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8/12/1 上午 10:47:16
-- 《三主要道論》淺釋 ─ 堪布益西彭措仁波切 講授
《三主要道論》淺釋 堪布益西彭措仁波切 講授 《三主要道論》不長,只有十四頌,但歸攝了顯教整個菩提道的修行次第。宗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是對菩提道次第全面、系統的闡述,《三主要道論》則是以竅訣的方式歸納了道次第的內容。說到這部論的傳承,是上師如意寶晉美彭措在光明境界中親自得到宗喀巴大師的傳授後,再傳授給我們。因此,傳承非常清淨,具有殊勝的加持。 一九八六年七月二十日,上師法王如意寶安閒地坐在床榻上,忽然間眼前掠過一道耀眼的白光,接著一位頭戴黃色班智達長耳帽、身著三衣、面相莊嚴的大士降臨在面前。上師當即認出這位尊者是宗喀巴大師,於是上前頂禮。大師為上師傳授了一遍《三主要道論》後微笑說:「我如今在至尊彌勒菩薩的座下,名為文殊藏,現在你的弟子中如若有人背誦我的《三主要道論》法要,受持八關齋戒,以法性力的加持,暫時一定可以轉生到兜率天享受法樂,將來我成佛為獅子吼如來時,成為我的首座法眷。」說完之後化光而逝。 下面解釋論名: 三主要道論,就是以要訣方式顯示菩提道三個要點的論典。三個要點是出離心、菩提心和無二慧,其中出離心是進入解脫道的標誌,是解脫道的起點,菩提心是進入大乘道的標誌,無二慧則是證入出世間道的標誌。從修行的前後次序上來看,通常先是生起出離心,然後生起菩提心,最後是生起無二慧,三者是遞進關係。 凡是佛教的論典都具有改造和救護這兩種功能。在這部論中,首先修習出離心,能把耽著輪迴的心改造成厭離輪迴、希求解脫的心,這樣把眾生從耽著輪迴中救護出來;第二修習菩提心,把只為自己求解脫的心改造成利益天邊無際有情的心,這樣把眾生從為自己求解脫的小乘作意中救護出來;第三修習無二慧,能把耽著人法二我的心改造成無二慧,這樣能把眾生從對萬法實執中救護出來。 全論分成三個部分:初義、正義和末義。 一、初 義 初義即正文之前的內容,分為頂禮上師和立誓造論兩部分: (一)頂禮上師: 頂禮諸至尊上師! 宗大師在造論之前首先頂禮以根本上師仁達瓦為主的一切至尊上師。頂禮上師是為了在造論的過程中增上順緣、遣除違緣。這是我們佛教很好的傳統,不論成辦什麼佛事,首先要向三寶總集的上師恭敬頂禮,這個緣起力不可思議,頂禮上師、祈禱上師加持,自己利益眾生的事業就會很興盛、廣大。 (二)立誓造論: 我隨己力而宣說,欲解脫者之津梁, 諸佛經典精華義,一切菩薩所讚道。 宗大師謙虛地說:我隨自己的能力,來宣說希求解脫者通往涅槃城的津梁、佛陀一切經典中的精華、一切菩薩所讚歎的聖道。 後面三句實際是對三主要道的讚歎,可以分別這樣對應: (1)欲解脫者的津梁,即通達緣起性空的無二智慧。以無二慧能夠斷除認為萬法是實有的執著,從而到達解脫的彼岸,因此它是通往解脫的津梁。《金剛經》云:「若菩薩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行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般若攝頌》中說:「誰求聲聞獨覺果,乃至法王如來果,皆依般若法忍得,離此恆時不可得。」意思是,依靠無二慧才能獲得出世間的聖果,沒有無二慧則永遠不可能從世間解脫。 (2)諸佛經典的精華之義是出離心,佛經中宣說輪迴的三苦、八苦、六道痛苦以及無量諸苦,這一切都是為了引發無偽的出離心。 (3)一切菩薩所最為讚歎的聖道就是無上殊勝的菩提心,《華嚴經•入法界品》中,良醫彌伽菩薩這樣讚歎菩提心:「善男子!若有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則為一切如來所持,則為一切諸佛憶念……則與一切菩薩平等,則為一切賢聖讚喜,則為一切梵王禮覲,則為一切天主供養,則為一切夜叉守護,則為一切羅刹侍衛,則為一切龍王迎接」等等。 