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文集(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23)
----  宗薩欽哲仁波切 2009 新年感言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3&id=17787)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9/6/18 上午 09:16:25
--  宗薩欽哲仁波切 2009 新年感言

宗薩欽哲仁波切

2009新年感言

按照東西方的傳統,馬上就要到年底了,「新年」就要來了。可以理解的,很多人都有不少的焦慮。事實上很多我認識的人,那些和我共同分享生命的人,也就是對那些已經有些年紀的人來說,某種現實正在逼近,某種現實正變得越來越明顯──比方說衰老、疾病等等。不過,如果鳥瞰自己的人生,我們大部分人過得還算不錯,就像我常說的,我們沒坐輪椅。海嘯來了又走了,奇蹟般地,我們也不是受害者。如果你看看我們自己的生活,以及家人和朋友們的生活,都相當平安健全,而且精力充沛。我們必須記得,這一切都歸功於三寶、上師、本尊、空行和護法的加持。

不管我們是否喜歡,由於以往所累積的業力,我們現在還是輪迴中的眾生。在這個所謂的輪迴或生命中,一些上下起伏的經歷是可以預期的,事情不會總是一帆風順。直到耗盡這些業力、這些業債,比如說我們的身體、居所、參考點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將會經歷很多的起起落落。

這個世界變化得真快。我記得我初次去台灣的時候,還沒有手機,現在,甚至就在等綠燈的時候,因為附近有無線網路,你都可以坐在車子裡面,用手機下載些東西。過去,從我在比爾的住處,打電話到最近的小鎮上去,都要花上半天的時間──能夠接通電話,可是很幸運的事!現在,寺院裡幾乎每個僧人都有手機。世界變化太大了。我第一次去澳洲的時候,跟現在可不一樣,那時候我有很多空閒時間,在那裡連續待了六個月,有時侯在週末說法,有六個聽眾,那個時候這已經算是多的了!

很多這樣的變化也帶來了不少好的東西,實際上,我被許多這樣的變化寵壞了。我過去都是乘公共汽車從比爾到新德里去,要花大概18個小時,夜裡行駛在喜瑪拉雅山崎嶇的山路上。現在,即便坐的是舒服的小車,我卻仍然有很多理由可抱怨,我變成就像童話裡的豌豆公主一樣了。從某種角度來看,在我生活在地球上的這四十七年裡,發生了很多事情,比如說這個叫「全球化」的東西,以前就從未存在過。全球化、網路、地球村,這些現象,正在改變一切!它們讓我們生活得更舒適、更快捷,但同時,就像西方人說的,它也可以很快抽走我們腳下的地毯,讓我們瞬間變得無「立足之地」,我們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一切都可能崩潰。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還記得,幾年前,有個「千禧年」(Y2K)或者是類似的什麼東西?我有些自由派的朋友,被我的印度朋友叫做,「頭腦不清的自由派」,這些自由派朋友非常嚴肅地建議我搬去澳洲,囤積食物、水等等,因為一切就要崩潰了。一度,我還真的相信他們!最近,我們面臨了金融危機、市場危機和各種各樣的危機狀況。未來很不明朗,但是這種不明朗卻未必是件壞事!

有一些福德的人會接觸到佛陀和他的教法;有更多福德的人,則會盡其所能修持一些佛法,我想,我們屬於一個不同的群體,因為不同的思考範疇,我們應該屬於一個不同的群體。我們應該像煉金術士那樣想,煉金術士能把普通的鐵變成金子。在許多不同的層面上,我們身為佛陀的追隨者,特別是,密乘道的追隨者,我們有智慧、有方法、有能力成為煉金術士,將這種動盪的情況轉變成不僅對個人,而是對所有人都有意義、有利益、有用的情況。做為釋迦牟尼佛的追隨者,我們接受一切皆是因緣所產生的結果。沒有什麼是偶然發生的,所有經歷的危機、個人問題、動盪,並不是來自某人的懲罰,而是我們自己在過去種下的某些因和緣產生的結果。

不過,要記得,每件事都有因和緣,卻是說著容易做著難,因為我們會這樣想,我做了這樣和那樣的佛法修持,我一直都是個好人,可是,為什麼還受這麼多的苦,為什麼隔壁鄰居,舉止失當又不道德,卻既快樂又賺錢等等。像我前面說過的,有很多方法來處理這些問題,根本上,這取決於我們想追求什麼,如果我們是釋迦牟尼佛的真實追隨者,我們真正想追求的就是解脫,而不是俗世的勝利、利益或者收獲。只要解脫道沒有被干擾,沒有被染污,沒有走偏,那麼其他的,無論是賺是賠,獲得還是損失,快樂或不快樂,都不那麼重要。我們可能會失去一切,也可能會得到更多。不論是哪種狀況,它對解脫之路有幫助嗎?還是沒有?或是有干擾?我們可能會失去一些所愛的人,或者,他們會留在我們身邊很久,不過,不論是哪種狀況,他們對我們的解脫之路有幫助嗎?還是沒有?這是我們應該認真考慮的。

我們談談發願,在上一年的結尾,新年將到之際,這是發願的時刻。廣義來說,健康、富裕、心願達成等都是願望,不過,除了健康之外,其它那些都有點含糊不清。我們認為今天需要實現某些心願,可是,隔天就意識到,如願以償得到的那些東西,可能成了你的抱怨,因為所得到的這些恰恰成為了最大的障礙。基本上,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發什麼願,精確地說,發願應該如藏文祈禱文所說,「一切所發之願,願依於佛法而圓滿」,這可能是我們可以許下最安全的願望了。

