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堪布益西彭措仁波切文集(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20)
----  《警世鐘》十、末 世 歧 途 ─ 益西彭措堪布 開示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0&id=14287)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8/10/4 上午 11:32:32
--  《警世鐘》十、末 世 歧 途 ─ 益西彭措堪布 開示

《警 世 鐘》

   

堪布益西彭措仁波切 開示

在星光隱沒的暗夜,通往極樂城的光明坦途已被煙霧遮障,四周都是各種崎嶇的險道,有種種蠱惑之音召喚著人們:請你踏入此道,它會給你帶來快樂!於是人們不假思索地順應煩惱徑直趣入,結果紛紛墜入不淨深坑、虛無空谷、熾燃火聚,痛苦的號叫聲遍於四野。

誘導有情步入歧途險道的蠱惑之聲是邪見,而引導眾生步入光明坦途的指南是佛法正見。在十種惡業中,以殺生和邪見的惡果尤其嚴重,因為前者斷眾生的身命,而後者則斷眾生的慧命。

沒有正見的指引,生命的旅途如同沒有眼目,其中的危險可想而知,邪見使人生的道路偏離了正軌,如何能到達生命的圓滿呢?當今時代可謂思想紛紜,各種分別念製造的理論如同空中的塵埃一般雜亂,依這些世間的言論見解究竟能將人帶往何方?

對於邪見的危害,巴楚仁波切在《普賢上師言教》中說:「即使在相續中生起一刹那的邪見,也將失毀一切戒律,不能列入佛教徒的群體中,也不算是閒暇的人身了。」

邪見種類繁多,在十惡業中邪見主要指否定善惡因果的斷見、常見,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廣論》云:「由此種邪見能斷一切善根,隨順諸惡隨意所行,是為一切邪見之中極重者故。」以下我們分述這幾種嚴重的邪見。

一、斷見和常見的危害

1、斷 見

早在兩千多年前,印度就已經出現了一種名為「現世美」的宗派(也稱為順世派),今天大多數人所持的觀點與之相似。這種觀點往往局限於今生,認為自己感官所見所聞的才是真實,此外全是虛妄。

由於心智的局限,不能照見貫穿過去、現在、未來的無盡生命之流,又固執不肯接受聖者的言教,於是他們所見的生命歷程僅僅是今生一段,既無前世之因,亦無後世之果,此生死後就歸於斷滅。這種觀點的錯誤性我們在前面《深信因果》一章已經作了闡述。

如果這種邪見占據了人們的思想,那麼依此而生的各種觀念和行為也就接踵而來了。持斷滅論的人認為人生只有一世,就要好好利用,怎麼利用呢?就是要盡情享用感官的愉悅,享受這一世人生時光。仔細觀察當今世界享樂主義的風氣橫掃全球,溯其根源,大多是由這種斷見引發的。

享樂主義者的目光緊緊盯著現世,尤其是青春時期的黃金時代,人生如此短暫,應該全力以赴極享人生的欲樂,否則不享受就等於白活了一世,必將成為一生的遺憾。自古就有秉燭夜遊、乘興狂歡的作法,今天享樂的方式更是名目繁多,人們挖空心思縱情聲色、大肆消費,來滿足感官上的享受。這些享樂主義者的人生目的唯一是盡情享受,他們要過最現實的生活。

佛經上說:「不見後世,無惡不造。」既然不承認有後世,認為生命只有這一次,那麼就有許多人認為這一世不管幹什麼都將歸於死寂,而行善如逆水行舟,作惡如順流而下,不如盡情享受人生吧。那麼這一世就會為所欲為,肆意放縱。即使造惡,只要僥倖逃過世間法律的追究,也不會有什麼後果。以這種斷見派生出許多惡劣的觀念和行為,致使社會動盪不安,道德衰敗。今天流行的「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就是這種斷見的衍生物,它助長了貪官污吏的產生,於是上行下效,以權謀私的利己主義風行,這都是撥無因果的觀念所帶來的結果。

2、常 見

在古印度常見有很多宗派,常見派認為神我常有或者認為世間的作者是大自在天或遍入天等。

對於今天一般的人來說,常見的主要體現在於人們以為自己可以一直活下去。雖然人人都知道這一生的生命會有終止的時候,一個人即使活一百歲,也只不過三萬六千多天,但由於死亡的具體時刻並不清楚,人們對於死亡的期限不是感到越來越逼近,而是在心裡把這個死期推向無窮遠。

世間人內心害怕提「死」字而採取諱疾忌醫的態度,在享受物質生活的同時,極少有人會去認真思維死亡,即便目睹親友的亡故也只是傷心片刻,馬上又返回到世間的享樂中去,不會認真思維其實死亡在不遠的將來就會降臨到自己的頭上。

對於今世人來說,思維死亡好像是垂暮老年的專利,一個青壯年人思維死亡,會被人認為消極悲觀,整個社會都在極力掩飾死亡的真實面目,只知生之樂,不知死之痛。對於現代人來說,不要說自己不願意勵力思維死亡,就是別人提到死字,內心也會感到不高興,要盡力避開,好像最好一輩子都不要聽到「死」字。

實際上,在人世間以疾病、衰老和意外事故等導致死亡的因素非常多。世間人一方面害怕死亡的到來,另一方面內心的意念好像自己可以一直活下去,永遠不會死,對於未來有各種各樣的想法和打算,即使老年人也樂於作未來計畫。

對於現代人來說,無比珍貴的人生時光不用在成辦解脫的聞思修上,每天都是忙賺錢忙消費打發時光,寶貴的人身就這樣無意義地荒廢了。自以為離死期還很遙遠,但死亡日日逼近,到了老年臨死的時候覺得一生空空蕩蕩的,什麼要緊的事情都沒有辦,就這樣虛度一生,至於因疾病或意外事故橫死者更是來不及反思,猝然之間就會喪卻性命。

世人在生時對死亡持躲避的態度,而當死期真的來臨時就只能束手無策,在沒有依止三寶時,世間人誰有方法應付死魔呢?只能是依隨自身的業力,繼續在輪迴中飄泊。

作為一個修行人,如果沒有以壽命無常的正念不斷鞭策自己,修行時很容易產生懈怠,總以為自己還有很多時間可以修行,但是死亡隨時可能出現,誰又能把握得住呢。人一死亡,就是悠然二世了,未來世能得人身嗎?還能遇到佛法嗎?即使遇到,自己能起信心嗎?這些都是不定的,所以乘著今生的時光,有一天就修一天佛法,不能鬆懈,不能去浪費比黃金珍貴無數倍的光陰。

二、否定善惡因果的危害

在這個世間,情器萬法都是以業感緣起而顯現的,如是因如是緣,方產生如是果,對於有情眾生來說,一切苦樂的根據即是其自身身、語、意三門造作的善惡業。以智慧認識世間萬法的規律──因果律,就叫生起世間正見。依靠這種正見,才能遠離世間苦因、創造世間樂因,進而趨入解脫之道。

在古印度,外道派認為太陽從東方升起不是誰引生的,孔雀羽毛五彩斑斕也不是誰繪製的,河水向下流淌不是誰引下去的,它們的本性就是這樣,自然界的現象沒有什麼因與果的關係,同樣,世間的各種苦樂善惡雖然有種種顯視,但是其本性就是如此,也沒有什麼因與果的關係,以往的業力不存在,前生後世也不存在。

今天由於科學知識的廣泛傳播和普及,對於外境(自然界)的規律,大部分人都不會否認,對於各種苦樂、善惡的顯現,現代人也不會否認,但對善惡的因果律和前後世存在這些方面則多持否定態度,不予理睬。

如果認識不到善惡因果律,自己所持的見解不符合世間本來存在的規律,那麼其所認為的安樂之因只是非因、邪因,由此引發的追求安樂的行為,統統成了背道而馳,不僅得不到絲毫安樂,反而需要感受相應的苦果。

1、否定因果,不知如何創造快樂

了知善惡因果的法則,我們知道安樂來源於行持善法,並非是物質財富的占有和感官的刺激,可是當今世界又有多少人能了知苦樂之源就是自己所造的善惡業呢?當代人大多認為物質的豐富與貧乏是人生苦樂的原因,所以才拼命追求物質發展。

受世俗思想的影響,人們認為外部物質的豐裕、精良是產生安樂的因。但物質本來是無情物,在它上面怎麼會有苦樂的本性呢?而且追求外物只會助長貪欲,給自己帶來今生和後世的痛苦,所以認為占有外物能帶來真正的安樂,只是一種愚癡的邪見。

這種邪見如同一根指揮棒,牽引著人心奔逐外境,為了獲取財富、創造優越物質生活而殫精竭慮、虛耗光陰(追求外物給自身帶來的痛苦在《貪欲世界》一章中已經作了闡述),如此耗費一生的人在當今時代該有多少?這一點在社會上生活的人心裡都清楚,由此可見邪見的危害有多大,因為它能主導人一生的行為方向。

由於漠視善惡因果的法則,使得真正的安樂之源──行持善法不能開啟,而外在的物質又不能提供真實的安樂,沉溺於物欲的人們不知自返,終究只有無可奈何地飽受心靈之苦。了知善惡因果的法則,我們就知道行善才能獲得安樂,在外境上尋求安樂,實有南轅北轍之歎。

2、否定善惡因果,不知如何解除痛苦

人們常常會感到身心痛苦,這些痛苦是前世今生所造的惡業成熟之果,它不會因為外在物質條件的增上而消失,因為那根本不是對治煩惱的正因,人心的痛苦絕不會因此而減少絲毫。由於否認、漠視善惡因果,人們在痛苦來臨的時候,不知如何對治,這樣只能深陷在痛苦中苦苦煎熬。

