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2) ---- 什麼是念佛持咒三昧?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51994) |
-- 作者:good -- 發表時間:2017/6/11 上午 05:59:19 -- 什麼是念佛持咒三昧? 一、宣化上人開示: 坐禪是修禪定工夫; 經行時,或念佛或持咒,是修誦持三昧工夫。 什麼是誦持三昧?即是念咒三昧。 念咒要念到從心中念出,咒又能回心裡。咒心、心咒、咒和心聲聲在一起,不會分離,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即不想念還要念,隨時隨地都在念,只有念咒之心,沒有其他的雜念妄想,好像流水和波浪一樣,源源而來,浪浪不斷。 所謂「水流風動演摩訶」,能這樣念就能得到持咒三昧,得佛菩薩加持,善神保護,消除宿業,速證菩提。 三昧(梵言Samādhi),譯為正定,即善心住於一處,寂然不動。 二、元音阿阇黎開示: 念咒三昧持咒的時候,應該先“心清靜”,“心咒一如”,如此持咒必然靈驗。後達到“淨念相繼”,與佛相應。“心咒一如”就是除去唸咒的這唯一的念頭之外,沒有任何其他的念頭了。其他的念咒都被稱為“雜念”。功夫純屬後,咒從心出,不持自持,時時刻刻如此,叫做“念咒三昧”,此狀態下,所念之咒的功德無比巨大。 三、慧律法師開示: 什麼叫做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就是理一心三昧,還有事相的三昧。 也就是說,我今天不管我道理懂不懂,我道理懂不懂,我就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他行、住、坐、臥已經變成習慣了,煮飯也「阿彌陀佛」,切菜也「阿彌陀佛」行、住、坐、臥統統是「阿彌陀佛」(或統統都是楞嚴咒、大悲咒),這個叫做事一心不亂,這個叫做事相,這個叫做三昧,事相一心三昧。 可是他對空性的道理不懂,空性的道理不懂,念一念有時候會妄念,不過這樣已經了不起了,往生有望了。 就是說,我道理雖然不是懂得很多,但是我就是要往生!我發堅定的心!我學老太婆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把所有的時間化作佛號,把所有的醫生…看到那個機器「砰砰、砰砰」,或者是火車,他都把它化成「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隨著那個節奏,隨著那個節奏來念佛,這個叫做培養事一心不亂。 就憑這個事一心不亂,堅定地深信不疑,切願往生,那麼這個就絕對可以往生。 那麼如果說,你證悟了,是一樣的,上品上生,上品上生,知道吧?有一個他說他觀世音菩薩會附身,觀世音菩薩附身,然後他看到師父,看到師父他就說: 「哇!我看到師父您,往生以後極樂世界有您慧律法師的上品的蓮花。」他就是懂得通靈,他看得到,通靈,他就說:「慧律法師您已經做了很大的功德!」 有一個人半開玩笑拿著師父的衣服,拿著師父的衣服去問那個神,那個神,他就不告訴他說這個是誰穿的衣服。 (台灣有一種拿衣服去他就會看) 拿了師父的出家衣服看,看了以後,甩在地上,第一句話就說:「噢!這個人的境界比我高,我沒有辦法,看不清楚這個人的符。」——拜神的。 所以這個靈界方面的話,也不需要去太迷信這個問題,不需要太迷信這個問題。 我曾經這樣告訴大家,我今天發的心是佛的心,沒有私心,王居士、小李都知道,你看師父所有的供養,統統投注在這個地方,沒有任何的自私自利,全部沒有。 所以不要說佛菩薩知不知道,你問自己就很清楚了,對不對? 因此,宗教它是一種良心的工作,你不需要問別人,也不需要讓大家怎麼樣子,別人不能理解體會,也沒關係,因為佛法是心法,臨命終因為我們做的事情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知道,所以,不需要到處張揚。 因此,那個通靈的他說:「慧律法師您這個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哇!您的蓮花好大、好大、好大。」 那我也不會很高興啊,為什麼? 這個很正常,因為我們發的心思是佛的心,對不對? 所以他就是要讚歎我,我也不會動到一個念頭說我很有修行,我們要去繼續做,我們認為我做得不夠,我也不會因為這樣很高興,就退了我的道心,不會這樣子。 四、元音阿阇黎開示: 心無雜念,持咒必靈 持咒的時候,應該先“心清靜”,“心咒一如”,如此持咒必然靈驗。後達到“淨念相繼”,與佛相應。 “心咒一如”就是除去唸咒的這唯一的念頭之外,沒有任何其他的念頭了。其他的念咒都被稱為“雜念”。功夫純屬後,咒從心出,不持自持,時時刻刻如此,叫做“念咒三昧”,此狀態下,所念之咒的功德無比巨大。 元音阿阇黎開示,《略論明心見性》節錄: 修淨土念佛者,未開悟前,不知念念歸宗,只向外馳求,著相修行。甚者,著功德相,以多為勝,趕念經咒,反致生病。及開悟後,方知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念佛即是念心,念心便是念佛;念念念佛(或持咒),念念喚醒本心,所謂心佛道交,打成一片。 