講了這麼多,許多人一定想聽些具體的建議,如何保護自己,如何對新年還有未來的歲月有所準備,主要的是,不管你學過什麼︰止、觀、菩提心,也無論你修什麼儀軌,甚至修大手印、大圓滿,這些應該是你生命的支柱。不過,相對而言,為了儘可能得到保護、清除障礙、圓滿心願,我會建議大家投入時間和精力修皈依,任何形式或儀軌皆可。而我們為什麼總是成為受害者,總是被各種各樣的障礙所苦,這是因為我們以往所累積的業債,為了清除這些業債,我建議修伏藏師南卡吉美的「哩沃桑卻」(山淨煙供)。始終努力發菩提心,如果不習慣修菩提心,至少,試著心懷慈悲。以上就是我的訊息。

 

〈蘇卡、Gosha 中文翻譯,馬君美審稿。〉

 

敬錄自 悉達多本願佛學會 柔和聲

http://www.siddharthasintent.org/chinese/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9/6/18 上午 09:20:03
--  

業決定理者,謂諸異生及諸聖者,隨有適悅行相樂受,下至生於有情地獄,由起涼風,所發樂受,一切皆是從先造集善業所起。從不善業發生安樂,無有是處。所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羅漢相續之苦,一切皆是從先造集不善而起。從諸善業發生諸苦,無有是處。《寶鬘論》云:「諸苦從不善,如是諸惡趣,從善諸善趣,一切生安樂。」故諸苦樂非無因生,亦非自性、自在天等不順因生,是為從總善不善業生總苦樂。諸苦安樂種種差別,亦從二業種種差別,無少紊亂,各別而起。若於業果,或決定相,或無欺罔,獲定解者,是為一切內佛弟子所有正見,讚為一切白法根本。

─ 至尊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廣論》─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9/6/18 上午 09:21:13
--  

http://www.zhibeifw.com/book/baiyejing/default.htm

http://www.larong-chuling.com/pages/category5.htm

http://211.72.163.194/pdf/03_001-552-s.pdf

百 業 經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上師 傳講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譯

 

縱經百千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百業經》─

 

凡聽聞、讀誦、受持此《百業經》的人,若能對因果不虛生起堅定的信心,遵循因果謹慎取捨善惡,並且精進修持、懺悔罪障,一定不會墮落。

─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9/6/18 上午 09:23:09
--  

淺 談 因 果 關 係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 開示

今天簡單地談一談有關因果的問題,其中包括因果的本體、分別、支分細節以及對因果的疑問。

什麼叫作因果呢?比如說,一個人去偷盜,在偷了東西以後,在他的身口意中哪一個是因呢?我們經常講的業,在這裡和因是一回事。偷盜人用手去抓一個東西放到自己的包裡,這是不是叫作因呢?當一個人心裡想:我要去偷這個東西,這個起心動念是因嗎?上述身口意行為當中到底哪一個是因?

關於因果的解釋,一切有部和唯識宗有很多不同的觀點,但在名言諦中比較究竟的,還是唯識宗所闡述的觀點。他們認為,每一個人從無始以來到成佛之間,都有一個心的相續,此心相續有時候有眼耳鼻舌等五識,有時候沒有,但無論它有怎樣不同的分別,總有一個恆時不滅的存在,就叫阿賴耶識。造了業以後,就會在阿賴耶識裡播下一個種子。

還有一個比喻是:下雪的時候,如果將墨水倒在雪裡,雪就變成了墨水的顏色,雪化之後,在地上仍可以看到這種顏色。同樣的,如果以煩惱去造業,當這個煩惱消失的時候,這個業就會留在阿賴耶識上。業(或因)是一種特殊的能力,就像稻穀的種子,雖然我們肉眼看不出它能生出稻芽,但它確實蘊藏著這樣的能力。同樣,當阿賴耶識上播下一個業的「種子」,經過一段時間,在因緣成熟後,它就會產生「果」,這個果也叫報應。所以,因(或業)的本性就是阿賴耶識上這種特殊的能力。

當一個人殺生、偷盜的行為完成以後,在他的阿賴耶識上就會留下這個行為的種子。這顆種子什麼時候發芽是不定的。經書中常用糧食的比喻來說明報應的早晚。糧食蔬菜品種繁多,它們成熟的早晚也不相同。有些成熟只需要一兩個月,有些卻需要五六個月甚至更長時間,這種差異來自於種子本身的不同,以及地理環境和氣候等因素。同樣的,經書裡講因的成熟有四種:一是今生報應。比如年輕的時候造業,中老年時得報,有時甚至更快,當下就可以看到果報。這是什麼原因呢?某些特殊因緣可以使果迅速出現,這個很快成熟的業,來自於它的對境和動機,在《百業經》中就匯集了很多這樣的公案。比如說,僧眾和普通人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對境,如果偷僧眾的東西或毀謗僧眾的情形很嚴重的話,就有可能在當下或今生見到報應;如果對境是一般人,果報肯定是有,但不一定馬上或在這一生顯現,這種差別是由對境不同而產生的。另外是動機的差異,如果殺生的念頭非常強烈或蓄謀已久,以這樣的動機去殺生,它的報應就會很快成熟,若殺生動機不那麼強烈,則雖然有果,但不會很快顯現。

不很快顯現的果又可分為三種:一是下一世一定會成熟的果。比如造五無間罪之類的大惡業或大善業,在下一世一定會報應;二是雖然肯定有果報,但成熟期不定,或許三四代以後,或許更長時間;三是也許有果報,也許沒有果報。從因果不虛的角度來看,這是什麼原因呢?如果這個因(或業)的能力很微弱,當它遇到強大的對治力時,它的果就不一定發生。前面三種稱為定業,第四種叫作不定業。

業的這四種不同的能力唯有佛是全知的,其他的普通人乃至具有神通的外道和小乘阿羅漢也不能徹底了解。佛出世時,印度有許多外道,他們用神通親眼看到一個一生行善的人,死後卻去了地獄、做了餓鬼或墮為旁生,如果因果是真實存在的,那麼為什麼善無善報呢?於是他們認為因果之說完全是騙人的。

