傳承而下的豐富無上瑜伽密法(內三續部)。因此,藏傳佛教修行者的種類特別存在著有別於世界其他佛教傳承區域的「咒士」。 「咒士」的完整意義為「密咒乘修持之士」,簡稱「咒士」,藏語稱為「雅巴」(閩南語發音)。 歷史上藏傳佛教上的偉大咒士,首推為蓮華生大士,如果沒有他入藏降魔弘法,就沒有藏傳佛教的奠基與開始。除了蓮師以外,最受讚嘆的咒士還有噶舉派的瑪爾巴譯師與至尊密勒日巴尊者。自古至今,著名薩迦派傳承的主要歷代領袖也是咒士的身分,對佛法的保存與沿續的貢獻有著很重要的地位。格魯派在往昔的西藏以及近代流亡印度之初,據說在格魯派三大寺的色拉寺(印度方面)也有咒士修院的存在。 「咒士」的廣義是指修持密乘的行者;狹義則是指不具出家戒、持守居士戒與三昧耶戒的密乘修行者。 進一步廣義而言,從在家優婆塞和優婆夷,包括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等,只要是修持密乘教法的任何佛教徒,都可算是咒士。如果以狹義專指來說,就只有具足居士戒與三昧耶戒的行者,才能算是咒士。所以我們應當明白,傳統藏傳佛教所謂的咒士,是指上述後者的狹義範圍。
2.瑜伽士和咒士的差別
藏文「雅巴」(咒士)的中文譯名,長久以來並沒有正確的專有名詞,往昔至今大都是以「瑜伽士」一詞代替,或者形容為「在家修行者」、「咒師」。其實,真正明白藏文的人都知道,中文「瑜伽士」一詞的藏文不是「雅巴」,而是「那久巴」,意指證得本來原始自然本性者。長期以來中文所稱的「瑜伽士」,應當正名為「咒士」較為貼切。
如法修持密乘教法之人,皆可以稱為「咒士」。有些人誤以為咒士的行者必須是出家人才可以擔任,這是偏頗一方的曲解。「咒士」身分的界定,並非是以任何戒律作為主要標準,因為如法修持密乘教法之人皆是「咒士」(密咒乘修持之士);即使是受比丘戒的出家人,如果沒有修持密乘教法,也不能稱為咒士;即使是蓄髮的在家眾,若能如法修持密乘教法,不分男女皆可列為咒士的身分。 當然,在此也要補充說明,若僅僅只是外表穿著和行為與咒士相似,卻不能如法修持密乘教法,也只能算是「假象咒士」。雖然咒士不拘出家與在家身分,都是修行者,但也是以出家身為上等。 如何成為一位咒士?想要成為一位修持密乘教法的咒士,不論出家、在家身分,首先應當在心中熟習四轉心法的義理,對三寶具有虔誠信心,志在修行,意欲深入密乘。 「咒士」的身分條件必當具足外別解脫戒、內菩提心戒、密乘戒等三種戒律。別解脫戒的範圍分為出家、在家:出家眾以比丘戒、比丘尼戒,或沙彌戒、沙彌尼戒皆可;在家眾則持守五種居士戒其中之一即可。 這裡提到的別解脫戒與菩提心戒,其特點是必須在上師面前另外特別請授才能成立。密乘戒則不需如此,在接受灌頂時就同時生起密乘戒。有些人以為接受了灌頂就同時產生了三種戒律,這是不正確的觀點。我們接受三種戒律之後,應當如法持守學處,不可認為僅是受得即可。 有心成為「咒士」的行者,正確的請法次第應當是首先尋訪依止具有傳承的上師,請求正式授與三種戒律,在如法持戒後,依止上師聞思四共加行 四轉心法,修持完成五不共加行 五十萬前行,然後向上師請授灌頂,持守灌頂之密乘戒。
3.密乘戒的說明 身為咒士的密乘修持效力能否產生,端賴於是否持守密乘戒。此處因為密乘戒的知見乃是極重要之事,因此再作講說。