看看現代人是怎樣去解除痛苦的,他們往往以為依靠感官享受,能減輕身心的痛苦,有人想靠紙醉金迷、燈紅酒綠來緩解生存的壓抑。當痛苦實在難以忍受時,有人就會尋求刺激,以求麻痹神經,暫時忘記現實的生活,或者放浪形骸沉醉聲色,或者服用煙酒毒品。各種麻醉品、興奮劑古已有之,於今尤烈。有些人很想擺脫痛苦,又不知如何解脫,就只能以酒澆愁,以煙解悶,極端者則依靠吸毒進入迷幻世界,讓身心得到現實中難以得到的虛幻快感。有些人甚至走上自殺的絕路,以為從此可以告別痛苦的人生,但是我執心沒有斷除,新的輪迴之途仍然顯在心前。另有一類人認為內心的煩惱如果能發洩就可以解脫,但是隨順煩惱的宣洩,不但不能息苦,反而痛苦愈演愈烈。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對於如何解除痛苦這樣的大問題,現代人走錯了方向,而且因為不注意戒除惡習,行持善法,致使痛苦煩惱日益加劇。

如何才能消除痛苦呢?世尊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依照佛的教言只有斷惡行善,依四力猛勵懺悔罪業,才能遮止以往的惡業,淨除未來的苦果。可惜的是,現代人對此不是茫然無知,就是雖然聽說過,也不放在心上,置若罔聞。

3、否認因果致使行為顛倒

否定善惡因果會使人的行為產生錯亂,人們對不應行的惡行無所畏懼,而應力行的善行卻不去行持,拋置一邊。今天社會上已經出現了顛倒善惡的現象,對惡行進行欣賞,比如即使用非法手段積聚財富,有些人內心也非常羨慕,認為這樣的人有本事;而對善行則進行嘲諷,視善良為懦弱,堅持操守、捨己為人被認為迂腐過時。當今時代持這種觀念的人如麻似粟。

否認善惡因果的規律,世人就難以主動去行善斷惡,因為行持善業如逆水行舟,在當今時代更是舉步艱難,如果否認善惡因果,認為行善不會有好結果,那麼世人還有誰願意去傾其畢生精力行持善法呢?而造惡業如同江河下流,既放縱又自由(當今很多人就喜歡這樣,這股風氣尤其對年輕一代影響嚴重),如果還不會帶來什麼惡果,誰不樂於造惡業呢。

看看當今世人對善惡業的態度,能不痛心疾首嗎?在當今社會上還能聽到多少強調善惡因果的聲音呢?這種顛倒的狀況真是令人掩面泣淚。

三、遍計無明的危害

一個冷冰冰的物質世界並不能給人溫暖、安樂和終極的解脫,厭倦了物欲的人們開始尋求超塵離世的精神超脫。在人們開始回歸精神家園時,如果沒有宿世的福德因緣、明辨是非的抉擇能力和善知識的引導,同樣處處都可能誤入歧途。

眾生分別心的假想能力極強,時時充滿著幻想,它可以虛假地構想出種種世界觀、宇宙觀,各式各樣對生命的闡述和修行方法,這些遍計的觀點在《入行論智慧品》、《中觀四百論》、《入中論》等論著中有很廣泛的描述,今天與古代社會相類似的遍計邪見仍然存在。

以遍計無明為因,在這個世界上出現了種種哲學思想、修道宗派、邪門左道,他們的言說也力求順應人心。由於人生的痛苦在現實中無法解決,這個世間又如此不圓滿,對於死後的去向更是毫無著落,人們迫切需要一種精神的安慰。利用人們的這些心理特點,很多邪教推出所謂的安樂世界、便捷修法,聲稱可以把人從苦海中解救到彼岸,這些對於厭倦了煩重物質生活的現代人來說,具有很大的誘惑力。

這些所謂的「教主」,其本身還是充滿貪瞋癡處在生死流轉中的凡夫,沒有見到世界的真相,沒有真正解脫,盲從其邪說的人們將會被引向何方呢?在邪師的欺惑下,如果沒有用智慧來簡別,往往容易接受其一套神奇誘人的邪說。這些遍計的言論,一旦薰習日深,就會成牢不可破的邪見。在邪見蒙蔽下,人容易神魂顛倒,趨入一種虛妄的世界中難以知返。他們堅信「教主」賜予自己的「安樂世界」真實不虛,「教主」有著超能不可思議的主宰力,相信隨順他的言教必定能解決人生的一切問題。

被邪見染污的人們脫離正常的生活軌道,死死執著一個子虛烏有的幻想世界,內心極其虔誠地受持「教主」傳授的種種「神奇大法」,進行荒唐的苦行修煉。其所思所行沒有一點實義,完全與真理背道而馳,所苦苦追求的只是永遠不可能實現的美麗幻想,有些人的身心被邪師、邪法左右,喪失理智,甚至做出引火自焚,殘殺妻兒的惡行……這樣的現象,在當今世界時有發生,這些抱持邪見不放的人們不知何時才能迷途知返,真是可憐之極。

四、避免修學中的歧途

1.正見的重要性

憑藉往昔的善根、福德力,有一部人得以和三寶結緣,有了趨入聖教、求證聖果的機會。但修行人成千上萬,並不能保證個個都一路平穩,自己將來會有多大的成就,取決於有怎樣的見解修行。要想順利踏上菩提之路,關鍵是相續中要生起佛法正見。

世親菩薩在《俱舍論》中說:「佛正法有二,以教證為體。」所謂的佛法即是教法與證法,聞思教法是要對佛法產生確定不移的定解,依定解串習,在心中實證,這就是證法。之所以要對教法進行廣泛、深入的聞思,是因為我們相續中充滿了各種無知、邪知和疑惑,這些無明障礙了本有的智慧,而沒有生起智慧,無明也不會自動消除。所以第一步要依止善知識,長期聞思教法,審思明辨,達到確定不疑的地步。如果不廓清心中的疑惑,使觀念產生轉變,心行就不可能和法相應。內心沒有轉變,儘管外相上有種種修持,終究只是一種影像,難以得到佛法的實益。

今天,身居塵世的人會體驗到當今世界有各種各樣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這些觀念見解通過報刊、書籍、音像影視在不斷散播,如果沒有對佛法生起清晰堅固的正見,內心很容易被這些世間觀念所染污、所轉移。可以想見,一個在世間長久薰習的人,如果不在正見的確立上狠下功夫,那麼以前顛倒的知見就不會轉變,即使進入佛門,仍然會做出違背佛法的事來。

一個入於佛門的人其行為要依照諸佛菩薩的言教作為所依,逐漸淡化世間的觀念。現在一些學佛者對於這點認識不夠深入,有的人每天也抽時間誦經修法,可是一旦和外境接觸,和世間人相處,對世間的那套財色名利仍然看得很重,這就是正見還沒有真正得到穩固。如果見解真正穩固,其觀念、行為必定和世人有本質的區別。

2.修學中的種種歧途

進了佛門之後,如果沒有用功調伏煩惱,輪迴中的可怕勁敵──我執、我所執依然會改頭換面地發展。或者希望自己成為佛教領袖、社會名流,貪求宗教家、慈善家的美名;或者獨占山頭,招攬徒眾,力圖壯大自己的聲勢,使自己成為一方的「大德」;或者為了滿足虛榮心,挖空心思開展各種毫無意義的儀式、慶賀、歌功頌德的活動;或者依然追求世間的物質享受;或者為利欲驅使,標新立異、自讚毀他,以各種狡詐行為騙取信眾的供養;或者雖具出家相,內心卻仍被俗情牽纏,始終處在怨、親的分別之中,難以超塵脫俗;或者以染污心執著上師是自己所有;或者以發展佛教事業為幌子,以佛經、佛法、佛像等三寶物作為商品,販賣營利……諸如此類,說明外披袈裟,心裡還是一顆貪戀世間的顛倒心。如果沒有對輪迴生起厭離,修行人當中有幾個能保證自己不墮入世間八法的歧途中呢?

本來,教法都是指月的標示,需要以法作為一面鏡子,反觀自己的內心,如果只是在文字上做概念遊戲,這也是心趨於外的表現,法和心不能融合,容易走入概念化的歧途。現在有些人把佛法當作世間學問一樣研究,就有這些遺憾。佛法並不是一般的世間知識,佛法是指引眾生步入解脫的明燈,其關鍵是要和自己的身心行為相結合,依照佛法來調整改進身心的行為。要改變以往世間法的那套,自己的人格和對人生、世界的認識要依照佛的言教來進行調整。如果只是當作世間學問一樣來研究,即使表面上的文章寫得再多再好,也有入寶山而空返的遺憾。

本來,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是通過依止善知識而成就的,連世間簡單的謀生技藝也需要通過師父教才能精通,何況出世間的佛道,凡夫人單憑自己的力量怎麼能成就呢?如果我慢貢高,不能依止善知識虛心求教,自己一個人閉門造車,即使窮經皓首,也很難得到心要,結果會入於盲修瞎煉的歧途。所以在此勸請佛弟子,能夠依止真正的具德上師。依止上師的道理和方法,請參閱《普賢上師言教》。

一切佛的教法都是隨順眾生而安立的,眾生的根機、意樂千差萬別,佛以大悲心應機宣說了八萬四千法門,這些法門都是使眾生趨入成佛的方便,所以經中說:「佛法如蜜,中邊皆甜。」凡夫智慧有限,對於佛的教法沒有整體、全面的認識,不知道無量法門都是救度眾生的妙藥,反而以自己狹隘的心量貪執自宗、瞋毀他宗。這樣會誤入謗法、捨法的歧途。

現今時代,由於網路的便利,大家都有發言的機會,而且可以匿名發言,在各種論壇上可以不時地看到各種信佛和不信佛的人互相攻擊,爭執不休。這樣以偏袒心攻擊法門、妄評佛法,會使千千萬萬需要依靠這個法門才能趣入解脫的眾生,因為這些言論的影響而退轉。這也是謗法罪非常嚴重的地方,這一點希望再三深思。

