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2) ---- 【圖文】一生中,最多有幾年可以修行?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66720) |
-- 作者:guest -- 發表時間:2020/7/7 上午 11:35:36 -- 【圖文】一生中,最多有幾年可以修行? 人的一生當中,有多少時間可以用來修行? 我們先來算一筆賬: 《入胎經》中講到,即使人壽有一百年,其中一半時間被睡眠覆蓋,前十年中懵懂無知,沒有修法意樂,最後二十年衰老無力,沒有修法的精力,中間又因愁嘆 苦憂和嗔恚等煩惱耗去許多時光,從身體產生種種疾病,又耗去了一部分光陰。 等到年老時,由於身心的力量衰退,雖然想要修行,但也沒有勤修的精力,磕頭也磕不動了。 真正能用於修法的時間實在是很少。 伽喀巴大師也說:“活在人間六十年當中,除去飲食、睡眠和疾病,其餘能夠修法的時間尚且不到五年。”多麼觸目驚心的時間。 而且很多人並不是一出生就遇到佛法,等到皈依佛門時,此生已經過去了大半。 在有限的時光中,一般的在家人每天還要上班八小時,三頓飯三小時,睡覺七小時,中間還要照顧父母、養育孩子,做家務、逛街購物、出門應酬等等,如果再加上看手機、看新聞、旅遊、看電腦等等,我們一生中能用於修法的時間真是少得可憐。 法王如意寶在《顯示壽命無常的悅耳道歌·瀑布妙音》中說: 昔人有病無病皆死亡, 法王如意寶引導我們:在過去一百多年前,曾經生存於此世間的人們,無論有病無病,迄今為止皆已全部死去。 所以,請你們靜下心來慎重、仔細地思惟自己的生死大事,以決定死亡的信念鞭策自己,趁氣息尚存之際,迅速精勤修習解脫道,務必不能錯過如是萬劫難遇的良機。 很多人總覺得自己還年輕,此生修法的時間還很長,想等到年老的時候再精進修法,所以現在對修行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缺乏緊迫感。 實際上算一下就知道,我們這輩子能用於修法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 若不抓緊時間,此生也只能落得個入寶洲而空返的結果,這不是莫大的遺憾嗎?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0/7/7 下午 11:36:06編輯過]
|
-- 作者:guest -- 發表時間:2020/7/7 上午 11:36:29 --
一切生命的必然規律是有生必有死,每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天開始,就在剎那不停地趨向死亡。 《楞嚴經》中記錄了這樣一段對話。 一次,佛對波斯匿王說:“你身體還健在。我問你,你的肉身是與金剛一樣永不朽壞,還是會變壞呢?” 波斯匿王答:“我身終歸變壞毀滅。” 佛說:“你身未曾壞滅,怎麼知道定歸壞滅呢?” 王答:“世尊!此無常變異之身今雖未滅,然我觀察現前念念變遷,前念生後念滅,時刻在變遷謝落,無有停住,如火燒成灰,漸漸銷殞滅亡,無有停息。由此我知此身定歸滅盡。” 佛說:“是這樣!大王,你已到衰年,相貌與童年時相比,有何不同?” 王答:“世尊!我往昔童年時皮膚潤澤。長大成人,血氣充滿。如今年老,受衰老逼迫,形容枯槁、憔悴,精神昏昧,發白面皺,恐怕離死期不遠。怎能與盛壯時相比呢?” 佛說:“大王,你的形貌應不是頓時衰朽的。” 王說:“世尊!變化是在暗中密密推移,我實不能覺察。寒來暑往,歲月遷流,逐漸就衰變成現在這樣。為什麼呢?在我二十歲時,雖說年少,容貌已比十歲時衰老。到三十歲,又比二十歲衰敗。如今六十二歲,看五十歲時,比現在要強壯得多。世尊,我見變化密密推移,直至衰亡,期間遷流變易,我只是以十年為限。若讓我微細思惟,何止是一紀二紀地在變,實是一年一年在變;何止一年一年在變,實是一月一月在變;何止一月一月在變,實是日日有遷變。沉思諦觀,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終究變壞滅亡。” 此段對話已顯示了思惟決定死亡的方法。 我們按照《楞嚴經》的方法來思惟決定死亡也是很殊勝的。 0 2 各種比喻思惟死亡無常 此外,也可以通過各種比喻來思惟壽無可添、無間有減這一道理。 《法句經》云:“是日已過,命則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隨著時光的流逝,人們的生命也日漸減少,就像缺水的魚兒逐漸趨向死亡一樣,所以存活本無安樂的自性可言。 尤其老年人都像瀕臨乾死的魚兒,這時若還不肯精進修持佛法,求生極樂世界,一旦死亡現前,必將隨著業風漂泊,感受各種輪迴痛苦。 《集法句經》中講到,當年,世尊在舍衛城乞食遊行時,見到一位織布者很快就織完了一匹布,於是說道:“譬如舒經織,隨所入緯線, 速窮緯邊際,諸人命亦爾。”意思是譬如織布,先織經線,經線織好後,隨即織入緯線,這樣很快就會織完所有緯線。 同樣,人壽也是如此,日月如梭,很快就會結束此生。 佛陀在《本生經》中說:“眾生於初夜入胎住世,日日所作,唯是速趨於死。”有情的一生中,由生至死的整個歷程如同從懸崖上摔落一般, 無有剎那停頓。 回首此生的壽命多半已經銷盡,剩下的壽命即便一剎那也不可能增添,但壽命的損減卻周遍於白天黑夜一切時間,每時每刻都在不斷地減少,從未間斷。 這樣串習,引導自己的心一再確認這個人盡皆知的事實,並非刻意悲觀。 對死亡的思考將喚醒麻木的心,迫使我們生起緊迫感,努力用一種最有意義的方式度過一生,讓這個人身發揮最大價值。 對於修行人來說,死亡是最初的動力,也是最終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