故古德謂,一句佛號,明心見性後,方能全提,以未悟前,既不知念佛之落處,又復著著生疑,故不得真實受用。開悟後,識得心之本原,念亦得,不念亦得,無所謂念與不念;既不著相以求念,亦不避舍而不念。整日淨裸裸、赤灑灑,逍遙自在,隨緣無礙,到這時方才真正稱得起淨念相繼,無一念不是佛念。 關於“淨念相繼”一語,其中大有學問,它和禪宗悟後的保任功夫完全無異,它是念佛人修行進程的指標。茲不嫌辭費,略述於下: 蓋“淨念”二字非如一般人所想像的以清淨心念佛,即為淨念,而是念佛功純,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一時脫落,能所雙亡,空有皆泯之正念,始為淨念。 至於“相繼”,則又分靜中相繼、動中相繼與動靜一如等功夫深淺的差別。茲分析如下: 一、靜中相繼。念佛人念至能所雙亡,本性顯發時,為初顯淨念。嗣後,因無始曠劫著相習氣深厚,不能每坐皆顯,須隔數週、數月甚或一年再現,此全視行人的根基與修行的疏密而定。此時,行者須加勁精勤用功,使相隔時間漸漸縮短。由一年而數月,而一月,而數日,最後座座皆現;此為靜中相繼,相當於禪宗的“保”字功夫的第一階段,是為 理一心。 二、動中相繼。靜中能時時相繼,遇境緣動亂時,又復打失,不能稱為真相繼。須在日常動用中磨練,上而至於縱橫無礙,順逆無拘,如在靜中一樣,仍舊孤明歷歷,無有走著,方為動中相繼。但有時偶而忘卻,遇境而動,馬上即覺而歸空。此相當禪宗的“保”字功夫的第二階段功夫,是為 事一心。 三、動靜一如。不管動中靜中,俱無走著,且無守住之心,純任自然。此相當禪宗的“任”字功夫的第一階段,是為 理事一心。 四、相繼亦不可得,不守之心亦無,昔日所有玄妙奇特,一掃而空,鎮日如痴如呆,淡而無味,然無味中有至味在焉。此相當禪宗的“任”字功夫的第二階段,是為事事一心。斯真淨念相繼者也。 了凡的故事中,雲谷禪師教了凡生生念準提咒。為什麼雲谷禪師不教他念經,要他念咒?念咒的目的是要恢復清淨心,不要胡思亂想。咒沒有意思,沒有辦法想意思,一直念下去,念久了心就清淨了,目的在此。 所以念經、念咒、念佛,目的都相同,這要應機施教。因為如果了凡教他念經,他會想經中的意思,所以教他念一個咒。佛門裡也說:“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都是講求實行。 我們今天學佛的頭幾年著重在背書,背誦佛經。尤其是年輕人,二十歲以前是求學最好的黃金時代,能把這部書背得很熟,一生受用無窮。這種作法是一舉四得: 第一、中國語言不會忘掉,尤其是海外的僑居子弟,使他不忘本。第二 、能夠認識中國文字。 第三、目的是通達文言文。能通達文言文,這是自己一生真實的本錢,他有能力閱讀《四庫全書》。就是我們中國五千年所傳下來的這些經典,這是古聖先賢智慧經驗的結晶,可以吸收都變成自己的學問。 第四、也有能力讀佛經,作為學佛的基礎。佛法是無上究竟圓滿的智慧,所以背誦經典是根本的基礎,非常重要。能斷惡修善,又能作心地功夫,就是修清淨心。 \'以期必驗\',所求必定可以得到。 語余曰。符家有云。不會書符。被鬼神笑。此有秘傳。只是不動念也。執筆書符。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 \'符\'是道教的一種法術,類似佛門裡的念咒。 \'不會書符\',就是不會畫符。\'被鬼神笑\',不會畫符的人,畫的符不靈,鬼神都笑話他。\'此有秘傳\',這符要怎樣畫才靈? 秘訣是\'只是不動念也\',就是不動念。\'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畫符的秘訣就在此,你懂得秘訣,也就會畫符了。 你要是懂得這個原則,念咒也是如此。 有人念咒很靈,念大悲咒加持的水很靈,有人念得不靈。秘訣在那裡?就在此地。他念咒從頭到尾沒有一個雜念,這就靈了。如果念咒當中有一個妄想、一個雜念,這咒就不靈了。 所以咒愈長愈難唸,愈不容易靈驗。楞嚴咒非常之靈(感悟:但要從頭至尾不打妄想,能從頭至尾不打妄想,就能入楞嚴定,這樣才真正靈。能全天持楞嚴咒而不打妄想,則入楞嚴大定,故持最長的楞嚴咒,也最能鍛煉我們的定力! 另外,其實楞嚴咒裡毎句都是持不同仙佛菩薩及鬼神的名號,所以,持誦楞嚴咒時只要有一句不打妄想,則那句便能感應道交!若句句不打妄想,則句句感應道交!所以,楞嚴咒是最靈的!),現在念楞嚴咒的人很少有靈驗的。為什麼呢?念楞嚴咒時不知道打了 多少次妄想。一個妄想就不靈了,何況打很多妄想,當然不靈! 同樣的道理,念經也是如此。念一部《無量壽經》,如果沒有一個妄想,那了不得!必定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感應道交。所以我們讀經要以清淨心、平等心、真誠心、恭敬心去唸就有感應了;一面念一面打妄想是不可能有感應的。 由此可知咒愈短愈好念,愈短我們攝心比較容易。而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更短了,如果嫌這個還長,蓮池大師告訴我們念“阿彌陀佛”四個字。念這四個字沒有一個妄念,這四個字就靈驗了。
就好像我們這裡打電報給阿彌陀佛,電報打去,那裡就收到了。如果加一個妄念,他就收不到,沒有感應。這段開示的道理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