今天,佛弟子當中很少有人能對整體的佛法深入認識,如果自己沒有通達他宗教理,最好不要先入為主,以自己的分別念,妄加評論。試問:自己還不通達他宗的意趣,怎麼去評論他的高低深淺呢?如果不懂禪卻要談禪,不知密卻要論密,一個門外漢偏偏談論他家屋裡事,極不合理。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就能了知正見像行路人的眼目,在解脫之路上,眾生趨入各種歧途的根本原因是心中缺少正見。由此可見正見在整個修行過程中的重要性。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8/10/4 上午 11:33:43
--  

http://www.larong-chuling.com/pages/category5_2.htm

http://211.72.163.194/pdf/06.pdf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

普賢上師言教

全知巴楚仁波切 著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譯

 

法 王 序

大圓滿龍欽寧體是集廣大班智達派《龍欽七寶藏》及甚深古薩里派《四心滴》二者之密意於一體、即生可獲得金剛持果位之甚深正法。

此《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不僅完全包括了三士道次第,而且具有殊勝竅訣要點。因此,諸欲解脫者必須實修。尤其是當今時代許多人不經過前行修煉,卻首先高攀大手印、大圓滿等正行法,以致正法與補特伽羅背道而馳。所以,諸位首先唯一實修此前行至為重要。

此深法攝集了藏地興盛的薩迦、格魯、噶舉、寧瑪派的引導文及廣弘於漢地的淨土、華嚴、禪宗等一切顯密修要,並且具有持明傳承殊勝之加持。祈請三根本、護法神賜予如理修行此法之具緣者加持,並普降成就甘露妙雨。

本法傳承︰巴楚仁波切傳與樂喜堪布公美,彼傳給喇嘛羅珠仁波切,大恩上師羅珠仁波切傳與我。

對於此次譯成漢文、校訂並傳講,本人由衷隨喜。同時,祝願弘法利生事業吉祥圓滿!

釋迦比丘晉美彭措勇列致

於藏曆鐵龍年神變月初三自壽六十八歲之際

西元二○○○年二月八日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8/10/4 上午 11:45:13
--  

巴楚仁波切略傳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著

外即佛子寂天論師者  內即大成就者夏瓦熱

密行聖者觀世音菩薩  祈禱晉美秋吉旺波尊

晉美秋吉旺波尊者即巴楚仁波切(1808~1889)是寧瑪派近代一位聞名遐邇、頗具盛譽的傳承上師,也是寂天菩薩、大成就者夏瓦熱、聖者觀世音三者無二無別並為利益有情而顯現為善知識形象。西元一八零八年誕生於世,即被晉美嘎讓認定為巴丹彭措的轉世,也有些大德認為他是智悲光尊者五種化身之一──語化身。故稱為「巴楚」(吉祥化身)。根據史料記載,巴丹彭措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一生誦滿十萬遍《真實名經》,在石板上刻觀音心咒作成石堆,使無量眾生相續中播下了解脫種子。並作過授記︰「我將來要增刻此石堆。」後來菩提金剛賜美名為「烏金晉美秋吉旺波(無畏法王)」。有關其化現為印度寂天論師及藏地阿若益西炯內的事跡,於蔣揚欽哲旺波的伏藏品中有詳述。即生的外在行為也是與寂天論師極為相似。

他天生具有超凡的智慧,穎悟力極強,幼小時便無勤通達文字的讀寫及解義,從那時一直持誦《真實名經》,一生中《入行論》與《真實名經》始終未離身。後絕世離俗於堪布喜Ra讓沃前出家,取名為晉美給衛炯內,於是開始了孜孜不倦、刻苦精進的聞思修行。於多拉晉美嘎讓等上師前廣泛地聽聞格魯、噶舉、薩迦、寧瑪新舊派諸多顯密經續,並聽受了大藏經《甘珠爾》為主的一切顯密教典傳承。同時深思熟慮、精進修持。修學之同時,也對有緣者講經說法。如三十歲左右時到色達一帶隨學賢判泰耶上師並為有緣弟子傳授了《大幻化網》教法。

在依止大恩根本上師如來芽時,於恩師座下先後聆聽了二十五次大圓滿龍欽寧體前行法,後在日冬靜處的樂源洞與長壽洞閉關時現證了自心猶如虛空般的實相大圓滿境界,並撰著了《善說大乘》等論典。同時將上師教言匯集成文,給後人留下了一部猶如奇珍異寶般的殊勝論著,即《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他對諸傳承上師具有強烈的信心尤其對無垢光尊者所著的《七寶藏》有不共的誠信,拜讀《法界寶藏論》後增上了大圓滿的證悟境界,便讚歎此論與無垢光尊者無有差別,並作了《七寶藏讚》及《勸閱七寶藏》。當時眾所周知,如來芽上師有如日月般的兩大弟子,即如太陽般的蔣揚欽哲旺波及如月亮般的巴楚仁波切。雖然尊者已赫赫有名、聲譽遠播,但自己常密而不露。以平凡形象利益有情,為後人留下了許多精彩的故事。

一次與上師如來芽及稱列偉瑟衣著襤褸,沿路化緣。遇到一牧民家母親身亡,屍體停放室內,正在尋找為母親做超渡的僧人,遠遠看到三位身著僧衣之人,便上前祈求︰「我的母親不幸身亡了,在這個偏僻的山村裡找不到出家人超渡她,您們能為她作佛事超度嗎?」他們爽快地答應了。到了家中便讓他們準備作超渡儀軌所需之物。當時死者家的一位年輕姑娘看見在灶前做食子的尊者,心想︰我們家真是可憐,竟然叫來這些乞丐做超渡。於是狠狠地踢了他一腳並生氣地說︰「滾出去。」對於姑娘的惡言暴行,他只是笑了笑,便繼續做食子。之後開始念誦儀軌等佛事,完畢時在屍體的梵淨穴,死者往生的瑞相已全部出現。家人特別高興,供養他們三匹馬一頭犛牛。尊者說︰「我們不需要任何供養。有了三匹馬就會有三匹馬的煩惱。」主人家突然意識到這三位不是普通的僧人,便追問真實姓名。尊者向他們介紹了兩位上師尊名,但對自己的名字卻隻言未提。

在親近欽哲益喜多傑時,上師以各種密宗的超凡行為賜予他不共的加持,直指心性。譬如有一次上師在他的門外喊道︰「巴給(巴楚的異名),有膽子出來!」出來後,上師拽著他的頭準備打他。這時他聞到一股酒味,暗想︰怎麼喝酒呢?還喝得如此醉醺醺的,難道不知道飲酒違背佛陀教言嗎?正在這樣分別時,上師將他打倒在地,一邊用小手指指著他罵道︰「你們這些尋思者,竟生起如此惡分別念,真是老狗一樣。」一邊朝他臉上唾口水。他立即醒悟過來︰上師肯定是在為我指示大圓滿本來覺性。於是將自心安住,頓時一切不清淨分別念全部斷盡,在如來芽上師前所獲得如黎明般的證悟,此時因老狗之名已變得猶如日出一般清澈了然。尊者後來也曾說過︰「『老狗』是欽哲上師賜予我的密名。」故許多著作中以「老狗」署名。

尊者一般住在卓千寺、西日桑哈、班瑪塘、拉群靜處,晚年便常住在根本上師所居之處札迦寺附近廣轉法輪、勸人行善等等。但大多數時間常常遊化他方舉行法會、廣利有情。並在石渠將信眾的供養用於增刻前世的觀音心咒石堆,所積石經規模十分可觀,被稱為「巴楚石經堆」至今尚存。他經常到一些窮鄉僻壤之地勸人戒殺放生、斷惡行善等,使許多地方的人們改過自新,行持正法。在馬爾康地區,曾有兩個家族之間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鬥,為了平息這場暴力事件,他便橫躺在雙方中間的一個狹窄路口上,過路的人不得不從他身上跨過。他對每個人都做了特殊加持。三個年輕的騎士路過時看到他一直躺在那裡,便問︰「你是得了麻瘋病還是精神錯亂,為什麼一直躺在路上呢?」他溫和地說︰「年輕人,不用擔心,我得的病叫覺性菩提心,你們不會染上的,就算我的弟子中也只有紐修龍多等少數人才染上,所以你們不必擔心。」透過他的加持,雙方的敵對情緒已消除了,接連不斷的流血事件已經停止。人們也知曉了這是尊者加持的結果。

尊者具有無礙的神通,譬如在日當山洞修行時,他對一位修行人說︰「你能回憶前世嗎?我能回憶前幾百世之事,曾有一世我作妓女時供養了大成就者黑星一個金手鐲,自此以後從未轉生過傍生及愚痴者。」

在青海德窮山洞靜住時,達西地方的一位老人經商途中不慎掉進河中溺水而亡。同伴們將其屍體帶到德窮山洞前,請尊者及僧眾為他念往生儀軌作超渡。念到中間時,尊者突然哈哈大笑,停止了念誦。後來在石渠,他對少數弟子說︰「那次我們超渡的那位老人,儀軌尚未念完,他的神識早已去三十三天轉生為小天子了。當時看著眼前白髮蒼蒼的屍體,我不禁心想︰一個老人竟然跑得這麼快!因此便不由自主地笑了。」