一個一生行善的人為什麼會墮落呢?因為,雖然他今生行善,沒有造什麼惡業,但是,我們並不知道他過去世是怎樣的。也許他今生是行善之人,他的上一世和上上一世還是行善之人,但再往前推就不一定了,可能在很多世以前他造了惡業。從三種定業分別來看,他今生所做善業不屬於現世報應和下一世報應的業,而是屬於第三種定業,即它有果報,但也許在幾千年、幾萬年,甚至於幾百萬年之後才會發生。

在生生世世當中,我們有沒有造這種業呢?答案是肯定的。所以,雖然現在做得很好,但如果不能清除過去世所造的惡業,其果報就會一直等著我們,這種業一旦發生果報,是沒法迴避的,只有暫時墮下去了。但是今生所做的善業是不是空耗了呢?當然不是,它也有果報。如果這個業的能力不是很強、成熟很慢,就有可能先墮落再上升。

所以,不要說一點正知正見都沒有的人,就連修證比較不錯的那些外道仙人,他們在因果知見上都是迷惑的。這是因為因果循環錯綜複雜、貫穿三世,唯有佛徹底知道前後的一切來龍去脈,而其他人只能知道中間的一部分。這些外道仙人通常很有學問,也有一些世間神通,他們往往根據自己看到的某些情形,如某人前世行善,後世墮落,便輕下結論,說因果是不存在的,並因此著書立說,迷惑了很多人,從而漸漸形成一個教派,斷見便由此產生了。

常見又是怎麼來的呢?有些人雖然有神通,但看得不是很遠。他們用神通看到自己來自於色界,在做天人的時候,梵天、帝釋就存在了,現在自己死了,但回頭看去,帝釋梵天還沒有死。他繼續觀察帝釋梵天是什麼時候生的,什麼時候會死,但往前看了幾千年、幾萬年,發現他們都不會死,於是便認為他們是永遠不死的;然後又往後推到幾萬年、幾百萬年,但仍然沒有看到他們是哪一天生的。這時他就認為,梵天帝釋以下的眾生才會有生死,而梵天帝釋是常住不滅的。他們把這個觀點寫進書裡,於是很多人跟著他學,就又形成了一個教派。常見和斷見就是這樣來的。

現代人在這方面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有些人沒有偷盜、殺生或傷害他人,並且持戒行善也做得不錯,然而他的工作、生活卻處處不如人意。於是,有人就想不通:如果因果存在,善良的人怎麼會遭到不幸呢?對因果或《俱舍論》沒有深入了解的居士也會有這種看法,甚至有人這樣說:我參加了法會,又念了那麼多經,就不該有這樣那樣的病痛或災難。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參加法會、放生及所做的一切善舉,已經存入我們的阿賴耶識中,沒有顯果是因為因緣沒有成熟。就像一個農民春天種地,他把僅有的糧食都播了種,家裡就沒有糧食了,要等五六個月以後才會豐收,而現在他卻是一個沒有飯吃的窮人。有人覺得奇怪,你種了那麼多地,天天辛勤勞動,為什麼沒飯吃呢?這種疑問是沒有道理的,因為誰都知道,播種和豐收之間是有一段時間間隔的,現在沒有糧食是因為他去年沒有好好種地,沒有獲得豐收,所以把種子播下去後,便沒有餘糧可吃,這與他今年的辛勤勞作沒有直接關係。同樣,參加法會或放生與現在的病痛災難也沒有直接的聯繫,因為病痛災難是過去世所造惡業成熟的顯現。

另一種情況是,有些人平時無惡不作,但他也沒病沒災,過得很好,甚至一輩子都榮華富貴直至壽終正寢。於是又有人說:如果因果存在,他們幹了那麼多壞事,為什麼沒有報應呢?行善之人與造惡之人比較時,造惡之人過得還要健康快樂,這不是說明因果根本沒有嗎?這與種地的情況完全是一樣的。

現在我們來分析遇到病痛災難是否完全由因果來決定的問題。

個別外道認為:一切顯現都是由業力來安排,一個人的一生過得好與不好,甚至連吃一頓飯是早是遲都是命中注定的,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但佛教卻並不承認這一觀點。

佛教認為:無論病痛也好,災難也好,都有多種因緣。有些病是前世造成的病,也叫業力病,這種病無論花多少錢,採用多麼高明的醫療手段,都無法治癒,這有可能跟因果有關係。假如你只是感冒頭痛發燒,也不能排除是因果的原因,但也不是一定由前世的因所導致。所以,有些事物確實跟因果有聯繫,有些卻跟因果沒有直接的關聯,佛教一直強調不墮二邊,在因果上也是如此。

如果像外道所講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無法改變,那修行還有什麼用呢?既然已經注定了,就什麼都不用做了,結果好就隨意享受,不好也只有任其發生、聽天由命。同樣,假如真有一個命中注定,那麼布施給別人食物也沒有用,給了他也吃不飽,因為他命中注定要挨餓。所以,這種宿命論是不能成立的。

還有另一些世間人根本不承認因果,這也是錯誤的。我們要走中間的路,不墮二邊。痛苦和快樂跟因果是否有關,以我們現在的智慧和感官是沒法確定的。綜上所述,一般情況下,我們現在做得好與不好,是跟以後的果必然關連,但跟現在的顯現沒有直接關係,當然,特殊因緣除外。

還有一些人認為:因為殺生偷盜等違背了宗教信仰,所以才不能去殺生偷盜。

其實並非如此。不能殺生偷盜的原因,是因為殺生偷盜違背了自然規律,必然會遭到報應,所以才要戒除。比如,服毒是不是違背佛教教義的呢?雖然佛教是禁止人服毒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毒藥本身是不能吃的,如果你非要嘗試,必然會中毒並感受痛苦,這就是違背自然規律而得到的果報。有些毒品服用後立即會發作,有些則幾個月甚至幾年後才發作,因果報應也是如此,雖然因果是我們的眼睛看不見的,但它們的顯現規律都是一樣的。當一個人服毒後,在還沒有發作並活得很健康時,有人便以為他服的不是毒,仔細想想這有道理嗎?沒有痛苦並非沒有中毒,只是毒發的時間沒到而已。同樣,殺生偷盜就像把毒品吞下去一樣,肯定是要發作的,只不過需要一個階段或一個過程罷了。

