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2) ---- 少欲知足的面王比丘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72271) |
-- 作者:懺悔 -- 發表時間:2023/1/28 上午 08:28:58 -- 少欲知足的面王比丘 少欲知足的面王比丘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面王比丘總是身著粗陋袈裟,從不因此感到羞辱、不自在。著弊衲衣是如來教導的苦行之一,此比丘不僅衣服粗陋,而且終身只著一件袈裟,因此佛陀讚歎他是少欲知足最為第一的比丘。 面王比丘是釋迦族人,出生前就有異於常人的殊勝德相。他的母親懷妊時,曾請一位梵志為腹中嬰孩占相,梵志告訴她:「孩子的頭上有天冠相。」母親聽了雖然很歡喜,卻又因此愁憂不樂,心想:「天冠相是帝王之相,但是一國之中不能有兩位君王。」她深怕其子遭到國王迫害,因此心生憂慮;但又想:如果孩子命中注定為王,自然會得到種種護佑,不必擔憂遭到危害,因此暗自歡喜。 母親懷胎足月後產下一名男嬰,頭上果然有天冠形相。家人再度延請梵志為孩子取名,梵志說:「他的頭上有帝王相,此相貌會一直相隨,所以應當稱為『面王』。」於是孩子就被取名為面王。當時的國王淨飯王聽聞此事後十分憂愁:「這個新生兒有王者之相,日後必會奪取王位,我該如何是好呢?」國王想殺害這個孩子,卻覺得他罪不應死;如果置之不理,又怕日後王位不保。國王進退不得,只能仰天長嘆,愁悶不樂,心神不寧。 佛陀成道後回到本國,父親淨飯王對釋迦族下令:「若家中有兄弟兩人以上者,須指派一人出家修行,隨侍世尊。」但是面王是獨子,無法成為五百位出家釋子之一,因此大王更加地擔憂愁悶。 面王當時年僅十歲,心中思惟:「即使是轉輪聖王,也終究難免無常生死,還不如這些釋迦子弟能隨佛出家。人身難得、佛世難值,如今正值佛出於世間,我應當把握因緣,隨佛出家。」於是稟告母親:「我想要出家學道。」母親對他說:「我只有你一個兒子,你如果捨我而去,我也不想活了!」 於是面王便求見淨飯王,對國王說:「我想隨佛出家,不知大王是否同意?」淨飯王歡喜地說:「太好了,我很贊同!」面王說:「但我是家中獨子,沒有其他人能奉養母親,這令我感到十分為難。」國王說:「你若是出家修道,我便將你的母親視為姊妹,贈與她半個國家的財富。」面王非常歡喜,立即回家轉告母親,母親聽後便允許他出家。 面王身披一件白㲲布,來到佛前請求出家。佛陀對他說:「善來比丘!」面王即現出沙門之相。佛陀制定比丘可保有三件袈裟,面王比丘卻直接將白㲲染色,作為唯一的袈裟,而不受用其他衣物。他向佛稟告:「弟子發願終身只著這一件袈裟,唯願世尊慈悲應允。」佛陀默然同意。從此之後,面王比丘便只披著此一袈裟,終身不改。佛陀稱讚他:「我的弟子當中,少欲知足、著弊惡衣者,莫過於面王比丘。」 佛陀教導弟子「八大人覺」法門,以八種清淨行持契入聖人之道,面王比丘可說是修習其中少欲及知足法門的模範! 典故摘自:《分別功德論.卷第五》 【醍醐灌頂】; 經云:「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又云:「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貪欲是諸惡之源,眾生追求財色名食睡等五欲,只能獲得暫時的快樂,無法長久依恃;反而為欲望役使而患得患失,乃至造作惡業,徒增苦本。佛陀教誡弟子應少欲、知足,不迷失在名利及物欲當中,進一步向內觀照、去除貪念,並且勤修布施利他之法門。能夠如此,這念心就能清淨安穩、處處自在,便是真正的富貴安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