因尊者經常是以普通僧人形象隻身一人獨來獨往,所以很少能被人認出。一次來到康區的一戶人家門前,當時主人的母親去逝了,迎請來本地頗有名氣的上師作超渡佛事。因他也是僧人裝束,主人便將其請到室內。進門後看到那位上師坐在高高的座位上,旁邊是隨身帶來的小侍者,他們正在念誦儀軌,於是他便坐到一個角落裡,以神通觀察發現那位上師正在想︰主人家能否將那匹最好的黑馬供養我呢?亡人的中陰身得知這位上師生起了如是惡念後,便躲得遠遠的。小侍者卻以真誠的大悲心祈禱亡人往生極樂世界而專注念誦,因此又將中陰身感召回來,但他無有能力將其超渡。觀到這裡尊者暗自思量︰若未與亡人結上緣,則無法超渡他。便對主人說︰「能給我一點吃的嗎?」主人說︰「佛事做完後可以給你。」超渡儀式結束後,那位上師果然得到了黑馬,而具有慈悲心的小札巴(僧人)卻僅得到了一張小黑牛皮。主人給了他一碗酸奶,如此已與亡人結上了緣,於是將亡靈超渡了。爾後他自嘲地說︰「貪心上師得黑馬,悲心札巴得牛皮,超渡亡靈得酸奶。」

更為有趣的是尊者曾經有兩位《大圓滿前行引導文》的「上師」。有一次他來到爐霍縣的多芒寺,借宿在僧人慈誠達吉家中,當晚慈誠達吉問他︰「你聽說過巴楚仁波切嗎?」他說︰「聽說過,但沒有見過。」「我對他老人家仰慕已久,曾專門去石渠拜訪過,但一直未見到。你知道他著的《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嗎?」「沒聽過。」「那真是一部非常好的論著,沒聽過太可惜了。雖然我沒有傳承,但如果你感興趣,我可以講給你聽。」「那實在太好啦!」慈誠達吉便給他講了一點其中的教言。次日清晨,看到這位借宿的僧人還不起床,他十分不悅地大聲說︰「天已亮了,你怎麼還在睡呀?我們是出家人應當精進修行才對啊……!」

後來他聽說巴楚仁波切在道孚傳法,立即前去拜見。尊者見他從遠處走來,立刻從法座上下來迎接,並對弟子們說︰「這位僧人是給我傳授《大圓滿前行》的上師。」這時他才知道那位普通僧人就是巴楚仁波切,慚愧地哭了。尊者誠懇地說︰「慈誠達吉是一位很好的修行人。」

還有一次,準備到德格噶陀寺傳法,距正式傳法還有很長一段時間,他便去轉繞寺廟附近的舍利塔。當時沒有人認出他。一位名叫加絨的喇嘛熱情地與他攀談︰「你對佛法很有興趣,不知你懂得多少?」他十分謙虛地說︰「佛法廣博,浩如煙海,我只不過懂得零零星星的一點點。」「我正在學習《大圓滿前行引導文》,這部論著已圓滿宣說了佛法的一切道理,是大成就者巴楚仁波切之近作。如果你想聽,我可以傳給你。」他欣然地接受了。之後他每天在加絨喇嘛面前認真地聽受,從人身難得到因果不虛全部聽完了。這位「上師」也為自己有如此虔誠的好弟子而感到十分欣慰。

一天加絨去城中辦事,(因轉塔時已被來自石渠的信眾認出,所以尊者到噶陀寺的消息當時已傳開了)回來後對「弟子」說︰「我今天聽到了一個好消息,巴楚仁波切已到了噶陀地區了,據說兩三天後就開始傳法,你還是很有福報的。」他說︰「他有什麼了不起的?佛陀不是告訴我們依法不依人嗎?」話音剛落便遭到「上師」的一頓痛打,「你真是膽大包天,竟敢對巴楚仁波切如此不敬,真該將你從僧眾中開除!」

兩天以後,尊者坐在法座上面對數以千計的信眾正式傳法。在場的加絨喇嘛沒想到昔日的弟子竟然成了巴楚仁波切,十分不好意思,想要離開。他知道後真誠地告訴眾人︰「加絨是為我傳授《大圓滿前行》的上師,對我恩德極大,我非常希望他能留下來與我共同發願度化眾生。」

尊者十分重視講經說法、聞思修行,每當聽到別人勤於聞思修時,便異常歡喜,倍加讚歎。而且著重強調慈悲菩提心,所攝受的弟子之名皆以「悲」字開頭,傳法時也是以慈悲心貫穿於始終。一生中所傳講的顯密佛法不勝枚舉,其中最主要的是《入菩薩行論》、《大幻化網》及《功德藏》。

在藏地普遍弘揚《入菩薩行論》,曾經在巴Ra拉山谷傳講時有數多鬼神也前來聽聞,此為具有神通者現量所見。在卓千、西日桑哈地方傳講時,出現了許多吉兆瑞相,如周圍遍地盛開三十二瓣、五十瓣的黃色花朵,被人們稱為「入行論黃花」。據說凡食用此花者,相續中皆可生起無偽慈悲菩提心。至今仍有。此外於安多、康藏、衛藏等多處宣講,以致於幾乎整個藏土十歲以上的孩子對《入菩薩行論》的詞義均有所了解。尊者依照不同注釋對各個宗派傳講,如依賈曹傑之注釋為嘎當派傳講;依朗哲母之注釋對薩迦派宣講;依巴沃周朗長瓦的註疏為噶舉派傳講;依無著菩薩之註疏為寧瑪派傳講。致使各寺院中許多僧人可背誦傳《入菩薩行論》,並且大多數僧人相續中生起了無偽菩提心。自此以後《入菩薩行論》在雪域才得以廣泛弘揚。

在格蒙寺閉關期間,每年為有緣弟子深入細緻地廣傳《大幻化網》與《功德藏》。在傳《功德藏》時,弟子堪布雲嘎作了詳細的記錄後,依師教言對《功德論》作了兩大講義,即至今仍聞名於世的《日光論》與《月光論》。並且他能夠完整流利地背誦無垢光尊者的《大幻化網大疏》。《大幻化網》後來傳給堪布根巴,一直傳至頂果欽哲仁波切傳與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頂果欽哲仁波切又於印度、尼泊爾等國外廣弘。法王如意寶則將其廣泛弘揚於藏地、漢地、西歐等國。總之,以《大幻化網》為主的寧瑪派諸多法要至今具有清淨傳承且一脈相傳,主要是巴楚仁波切和賢判泰耶之宏恩所致。曾有一日,尊者對弟子堪布索秋說︰「昨晚夢中一位頭戴班智達紅帽之人為我傳授《大圓滿心性休息》,獲得了不共傳承。」夢中戴紅帽之人即是無垢光尊者。因此具有近傳加持。尤其是無垢光尊者以智慧幻化身攝持其(巴楚仁波切)並意傳與他的耳傳密法,如今在雪域堪布門色仁波切之傳承弟子為首的眾多修行者傳修,仍然極為興盛,而且成就者也舉不勝數。

在傳法時,尊者也著重宣說往生極樂世界的修法,時常勸誡大家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與東方現喜剎土。

尊者曾經用了三年時間為紐修龍多等有緣弟子廣講了《大圓滿心性休息》,並帶眾人實修每一引導。在傳完《大圓滿前行引導文》與《本來清淨修法》後,弟子革蒙文波深有體會地說︰「以前我對大圓滿的境界僅僅是了知而已,如今徹底了悟了。」

在攝受弟子方面,極其歡喜攝受心地善良、具信心、智慧、精進、誠信因果者。對他們十分慈悲,並且適宜地宣說自己的境界。一次與大弟子紐修龍多交談時,他問︰「你平時常常祈禱哪位本尊或上師?」「弟子十分懈怠懶惰。」「懈怠時就不說了,若祈禱祈禱誰呢?」「只對您老人家作祈禱」「那麼多上師本尊佛菩薩,為什麼只祈禱我呢?」「因您常常講經說法,弟子相續中的少分功德也完全來自於您老人家的恩德。」「若從這個角度來說倒言之在理。」並說︰「如今我的相續中始終生不起煩惱。」

由於注重真修實證,發現弟子有不如法行為時,則坦誠布公、直言不諱地揭露其過失,及時令其對治煩惱,調伏自相續。而對於那些表面上宣講甚深見解而無真正的實修境界之人,則以神通巧妙開示︰修行不在外表的形象,而在於內心。

尊者一次來到某寂靜處的一個山洞裡,住在那裡長期閉關的一位修行者問他︰「你從那裡來,要到那裡去?」「我從背後來,要到對面去。」「你生在何處,叫什麼名字?」「我生於人間,叫無作瑜伽士。你在如此偏僻陰暗的山洞裡修什麼法,住了多久?」那位修行人趾高氣揚地說︰「我在這裡已修行了二十多年,正在修至高無上的安忍波羅密多。」尊者略皺眉頭地說︰「那倒是很好,不過我聽說你是一個大騙子,欺騙了許多信眾啊!」聽了此話,那人暴跳如雷,氣極敗壞地嚷道︰「你說什麼?我騙了什麼人,你說清楚,你今天是專門跑到這裡來擾亂我的閉關嗎?故意來擾亂我的修行嗎?真是一個賤種人。」尊者面露微笑,心平氣和地對他說︰「朋友你好,剛才你不是說已在此處修了二十多年安忍波羅密多嘛!這麼大的瞋恨心是你自己的嗎?」

尊者針對當時的密法修行者中存在的盲修瞎煉、肆意妄行等種種弊端,以文殊智慧的無畏善說摧毀了各種各樣的邪見惡行,激濁揚清,興利除害,在末法時期宛如空中皓月,遣除了雪域無明黑暗,再度高高樹立起無上密法大圓滿之法幢。

尊者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極其樂於濟困扶危,尤其是對於那些無依無靠、孤苦伶仃的人。在瑪涅地區時,寒冬臘月的一天早晨,一個身著爛衫破衣的小女孩哆哆嗦嗦地來到他的帳篷前,已接近凍死。他慈愛地問︰「你要到哪去啊?準備做什麼去?」她渾身顫抖著說︰「我的犛牛丟了,我要去找犛牛。」見她已凍成這般,便請她到帳篷裡喝茶。按藏族習慣每個人出門時都隨身帶碗。可是這個小女孩懷中沒有帶。尊者在自己的木碗中倒入熱騰騰的酥油茶遞給她。她羞澀地低頭喝著。喝完後身體暖和過來了,她滿懷感激之情準備用自己的髒衣服擦拭手中的碗。尊者笑著逗她說︰「確實我的碗很髒,也許你不高興了,不管怎樣你已喝完了,不用擦吧!」尊者接過碗沒有洗立即倒茶喝,又讓弟子們幫助她尋找犛牛。