在經書裡還講述了另外一個例子。以前,有一個國王殺害了阿羅漢。第二天,在他所轄的領土內,下了無數的珠寶雨。在以後的連續六天中,天降的寶物一天比一天珍貴,但第八天卻降下鋪天蓋地的黃土,全國所有的人都被埋葬於黃土之下,一命嗚呼。為什麼國王殺了阿羅漢後反而感得天降珠寶呢?因為他過去世曾造過殊勝的善業,現在雖作了極大的惡業,但當兩種不同的業相遇時,原來的善業先成熟,自然得到大的善報,當福報享盡後,立即惡報現前。這裡面的先後順序是不是像外道所講是由造物主安排的呢?肯定不是。這與糧食成熟是由土壤、陽光、氣候等諸多因素綜合而成,決非人為所致,只是一個自然規律的道理完全是一樣的。

如果想更多地了解因果方面的問題,可以看《俱舍論》第四品,其中闡述的因果道理十分清晰明瞭。如果對因果沒有一個正確的定解,就會出現許多問題,有神通的人尚且如此,沒有神通的人就更不用說了。

第四種因是不定因,這種因不論是善是惡,因能力微弱,所以當碰到其他違緣時,就不會發生果了。對於惡業,要製造一種違緣使它變成不定業,這個違緣就是懺悔。在《大乘阿毗達磨》中講,無始以來所造惡業都有辦法讓它變成不定業,這個辦法就是對它生起後悔,並發誓以後再也不造。後悔和發誓不造惡,是轉定業為不定業的兩個關鍵條件。

比如,一個人原來靠殺豬宰羊生活,後來改行不做,開始當居士念佛,他對原來的惡業生起很大的後悔心,並發誓一生當中再也不去做這種惡事,當這兩個條件完全具備後,他所造的殺業就變成了不定業,以後就不一定得果報,若再進一步深刻懺悔,就有可能完全不受果報。

對於往昔曾經造過、現在已經不能回憶的惡業,我們可以這樣觀想:無始以來我所做的一切罪業,無論是有意或無意做的,都是不應該的。並如同服了毒藥一般,對它生起強烈的恐懼和後悔心,並發誓從此再也不做,這樣就可以令無始以來所造的一切惡業都變成不定業,這是很有意義且十分重要的。如果不能這樣做,情況就很難講了。

雖然我們今生沒有殺生、偷盜造惡業,都是居士或出家人,經常念佛、修法、放生,但我們所做的畢竟是凡夫的有漏善業,如果又沒有迴向,一旦生起一個強烈的瞋恨心,當下便可摧毀長時所積的善業,因為凡夫的這些善根都是靠不住的,現在做得好,以後做得好不好,誰也沒把握。如果我們有能力,就可以看到過去世所做的不善業因全部儲存在阿賴耶識裡,若不懺悔,其果報一定會顯現,那時就與持斷見的外道所見一樣:雖然今生行善,死後卻會墮落。這是非常危險的,因此我們必須要懺悔。沒有一個罪業是不能懺悔的,都能夠懺悔清淨。

同樣,善也有不定業,我們應該盡量把善業儲存下來,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迴向,還有一個更好的方法就是通達空性,知道行善是如夢如幻的,若能這樣思維,即使有瞋恨心生起,也毀不掉這個善根。因為瞋恨心是有漏的、有執著的,它與如幻如夢的見解是沒有關係的,而我們所做的善法是跟證悟如幻如夢的智慧有關的,兩者比起來,有執著的法比不上有智慧的善根,所以瞋恨心毀不了這個善根。如果既沒有證悟又沒有迴向,而且瞋心不斷,那麼善根就很容易被毀滅。對凡夫來講,迴向就是最好的辦法。

綜上所述,我們要盡量讓那些惡業都轉為不定業,而把所有的善業想辦法變成定業。

這四種業很重要,要想認識因果,必須要分清這四種業,並對它有一個完整的認知和了解。這對我們的修行也至關重要。

因果是這樣的,如何證明它的存在呢?佛曾講過,一個普通的人想要證明因果的存在是比較不容易的,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佛教講緣起現象,因緣和合。緣起是什麼呢?緣起就是有了因就肯定有果,內外所有的事物,都是緣起的現象,因緣的結果。比如說一個人殺生,這對於被殺的眾生是一個很大的傷害,此人造了這麼嚴重的業,哪能沒有果呢?如同在潮濕和溫暖的土壤裡隨便丟一粒種子,即使不管它也會發芽。同樣的,在世間的一切有為法中,沒有任何因是不結果的。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有些病人被醫生或有神通的人判定只能活一個月到兩三個月,結果病人通過行善,如放生或修長壽法,在兩三個月後,依然活著並且活得很好,當醫生再檢查時,發現病灶消失了,這種情況無論在藏地或漢地,甚至全世界都有發生,這既不是傳說也不是神話,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事實,由此可以證明:因果是存在的。

佛在某些經中,也通過下面的例子來證實過因果的存在:有些人一生無論怎樣努力也發不了財,他的經營操作並沒有問題,但終身受窮;有些人沒怎麼努力,卻一生榮華富貴;還有諸如健康不健康,長壽不長壽都是這樣。人們會認為這也許與環境有關,其實不是。例如,西藏歷史上有個國王為了讓窮人富起來,曾三次把西藏所有貴族的財產平分給老百姓,但是過了一段時間,情況又恢復原樣,窮人還是窮人,貴族依然是貴族,國王也就沒辦法了。那些富裕之人並不全是聰明和能幹的,那些不富有的人也並非愚蠢和懶惰,這多半也跟因果有關。當然,不是說這裡所指的富和窮全都是命中注定的,富了就不用去幹活,窮了也不必再努力,但從這些事件中,也基本上看得出因果的關係與規律。

