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2)
----  嘎瑪仁波切:萬萬不可「有事才登三寶殿」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55725)

--  作者:Terminator
--  發表時間:2018/6/29 上午 07:57:09
--  嘎瑪仁波切:萬萬不可「有事才登三寶殿」

嘎瑪仁波切:萬萬不可「有事才登三寶殿」


現在,很多人到寺廟裡去,拿上一把香和幾根蠟燭,到了廟門口,對所信仰的佛菩薩還沒來得及崇敬地頂禮,就迫不及待的提出要求了。「我要給你這炷香了,你要讓我發財、家庭美滿。」


這就好比我們是好朋友,我拎著一袋水果到你家拜訪,還沒進門,水果還沒有交到你的手上,就開始提要求: 「我這袋水果準備交給你,你拿到以後,要讓我有一個很好的工作,要把你的錢都送到我這兒來。你還要讓我的家庭幸福美滿,以後我們所有的一切都要依靠你了,而且你必須收下我帶來的水果。」


如果真的這樣做,是不是有點太霸道了,做人都做成這樣,如何與人交朋友?何況怎麼可以和佛陀這樣做交易呢?


有事相求才去找人家,沒事的時候就一點聯繫都沒有,這樣怎可能成為好朋友呢?所以,對於經常見不到人影,有事才出現的弟子,我見面的第一句話經常就是: 「你還活著啊?有事就常找我,沒事就看不到人,怎麼不見了一段時間,突然就出現了。不過我很高興你回來了。」緊接著,他就會說:「我又遇到困難了,你要幫我啊!」我說:「你還活著就好!這不是罵人,因為活著就一定有希望,活著,一切才有可能。起碼你在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還知道敲佛祖的門。」


為什麼很多人說「無事不登三寶殿」?這其實是不了解佛教教義造成的。因為年代的久遠和佛法的深奧,佛經傳到我們手中的時候,能理解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他們理解的程度也越來越膚淺,甚至有些人把它理解成類似速效救心丸的工具了。


很多人平時根本沒想過佛法或佛菩薩,直到遇到無法處理的困難障礙、痛苦煩惱時,才突然想起來,就試著求求無限慈悲、救苦救難的諸佛菩薩。現實的情況就變成——活著的人,為了一切順利圓滿,知道要去求觀音菩薩;家裡或周圍有人往生了,為了避免亡者去三惡道,希望他們能去西方極樂世界,知道要去求阿彌陀佛。


一般人對佛教徒的認知,基本停留在「一群到寺廟裡燒高香、點大蠟燭、給佛菩薩磕頭、提出滿足自己各種慾望和要求的信徒。」經常會聽到:「我們這裡有個寺廟香火鼎盛,信徒很多,佛教在這裡非常興旺。」香火鼎盛和佛教有什麼關係?一進到寺廟,被香熏得眼睛都睜不開了,很多香還是用劣質的香精做的,那種味道對身體是有害的。


一般人在家裡修行時,可能還不會提出太高的願望,即使有願望也比較簡單,最多就是希望事業好一點、掙錢多一點、離家近一點,付出少一點。但是到了寺廟就不一樣了,每個人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慾望,就像海浪一樣全部展現在佛菩薩面前。


原本到了寺廟,看到佛像、佛經、法師是在提醒我們:佛在兩千五百多年前,貴為一個王子,但權力、娛樂、財富都沒能讓他快樂起來,這就是佛陀為什麼會放棄王位的原因。


很多高僧大德也都是出身皇親貴族,從偉大的釋迦牟尼佛開始就是王子;把戒律傳到西藏的靜命——菩提薩埵大師是王子;蓮花生大師是王子;阿底峽尊者是王子;大乘佛教的鼻祖龍樹大師和無著大師,兩位都是婆羅門,這是當時被認為比皇族更高貴的種姓。但他們也都體悟到世間的財富名利無法帶來真正的快樂,唯有佛法才是對治心靈之苦的妙藥。


可是,現在完全顛倒了,我們來到寺院,反而好像更助長了世間的慾望,已經完全失去到寺廟的本意了。


寺院應該是淨化心靈的地方,每個人來到這裡,都希望讓雜亂、起伏不斷的心浪,稍微沉澱平靜一下,可以有一個用心觀察自己內在世界的機會。看看我們真正的潛意識裡到底想要的是什麼?


如果能好好看清楚,就能更了解自己,也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心。


同時也要靜心想想佛法究竟是在說什麼?如果我們明白了,就會知道佛陀是想告訴我們:「還是回去好好修修你的心吧!等你的心平靜下來,慾望慢慢減少,內心充滿著感恩和歡喜的時候,你想擁有的一切,自然而然就會出現了。」


現在,真正懂得佛教教義的人是非常少的。正因為一般人對佛法的了解不夠全面和深入,便認為佛就是寺廟裡用泥、木、金屬塑造的佛像而已。所以,當想起一尊尊的佛像曾經被打破砸爛,佛經被燒燬,看到「佛」連自己的「像」都無法保護的時候,就好像突然明白了所謂「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的道理,隨後,心中的 「信仰」也被徹底粉碎了。在這種情況下,很對人自然就會誤認為信佛是迷信;誤認為佛教教義就是信徒祈求和佛菩薩施舍的關係;誤認為佛法不需要自己去學修,是佛菩薩代辦一切。這時候,寺院就會變成避難所,變得越來越商業化……


實際上,佛像、佛經等等只是佛法在我們面前象徵性地顯現。佛陀真正的內在思想,並不只是各種材質的佛像那麼簡單,而是經歷了兩千多年,一直都有無數人心甘情願地追隨,它不會因為外在環境的限制或人為的惡意破壞,而有所改變或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