還有一次在徒步返回石渠舉辦法會的途中,遇到一位寡婦帶著三個孩子準備去參加法會,同時想討一些財食。見到她們孤兒寡母十分可憐,而且那個女人極為艱難,便背起第二個孩子一路同行。有時尊者背著孩子去化齋分給大家,有時女人抱著小孩子去乞討一起分享,有時大孩子去討飯共同享用,人們都誤以為他們是乞丐一家。如此朝夕相處,女人覺得這個「老乞丐」為人忠厚、心地善良,便對他說︰「我們孤兒寡母一路上多虧你照顧,你也是孤身一人,不如我們一起生活吧。」「這件事以後再說吧。」法會前一天他對婦人說︰「今天你們在此休息,我先走一步,明天法會中見。」婦人說︰「只差一天了,不如明天我們一起去吧。」「不行,我必須先走。」

次日尊者登上法座,開始傳法之前對眾人說︰「本來我不接受供養,但今天我有一位特殊的客人,你們要供養財物儘管供養吧。」與會信眾紛紛供養。那母子四人在人群中一直沒找到同路來的「乞丐」。參加法會的人密密稠稠,婦人只是在遠處模模糊糊地看見高高法座上的人,卻看不清面容。已是法會最後一天了,她想︰那個老頭子也不管我們了,現在我應將所得的這點財物供養巴楚仁波切,一方面超渡亡夫,另一方面我們也可種下善根。她來到法座前,驚慌失色地將微薄的財物舉過頭頂,當抬起頭時看到為自己帶孩子的人竟是巴楚仁波切,頓時目瞪口呆,想到昔日說的話不禁羞愧無比。尊者笑容可掬,慈祥地看著她說︰「我說過一定會讓你們母子過得好,這些財物你全部拿去吧!」

七十幾歲在石渠瑪日堂地方舉辦一次規模宏大的極樂法會後再未廣傳法輪,只是閉關靜修,前來拜見者均介紹到大弟子丹增洛諾前,對再三祈請轉法輪者予以嚴厲呵責。其作品中也曾寫道︰「如今有諸多高僧大德你們不去親近,圍著我有何用呢?」

在事業圓滿的最後五年中,一直住在上師如來芽遺塔附近,時常作薈供。火豬年初便現重病,也作了一些授記將往生東方現喜剎土。一日身邊的醫生建華喇嘛對他說︰「尊者,您十分提倡往生西方剎土,故我一心一意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好,你去西方吧,我要去東方!」後病情加重。一天對弟子說︰「昨晚夢見兩位僧人告訴我『您的所化眾生在東方現喜剎土。』我怎麼會有所化眾生呢?我一生中始終勸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可是夢中我一直坐在粗過莫(地名)上,看來我還要來人間一次。」火豬年(一八八九年)藏曆四月十八日,尊者身體端直、雙手定印、金剛跏趺坐融入法界。

尊者一生的論著作品也極為豐富,所作詩歌頗具特色,被譽為雪域著名詩學家。而且獨樹一幟,以各種戲劇形式對各層人士宣說佛法,如膾炙人口的《蓮苑歌舞》、《仙人漫淡》等等,民間廣為流傳。故蔣揚欽哲旺波與全知米滂仁波切讚道︰「尊者之作,情文並茂、意義深刻、簡明易懂。已獲語自在文殊菩薩之果位。」此外多珠千丹畢涅瑪稱揚說︰「仁波切之傑著,智者觀其義極深,愚者見其句易解,行文婉轉流暢,具詩歌之優美風格,且文中每一教言皆是對治煩惱、調伏相續之竅訣,故智者愚者閱後無不心生歡喜。」本來所著論典頗多,但多已遺失,今僅存六函。其中《入行論》、《功德藏》科判,《大圓滿前行》、《讚頌集》仍為後學者廣泛應用及修學。

尊者為佛教培養的高僧大德也不可勝數,遍於各宗各派。如寧瑪派的伏藏大師列繞林巴、全知米滂仁波切,噶舉派的巴沃仁波切,噶瑪巴的康吉、堪札西偉色、嘎當派的康色蔣貢等等,尤其是世人共稱尊者如印度世親論師一樣有四大弟子,即見解最高的紐修龍多,講論最絕的果敬丹增洛諾,因明最精通的嘎當迦巴,行為最如法的美納根讓秋札。總之,有無數具清淨戒律,智慧深邃,威儀如法,證悟本性的法子高僧大德們,繼承了尊者之廣大利生事業,將佛法廣弘於藏地雪域為主的世間中。

作為欲求解脫、修行菩提的我們,學習經論時,首先應了知其著者之殊勝功德。關於尊者的生平事蹟無有全面、廣泛的文字記載留世,我今擷取自己於諸位大恩上師前聽過的幾則喜聞樂見、生動形象的故事,撰成此文,旨在使您進一步了知他的深廣功德,從而生起無比信心。此外,珠千丹畢涅瑪、紐修堪仁波切、圖登諾布仁波切、揚忠活佛等也著有其略傳。敬請拜閱。

從此略傳中我們不難看出巴楚仁波切是真正名不虛傳的一位大成就者,聖者所著之論典完全不同於世間凡夫俗子以分別念所成之作品,因此我們應當深刻體悟《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的金剛語,調伏自相續,並虔誠憶念、專心祈禱巴楚仁波切,力求獲得意傳加持,從而使自己的分別念與其無漏智慧融為一體。

以此所生諸善根,迴向一切有情界,

皆獲意傳之加持,證悟上師無二智。

二○○○年元月五日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8/10/4 上午 11:46:27
--  

《普賢上師言教》書中的每一字、每一句、每一個段落,我們都可以討論經年,並且從中獲益良多。對於那些非常認真遵循這條道路的人,我希望你們能夠一而再、再而三地研習《普賢上師言教》,因為這是一門永無止境的課題。對於那些追尋成佛的人而言,這是一門從此刻到成佛都必須研習的課題。--

我領受《普賢上師言教》的口傳和法教很多很多次了,可能超過三十次。這個法教總是不斷地被教授。對我來說,頂果欽哲仁波切如佛一般,是個成就者。我記得非常清楚,頂果欽哲仁波切每到一處,總是隨身攜帶《普賢上師言教》這本書,直到他生前的最後幾天。每天早晨修法之後,仁波切會讀個幾頁。我光是從頂果欽哲仁波切那裡領受這個法教,可能就超過十次。有幾次是因為仁波切向一群人傳這個法,而我恰好也在場。大約有五次,仁波切應我之請,或因為他認為我需要受這個法,而把這個法教傳給我。他對我講授這個法,大約超過五次。

還有,我從敦珠法王受這個法肯定有三次左右。也從其他上師那裡領受過這個法教。如果我的虔誠心沒有限度,如果我有淨觀,如果我遇見能夠使我有限的虔誠心增長的上師,我將毫不猶豫地再次領受這個口傳或法教。如果三十年後我還活著,我會再如此做。因此,我希望你們某些人也能維持這種傳統,巴楚仁波切的傳統。把這個法教當作你的人生手冊。以這本書為基礎,展現你的人生。

─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8/10/4 上午 11:52:43
--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開示集:

http://www.larong-chuling.com/pages/category5.htm

http://211.72.163.194/pdf/21.pdf

 

三個差別

三殊勝 ─ 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

淺談因果關係

素食的意義

放生的意義

四諦 ─ 脫離生死的出路

十二緣起支 ─ 生命輪迴的次序

菩提心略修法

菩薩的見修行果

怎樣抉擇外境是心的現象

二諦 ─ 開啟中觀門扉之鑰匙

中觀的基本觀點

無我的修法 (上)

無我的修法 (下)

淺談「如來藏」

顯宗與密宗之異同

金剛上師與灌頂

如何學密

 

http://211.72.163.194/pdf/22.pdf

五 加 行 開 示 錄

入座與出座

外加行:

人身難得

壽命無常

輪迴過患

因果不虛

解脫利益與依止上師

內加行:

皈依

菩提心的修法

金剛薩埵修法 ─ 清淨罪障之殊勝道

曼茶羅修法 ─ 積累資糧之殊勝方便

上師瑜伽

附錄:

薩迦派三十七堆曼茶羅修法

大圓滿龍欽心髓內加行修法

前行念誦儀軌•開顯解脫道

 

http://211.72.163.194/pdf/25.pdf

佛 教 的 世 界 觀

居士五戒

戒殺放生的功德

如何自受菩薩戒

自他平等的修法

自他相換的修法

自輕他重的修法

世界和平共處的訣竅 ─ 平等生存

佛教的物種起源說

佛教的世界觀

阿彌陀佛修法

附錄:

(一) 受戒行善的殊勝日

(二) 法王如意寶的遺教

犯失密乘戒的界線與懺悔清淨的方法

中陰的訣竅

 

http://211.72.163.194/pdf/33.pdf

菩 提 道 金 鑰

佛教的定義

生存的方式和生存的意義

如何做一個標準居士 (一)

如何做一個標準居士 (二)

如何轉病苦為道用

《三主要道論》講記

四法印的見解與修法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8/10/4 上午 11:54:35
--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簡介

慈誠羅珠仁波切,一九六二年生於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爐霍縣,自幼即展現悲智之宿性。成年後,毅然放下俗緣羈絆,於當今多康地區之佛法重鎮──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出家。二十多年來隨侍法王如意寶 晉美彭措上師座下,潛心深入經藏,以宿慧故,於短時間內即無礙地融貫顯密經教,成就聞思修三慧。其於戒定慧三學方面,亦成為年輕一輩堪布中之佼佼者,為承續法王晉美彭措佛行事業之主要法嗣,現任五明佛學院的監院兼羯磨師。