《俱舍論》裡也講,有些父母造了很嚴重的罪業,他們的子女會感受到這個報應。如果父母造業、子女受報,豈不是與佛經所講的自作自受、不能被他人代受的說法相矛盾了嗎?《俱舍論》解釋說,這些子女本身就有那種惡因的存在,當父母造了大惡業後,由於他們與子女的密切關係,就促使子女的惡因提前成熟而感受果報。對此,古今中外有很多公案可以證明。通常來說,想要直接證明因果的存在是很難的,因為我們的肉眼無法看見前世的因和後世的果,但是用間接的方法,如上述的例子,就完全可以證明因果的相續存在。不要說輪迴是受因果的制約,就是涅槃和解脫也被它控制。所以,如果我們想解脫,就要種解脫的因,有了因就一定有果,這就是佛教的見解。

佛教的見解是緣起,緣起包含了許多內容,從名言諦來講,就是有因必有果。現今一切悲歡離合等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有各自的因,其中有一些因是我們可以看見的,有一些則是肉眼無法看見的,唯有特殊的人才可以全面知曉。有因必然有果,無因就不會有果。若渴求人天福報或快樂,就要去種快樂的因,快樂的因就是行善;若想避免痛苦和災難,就不要種痛苦的因,痛苦的因就是造惡。凡夫由於愚癡和無明,欲求快樂果卻反種痛苦因,比如時下許多人殺害各種動物,用牠們的血肉和生命換取自己的延年益壽,這豈不是完全的顛倒嗎?其餘的事情也都是這樣。

所以,如果凡夫對因果沒有一個正確的觀點和取捨,則所做的多半是錯誤的,由此而感受的,也將是他們意想不到也不願接受的苦果。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9/6/18 上午 09:24:04
--  

http://www.larong-chuling.com/pages/category5_4.htm

http://211.72.163.194/pdf/16_001-308.pdf

因 果 明 鏡 論

堪布益西彭措仁波切 著

第一章  總說業因果

第一節  誰是創造者

第二節  業的規律

一、自作自受

二、苦樂法則

三、因微果著

四、未作不遇

五、已作不失

第三節  心是業之源

一、萬行之源

二、禍福之根

第二章  世間業

第一節  十業道

第二節  十惡業

第三節  十善業

第四節  開示具力之門

一、田門

二、所依門

三、意樂門

四、事物門

五、串習門

第五節  定業與不定業

第六節  業的轉化

第七節  兩世之間

第三章  世間果報

第一節  異熟果

第二節  等流果

一、同行等流果

二、感受等流果

第三節  增上果

第四節  分說十惡業的果報

第五節  十善業果

一、總說十善

二、分說十善果報

第六節  圓滿人身

一、圓滿人身之異熟功德

二、圓滿人身之異熟果報

三、圓滿人身之異熟因緣

第四章  苦集滅道

第一節  安立四諦的次第

第二節  苦諦

一、人生之苦

二、三苦

三、六道之苦

第三節  集諦

一、煩惱

二、集業之理

三、死亡與重生

四、十二因緣

第四節  滅諦

第五節  道諦

一、入道資糧

二、正修入門

三、加行道

四、三聖道

五、三十七道品

第五章  大乘因果

第一節  圓滿的果位

第二節  大乘之因

一、殊勝方便

二、入大乘門

三、發菩提心

四、菩薩大行

第三節  色身與法身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9/6/18 上午 09:24:26
--  

http://www.larong-chuling.com/pages/category5_7.htm

http://211.72.163.194/pdf/32.pdf

因 果 的 奧 秘

堪布益西彭措仁波切 著

思維總業果──業果的四個道理

分別思惟十業道

抉擇業果──正顯示黑業

業之輕重差別

果報介紹

思惟白業果

顯示業的其餘差別

思惟特別業果

總示思已正行進止之理

四力淨修之理

深信業果之總結

《因果的奧秘》思考題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9/6/18 上午 09:26:18
--  

敬錄自《密勒日巴尊者傳》

尊者說完以後,希哇俄行者就啟稟尊者道:「您老人家在求法依師的時候,對於上師那樣的虔誠信從,忍耐受苦;得法以後,在山中那樣的精進修行,無論從哪一方面看來,都不是我們能夠做到的!我們都不敢再修這個法了,可是解脫不了煩惱輪迴,應該怎樣辦才好呢?」說完竟大聲痛哭起來。

尊者說:「你不要失望,我告訴你,只要你常常想到輪迴和三惡道的痛苦,那麼你的精進心和求法心就會自然生起的,凡是有心的人,聽了『因果法』既能相信,一定也能做到像我這樣精進修持的,如果對於佛法不能生起極深的信仰,僅了解一些道理,是沒有用處的。因為這樣就很難不為八風所動。所以學佛,第一要相信因果,那些對因果報應都不相信的人,嘴裡雖然談論些與聖理二量相合的空性,可是實際上也不過是說說而已,並沒有甚麼真實的價值。因為空性這件事,非常微妙,難解難信;如果對空性能生起決定的信解,那便一定可體會到空性並不離開因果,即因果而顯空性。因此對因果的取捨和去惡行善,一定格外注意,比一般人尤為謹慎。所以一切法的根本就是相信因果,努力行善去惡,這是學佛最要緊的事。

「我最初並不懂得空性,但是對於因果卻有堅定的信心;知道自己作了大惡業,將來會墮惡趣,所以心生恐怖。因此對上師的虔誠信服和修行的刻苦精進,都自然而然的辦到了。你們也應該同我一樣,獨自住在山中修持真言乘。如果能這樣做,我保證你們一定能夠解脫成就的!」