密乘戒的梵文,中國古譯為「三昧耶戒」。「三昧耶戒」分為根本三昧耶及支分三昧耶。 根本三昧耶 根本三昧耶又分為:身三昧耶、語三昧耶、意三昧耶及菩提心三昧耶。 身三昧耶 是指應當對於上師與法友應守之事項。 此處所謂的「上師」是指對象為根本上師,亦即曾為自己傳授灌頂、講說密續、指示竅訣之「具足三恩上師」。我們應當勝解上師如佛,以不變的信心如教修持,恭敬承事,不論其行為與外相是否看似賢善或惡劣,都應當尊重珍視而恭敬承事。 法友可分為共、遠、近、合四種。共法友是指所有具足佛性(如來藏)有情;遠法友是指所有佛教徒;近法友是指同樣學習密法之行者;合法友是指在同一上師座前聞法修持的同學。一般而言,應以清淨見解對待如上所說法友,特別對於合法友應當慈心關愛,不作毀辱,盡力幫助。 語三昧耶 指的是應當精進實修不斷。若不能如前所說勇猛精進,至少應該每個月上旬、下旬、初十薈供與空行薈供,乃至重要節日供養而力行不斷。自己往昔已承諾之唸誦、課誦也應保持不斷。 意三昧耶 是指不應向常人或任意隨口講述十種祕密。這十種祕密乃是: •
不輕易向他人講說密乘深見。 •
不輕易對他人展示密乘行為。 •
不輕易告知他人,自己所修本尊名稱、形相。 •
不輕易講說相應與成就徵象。 •
修持的處所。 •
修持的時間。 •
同修的數量。 •
修持的用品。 •
不向他人洩露閉關實修期間之密乘不共行為,以及絕不向他人言及閉關期間的劣行。 •
根本上師特別囑咐守密之事,不可洩露於他人。 第一項至第四項是對一般民眾或不喜密法等對象守密,尚且可向同一上師之法友密說。第五項至第八項是閉關時應該特別注意的事,尤其是指準備閉關與正式閉關之特別階段,除了一起隱密閉關法友之外,不得洩露;完成閉關後,始可言及。 為什麼密乘稱為「密」?修持密法又必須守密?主要原因不是因為有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需要保密,而是為了修持的過程與結果的緣故,因此不得不視情況守密。世間的重要事物尚且如此,何況修行成佛大事。常人尚且對於自己的財產或相關的經濟財物極為守密,並且對不同人也有不同的守密狀況,密乘必須守密之理亦同於此。 菩提心三昧耶 是指不離密乘身、語、意清淨深見,意指保持自己身、語、意與本尊身、語、意不二不離之甚深見地。 支分三昧耶 支分三昧耶分為五應行、五不捨、五淨取、五應知、五應修。 五應行 包含顯義與隱義。顯義是指殺、淫、盜、誑語、惡口。殺是指應以悲心作為動機,用猛咒消滅傷害眾生之鬼魔。其他四者是指為利益其他眾生,採用完全沒有自私自利作為動機的利他行為。 隱義是指殺應以本覺智慧斷除二取之命脈;淫應以雙運實修生起大樂本智;盜應以雙運實修上引紅、白菩提之精華;誑語是指輪涅諸法本來性空,從空顯現諸法,言語道斷,本無可說,然為度眾證實相故,亦當言說;惡口是指證得諸法實相,無有二執,離於希懼,直宣無礙。 五不捨 是指不捨貪、瞋、癡、慢、妒五毒。顯宗看待五種煩惱如同怨敵毒藥,認為應當捨棄。密乘修持以具足方便善巧之力,以五毒為道,轉五毒為五智成就速疾成佛之法。如同善巧的醫生可以調治五毒成良藥,善巧的行者可以成就如同凡夫五毒自相之五智。 五淨取 是指應當受用:大香、小香、喇大、滿薩、金剛露。上述五種物品是由金剛身所出法性自然之物,若以咒語與手印作加持而享用,則能成為密乘成就之殊勝妙物。 五應知 是指悉皆了知內、外情器一切五種元素種類為五佛體性。例如:了知五蘊為五佛、五大為五佛母、五根為五菩薩、五境為五菩薩女、五毒為五智等。 五應修 是指在上述五應知之基礎上實修其見地。