堪仁波切自入學院,二十年如一日,始終精進於聞思修,過著極其簡樸,少欲知足的生活。平時一直於學院中擔任教學重任,培養出為數眾多的僧才。近幾年來,每於夏天抽空前往各處放生,藏地牧區的牛、羊,漢地各城市待宰的水族類,廣行無畏施,發願令一切眾生往生極樂淨土,並極力宣導殺生的罪業及放生之功德,同時勸導世人戒殺放生。又利用放生期間,隨機給予信徒開示。

堪仁波切雖持戒嚴謹,然其行止卻灑脫自在,大比丘風範自然流露。稟性溫和,凡事謙沖自牧,甘處卑下,不居高位。其心極其寂靜,不喜言說,然於傳法時卻旁徵博引,侃侃而談,隨順聽者根基,深入淺出地開演,不時展現如海般的智慧。無論來者身份地位之高下,一律平等看待;無論來者如何剛強難調,始終維持一貫的溫厚。他就這樣靜靜地,間或點綴以發人深省的幽默,諄諄善誘著每一個具緣眾生。誠屬此末法時代,悲智圓滿堪為依止的大善知識。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8/10/4 上午 11:56:28
--  

http://www.larong-chuling.com/pages/category5.htm

http://211.72.163.194/pdf/03_001-552-s.pdf

百 業 經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上師 傳講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譯

 

縱經百千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聚合時  果報還自受

─《百業經》─

 

凡聽聞、讀誦、受持此《百業經》的人,若能對因果不虛生起堅定的信心,謹慎遵循因果,並且精進修持、懺悔罪障,一定不會墮落。

─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8/10/4 上午 11:56:49
--  

業決定理者,謂諸異生及諸聖者,隨有適悅行相樂受,下至生於有情地獄,由起涼風,所發樂受,一切皆是從先造集善業所起。從不善業發生安樂,無有是處。所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羅漢相續之苦,一切皆是從先造集不善而起。從諸善業發生諸苦,無有是處。《寶鬘論》云:「諸苦從不善,如是諸惡趣,從善諸善趣,一切生安樂。」故諸苦樂非無因生,亦非自性、自在天等不順因生,是為從總善不善業生總苦樂。諸苦安樂種種差別,亦從二業種種差別,無少紊亂,各別而起。若於業果,或決定相,或無欺罔,獲定解者,是為一切內佛弟子所有正見,讚為一切白法根本。

─ 至尊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廣論》─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8/10/4 上午 11:57:28
--  

敬錄自《密勒日巴尊者傳》

尊者說完以後,希哇俄行者就啟稟尊者道:「您老人家在求法依師的時候,對於上師那樣的虔誠信從,忍耐受苦;得法以後,在山中那樣的精進修行,無論從哪一方面看來,都不是我們能夠做到的!我們都不敢再修這個法了,可是解脫不了煩惱輪迴,應該怎樣辦才好呢?」說完竟大聲痛哭起來。

尊者說:「你不要失望,我告訴你,只要你常常想到輪迴和三惡道的痛苦,那麼你的精進心和求法心就會自然生起的,凡是有心的人,聽了『因果法』既能相信,一定也能做到像我這樣精進修持的,如果對於佛法不能生起極深的信仰,僅了解一些道理,是沒有用處的。因為這樣就很難不為八風所動。所以學佛,第一要相信因果,那些對因果報應都不相信的人,嘴裡雖然談論些與聖理二量相合的空性,可是實際上也不過是說說而已,並沒有甚麼真實的價值。因為空性這件事,非常微妙,難解難信;如果對空性能生起決定的信解,那便一定可體會到空性並不離開因果,即因果而顯空性。因此對因果的取捨和去惡行善,一定格外注意,比一般人尤為謹慎。所以一切法的根本就是相信因果,努力行善去惡,這是學佛最要緊的事。

「我最初並不懂得空性,但是對於因果卻有堅定的信心;知道自己作了大惡業,將來會墮惡趣,所以心生恐怖。因此對上師的虔誠信服和修行的刻苦精進,都自然而然的辦到了。你們也應該同我一樣,獨自住在山中修持真言乘。如果能這樣做,我保證你們一定能夠解脫成就的!」

於是藏頓巴普提惹昨就啟稟尊者說道:「上師啊!您一定是大金剛持的化身,為度眾生才化現人世,示現這樣一個希有的事蹟,否則最少也是無量劫來修行佛道,已經登了不退轉地的一個大菩薩!您為了法,不惜身命的去修行,所作所為,處處表現出您是一位非凡的菩薩。像尊者這樣的苦行和忍耐,在我們這些凡夫弟子來說,不用說做不到,連想都不敢想!就是想要學,身體也受不了。所以上師您老人家一定是佛菩薩的化身,我們雖然不能像您那樣的修行,但是也都知道凡能夠見到上師及聞法的眾生,都能解脫輪迴,這是一定無疑的。能否請您告訴我們,您究竟是哪一個佛菩薩的化身?」

尊者答道:「我自己也不知道是誰的化身,最可能的恐怕還是三惡道的化身吧!你們以我為金剛持,當然會得到加持,可是你們以為我是化身,這對於我固然是淨信,然而對於法卻成了無比的大邪見!這是因為你們對於佛法的偉大果利不了解的緣故。譬如像我原來只是一個普通的凡夫,而且前半生還作了大惡業;為了相信因果業報,決心拋棄了今世的一切,一心修行,現在離開成佛的階段也可說是不太遙遠了。尤其是遇見一位條件具足的上師,能夠受到他的攝受。得到真言捷徑的心要口訣,和不為言詮所染,澈見本來面目的指示灌頂,依法修持,所以即身成佛是決無疑義的。如果此生只是造作惡業和五無間罪,那麼命終以後,一定馬上就會墮入無間地獄的,這就是不信因果和沒有精進修行的結果。如果由內心的深處,對因果的道理生起堅決的信心,怖畏惡道的苦痛和希求無上的佛果,那麼人人都可以和我一樣對上師有絕對的虔誠,在修行時有最大的努力和覺證。這是任何人都能夠辦得到的。你所說的什麼佛菩薩的化身,完全是因為對密宗未能確切了解。你們應多讀古德們的傳記,思維輪迴之理,要常常記取人身難得和壽命無常,而去努力修行!我曾不顧名聞和衣食發大勇猛,忍大痛苦,獨自住在無人的山中修行,因而獲得覺受和證解的功德。希望你們也學我一樣去好好修行。」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8/10/4 上午 11:58:01
--  

屬於密法獨有的不共見解還有很多,但等淨無二是其最主要的殊勝正見,米滂仁波切在《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中對此有過精闢闡述。不過,儘管密法擁有最高的見解,並有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直斷等極其罕有、能令修行者迅疾證悟本性之修法,但它對修學密法者的人格、日常行為等要求卻異常嚴格。正像蓮花生大師所說的那樣:「是故見比虛空高,取捨因果較粉細。」密宗絕對不會贊許它的修行者將所謂的高廣大廈建立在一片斷層之上,這一點也與禪宗很多大德的觀點不謀而合。藥山禪師有云:「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溈山禪師也說:「實際理地,不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這些都說明了漢藏古德先賢們在處理高見與實修之間的關係問題時,所表現出的高瞻遠矚。

─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8/10/4 上午 11:58:55
--  

淺 談 因 果 關 係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 開示

今天簡單地談一談有關因果的問題,其中包括因果的本體、分別、支分細節以及對因果的疑問。

什麽叫作因果呢?比如說,一個人去偷盜,偷了東西以後,在他的身、口、意中哪一個是因呢?我們經常講的業,在這裡和因是一回事。偷盜者用手去抓一個東西放到自己的包裡,這是不是因呢?當一個人心裡想:我要去偷這個東西,這個起心動念是因嗎?上述身、口、意行爲當中到底哪一個是因?一切有部和唯識宗對於因果有很多不同的觀點,但是,在名言諦中比較究竟的是唯識宗所闡述的觀點。他們認爲,每一個人自從無始以來到成佛之間,都有一個心的相續,此心相續有時候有眼、耳、鼻、舌等五識,有時候沒有,但無論它有多少不同的分別,總有一個恆時不滅的存在,就叫阿賴耶識。造了業以後,就會在阿賴耶識裡播下一個種子。還有一個比喻是:下雪的時候,將墨水倒在雪裡,雪就變成了墨水的顔色,雪融化之後,在地上仍可以看到這種顔色。同樣的,如果以煩惱去造業,當這個煩惱消失的時候,這個業就會留在阿賴耶識上。業(或因)是一種特殊的能力,如稻穀的種子,我們肉眼看不出它能發生稻芽,但是它確實蘊藏著這樣的能力,同樣的,當阿賴耶識上播下一個業的「種子」,經過一段時間,因緣成熟後,它就會産生出「果」,這個果也叫報應。所以,因(或業)的本性就是阿賴耶識上這種特殊的能力。

當一個人殺生、偷盜的行爲完成以後,在他的阿賴耶識上就會留下這個行爲的種子。然而,這顆種子什麽時候發芽是不定的,經書中常用糧食的比喻來說明報應的早晚。糧食蔬菜品種繁多,它們成熟的早晚也不相同。有些成熟只需要一、兩個月,有些卻需要五、六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這種差異來自於種子本身的不同,以及地理環境和氣候等因素。同樣的,經書裡講因的成熟有四種:一是今生報應。比如,年輕的時候造業,中老年時得報,有時甚至更快,當下就可以看到果報,這是什麽原因呢?因為,某些特殊的因緣可以使果迅速出現,這個很快成熟的業,來自於它的對境和動機,在《百業經》中就匯集了很多這樣的公案。比如說,僧衆和普通人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對境,如果偷僧衆的東西或毀謗僧衆很嚴重的話,就有可能在當下或今生見到報應;如果對境是一般人,果報肯定是有,但不一定馬上或在這一生就顯現,這種差別是由對境不同而産生的。另外是動機的差異,如果殺生的念頭非常強烈或蓄謀已久,以這樣的動機去殺生,它的報應就會很快成熟,若殺生動機不那麽強烈,則雖然有果,但不會很快顯現。