或者,後面三句是總的讚歎三主要道,因為這三要是趣入解脫的方便,是無量佛經法義的總結,是一切諸佛因地所行的道,所以它是欲解脫者的津梁、諸佛經典的精華、一切菩薩所讚之道。 下面這一頌宗大師勸請大眾聽聞。 不貪三有之安樂,為使暇滿身具義, 勤依佛悅之正道,具緣者當善諦聽。 宗大師說:不貪著三有輪迴的安樂,為了使暇滿人身獲得實義,而精勤依止諸佛歡喜的正道而修行的具緣者,請你們以清淨心來諦聽以下對三主要道的闡述。 這個暇滿人身寶,如何利用才能使它具有大意義呢?如果不是精勤地修行三主要道,那一定是把它用於追求三有世間的安樂上,這樣最多只能獲得一點沒有實義的有漏樂受,這就如同以無價之寶換取一顆糖般,極其可笑。相反,能利用暇滿人身來修證、實踐這三個菩提道的精華,人身才有大意義,這也是諸佛菩薩歡喜的正道。 具體而言,出離心是一切道的基石,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是一切乘的基礎,如果相續中能真實生起出離心,那就進了解脫道的門,以出離心攝持,一切所作都成了解脫道的資糧。 菩提心是成佛的正因,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入行論》中說,佛在許多大劫中甚深地思維觀察,見到菩提心的利益最為廣大。一旦相續中生起了菩提心,此人就成為佛子菩薩,值得一切世間的人天眾生恭敬禮拜。能日夜不離菩提心,那下至念一聲佛號,在佛前供一盞燈,都成為殊勝的成佛資糧,遠遠超過其他沒有以菩提心攝持的善根。《入行論》云:「其餘善行如芭蕉,果實生已終枯槁,菩提心樹恆生果,非僅不盡反增茂。」其他善行如同芭蕉樹一次生果之後便會枯槁一樣,在感受一次果報之後就會消盡,但是以菩提心所攝持的善根卻能恆時不斷地出生果報,不但不會窮盡,反而會輾轉不斷地增上。 再看無二慧的功德,聖天菩薩在《四百論》中說:「薄福於此法,皆不生疑惑,若誰略生疑,亦能壞三有。」福德淺薄之人對於空性法門,連合理的懷疑也生不起來。如果有人能對空性稍微生起合理的懷疑,以這個因緣尚且能摧壞三有,何況相續中精勤聞思串習無二慧,功德更是無法宣說。永明禪師說:「若顯法身而解脫者,其功全由般若,一切萬行無不由般若而成立者也。」即想使法身顯露而獲得解脫,完全依靠般若,一切菩薩萬行無一不是由般若而成立的,有了般若攝持,一切萬行都成了波羅蜜多,直接到達涅槃彼岸。 因此,如果想使自己的暇滿人身具有大義,就應當精勤地依止三主要道,這是人生最正確、最核心,也是最有實義的一條道路。 我們知道了三主要道的利益,也知道以人身怎麼來攝取大義,那就應當以強烈的希求心來聽受這部闡述三主要道的殊勝論典。 所謂「善諦聽」,是指聽法時應該具有清淨的發心與行為,在聽法前應觀察相續中的發心,要將惡心、無記心改成善心,盡量按大乘要求發起菩提心。行為上,有應斷除的三個方面:「器之三過」、「六種垢染」、「五種不持」,和應具有的三個方面:「依止四想」、「具足六度」、「依師威儀」。具體可以參考《廣論》和《普賢上師言教》。 二、正義分三個部分:(一)出離心;(二)菩提心;(三)無二慧。 (一)出離心,這也有三個部分:1、應生出離心的理由;2、出離心的修法;3、出離心生起之量。 1、應生出離心的理由 無有清淨出離心,求有海樂無寂法, 貪執世間束縛眾,故當首先尋出離。 如果沒有真實無偽的出離心,那就沒有辦法寂滅追求三有大海中樂果的欲求之心,眾生正是由這種對世間的貪著,而被緊緊地束縛在輪迴中,因此應當首先尋求出離。 出離心和貪執輪迴的心,正好是一對相違的心。對於一般凡夫而言,以貪不能止貪,只有以厭離才能遮止貪欲,因此,若不生起出離心,就不可能消除追求輪迴的心。這樣以貪執束縛,一直會在輪迴中受生,永遠沒有解脫的機會。 頌詞當中,所謂「有海樂」,即三有大海中的安樂,包括受用外在色聲香味觸五種欲塵的樂受,內在以禪定引生的樂受或捨受。輪迴中的眾生,在沒有生起出離心之前,日夜所追求的無非就是這些內外的樂受與捨受。低等的欲界眾生追求五欲的快樂,高一點的,清心寡欲,目的是想求得上界禪定的樂受和捨受,沒有一個眾生會自己去追求苦受,就連旁生也有對苦受厭離的心。 