於是藏頓巴普提惹昨就啟稟尊者說道:「上師啊!您一定是大金剛持的化身,為度眾生才化現人世,示現這樣一個希有的事蹟,否則最少也是無量劫來修行佛道,已經登了不退轉地的一個大菩薩!您為了法,不惜身命的去修行,所作所為,處處表現出您是一位非凡的菩薩。像尊者這樣的苦行和忍耐,在我們這些凡夫弟子來說,不用說做不到,連想都不敢想!就是想要學,身體也受不了。所以上師您老人家一定是佛菩薩的化身,我們雖然不能像您那樣的修行,但是也都知道凡能夠見到上師及聞法的眾生,都能解脫輪迴,這是一定無疑的。能否請您告訴我們,您究竟是哪一個佛菩薩的化身?」

尊者答道:「我自己也不知道是誰的化身,最可能的恐怕還是三惡道的化身吧!你們以我為金剛持,當然會得到加持,可是你們以為我是化身,這對於我固然是淨信,然而對於法卻成了無比的大邪見!這是因為你們對於佛法的偉大果利不了解的緣故。譬如像我原來只是一個普通的凡夫,而且前半生還作了大惡業;為了相信因果業報,決心拋棄了今世的一切,一心修行,現在離開成佛的階段也可說是不太遙遠了。尤其是遇見一位條件具足的上師,能夠受到他的攝受。得到真言捷徑的心要口訣,和不為言詮所染,澈見本來面目的指示灌頂,依法修持,所以即身成佛是決無疑義的。如果此生只是造作惡業和五無間罪,那麼命終以後,一定馬上就會墮入無間地獄的,這就是不信因果和沒有精進修行的結果。如果由內心的深處,對因果的道理生起堅決的信心,怖畏惡道的苦痛和希求無上的佛果,那麼人人都可以和我一樣對上師有絕對的虔誠,在修行時有最大的努力和覺證。這是任何人都能夠辦得到的。你所說的什麼佛菩薩的化身,完全是因為對密宗未能確切了解。你們應多讀古德們的傳記,思維輪迴之理,要常常記取人身難得和壽命無常,而去努力修行!我曾不顧名聞和衣食發大勇猛,忍大痛苦,獨自住在無人的山中修行,因而獲得覺受和證解的功德。希望你們也學我一樣去好好修行。」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9/6/18 上午 09:28:33
--  

http://www.larong-chuling.com/pages/category5.htm

http://211.72.163.194/pdf/22.pdf

五 加 行 開 示 錄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 講授

入座與出座

外加行:

人身難得

壽命無常

輪迴過患

因果不虛

解脫利益與依止上師

內加行:

皈依

菩提心的修法

金剛薩埵修法 ─ 清淨罪障之殊勝道

曼茶羅修法 ─ 積累資糧之殊勝方便

上師瑜伽

附錄:

薩迦派三十七堆曼茶羅修法

大圓滿龍欽心髓內加行修法

前行念誦儀軌開顯解脫道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9/6/18 下午 12:59:33
--  

皈依、發心

桑吉秋當措記秋南拉  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

江秋瓦讀達呢佳素契  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達給津所吉畢所南記  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

卓拉潘契桑吉竹巴秀  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三遍

 

四無量心

森堅檀嘉迭瓦當迭威久當丹巴久記

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

讀盎當讀盎吉久當札瓦久記

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

讀盎美畢迭瓦當彌札瓦久記

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  我心怡悅

涅讓恰當尼當札威當紐拉內巴久記

願諸眾生遠離貪瞋之心  住平等捨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9/6/18 上午 01:00:32
--  

皈依、發心

桑吉秋當措秋拉  佛法賢聖眾

江秋瓦讀佳素契  菩提間皈依

攘賢敦呢Ra竹企  為廣成二利

江秋森呢界巴吉  發起菩提心

 

四無量心

森堅迭當丹久記  願有情具樂

讀盎袞當札瓦秀  願離一切苦

迭當達讀彌札興  恆常不離樂

丘袞釀尼多巴秀  證諸法平等

米滂巴造也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9/6/18 上午 01:07:02
--  

菩 提 心 的 修 法

2007年於杭州開示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講授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釀吉欽布奏旦涅密襄  大悲攝受具諍濁世剎

松內門蘭欽波盎嘉達  爾後發下五百廣大願

巴嘎達盎燦吐契密多  讚如白蓮聞名不退轉

敦巴突傑堅拉恰擦洛  恭敬頂禮本師大悲尊

上師瑜伽速賜加持

內欽日沃再愛香康素  自大聖境五台山

蔣華圖吉津拉意拉門  文殊加持入心間

晉美彭措夏拉所瓦迭  祈禱晉美彭措足

共究多巴頗瓦津吉洛  證悟意傳求加持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菩提心的修法若講廣一點,內容就比較多,但因為時間關係,我只是給大家略說。

大概在半年以前,我要求大家每天早上要觀菩提心,時間最少是半個小時,可是我當時比較忙,沒有詳細講怎麼樣觀修,很多人在這個問題上比較茫然。有些人早上起來之後,想一想「我今天要幫助眾生、利益眾生」就可以了,有些人觀到勝義菩提心的空性方面去了,這種現象最近比較多,所以我今天簡單介紹一下觀修方法。

一、觀修菩提心的必要性:

學過《入行論》等大乘論典的人都知道,在所有的修行當中,菩提心的地位舉足輕重。如果沒有修成菩提心,一切顯宗和密宗的修法功德不大,甚至很可能修偏了,所以首先一定要了解菩提心。

但光是了解還不夠,現在很多人對佛法只了解就滿足了,其實學佛法、信佛法、修佛法是不相同的。我們相信佛法,叫信佛法;字面上知道一點理論,這叫學佛法;不但是相信、知道,而且實際行動中真的去做,這叫修佛法。這幾個概念是完全不同的。比方說,我們首先不知道某個企業,後來通過各種方法,相信有這個企業的存在,這叫信;然後了解它的建築、規模、設施,這叫做學;最後掌握企業從開業到發展的整個狀況,自己在行動中去運作,就叫修。