不很快顯現的果又可分爲三種:一是下一世一定會成熟的果。比如,造五無間罪之類的大惡業或大善業,在下一世一定會報應;二是雖然肯定有果報,但成熟期不定,或許三四代以後,或許更長的時間;三是也許有果報,也許沒有果報。從因果不虛的角度來看,這是什麽原因呢?──如果這個因(或業)的能力很微弱,當它遇到強大的對治力時,它的果就不一定發生。前面三種稱爲定業,第四種叫作不定業。

業的這四種不同的能力唯有佛是全知的,其他的普通人乃至具有神通的外道和小乘阿羅漢也不能徹底瞭解。佛出世時,印度有許多外道,他們用神通親眼看到一個一生行善的人,死後卻去了地獄、做了餓鬼或墮入旁生,如果因果是真實存在的,那麽爲何善無善報呢?於是,他們認爲因果之說完全是騙人的。

一個一生行善的人爲什麽會墮落呢?他今生行善,沒有造什麽惡業,但是,我們不知道他過去世是怎樣的人。也許他今生是行善之人,他的上一世和上上一世還是行善之人,但再往前推就不一定了,可能在很多世以前他造了惡業。從三種定業分別來看,他今生所做善業不屬於現世報應和下一世報應的業,而是屬於第三種定業,即它有果報,但也許在幾千年、幾萬年,甚至於幾百萬年之後才會發生。

在生生世世當中,我們有沒有造這種業呢?答案是肯定的。所以,雖然現在做得很好,但是如果不能清除過去世所造的惡業,其果報就會一直等著我們,這種業一旦發生果報,是無法迴避的,只有暫時墮下去了。但是今生所做的善業是不是會空耗呢?當然不是,它也有果報,如果這個業的能力不是很強、成熟很慢,就有可能先墮落再上升。

所以,不要說一點正知正見都沒有的人,就連修證比較不錯的那些外道仙人,他們在因果知見上都是迷惑的。這是因爲因果循環錯綜複雜、貫穿三世,唯有佛徹底知道前後的一切來龍去脈,而其他人只能知道中間的一部分。這些外道仙人一般很有學問,也有一些世間神通,他們往往根據自己看到的某些情形,如某人前世行善,後世墮落,便輕下結論,說因果是不存在的,並因此著書立說,迷惑了很多人,從而漸漸形成一個教派,斷見便由此産生了。

常見又是怎麽來的呢?有些人雖然有神通,但看得不是很遠。他們用神通看到自己來自於色界,在做天人的時候,梵天、帝釋就存在了,現在自己死了,但回頭看去,帝釋梵天還沒有死。他繼續觀察帝釋梵天是什麽時候生的,什麽時候會死,往前看了幾千年、幾萬年發現他們都不會死,於是覺得他們是永遠不死的;然後又往後推到幾萬年、幾百萬年,但仍然沒有看到他們是哪一天生的。這時他就認爲,梵天、帝釋下面的人才會有生死,而梵天、帝釋是常住不滅的。他們把這個觀點寫進書裡,於是很多人跟著他學,就又形成了一個教派。常見和斷見都是這樣來的。

現代人在這方面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有些人沒有偷盜、殺生或傷害他人,並且持戒行善也做得不錯,然而他的工作、生活卻處處不如人意。於是,有人就想不通:如果因果存在,善良的人怎麽會遭到不幸呢?對因果或《俱舍論》沒有深入瞭解的居士也會有這種看法,甚至有人這樣說,我參加法會又念了那麽多經,就不該有這樣、那樣的病痛或災難。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爲參加法會、放生及所做的一切善舉,已經存入我們的阿賴耶識中,沒有顯果是因爲因緣還沒有成熟,就像一個農民春天種地,他把僅有的糧食都播了種,家裡就沒有糧食了,要等五、六個月以後才會豐收,而現在他卻是一個沒有飯吃的窮人。有人覺得奇怪,你種了那麽多地,天天辛勤勞動,爲什麽沒飯吃呢?這種疑問是沒有道理的,因爲誰都知道,播種和收成之間是有一段時間間隔的,現在沒有糧食是因爲他去年沒有好好種地,沒有豐盛的收成,所以把種子播下去後,便沒有餘糧可吃,這與他今年的辛勤勞作沒有直接關係。同樣的,參加法會或放生與現在的病痛災難也沒有直接的聯繫,因為病痛災難是過去世所造惡業的成熟顯現。

現在我們來分析,遇到病痛災難是否全由因果決定的問題。先看外道的觀點:一種外道認爲,全部顯現都是由業力來安排,一個人的一生過得好與不好,甚至連吃一頓飯是早、是遲,都是命中注定的,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佛教並不承認這種觀點。病痛也好,災難也好,有多種因緣,有些病是前世的病,也叫業力病,這種病無論花多少錢,採用多麽高明的醫療手段,都無法治癒,這有可能跟因果有關係。假如你只是感冒頭痛發燒,也不能排除是因果的原因,但也不是一定由前世的因所導致。所以,有些事物確實跟因果有聯繫,有些卻跟因果沒有直接的關聯,佛教一直強調不墮二邊,在因果上也是如此。若像外道所講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無法改變,那修行還有什麽用呢?既然已經注定了,那什麽都不用做了,結果好就隨意享受,不好也只有任其發生、聽天由命。同樣的,假如真有一個命中注定,那麽布施給別人食物也沒有用,給了也吃不飽,因爲他命中注定要挨餓。所以,這種宿命論是不能成立的。還有另一些世間人根本不承認因果,這也是錯誤的。我們要走中間的道,不墮二邊。痛苦和快樂跟因果是否有關,以我們現在的智慧和感官是沒法確定的。綜上所述,一般情況下,我們現在做得好與不好,是跟以後的果必然關連,但跟現在的顯現沒有直接關係,當然,特殊因緣除外。

另一種情況,有些人平時無惡不作,但他也沒病沒災,過得很好,甚至一輩子都榮華富貴直至壽終正寢。於是又有人說:如果因果存在,他們幹了那麽多壞事,爲什麽沒有報應?行善之人與造惡之人比較時,造惡之人過得還要健康快樂,這不是說明根本沒有因果嗎?這與種地的情況是完全一樣的。

有人認爲,因爲殺生偷盜等違背了宗教信仰,所以才不能殺生偷盜。其實並非如此。那是因爲殺生偷盜違背了自然的規律,必然會遭到報應,所以才要戒除。比如,服毒是不是違背佛教呢?佛教是禁止人服毒的,而毒藥本身是不能吃的,如果你非要嘗試,必然會中毒並感受痛苦,這就是違背自然規律而得到的果報。有些毒品服用後立即會發作,有些則幾個月,甚至幾年後才發作,因果報應也是如此,雖然因果是我們的眼睛看不見的,但它們的顯現規律都是一樣的。當一個人服毒後,在還沒有發作並活得很健康時,有人便以爲他服的不是毒,仔細想想這有道理嗎?沒有痛苦並非沒有中毒,只是毒發的時間還沒到而已;同樣的,殺生偷盜就像把毒品吞下去一樣,肯定是要發作的,只不過需要一個階段或一個過程罷了。

在經書裡還講述了另外一個例子,以前有一個國王殺害了阿羅漢,第二天,在他所轄的領土內下了無數珠寶雨,在以後的連續六天中,天降的寶物一天比一天珍貴,但第八天卻降下鋪天蓋地的黃土,全國人都被埋葬於黃土之下,一命嗚呼。爲什麽國王殺了阿羅漢後反而感得天降珠寶呢?因爲他過去世曾造過殊勝的善業,現在雖作了極大的惡業,但當兩種不同的業相遇時,原來的善業先成熟,自然得到大的善報,當福報享盡後,立即惡報現前。這其中先後的順序,是不是像外道所講是由造物主安排的呢?肯定不是,這與糧食成熟的道理相同,是由土壤、陽光、氣候等諸多因素綜合而成,決非人爲所致,這是一個自然的規律,因果也是如此。

如果想更進一步瞭解因果方面的問題,可以看《俱舍論》第四品,其中闡述因果道理十分清晰明白。如果對因果沒有一個正確的定解,就會出現許多問題,有神通的人尚且如此,沒有神通的人就更不用說了。

第四種因是不定因,這種因,不論是善是惡,因爲能力微弱,所以當碰到其他違緣時,就不會發生果了。對於惡業,要製造一種違緣使它變成不定業,這個違緣就是懺悔。在《大乘阿毗達磨》中講,無始以來所造惡業都有辦法讓它變成不定業,這個辦法就是對它生起悔意,並發誓以後再也不造。後悔和發誓不造惡,是轉定業爲不定業的兩個關鍵條件。比如,一個人原來靠殺豬宰羊生活,後來改行不做,開始當居士念佛,他對原來的惡業生起很大的後悔心,並發誓一生當中再也不去做這種惡事,當這兩個條件完全具備後,他所造的殺業就變成了不定業,以後就不一定得果報,若再進一步深刻懺悔,就有可能完全不受果報。這是這一世的情況,然而往昔世中我們曾經造過哪些惡業都記不得了,但是我們可以這樣來想,無始以來我所做的一切罪業,無論是有意或無意做的,都是不應該的,如同服了毒藥一般,對它生起強烈的恐懼和後悔心,並發誓從此再也不做,這樣就可以令無始以來所造的一切惡業都變成不定業,這是很有意義且十分重要的。如果不能這樣做,情況就很難講了。雖然我們今生沒有殺生、偷盜造惡業,都是居士或出家人,經常念佛、修法、放生做善事,但是我們所做的畢竟是凡夫的有漏善業,如果又沒有迴向,一旦生起一個強烈的瞋恨心,當下便摧毀長時所積的善業,因爲凡夫的這些善根都是靠不住的,現在做得好,以後做得好不好,誰也沒把握。如果我們有能力,就可以看到過去世所做的不善業因全部儲存在阿賴耶識裡,若不懺悔,其果報一定會顯現,那時就與持斷見的外道所見一樣:雖然今生行善,死後卻會墮落。這是非常危險的,因此我們必須要懺悔。沒有一個罪業是不能懺悔的,都能夠懺悔清淨。