由此可知,凡夫人都是追求有海的安樂,其實這是一種顛倒──把有漏樂受、捨受執著為真實安樂的顛倒,這樣一種樂顛倒,在凡夫人的相續中串習得很深,它不可能無緣無故就被消除。換句話說,乃至還沒有通過認識樂受和捨受都是苦的自性而引起強烈的厭離之前,不可能寂滅內心深處追求三有安樂的心,不可能放下各種對輪迴所抱有的不切實際的幻想。所以宗大師說:「無有清淨出離心,求有海樂無寂法。」只有首先對苦諦如理思維、看清楚三有輪迴苦的本質,才可能厭離輪迴,以這個厭離心才能放下對世間的耽著。最初不這樣修好出離心,就不能從根本上遣除執著輪迴安樂的心。沒有出離心攝持,不論修什麼、做什麼,都不是以心趣向解脫,不算是解脫道的修行。 以前有一位出家人轉繞拉薩「熱振」神山的時候,遇到仲敦巴格西,格西對他說:「尊者轉繞,固然值得歡喜,但是如果能修持一種真實之法,那不是更好嗎?」 這位尊者心想:讀誦大乘經典應當比轉繞的功德更廣大吧!他就去經堂的走廊誦經。 格西說:「誦經固然值得歡喜,如果能修持一種真實之法,不是更好嗎?」 他又想:修持禪定應當比誦經的功德大。因此,他又放下經書,在床上閉目端坐。 仲敦巴格西說:「坐禪也是值得歡喜的,如果能修持一種真實法,不是更好嗎?」 這一次,這位尊者想不出別的修法來,只好請問格西:那我應當修什麼法呢? 仲敦巴格西回答他:捨棄今世!捨棄今世! 在這則公案中,仲敦巴著重強調「捨棄今世」,這裡面有什麼道理呢?轉繞、誦經、坐禪這些應當說都屬於是修行,但是單單這樣做,並不代表真正在修學佛法。假如內心並沒有捨棄對世間的耽著,不是以出離輪迴為動機,那不論在做什麼,都是造集引生死的業,結果還是落在輪迴之中(除少數依福田力之外)。只有相續中生起了聖道的心要──出離心之後,所做的一切才開始趣向解脫,才真正具有意義。 宗大師的這個教言是對我們的當頭棒喝,我們在生起出離心之前,先不必忙其他,否則雖然說是在學佛,基本上還是白忙一場。 2、出離心的修法 人身難得壽無常,修此可斷今生執, 無欺業果輪迴苦,修此可斷後世執。 所謂出離心,就是認識到輪迴毫無實義、自性是苦,從而徹底厭離輪迴、一心希求解脫的善心。出離心的修法有四個,就是共同四加行──思維暇滿難得、思維壽命無常、思維輪迴過患、思維業果不虛,修習的結果是,以前兩種加行可以遣除對現世的執著心,以後兩種加行能遣除對後世的執著心。 (1)思維暇滿難得、壽命無常去除對現世的執著: 思惟暇滿,是要真正認識到自己這個暇滿人身的體相、它的難得和具有成辦增上生和決定勝的大意義。我們的修行,是從認識暇滿起步的,如果深刻認識到暇滿人身的意義,就會百倍地珍惜人身,日日夜夜做有意義的事。否則,就會浪費人身,把大好的時光用到了搓麻將、看電視上面,甚至去追求世間八法、造下各種惡業。 這個思維應從三個方面著手:1.認識暇滿人身的體相,2.認識暇滿人身的意義,3.認識暇滿人身的難得。這三個方面,關鍵是從緣起的方面思維,也就是,從暇滿所具足的條件,可以觀察到以其為所依可以成辦何等的意義;從造就這些條件的諸多因緣上,可以見到它的難得。 1.認識暇滿人身的體相: 這個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人身。而「暇滿人身」並非一般的人身,而是人身之中很殊勝的一種──具有八種閒暇、十種圓滿的人身。 暇滿的涵義是什麼?「暇」是修法的閒暇或機會,「滿」是圓滿具備修法的各種條件。具體來說,「暇」有八種,是從遠離八種無暇的角度來說明的。八無暇,包括不屬於人道的四種情況──轉生於三惡道和上界的長壽天等,以及屬於人道的四種情況──出生在無佛出世的時代、出生在無有佛法的邊地、六根不具、內心有邪見。這八種情況都是修行佛法的障難,只要具足其中一種,就無緣學佛。 怎麼來認識無暇呢?這就要對自他眾生的心識做觀察。「趣入佛法」,是指這個心能趣入;「無法趣入佛法」,也是不能讓心趣入佛法。如果在一個有情的五蘊身上,暫時無法引起修法的心念,這就是無暇之身,非常可憐。 三惡趣的眾生痛苦太深,千萬年中難得發起一念修行之心,即使稍微發起一點,也沒有力量趣入修行。