例如:了知五蘊為五佛、五大為五佛母等等之後,應實踐此理,具足廣大清淨之見行。 密乘修行者對於上述所說五應行、五不捨等行為,除了盡力持守不違之外,即使不能完全達到,也應當不起邪見。因為一旦心生邪見,則與三昧耶戒相違,即成退失。總而言之,應當以歡喜勝解之心持守不違三昧耶戒,像是飲食的時候,我們應當對於飲食之物,觀想為五淨取而唸誦三字明作為加持,而後享用即可。 密乘必須持守之共通三昧耶戒為十四根本墮:(一)不輕蔑上師;(二)不違越正法;(三)不與金剛法友起紛爭;(四)不於諸眾生捨慈心;(五)不斷捨菩提心;(六)不毀謗其他宗派;(七)不對未成熟有情宣說密法;(八)五蘊色身即是五佛體性,不可輕毀;(九)不疑法性實相;(十)不縱容寬待惡毒邪行者;(十一)不執取實有;(十二)不令眾生信心退失;(十三)如法依止密乘法物;(十四)不毀辱婦女。如上所說項目,應該嚴加持守;一旦違犯,應當如法懺悔還淨。除此之外,密乘之三昧耶戒,許多不同灌頂亦有不同三昧耶戒,但是其主要與共通類別如上所述,此處未能廣為詳述。 咒士應當妥為護守三昧耶戒,如同保護自己的眼睛一般。密乘咒士的修行者,不是指外表披上紅白法衣與蓄留長髮,才是正規的密乘咒士。是否為真正的咒士,標準決定於三昧耶戒的如法持守清淨與否;若能如法持守三昧耶戒,自然得到上師加持、本尊賜與成就、空行給予幫助、護法給予事業成就。
4.如何成為具相之咒士
想要成為一位具相的咒士,必須先在一位具足傳承的上師座前獲得灌頂,然後依止本尊而修。
本尊的決定方式各有不同,有依於宿緣、有依於上師授記或者是以拋花的方式決定本尊。決定本尊之後,則應進行三根本之閉關近誦成修。 有些人剛接觸密乘教法,聽到別人提起依止本尊的重要,馬上急呼呼的想辦法確定自己應當修持哪一位本尊,但是也往往在詢問上師或自行決定後,又信心不堅定的考慮想修其他本尊;或者在決定後,也不實際努力進行本尊的學習與修持,這樣是極不恰當的行為。依止本尊不可心意不堅,應當從現在開始乃至未成佛之間,專一依止而修。 確立本尊之後,應當進行三根本之唸誦修持。三根本是指加持根本、成就根本、事業根本。加持根本即是上師,成就根本即是本尊,事業根本即是空行。 密乘修持與一般的知識學問不同,所以不可能因為自修自學或依著臆測思惟而得到成就,必須得到上師的加持才能成就。因此,如何領受上師傳承加持力是極為重要的關鍵。 觀想上師為一般常人的模樣,並以此作為自己的上師相應法修持內容雖無不可,但是如此卻極易雜合世俗妄想分別。因此,若是以寧瑪派行者而言,應當依照往昔持明成就聖者之傳規、依照各自所宗傳承儀軌所載,觀想上師外相顯現為蓮師、金剛薩埵或普賢如來、金剛持、觀世音菩薩等圓滿佛陀而作修持。 確定依止任何某一本尊以後,應該進行本尊之近誦成修。一般而言,本尊的形相有寂靜與忿怒的差別。密乘本尊不限於只有慈悲寧靜的形相,也有明王、金剛之類的忿怒尊形相。對此,行者應當明白:密乘的教法是以果位見運用煩惱為道。因此,密乘修持採用顯現為貪、瞋、癡形相之忿怒尊形象作為修持,與密乘的妙道要訣結合,如此亦能以諸佛本智所現忿怒形相之本尊消除障礙,自然證得成就。 空行是密法的掌管者。若是進行空行法類的唸誦修持,除了能夠幫助密乘的成就更加迅速外,更可促使四種事業得到成就,無有障礙。 雖然「本尊」是「三根本」之中的成就根本,但並不表示「上師」與「空行」不能賜與成就。「本尊」的涵義是指「具足密乘見地並且能夠賜與成就的修持」。