同樣的,善也有不定業,我們應該儘量把善業儲存下來,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迴向,還有一個更好的方法就是通達空性,知道行善是如夢如幻的,若能這樣思維,即使有瞋恨心生起,也毀不掉這個善根。因爲瞋恨心是有漏的、有執著的,它與如幻如夢的見解是無關的,而我們所做的善法是跟證悟如幻如夢的智慧是有關的,兩者相較,有執著的法比不上有智慧的善根,所以瞋恨心毀不了這個善根。如果既沒有證悟又沒有迴向,而且瞋心不斷,那麽善根就很容易被毀滅。對凡夫來講,迴向就是最好的辦法。

綜上所述,我們要儘量讓那些惡業都轉爲不定業,而把所有的善業想辦法變成定業。

這四種業很重要,要想認識因果,必須要分清這四種業,並對它有一個完整的認知和瞭解。這對我們的修行也至關重要。

因果是這樣的,如何證明它的存在呢?佛曾講過,一個普通的人想要證明因果的存在是比較不容易的,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佛教講緣起現象,因緣和合。緣起是什麽呢?緣起就是,有了因就肯定有果,內外所有的事物,都是緣起的現象,因緣的結果。比如說一個人殺生,這對於被殺的衆生是一個很大的傷害,此人造了這麽嚴重的業,焉能沒有果呢?如同在潮濕和溫暖的土壤裡隨便丟一粒種子,即使不管它也會發芽。同樣的,在世間的一切有爲法中,沒有任何因是不結果的。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有些病人,被醫生或有神通的人判定只能活一個月到兩、三個月,結果病人通過行善,如放生或修長壽法,在兩、三個月後,依然活著並且活得很好,當醫生再檢查時發現病灶消失了,這種情況無論在藏地或漢地,甚至全世界都曾發生,這既不是傳說也不是神話,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事實,由此可以證明因果是存在的。

佛在某些經中也通過下面的例子來證實因果的存在:有些人一生無論怎樣努力也發不了財,他的經營操作並沒有問題,但終身受窮;有些人沒怎麽努力,卻一生榮華富貴;還有諸如健康不健康,長壽不長壽都是這樣。人們會認爲這也許與環境有關,其實不是。例如,西藏歷史上有個國王,他想讓窮人富起來,曾三次把西藏所有貴族的財産平分給老百姓,但是過了一段時間,情況又恢復原樣,窮人還是窮人,貴族依然是貴族,國王也就沒辦法了。而那些富裕之人不全是聰明和能幹的,那些不富有的人也並非全是愚蠢和懶惰的,這多半也跟因果有關。當然,不是說這裡所指的富和窮全都是命中注定的,富了就不用去幹活,窮了也不須再努力;只能說從這些事件中基本上看得出因果的關係與規律。

《俱舍論》裡也講,有些父母造了很嚴重的罪業,他們的子女會感受到這個報應。如果父母造業、子女受報,豈不是與佛經所講的自作自受、不能被他人代受的說法矛盾嗎?《俱舍論》解釋說,這些子女本身就有那種惡因的存在,當父母造了大惡業後,由於他們與子女的密切關係,就促使子女的惡因提前成熟而感受果報。對此古今中外有很多公案可以證明。通常來說,想要直接證明因果的存在是很難的,因爲我們的肉眼無法看見前世的因和後世的果,但是用間接的方法,如上述的例子,就完全可以證明因果的相續存在。不要說輪迴是受因果的制約,就是涅槃和解脫也被它控制。所以我們若想解脫,就要種解脫的因,有了因就一定有果,這就是佛教的見解。

佛教的見解是緣起,緣起包含了許多內容,從名言諦來講,就是有因必有果。現今一切悲歡離合等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有各自的因,其中有一些因是我們可以看見的,有一些則是肉眼無法看見的,唯有特殊的人才可以全面知曉。有因必然有果,無因就不會有果。若渴求人天福報或快樂,就要去種快樂的因,快樂的因就是行善;若想避免痛苦和災難,就不要種痛苦的因,痛苦的因就是造惡。凡夫由於愚癡和無明,欲求快樂果卻反種痛苦因,比如,時下許多人殺害各種動物,用牠們的血肉和生命換取自己的延年益壽,這豈不是完全的顛倒嗎?其餘的事情也都是這樣。

所以,如果凡夫對因果沒有一個正確的觀點和取捨,則所做的泰半是錯誤的,由此感受的也將是他們意想不到,也不願接受的苦果。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8/10/4 上午 11:59:33
--  

對因果(Hetu Phala)要有一定的信解,這是佛教徒起碼的標誌。若對因果無信心則修什麼甚深的法,所得和意義都不大。我們首先應該了知果報是眾生的業感。這個業有善有惡;有定業有不定業;有今生受有來世受。來世中,有一百劫後受的,也有十萬劫後受的。所以,眾生的業感在時間、果報上是各不相同的。現在一些人以為今天造一個善業,今天能得到善報,或今天造個惡業,今天就要得到惡報。這是不了解佛法中因果的緣故,若真正了解的話,當知「緣合應時際,其果定成熟。」還有些人說:「我一生念佛、參禪,為積累資糧做了許多布施等善業,但我心裡仍是煩惱,家庭不和順,生意又不好,不知三寶的加持力哪裡去了?因果是虛妄的吧!」這都是很大的邪見。釋迦教法中也沒說造業是即造即成熟,而是說「百劫(Kalpa)不毀滅」。即使經過一百個大劫,其業果也是不會毀滅消失的。所以業果是有今生報也有來世報。

─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8/10/5 下午 12:00:33
--  

http://www.larong-chuling.com/pages/category5_4.htm

http://211.72.163.194/pdf/16_001-308.pdf

因 果 明 鏡 論

堪布益西彭措仁波切 著

第一章  總說業因果

第一節  誰是創造者

第二節  業的規律

一、自作自受

二、苦樂法則

三、因微果著

四、未作不遇

五、已作不失

第三節  心是業之源

一、萬行之源

二、禍福之根

第二章  世間業

第一節  十業道

第二節  十惡業

第三節  十善業

第四節  開示具力之門

一、田門

二、所依門

三、意樂門

四、事物門

五、串習門

第五節  定業與不定業

第六節  業的轉化

第七節  兩世之間

第三章  世間果報

第一節  異熟果

第二節  等流果

一、同行等流果

二、感受等流果

第三節  增上果

第四節  分說十惡業的果報

第五節  十善業果

一、總說十善

二、分說十善果報

第六節  圓滿人身

一、圓滿人身之異熟功德

二、圓滿人身之異熟果報

三、圓滿人身之異熟因緣

第四章  苦集滅道

第一節  安立四諦的次第

第二節  苦諦

一、人生之苦

二、三苦

三、六道之苦

第三節  集諦

一、煩惱

二、集業之理

三、死亡與重生

四、十二因緣

第四節  滅諦

第五節  道諦

一、入道資糧

二、正修入門

三、加行道

四、三聖道

五、三十七道品

第五章  大乘因果

第一節  圓滿的果位

第二節  大乘之因

一、殊勝方便

二、入大乘門

三、發菩提心

四、菩薩大行

第三節  色身與法身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8/10/5 下午 12:01:09
--  

http://www.larong-chuling.com/pages/category5_7.htm

http://211.72.163.194/pdf/32.pdf

因 果 的 奧 秘

堪布益西彭措仁波切 著

思維總業果──業果的四個道理

分別思惟十業道

抉擇業果──正顯示黑業

業之輕重差別

果報介紹

思惟白業果

顯示業的其餘差別

思惟特別業果

總示思已正行進止之理

四力淨修之理

深信業果之總結

《因果的奧秘》思考題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8/10/5 下午 12:01:38
--  

堪布益西彭措仁波切簡介

益西彭措堪布,生於一九七一年,原籍四川省阿壩州壤塘縣宗科鄉。

七八至八三年,圓滿漢文小學課程後,著重學習藏文,八五年考入四川省藏文學校。

八六年秋,到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聖地,師從大恩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得受眾多顯宗經論、密宗續部竅訣等傳承。

自從被法王上師任命為堪布後,即擔負起部分教務,培育藏族僧才長達九年。

九六年起致力於漢僧教學。

今堪布仍常住學院教化僧伽,宣導學修「戒律」、「彌勒五論」、「中觀」、「菩提道次第廣論」、「正法妙音」等顯密教法。

益西彭措堪布為喇榮五明佛學院年輕一輩堪布中之佼佼者,通達五明、智慧卓越、持戒嚴謹,精進苦行的程度尤其令人稱道。近幾年來,由於國際學經堂學眾迅速增加,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上師特別指派益西彭措堪布協助索達吉堪布仁波切,分擔漢僧經堂傳法工作。

堪布目前已出版之寶貴譯著論疏甚多,經弟子集結為譯著集──《甘露妙法》,其中包括:《隨念三寶經釋•無盡吉祥妙音講記》、《普賢行願品•略釋願海舟》、《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上師阿彌陀佛修法極樂捷徑講義》、《走向解脫──別解脫根本戒概述》、《走向解脫──菩薩戒品》、《因果明鏡論》、《因果的奧秘》、《入中論•日光疏》等等,法寶眾多不及備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