所以,即使他們的壽命再長,在其心識中再怎麼生起各種各樣、不可計數的分別念,但是在這個當中始終產生不了一種很強的追求修法的心。 天界當中,欲界天人心識完全散亂在五欲當中。他們內心的貪欲遇上外界具有強大引誘力的欲塵,就像火焰遇上大風一樣,無法把心識向內收攝起來讓心趣入修法;無色界天人除了在出生和死亡的刹那存在心識的活動之外,其他一切時間當中,心和心所都不起現行。因此,這些天人壽命雖然長達億萬年,卻生不起一個修法的念頭,非常可憐。 如果得到人身,相續中有邪見障礙,這也無法趣入修法。如果生在沒有佛的時代,生在沒有佛法興盛的地方,這樣聽不到佛法,也不知如何取捨才能趣入。雖然生在有佛出世的時代,生在中土,但是如果六根不具足,也同樣不知道取捨,在愚蒙的狀態中,無法把心引入修法。 以上對有情的身進行觀察,看到八類眾生都不能引起修法之心,因此,都是無暇之身。 三惡道和天人的情形,我們以肉眼見不到,但是我們依靠佛經也可以了解到,通過類比的方式也能知道。比如,冰天雪地裡,凍得皮膚發紫,渾身顫抖,或者七天不進食,身體虛弱,沒有一點氣力,這時幾乎生不起任何修法的念頭,即使有一點念頭,身心也沒有能力修行。或者,被判處無期徒刑的囚犯,終其一生都是在監獄中做很重的苦工,人身自由尚不具足,談何修法。由這些比喻,可以推知地獄、餓鬼和傍生中,並不具備修法的可能。或者這樣觀察,一個人在毒癮強烈發作時,心識完全被迷亂的習氣所控制,這時連正常人的理智都沒有,只有隨著業力走,沒有修法的能力。在人間受這樣的痛苦時,尚不能生起一點修法的心,何況痛苦深重千萬倍的惡趣眾生,所以惡趣眾生必是無暇之身。天人的情況,大家可以從人間「富貴不修道」這一點來類比,這裡就不多說。 人間的三種情況──生在無佛出世的時代、生在沒有佛法的邊地、六根有殘缺,也使學佛缺乏必要的因緣。無佛出世的時代當然沒有佛法,即使是在有佛出世的時代裡,出生在邊地也聽不到佛法;如果身體有很大的缺陷,眼盲不能看經書,耳聾不能聽法,精神錯亂不能思維觀察,即使佛法就在眼前,也沒有能力學習;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固執於自己的邪見,也是學佛的一大障礙。 遠離了以上八種無暇,就叫閒暇人身,即有自在修法因緣的人身。 下面再看「十圓滿」,包括自己方面的五種圓滿和他相續方面的五種圓滿。 五種自圓滿是(1)得到人身,依靠人身,修行非常方便、快速,所以是所依圓滿;(2)生在中土,即佛的教法和證法興盛之地,這是環境圓滿;(3)六根健全,有能力趣入修法,這是根德圓滿;(4)業際不顛倒,就是身口意三門沒有造作違背正法的大惡業,這是意樂圓滿;(5)相信佛法是出生一切世間和出世間善法的所依,這是信心圓滿。 五種他圓滿是(1)佛陀出世;(2)佛已經宣說了正法;(3)教法住世即佛沒有入涅槃之前,在修行者的相續中還有對法的修證;(4)法住隨轉,就是還有持法者對於有緣眾生轉法輪;(5)有他人悲愍,即有人對自己修法提供衣食等的助緣。 2.認識暇滿人身的意義: 暇滿人身的意義極其巨大,因為利用它可以攝取到無量的功德寶藏,是哪些方面的寶藏呢?就是增上生和決定勝。 比如一個人具足八暇十滿的條件,他的前途是無量的,對這位善緣者,完全可以通過各種修行方法,在他的相續中,引起無常觀、因果正見、皈依心、信心、出離心,或者願行菩提心,甚至有機緣直指本性,開發他本具的智慧,也能發展出無誤了知種種差別相從而無誤取捨的廣大智慧。而這一切都需要以暇滿人身才能成就得了。 所以暇滿人身的寶貴在於只要肯努力,連佛道都可以成辦,在這以下的增上生等等,自然不在話下。 認識到人身的價值之後,就應當珍惜分分秒秒,每天至少積累一些福慧資糧,這才對得起自己。 這個地方應當從緣起上觀察,正面觀察在暇滿的十八個條件積聚時,以它能成辦哪些大意義;反面觀察十八個條件不具備時,成辦這些大意義有沒有可能性。這樣一一在心裡認識清楚,才會引生定解。 實際上,在暇滿具足時,小的方面增上生的身體、相貌、財富、壽量、眷屬、種族等等,其中每一項的每一分,都可以運用人身來成辦,以人身能力做布施、持戒、禮拜、供養,能行持各種恭敬的行為、利他的行為。