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2) ---- 【轉貼】南懷瑾老師:有情的大乘菩薩道精神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65135) |
-- 作者:老佛爺 -- 發表時間:2019/12/22 上午 07:51:28 -- 【轉貼】南懷瑾老師:有情的大乘菩薩道精神 另外一個佛學的名辭是「菩薩」,這也是梵文的翻譯,它的全稱是菩提薩埵。菩提的意思就是覺悟,薩埵是有情。如果當時翻譯成覺悟有情,那就一點味道都沒有了。採用梵文的音,簡譯成菩薩,現在我們都知道菩薩啦!如果當時翻譯成覺悟有情,年輕人會以為戀愛經典了,那不是佛法,所以不能照意思翻譯。 所謂的覺悟,覺悟什麼呢?就是佛的境界,也就是所謂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這個覺悟。借用孟子的話:「以先知覺後知」,就是先知先覺的人,教導後知後覺的人。一個人如果覺悟了,悟道了,對一切功名富貴看不上,而萬事不管,腳底下抹油溜了,這種人叫做羅漢。但是菩薩境界則不然,覺悟了,解脫了世間一切的痛苦,自己升華了,但是,看到世上林林總總的眾生,還在苦難中,就要再回到世間廣度一切眾生。這種犧牲自我,利益一切眾生的行為,就是所謂有情,是大乘菩薩道。 有情的另外一個意義是說,一切眾生,本身是有靈知,有情感的生命,所以叫做有情。古人有兩句名言:「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一個人不俗氣很難,能夠脫離了俗氣,就是不俗,不俗就是神仙。菩薩則犧牲自我,利益一切眾生,所以說,世界上最多情的人是佛,是菩薩,也就是覺悟有情。「菩薩」是佛弟子中,走大乘路線的一個總稱。 佛的出家弟子們,離開人世間妻兒、父母、家庭,這種出家眾叫做大比丘眾。在佛教經典中的出家眾,歸類到小乘的範圍,他們離開人世間的一切,專心於自己的修行,也就是放棄一切而成就自己的道,叫做小乘羅漢的境界。這在中文叫做自了漢,只管自己了了,其他一切不管。禪宗則稱之謂擔板漢,挑一個板子走路,只看到這一面,看不見另一面。也就是說,把空的一面,清凈的一面,抓得牢牢的,至於煩惱痛苦的一面,他拿塊板子把它隔著,反正他不看。 佛教里表現實相叫示現,為表達那個形相,大菩薩們的示現都是在家的裝扮。譬如大慈大悲觀世音、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以及一些菩薩等,都是在家人的裝束示現,除了大願地藏王菩薩。出家人是絕對不準穿華麗衣服的,絕對不準化妝的,可是你看菩薩們,個個都是化妝的啊!又戴耳環,又掛項練,又戴戒指,叮叮噹噹,一身都掛滿了,又擦口紅,又抹粉的,這是菩薩的塑像。這個道理是什麼呢?就是說他是入世的,外形雖是入世的,心卻是出世的,所以菩薩境界謂之大乘。羅漢境界住空,不敢入世,一切不敢碰,眼不見心不煩,只管自己。 但是菩薩道是非常難的,一般說來約有幾個路線,楞嚴經上說:「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 前兩句說,有些人自己並沒有成道,但是有宗教熱忱,願意先來救別人,幫助別人,教化別人做善事。任何的宗教都有這樣的人,自己雖沒有得度,沒有悟道,卻先去救助別人,這是菩薩心腸,也就是菩薩發心。 所謂「自覺已圓」,自己的覺悟,修行已經完全圓滿了。「能覺他者」,再來教化人,「如來應世」,這是現在的佛,現生的佛。 菩薩是如來的前因,成了佛如來是菩薩的果位,成就的果位。 摘錄自《金剛經說什麼》 菩薩是梵文「菩提薩埵 」翻譯的簡化,中文有時翻譯為大士或開士,然而大士或開士尚不足以概括菩薩的意義。 菩薩有覺悟有情之義,覺悟是自己已經悟道,但是功德沒有圓滿,世界上最多情的人便是佛菩薩,大慈大悲度盡一切眾生,眾生那麼多,怎麼度得完?你的痛苦我來挑,你的煩惱我來解決,你的困難我來幫忙,你說多情不多情?這就是菩薩行為,中國文學裡有兩句詩: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菩薩的全稱叫菩提薩埵,菩提者覺悟也,薩埵者有情也、多情也,合起來就是覺了悟、得了道的多情人,這就叫菩薩。菩薩是因慈悲而有情。 菩薩的全文叫菩提薩埵,是覺悟有情的意思,自己悟了道以後,對一切眾生大慈大悲,所謂菩薩者乃最大的多情人也,換句話說,菩薩也是煩惱中人。什麼是菩薩的煩惱?慈悲是菩薩的煩惱,了不起的菩薩願意承擔天下人的煩惱,他願意解決別人的煩惱,這是大菩薩的境界。菩薩以前古代也翻成「大士」或「開士」,這是義譯,指的是有道之士,得道之士。 摘錄自《圓覺經略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