有些人根本不信佛教;有些稍微信一點;有些信一點,也學一點,但從來沒有修過,實際上最關鍵的是什麼呢?就是要修佛法,將自己所了解的知識再三串習,再三修持。很多人字面上知道菩提心,剛才有些居士也背了《入行論》第一品,功德真是非常大,但你們修了沒有呢?沒有修的話,佛法的力量體現不出來。所以,信佛法不行,學佛法也不行,一定要修佛法,否則自己臨死時可能一點也用不上。有些人理論上講得天花亂墜,自相續卻與佛法背道而馳,原因是什麼呢?就是沒有修持。因此,我非常希望大家一定要修菩提心。

我們平時所修的法是大乘還是小乘,完全取決於是否有菩提心。我以前也提過多次,比如說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個詞上面不分大乘和小乘,以出離心來攝持,就成了小乘的念佛法門;以菩提心來攝持,就是大乘的念佛法門。在佛面前磕頭、供燈,也不分大乘和小乘,此善根成為什麼樣的善根,根本決定於自己的心態。譬如三個人今天在佛像前供燈、燒香、磕頭,一個人是為了今生的利益,求佛保佑家庭平安、生意興隆;一個人想自己獲得解脫;一個人是為了天下無邊的一切眾生而發願。表面上看來,三個都是供三盞燈、點三支香、磕三個頭,功德似乎一模一樣,可是由於不同的三種發心,相應就有了世間、小乘和大乘三種功德。所以,在修行過程中,每個人需要發菩提心。

藏傳佛教的大成就者恰美仁波切說過:「密宗的即生成就,是以菩提心為因,密宗的方便方法為緣。」可見,藏傳佛教的即生成就,離不開菩提心。同樣,漢傳佛教的淨土宗和禪宗,也離不開菩提心。釋迦牟尼佛三藏十二部經典中,離開菩提心的大乘法門,絕對是找不到的。不能說「正因為我是禪宗的,正因為我是淨土宗的,這個法肯定是大乘」,要知道,之所以說是大乘,必須以菩提心來攝持。故大家先要知道菩提心的重要性,知道了以後,自己才會願意去修。

二、觀修菩提心的方法:

具體怎麼樣修呢?這個竅訣非常多,無垢光尊者的《大圓滿心性休息》、巴珠仁波切的《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堪布阿瓊(巴珠仁波切的傳承弟子,大圓滿虹身成就者)的《大圓滿前行筆記》、恰美仁波切的《山法》及阿底峽尊者的教言中,都講到了修菩提心的竅訣。我今天將這幾個結合起來,大致給大家介紹一下。

菩提心,是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獲得無上佛果的一種發心。有人認為菩提心非常簡單,行住坐臥、吃飯走路,以利他心來攝持就成了菩提心;有人認為菩提心非常困難,只有等明心見性或證悟空性以後才可以生起。實際上,這兩個都是墮入一種極端。我們不能認為菩提心太簡單,隨便哪個凡夫人都能修得起來;也不能認為太難了,因為很多高僧大德都明確說過,即使沒有得到一地菩薩的境界,也可以產生菩提心,故大家應該對自己有信心。

1、菩提心的前行:四無量心 ()

你們早上起來之後,先要從四無量心開始修。所謂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捨。為什麼稱之為「無量」呢?因為修這四種心,功德無量,福報也無量,沒有大的心量,沒辦法修持,所以叫無量心。

本來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中,最初應該從慈心開始修,但是按照巴珠仁波切的竅訣,如果首先沒有修成捨心,那麼慈心與悲心就會偏墮一方,達不到完全清淨,所以最先要從捨心開始修。

所謂的捨無量心是指斷除對怨敵的瞋恨、對親友的貪愛而對一切眾生無有親疏的平等心。許多人對親人很關心,親人遇到一點麻煩,就全力以赴地去幫助,而怨敵如果遇到困難,不但不幫助,反而心裡樂滋滋的,大叫「活該」。有了這種心態,相續中有沒有真正的菩提心呢?沒有!

儘管凡夫人無法根除這種習氣,但起碼也要盡量去做,看到任何一個眾生遇到困難時,應當有幫助之心。對親友不要特別貪執,對怨敵也不要特別憎恨,這兩個若能完全平等,就叫做捨無量心。

正式觀修的時候,應該將親人觀在左側,怨敵觀在右側(這是堪布阿瓊的竅訣,與《前行》的觀想方法不同)。以普通人的習慣,如果敵人坐在這一邊,母親坐在那一邊,他會面朝母親而背向敵人,為什麼呢?因為他對敵人有意見,對母親有貪執。但在修菩提心時,一定要將這二者同等對待。因為眾生無始以來都當過自己的父母,這一點有豐富的教證和理證,噶當派的阿底峽尊者,在講七種教言的前三種──知母、念恩、報恩時,對此分析得相當透徹。

任何眾生都當過自己的父母,剛開始很多人有點想不通,覺得這是不可能的。其實在這個世間上,不可能的事情非常多,只要你通過再三辯論、再三思維,逐漸逐漸會接受的。若能明白眾生都當過自己的父母,那為何對怨敵有憎恨心呢?這都是未經觀察所造成的。事實上,眾生與自己的親疏關係不定,如今被當作親友的這些人,在以往的生生世世中,有許多都是曾加害過自己的仇人。

從前,國王赤松德贊(文殊菩薩的化身)的女兒蓮明公主,十七歲就突然離開了人世。國王見到蓮花生大師時,問道:「我這個公主也算是一個很有福報的人,因為她轉生為我的女兒,並有幸遇見了您等猶如真佛般的大智者,可是為什麼她的壽命如此之短呢?」

蓮花生大師回答說:「其實,你這位公主並不是因為福報而投生為你的女兒,而是她前世跟你有仇怨。往昔我們修建夏絨卡繡大塔時,蓮明公主在那時為一隻毒蜂,它叮在你的肩上,你無意之中把它打死了,正是由於當時的命債,它才轉生為你的女兒。」