對這些方面,反觀自己的身,衡量它是不是具有這些功能,是不是六度都有能力去做。大的方面,決定勝的三乘解脫果位,上至成就佛三身四智等的無量功德,都可以依靠人身而成辦。所以,下等、中等、上等的利益,暫時、究竟的利益,自利、他利方面的利益,總之如大海般無量無邊的利益,確實都可以以一個人身來攝取,這就是暇滿人身的巨大意義。 那麼,為什麼它具有這樣大能力呢?因為極難得到的內外十八種條件都已經圓滿積聚了。如同飛機升空的因緣已經積聚,就可以操縱它飛向藍天一樣,獲得暇滿人身時,確實依靠這個身就能超出惡趣、超出輪迴、超出兩種生死。 反面觀察,如果不具足暇滿,雖然也有一個蘊身,但卻非常無能,即使是增上生所攝的最小、最少的一分利益,也沒有辦法成辦,比如一頭老豬,以它的身體連發心做一點小布施也無能為力。通過正反對照觀察,就能體會到暇滿人身具有何等巨大的利益。 這樣,一點點覺悟過來,只要在哪方面能深刻體認人身的大意義,就會在那一方面引起攝取心要的欲樂。比如,認識到人身完全能成辦增上生的圓滿,而且當下就能種因,只要自己精進,日日夜夜都可以攝取實義,這樣就會立志日日夜夜以人身斷惡行善,這是引起了攝取下士道心要的欲樂。當然,如果能進一步認識到以人身完全可以成辦解脫,就會產生攝取中士道心要的欲樂,把身心投入在成辦解脫利益上;更進一步,如果深信以人身可以攝取佛果,更會精進地攝取上士道的心要。 逐漸加強這些攝取心要的欲樂,就可以有效遮止對現世的執著。因為一個人的目光已經重點關注後世、關注解脫、關注成佛,對於更高、更廣、更大的利益生起了欲求,自然對現世那一點小利益,完全可以放下來。 3.認識暇滿人身的難得: 佛經上盲龜值遇軛木孔洞的比喻,我們都很熟悉,佛說,好比一個汪洋大海當中,有一根帶孔的軛木在海面上不斷漂浮,海中還有一隻雙目失明的盲龜,每隔一百年,才從深海當中浮出一次,盲龜浮出海面時,正好鑽入了軛木的孔洞的機會,是少之又少,而我們得到暇滿人身的機會,就像這樣難得。 這不是一種方便說法,實際就是如此。為什麼呢?因為從因來衡量,獲得暇滿人身至少需要積聚三個方面的因緣,就是守持清淨戒律、修積布施等福德資糧和發清淨願。比如,我們現在是人,能知言解義、能思維,這是過去世守持五戒的結果;現在有聞思修的機會,一生有許多時間能用於修行,這是過去世修習福德的果報;不願意行持無意義的世間法,很願意行持各種聖法,這是往昔發願常隨佛學的結果。所以,要方方面面的善因緣積聚,才能成就這樣一種珍寶人身。 觀察當今時代人類造業的狀況,有多少人在真實修集這些因緣呢?恐怕一萬個當中難得有一個兩個。人道以外,惡趣眾生和天人,要能積聚善的因緣,更是難中之難。所以從因衡量,獲得暇滿人身是極困難之事。 再從果的角度來觀察。我們或許覺得人的數量並不少,尤其城市裡的大街上,密密麻麻地都是人,但是和夏天一小塊草地上的小蟲相比,就會發覺人類的數量是多麼稀少。而在人身當中,暇滿人身更是極其難得,我們可以統計一下:中國十幾億人,有多少人信佛;在信佛的人當中,有多少人具足正信,不是盲目的信仰;具足正信的人當中,有多少人在如理地聞思修行?這樣看來我們這樣的人身確實難得。 認識到人身難得之後,就不能浪費時間。這一次得到人身,就像一百年只能吃上一頓飯一樣,如果在無意義當中讓它空過,以後再想現前這樣的良機,恐怕要到千萬劫之後去了。 對於暇滿的難得,也應從緣起上體會,暇滿人身各方面的條件,不是無因無緣能產生的,顯現其中的每一種都需要由諸多善根因緣。如果對於自己身心方面及外在助緣方面的圓滿,一分一分地來體會,就連一天當中有一秒鐘自在修法的機會,也是許多因緣積聚而現前的果報,一生有多少天,一天有多少秒,這樣綜合起來觀察,才知道暇滿確實是無量善根、因緣聚合的果報。又比如說,現在在喇榮溝,要聽聞一個法要,上要有法師、有傳承教法,下要有僧眾聚合,有安住下來的福報,這些都是因緣所生法,所以,下至聽一節課,也是無量因緣聚合的果報,我們怎麼能不珍惜呢? 所以,在一切機會當中,得到暇滿人身的機會最為難得。