上師與空行之法類未嘗不可以視之為「本尊」而修。 如上所說,一般提及所謂「三根本」的修持中,特別成立「本尊」為成就根本,是因為修持此種法類階段是以具足密乘見地,了知本尊為自心本體所顯亦與自心不二,無有差別;為淨除自心煩惱之故,觀修自心所顯之寂靜或忿怒本尊形相。若是修持上師與空行法類,乃至一切本尊亦同此理,所以,上師與空行的法類未嘗不能依止為本尊。 實際進行三根本唸誦修持時,也應當配合「繫命四釘」而修。主要來說,進行三根本唸誦修持,首先應具足密乘見地,若僅僅只是依照儀軌唸誦則難有究竟利益。繼而應觀想清楚使生起次第的修持堅固,如法持誦咒語進行四種羯磨事業的觀修。 如上所說,進行密乘修持的咒士於廣義而言,修持密乘教法的出家眾也是咒士,修持密乘教法的在家眾也是咒士。在此要特別強調的是,藏傳佛教的出家僧眾幾乎未有不接受灌頂、修持密法儀軌,因此實際來說,藏傳佛教的出家僧眾都具有密乘咒士的特點。
5.咒士蓄髮之因
狹義來說,咒士是指在家修持的男、女行者,其裝束因為受到密法自印度流傳的影響,藏傳傳統咒士都穿著白色下裙。此外,又為了表示密法自然不造作的特點,藏族傳統咒士也都蓄留長髮。 有人認為非要裝模作樣、蓄留長髮才是所謂的咒士,因此常有人會問:「藏族傳統咒士多為長髮挽髻的原因何在?」 對於此點,我們應當明白,往昔眾多藏族傳統咒士蓄留長髮,主要是為了密法的加持與成就,心態上並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自以為是。為了密法的加持與成就,咒士在上師座前正式受得「髮灌頂」後,開始蓄留長髮。 得到髮灌頂以後,咒士對於自己的頭髮則視為空行與勇士心意之所依,因此不得剪斷。但是近代規矩改變,許多咒士未必接受髮灌頂而蓄留長髮。 藏族傳統咒士蓄留長髮其實極具重大意義,乃是以代表空行、勇士之長髮為證誓與象徵,以此作為努力修持密法,信解因果業報,不自欺欺人,敦促與警惕自己之象徵。因此,大眾對於所謂的咒士,不應以咒士的穿著與長髮來界定,而應以是否真正具有密乘的見地與修持作為標準。 無論是出家或在家咒士,在完成三根本近誦成修之後,更應外具足三昧耶戒行、內不斷持續三根本之唸誦修持,並且以神飲與食子供養酬滿護法。咒士也要盡力聽聞教法、追求義理,使自己成為正法的豐富寶藏,不要認為自己學會某部分的法門就已足夠,應當更加精進向上。 可多接受灌頂嗎?
有些人認為不需要再多受灌頂,因為「無法再多做修持」,這句話有其道理,但是具足法緣與條件的人,也應盡自己所能去接受灌頂,這樣說的原因在於即使不依止其他上師接受灌頂,咒士行者也應當自行修持「自入」儀軌,保持灌頂的加持力,並且消除罪障,清淨三昧耶戒的罪墮。因此,在具相上師座前領受灌頂,也是一種具足自入的修持與代替。 有些人錯誤的想著:「多接受灌頂就必須多加持守許多三昧耶戒,可是自己未必能夠持守這些三昧耶戒,該怎麼辦呢?」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許多密乘修行者會擔心自己接受的灌頂上師太多,產生無法與每一位灌頂上師和諧無礙而產生違犯三昧耶戒的情況。 這樣的說法當然也有其道理,不能說完全錯誤,但是此處要提醒大眾:咒士應當持守的三昧耶戒,其中也包含別解脫戒,所以不是只有三昧耶戒的範圍規定不能對上師乃至於僧眾作毀謗,即使是最初的皈依戒學處,也規定應尊重佛、法、僧的代表形相,並且務必恭敬承事三寶。 如果明白這個道理,也必然能夠明白:持守三昧耶戒所面對的對象,其實不只限於自己的灌頂上師,也包括一切的傳法者,因此本來也就應該普遍尊重一切傳法上師,而不是只有對自己的傳法上師才必須持守三昧耶戒的敬師規定。若是為了上述思慮不周的原因就不盡力多向其他善知識上師請法,是不合理的事情。 有些人問:「接受眾多灌頂後,是不是應當依照所受灌頂悉數進行本尊唸誦與修持?」也有人問:「自己能不能同時期多修持幾位本尊?」 上面問題的答案,當然都是肯定的!可是我們必須明白的重點在於:無論曾經接受多少種類的灌頂,當我們進行自己的本尊唸誦修持時,都要了知自己所修本尊,總集了所有曾經接受過的灌頂內容當中的本尊、也總集了一切諸佛菩薩聖者眾。即使修完了前一位本尊的儀軌唸誦,在觀念上也不是結束了某一本尊,重新修持另一位本尊,因為諸佛在本智境界當中是一體無二的本質。如果修持本尊時不了解此義,有捨此取彼的取捨分別,就形成錯誤與顛倒的妄見。 如果明白這層道理,修一本尊與修百尊本尊,並沒有差別,甚至更能修持一尊而成就百尊。本尊修持的數量多寡,決定於自己的時間條件;換句話說,如果時間充裕,能將自己所接受的灌頂本尊一一逐位修持,當然是最好的事。 有些人經常問到:「曾經接受了許多灌頂,也承諾要修持幾位不同本尊的唸誦,但是自己卻不知道該如何做到,為此心裡覺得有些難以釋懷,該怎麼辦呢?」 如果有這種狀況,可以在唸誦時,先自觀成主要本尊而稍作唸誦。完成如是觀想唸誦後,再觀想對面虛空顯現另一尊自己想要觀修唸誦的本尊,然後再觀想其融入自己身心之後,自觀成該尊本尊而唸誦其本尊咒;若是還有其他本尊,皆以此類推。最後,無論過程中所修本尊數量多少,唸誦完成之際,又再觀想之前融入自己身心的本尊,由自己身心離開而安住對面虛空,自己則保持自觀成主要本尊的形相,向對面虛空之本尊進行供養、讚誦、祈請,然後觀想敬請主要本尊以外之本尊返回淨土。末後再由自己所觀主要本尊依照「收攝次第」逐一收攝融入心間種子字,最後融入虛空;這是一種很如法又方便的訣竅。 外表打扮成咒士的形相並不稀奇,就像有的人不具出家戒,卻理光頭髮、穿上戒衣,並不具有多大意義。所以無論是咒士也好、或是具足出家戒的行者也好,都應當使自己的內在與外表相符。即使當我們看到許多表裡不一、僅具外相咒士與僧相行者,也應生起隨喜之心,因為即使是外表上的相似徒具,也都是顯密教法依然住世的象徵。無論如何,身為咒士都應實至名歸的讓自己的心續充滿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大圓滿次第的修持與證悟。 身為咒士必須精進觀修唸誦產生咒力,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咒士,咒力的產生與成就才能實際產生自他二利、四種事業,進而達到利益自他。藏族傳統的咒士如果沒有相當的咒力,常常會成為他人的笑炳,所以,自古至今大部分的藏族在家行者,在咒力尚未產生之前,都會謙虛而羞於自稱為「咒士」。 因此,想要產生咒力,必須在觀修唸誦的過程中具足「繫命四釘」的要點,依照儀軌規定的咒術時間與規定,持守三昧耶戒,自然可以得到成就,進而產生咒力。 如果不多加注意與精進修持唸誦的細節,舉例來說,像是應該進行的語加持與唸珠加持、何類食物不可食用等規矩,都不加以注意,又不謹慎持守不同的唸誦法門之三昧耶規定,自以為唸了十萬遍、百萬遍等數量就可以了,都是很難產生咒力的。實際來說,咒士若能如法精進,依訣觀修持誦,謹慎持守三昧耶戒,不可能不成就。許多人唸了很多咒語,卻沒有任何成就和徵兆,於是疑師疑法、懷疑本尊,如此之人應當明白,會有這樣的情形是自己不知,不是法門不成。一旦懷疑本尊,自己的福德也容易敗壞窮盡。