我們常常會講「把握機遇」、「把握商機」,這些其實沒有太大的意義,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此生像曇花一現一樣的修行機會,這是一切機會中最重要的機會。把握好了,今生就能截斷輪迴,把握不好,就可能萬劫沉淪,世界上再沒有比這件事更要緊的了! 無量劫以來,通過精勤積資,我們才獲得寶中之寶的暇滿人身,如果自己把握不住,隨意把它打碎,則是最愚癡之事。 古代有一位伊庵禪師,是我們珍惜暇滿人身的榜樣。他雖然每天精進,但每次睡前都會哭著責備自己:「今天又這麼空過了,不知道來日如何。」 以前噶當派的金厄瓦格西,十分珍惜暇滿人身,他從不睡眠,日日夜夜就是一心修持善法。 他的上師仲敦巴格西對他說:「你還是應當休息一下。」 他回答:「應當是要休息,但這暇滿人身實在難得。」 金厄瓦格西以無比珍惜人身之心,一生精進不睡眠,他在一生當中念了九億遍不動佛心咒。可以想像,這位大修行者一生中的分分秒秒,是如何在攝取生命大義之中度過的。 以上這些道理了解起來並不困難,修行的方法也不複雜,重要的是要落實到行動上,反覆緣著法義如理思維,經常告誡自己「人身實在難得,這一生一定要好好修法」,只有通過這樣不斷串習,珍惜人身的善念才能逐漸得以堅固。 所以,關鍵是自己要用心串習,不是佛法知識化,而是要佛法人格化。 (2)思維壽命無常遣除對現世的貪執: 這是按照三根本思維壽命無常的道理,通過再再串習,引生無常的真實體驗。 所謂三根本,就是必定死亡,死期不定,死亡時除了聖法之外其餘都無助益。從這三根本,會引出三種決斷:決定此生修法;決定現在修法;決定以法作為依怙。 1.思維死亡決定: 有生必有死,這是世間的規律,有為法就是如此。不論是聖者還是六道凡夫,不論生活在虛空、海洋、山峰還是平地,一切有壽命的有情,在死主到來之時,都無法逃避,威勢、財富、美色、藥物無能遮止,藥師佛灌頂加持也無濟於事。所以,每個人都要面對死亡,誰都免不了的。 做為出生在五濁惡世的凡夫人,我們的壽命短暫到不足一百年,在這期間,生命在刹那刹那飛快流逝,沒有一秒鐘停住,也不可能時光倒流。有限的百年光陰,沒有絲毫增添,不間斷地又在減少,最後必定壽量消減窮盡而死亡。 每個人衡量自己,往前看,三四十年已經在毫無實義當中度過,到了晚年,精力衰竭老苦纏身,根本沒有能力修行。中間大約二十年當中,一半是在睡夢的迷亂中度過,剩下的一半,要準備三頓飲食,處理各種瑣事,遇到生病,在床榻上也要消磨許多時光。所以,計算下來,真正能用於修法的時間少之又少。西藏有一位大德這樣說:一生真正能用於修法的時間實際不到五年。這是針對古代西藏的情況來說的。今天生活在現代社會惡濁的環境當中,工作如此繁忙,競爭這樣激烈,作為一個在家居士,恐怕一生修法的時間不過兩年。如果這樣的兩年不能分分秒秒珍惜,反而隨意浪費,那「了生死」的大事怎麼能成功呢? 到了臨死的時候,這一生的所有圓滿──財富、權力、名譽、地位、高級享受等等,都成了分別念憶念的影像,這就如一場好夢,夢中雖然貪戀追求,也曾經陶醉、歡樂,但是夢醒之後,連一個微塵那樣大的法都得不到,一切已經蕩然無存。有智慧的人應當盡早抉擇清楚:哪些是對自己的後世真正有利益的法,哪些是欺誑性毫無實義的法。既然追求現世的圓滿,最後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的結果,那麼現在就應當學聰明一點,不必要去追求這些無意義的法。 好好抉擇自己一生的道路,死亡必定要到來,而且沒有任何阻擋的方法,現在貪執這些沒有實際意義的現世八法有什麼意義?因此一定要下決心修持正法。 2.思維死期不定: 我們所轉生的地方,是娑婆世界中的南贍部洲,這裡的人類有一個特點,就是壽量沒有定準,隨時有可能死亡,沒有絕對的保障。 另一方面,從因上來考慮,如果使人存活的因素很多、致死的因素很少,那維持人生存的可能性就很多,時時處處有很多因素有益於他的生存。但事實上,對此方人而言,導致死亡的因素非常地多,而存活的因素卻很少。所以,時時都沒有生存的保障。佛經上把人的壽命比喻為廣場中的一盞微弱油燈,只要哪個方向吹起一陣小風,油燈就會當即熄滅。