一般而言,在家男性咒士可以有妻子,女性咒士可以有丈夫,藏傳佛教的在家咒士身分上師當然也可以納娶明妃。密乘的正規咒士為了以樂為道用之故,會納受女子共同修持,因此,正規咒士的男女相處內涵與世俗婚姻不盡相同。
當然,也有無數未能達到正規的咒士,未能以樂為道用而納娶女子,形同世俗夫妻的亦所在多有。總而言之,正規咒士納受明妃女子的狀況是為了增進心性的修持,而非增長世俗的貪愛與煩惱,關於此點應當明白。 一般佛教徒乃至一般人的觀念裡,認為男女的伴侶關係是不清淨的事,必須是沒有異性的修持生活才算是高尚純潔。或許這種狀況適合許多人,但是說到「沒有異性的修持生活才是最高尚」的這種觀念,卻有進一步商榷的必要。 像是許多外道也是採用沒有異性的修持生活,難道就可據此成立沒有異性的生活就比較高尚而清淨嗎?密乘的修持注重智慧與方便的雙融與結合,男性與女性就是方便與智慧的所依代表,因此,男女雙方若能心智一體,聚合在一起進行密乘的許多修持與供養,自然比起單身修持的行者更容易使本尊聖眾歡喜、積聚資糧、得到加持與獲證成就。所以,經典上有句話也說:「若不依止雙運道,不能成就究竟道。」 對於在家眾男女而言,若只是與和諧的對象一起,當然是沒有可說的特別之處。但是,在家眾男女在一起共同修行與生活,比單獨一人修持,力量更為強大。當然,這必須建立在兩人志同道合為前提上。如果兩人在一起反而使得產生煩惱的緣起更加強烈,那麼男女兩人一起修持或生活就顯得沒有意義了。 出家受戒獨身自修與在家偕伴共修,兩者在顯教與密乘抱持著不同的採取方式。顯教一般多是因為出離的緣故,選擇出家受戒而自修,所以捨棄伴侶和配偶。但是密乘的法門,因為具足見地與方便緣起之故,反而不捨棄伴侶並且依之同作修持,這是顯密極為不同之處。因此藏傳佛教許多上師,當他們修持到了許多必須的階段,就會依照情況和緣起受用明妃,一同修持使證悟和度生事業等等更加廣大。又因為明妃代表空行,是事業的代表,許多大伏藏師也會受用明妃而使弘法緣起增長廣大,這是密咒金剛乘極為特別而不可思議的特點。 密乘的法門對於方便和緣起的應用極為善巧,是一般人乃至一般的行者很難信解的法門。像是許多人認為持出家戒清淨比任何修持都重要,但是密乘的上師和具量的行者,卻常以眾生與教法的久遠究竟利益為考量,受用祕密明妃是使證悟在大樂的助緣上更加進詣,增長壽命與健康,使一切空行歡喜之故,這是顯密有所差異的特點。 佛法可以分為共通與不共乘門。共通乘門為小乘,不共乘門即是大乘,而密咒金剛乘更是不共乘門中之不共法門。所以我們對於密乘的見修行果,不應以人天乘、小乘乃至於一般大乘的觀點來看待。同樣的,密乘行者更不應以妄見來看待自宗教法而妄斷是非,這是對於顯密教法沒有見聞的緣故。無論顯密各自所修如何,彼此不應互相輕視毀謗。 總而言之,如果想要成為一位如理如法的咒士,基礎上應當了知上述所說,並且加以實踐,學習懂得配合時節與因緣善巧應用密乘教法及實修妙道,如果不能如此,僅僅只是在外表上要求自己是一位咒士,並無任何稀奇與可取之處。
|
-- 作者:whataboutu -- 發表時間:2015/1/20 上午 11:56:41 -- 祖古 貝瑪仁增仁波切
簡介 祖古 貝瑪仁增仁波切,西元1961年出生於貝瑪貴蓮花莊嚴聖境(東印和藏南邊界之喜瑪拉雅山區),許多成就者與瑜伽母皆共認證其為 札昂林巴猛咒洲尊者乘願轉世祖古;仁波切童年亦曾自述前世為 猛咒洲尊者之本生事蹟。 仁波切的父親為貝瑪貴當地遠近馳名之密乘咒士 昆桑冉姜上師,母親為猛咒洲尊者的孫女。童年至少年時期,仁波切承蒙父親循序漸進教授密乘儀軌與學習基礎。十七歲時,奉父親上師指示前往中印度,跟隨學行雙成之 阿真仁波切習得大圓滿,龍欽寧體的灌頂、口傳與講釋。歷經數年學習與實修,除了奠定日後著述富厚的基礎外,亦於此際完成龍欽寧體傳承三根本近誦成修。 二十二歲時,前往南印度依止貝諾法王受出家戒。二十三歲於頂果欽哲法王座前,先後接受菩提心戒與密乘多種甚深灌頂、口傳與訣要,包含《龍欽七藏》、《榮松班智達全集》、《米龐仁波切全集》、《巴楚仁波切全集》與《大幻化網•秘藏續》。參訪敦珠法王,特別蒙受長壽灌頂加持,並且參與共修威猛蓮師•多傑卓勒大成就法會。 仁波切於二十二歲至二十七歲之間,就讀貝諾法王創辦的寧瑪派高級佛學院,學習《中觀》、《理論》、《彌勒五論》、《阿昆達磨論與俱舍論》、《入菩薩行論》、《量論》等經典。由於修學優異,由貝諾法王親頒「講說離邊際之自在士」證書,而後亦曾接受貝諾法王傳授灌頂。 二十八歲時,仁波切受聘前往不丹國立勝得卡大學擔任教授一職六年,傳授《俱舍論》、《究寶性論》、《中觀五論》、《中觀四百論》、《入菩薩行論》、《現觀嚴論》、五明(詩、詞、歌曲、文章、修辭)等十二大論。此時期中,仁波切亦掌握地利之便,前往求法於大圓滿龍欽寧體傳承大成就者 紐修堪仁波切,得受大圓滿三休息論,椎擊三要等教法,修證得到甚深攝受與造詣。 為能宏揚顯密教法,利益漢藏信眾,仁波切由三十二歲開始順應因緣遊化各地,前後教授《秘藏續》、《心性休息論》、《生起次第建立論》、《寶性論》、《賢愚經》等經續;進行賜予灌頂之弘法事宜,時而閉關獨修。之後仁波切應卓千佛學會之邀來到臺灣,盡力傳授顯密法教,先後傳授究《寶性論》、《三類自解脫論》、《生起次第》等,達數年之久,目前為靈鷲山佛學聖地的首席教授。 三十八歲時,於猛咒洲傳承成就者 貝瑪雅旺蓮花語自在上師座前,傳承整部札昂林巴伏藏法灌頂與口傳、訣竅,以及傳付密印。該時亦遵照父親上師往昔授記,正式升座猛咒洲尊者法位,蒙受 貝諾法王頒賜轉世認證函,各方大德齊皆讚揚仁波切為猛咒洲尊者之實至名歸轉世祖古。 四十四歲至今,又陸續講說《時輪六加行》、《三寶總攝前行課誦儀軌》、《大圓滿三寶總攝羯磨儀軌》、《修顯為本尊論》、《竅訣寶藏論》、《度母儀軌詳釋》、《大圓滿心性休息論》、《功德藏》等儀軌典籍,並且隨機傳授灌頂。仁波切於寧瑪派自宗密乘法門尤有獨到之處,特為熟悉伏藏法類最為廣輯之大寶伏藏。臺灣方面許多由藏譯漢之寧瑪派法寶,亦多出自仁波切居中悉心敦促而成,依歷年來所授典籍大論的數量觀之,誠為寧瑪派傳承在臺講授經續之可圈可點傳法上師! 仁波切謙沖自牧,慶幸自己這輩子能遇到紅教大圓滿法,在紅教上師座下接受佛法薰陶,發願不論是過去、現在、未來,都要永不間斷地從事傳法、修行、閉關、建寺等佛法志業,以報上師昊天之恩德,宣揚 釋迦尊者之聖教。 結讚 空性無有中邊光明法界中, 融入無有執著心體性一昧, 自嘗無可言說無漏之大樂, 行於日日夜夜受用之喜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