而這樣的風,隨時都有可能吹來,支持油燈繼續燃燒的,只有那麼一點油,而且不會增多。使油燈熄滅的因素,則是來自廣場四面八方隨時颳起的任何一陣風,兩方面的因素比較下來,確實油燈連一分鐘不滅的保障也沒有,隨時風吹來,隨時就熄滅。 導致死亡的因緣,內在的有四大不調和所導致的疾病,地水火風四大種在人體內,如同四條毒蛇共住一籠,經常發生衝突,衝突了就會生病,嚴重的就導致死亡;外在的有洪水、海嘯、地震、颱風、車禍、瘟疫、戰爭等等災難。這些為數極多的死緣當中,只要出現一種,死亡就會立即降臨。所以,人命危脆,朝不保夕。 一般人每早起床,都認為今日不會死。因此心會懈怠拖延,並且以耽著現世的習氣,把人生浪費在追逐世間的名利之上。但如果能想到今日會死,修法的緊迫感就會生起,會想:今天不好好把握修法的良機,為死亡作準備,死亡今天到來該如何面對,憑什麼來度過這一關呢?這樣能鞭策自己當下就修行。所以,漢地寺院上晚殿時,大眾要念「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但念無常,慎勿放逸。」也是念死策修。 另外,《普賢上師言教》當中教我們,不論做什麼,都要想這是此生的最後一次,起床時,要把無常死想提一下,心想:這是此生最後一次起床,生命只剩一天,必須用來修持正法。乘坐公共汽車,也想這是最後一次,必須抓緊時間修法。來此處聽法,也想是最後一次,應當努力。照這樣反覆串習,最終會形成堅固的意念,一提及今日會死,心就趣入修行。關鍵是通過串習,在相續中引起一個「今天必死」的正念,由它的作用力,可以遮止心緣現世八法散亂。如果內在的正念引不起來,單憑口頭上說「無常」,當然起不了這樣強大的作用。 3.死時除正法之外一切無益 這也要事先通過思維決定好。一個人的一生會有許多追求,所追求的不見得有真實的利益,如果一生追求的都是毫無實義的東西,那人生就白白空耗掉了,真正是枉活一世。那麼,人生當中到底什麼法有利益、什麼法沒有利益呢?這在死亡面前就會檢驗出來。死亡的時候,現世一切的圓滿下至一根線也帶不走。一生傾注了大量精力所追求的東西,比如妻子、兒女、名聲、地位、財富、住宅,在死亡時,都會拋棄我們,連與生俱來須臾不離的身體,也要留在此世,無法前去,更何況其他的身外之物。真正伴隨而去的,只有業力。從這裡應覺悟,自己一心追求、經營的世間法,在死亡時竟然毫無利益,如果仍然按原來的方式生活下去,最後必定會落得一無所獲。 但是如果能換一種方向、換一種生活方式,以法為所求,日日夜夜憶念法、思維法、串習法、講授法,這樣,到臨死時必定能獲得安樂。死亡降臨的這一刻,法是真正的依處、是真正的親友、是真正的資糧、是真正的明燈。對於上等修行人來說,死亡是一件值得歡喜的事,沒有憂傷、沒有悔恨、沒有恐懼、沒有迷亂,一生的修行已經成辦了,只是結束過去、現前更安樂的未來。 通過比較則明白:現世的各種圓滿原來都是具有欺誑性的法,對於死亡沒有任何利益,唯有正法有益。因此,從內心深處決定,此生唯一的所求就是正法,唯一的依怙就是正法。 (3)思維輪迴痛苦和因果不虛遣除對後世的執著。 單單依靠前兩種修法,還不能遣除對後世的執著。為什麼呢?因為更深入更廣大的認識還沒有生起。雖然內心不貪執現世,但在沒有確認到整個輪迴流轉的苦相之前,還不能消除對後世的愛執,所以,有必要進一步對輪迴的過患和業果不虛的道理進行觀察。只有總的觀察生死的自性為行苦,分別觀察六道各自的痛苦,縱向上由十二緣起觀察輪迴流轉的規律,透視生死苦性。只有這樣認識苦,才會徹底厭離三有,不僅厭離今生,對於後世也無任何希求。 有的人不知道思維苦是一個重要修法,也不知這樣思苦和轉變心態有什麼關係,實際上不思苦就不會產生厭離,不會希求解脫,不會生起悲憫眾生之心,不會生起皈依心,也不會精進斷惡行善。思維苦是佛法一項重要的修行,一個人對世間的認識和他的心態密切相關,如果看輪迴只見一片安樂景象,則只會貪著沉迷在其中,難以生起出離輪迴、希求解脫的動機,即使能修一點,也只是以佛法成辦生死中的圓滿,把佛法作為獲取五欲安樂的工具。這樣不論做什麼修什麼,都只是積累轉生輪迴之業,並無半點是趨向解脫之因。 佛成道之後,最開始就是轉四諦法輪,四諦中的第一諦就是苦諦,這本身是聖者的智慧所照見的輪迴真實自性,真正的智者不是迴避這個苦,而是要直接面對輪迴,觀察它的自性,從而決定好自己生命的方向。 如同黃蓮遍滿了苦,沒有絲毫甜味一般,輪迴本來就遍滿了苦,沒有絲毫安樂。遺憾的是,無始至今,日日在輪迴,卻不認識輪迴,由不認識誤以為有安樂引生貪著,由此把我們長劫束縛在生死之中。因此,再不能枉受分別念的蒙蔽,要下功夫認清輪迴的苦性,只要能認識就會徹底厭離,從此,對輪迴不存任何希望,一心希求解脫,這才是真正踏上了解脫道。因此,對於思維苦應高度重視,不是只了解一點知識,而是應生起透視輪迴、看破世間的大智慧,從這裡才會引生聖道的第一個心要──出離心。 輪迴的痛苦展開來有無量無邊的表現,實際上,娑婆世界所發生的一切事件,不論苦樂升沉,不論中外古今,不論個人、家庭、社會、國家,也不論社會的演變、四季的變遷,器世界的成住壞空、有情的生老病死、物質的生住異滅,盡其所有統統是在演說苦性。把這些苦相歸納起來,佛陀在經中演說了三苦、八苦、六道諸苦,《瑜伽師地論》更廣泛地講述了一百一十種苦,真正要認識苦諦,應當按照佛菩薩的經論,深入細緻地思維觀察,由此會深刻洞見輪迴的真實本相。這次只是簡略講解,具體應學習《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普賢上師言教》、《菩提道次第廣論》等教典。 佛菩薩講述這麼多苦,是要引導我們看清輪迴的本質。凡夫人無始至今,一直都有一種把輪迴苦性執為安樂的顛倒,就是這個樂顛倒為障,使心無法出離輪迴、趣向解脫。如果不能順著佛的教法認清苦性,則仍然會被自己的分別念所欺騙,無法放下世間追求、全心全意投入解脫道的修行。 一切輪迴的苦,可以歸納為苦苦、壞苦、行苦這三種,三苦再攝為行苦,能否通達苦諦,關鍵看是否能透視到五蘊為行苦的自性。 地獄眾生受寒熱之苦,餓鬼有飢餓不得滿足之苦,旁生有互相吞食受人役使之苦,阿修羅有戰爭之苦,人道有壽命短促、愛別離、求不得等的痛苦,天人有墮落之苦,這些六道痛苦到底是由什麼造成的呢?都是由煩惱和業造成的。只要是屬於以煩惱和業之力所變現的五蘊身,則決定是苦性,是從這裡顯現出六道各種各樣的苦相。 須認識的重點是:五蘊身一直受著煩惱和業的支配,生命無自在,只有依隨業和煩惱所決定的內容,不自在地遷變流轉,就像河中的木頭被動地被大水沖漂一樣,這就是行苦。 可以說,只要還未生起出世間的對治道,我們必然是不自在地生、不自在地死,死後又繼續不自在受生,受生後又要不自在地死,這樣生生死死相續不斷,是為流轉之苦,從這一角度而言,三有之中,輪轉之苦是周遍的,是不間斷的,也是不見邊際的。 所以,要認真學習「苦」,研究「苦」,了達「苦」,實際上「苦」是輪迴字典中,最需啟蒙及認識的一個字,也是佛來世間為人天眾生開示的第一個真諦。只有透視到苦,才能開啟自己的心眼,見到出離輪迴的意義。 思維業果不虛,就是通過觀察業與果之間的必然關係,找出以何種業產生何種果的規律,經過反覆思維會在心中生起因果不虛的定解。由觀察業果,可以透視輪迴苦的本質,從兩方面來說,第一,以業果愚為根源,造十惡業,業不空耗,必定會變現三惡趣的痛苦;第二,以真實義愚為根源,見不到輪迴苦性和人我無自性成立的空性,必定由後有愛和人我執造集引生死之業,終不能免三有受生,即使生在天界,感受的也是行苦,天福盡後,還有無量無邊的痛苦。 這樣思維因果,心裡可以確定,以耽著輪迴之心不論做什麼都是集生死業,無由趨向解脫。換言之,了解了因果之後,更能確切地認識到,世間眾生,要麼是以耽著現世的心,造集非福業,結果只有惡趣,決定是苦苦;要麼是以耽著後世的心,造集福業和不動業,雖生善趣,也不出壞苦和行苦。由此從因果上斷定,只要對輪迴的圓滿還有耽著之心,決定無法出離生死,而落於輪迴上下的任何生處中,唯一只有感受痛苦,連針尖許的安樂也找不到。 所以,能思惟認清因果,自然不願再貪著輪迴,轉而會對解脫生起強烈希求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