同理,我們現在恨之入骨的怨敵,甚至隨意殺害的旁生,往昔也曾經做過自己的父母。淨宗十一祖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中講過一個事實:南京有個養驢的人家,主婦生下一個兒子,不久即去世,死後墮入畜道為驢,且轉生於原來家中。多年後的一日,其子令驢背糧食回家,由於驢已衰老,行走極為緩慢,遂遭鞭子狠狠抽打,直至皮破出血。這天晚上,驢托夢給兒子說:「你不要這樣狠心打我,我就是你的生身母親,因過去偷你父親四兩銀子,今生變驢來還債。現在債已還清,我也已經脫苦,所以才能托夢於你。」兒子從夢中驚醒,非常後悔,從此善待此驢,不再使用。

還有一則故事說:從前有個屠夫,買了一頭大肥豬,想把這頭豬牽去宰殺。說來也奇怪,不但自己牽它不動,就是請很多人去牽,它也紋絲不動。大家正在無計可施時,文殊菩薩示現一個普通人對屠夫說:「你如此勞心費力也無濟於事,不如讓我來試試。」屠夫聽了很歡喜,以為這個人力大無比。豈料此人並不去牽它,只是輕輕呼喚它的名字,豬就欣然移動身軀,隨之而去。這時,那個屠夫卻放下屠刀,泫然而泣,因他聽到的名字不是別人,正是他已去世的父親。

漢傳佛教也好,藏傳佛教也好,都承認一切眾生當過父母,包括自己的怨敵和所殺害的眾生。我們沒有宿命通,並不能現見這一點,但是通過學習,應該對親人不生貪心,對怨敵不生瞋心,這兩個基本上平起平坐時,捨無量心就修出來了。

其實,我們執著的範圍是可以擴大的。打個比方說,兩隊進行比賽時,如果是家庭與家庭之間,我會希望我這一家要贏;如果是村子與村子之間,我就想我們村要贏;如果是杭州與北京比賽,那麼我所執就在杭州上了;如果中國與美國比賽,執著的範圍會進一步擴大……因此,執著是虛幻無實的,如果真正去觀察,敵人也是我的,父母也是我的,道理上完全可以打平。到了這樣的境界時,看見敵人不會有害心,看見親人不會有貪著,貪瞋的對境都是平等的。

當然,開始修會有一定的困難,但若修了一兩個月,明顯的效果就可以出來了。

然後修悲無量心悲無量心是願三界輪迴的所有眾生,全部都離開痛苦。我剛才也講了,一切眾生都當過父母,知道這一點叫「知母」;其次要憶念恩德,他們當父母時,賜予我身體和生命,給予我財產及學習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機會,所以父母的恩德非常大,我一定要「念恩」;了知上述道理後,最後的結論是什麼呢?就是要「報恩」

報答恩德,對我們佛教徒來講非常重要。有些人認為出家就是不孝,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從佛傳中也可以看出,釋迦牟尼佛對父母非常感恩,與世人不同的是,佛的報恩方式更勝一籌。佛陀當年證道之後,曾回迦毗羅衛國為父親宣說佛法,並上三十三天為母說法。淨飯王圓寂時,阿難以佛的堂弟身份,請求為伯父扶棺;羅睺羅以淨飯王的長孫身份,要求為祖父扶棺。佛陀對兩人的請求予以婉拒,說:「你們的孝行非常可嘉,然而為給末法時代的眾生示範,今日必須由我親為父王扶棺,以免一般人以為出家不問父母之事。」結果佛陀親扶靈柩,步行直到火葬之處。

在漢傳佛教中,順治皇帝的國師玉琳國師,就曾接母親到寺中侍養。他將別人供養自己的錢分作五份:一份供佛,一份印法本,一份奉養母親,一份自己受用,一份與眾結緣。黃檗禪師說過:「一子出家,九族生天,若不生天,諸佛妄言。」這樣的行孝,一般人以為不孝,殊不知這才是真正的大孝。

修悲無量心時,不用觀旁邊的怨敵和父母,只需以母親為所緣境,唯一對她觀修,然後慢慢推至沒有關係的眾生、自己的怨敵,範圍擴大到一個國家、兩個國家……最後對一切眾生普遍觀修。這樣,悲心自然可以生得起來。

悲心和慈心的修法,也可通過呼吸修持自他交換。即觀想眾生的痛苦、惡業、不愉快,以氣體的形狀吸入自己身體,自己代受三界眾生的一切痛苦,這是悲無量心;觀想自己的快樂、善業、福報等,以氣體的形狀呼出,融入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快樂,這是慈無量心。

其實這個很簡單,如果短暫的時間中一直這樣修,功德是非常大的。有了慈心,邪魔外道也不能摧毀,堪為世間的應供處;有了悲心,一切佛法的根本就具足了。因此,你們修菩提心實在困難的話,可通過這種方式來先修慈悲心。

2、菩提心的正行

四無量心若修得好,修菩提心就不會太難。前面的修法若沒有成功,即使你遇到一個眾生或者緣所有眾生的總相,暫時生起一點菩提心,但遇到關係不好的人或其他旁生時,以菩提心來對待是很困難的。

有些人雖然發了菩提心,可是實際行動中,自己的母親生病了,馬上把她送到醫院,錢全部拿出來付醫藥費;而素不相識的人生病了,一分錢都捨不得花;怨恨的敵人生病了,那就更不用說了。這就是因為捨無量心沒有修好,如果修好了,縱然你沒有得到一地菩薩的果位,徹頭徹尾是個凡夫人,但在你的修行境界中,父母跟其他眾生也不會有任何差別。

所以,大家不要認為自己境界很高。有些人稍微學一點佛,就整天講神通、開天眼,「我看到這個,我看到那個」,經常都是說這些,沒有必要!我們的境界真的很低,看見一個可憐的眾生時,只是會想「他多可憐啊」,根本不會像對待母親那樣去幫助,因此我們離大乘還差得非常遠。當然,也不要把佛教看成是神話,覺得「像我這樣的人永遠也修不成,永遠也沒有機會」,不要這樣歧視自己,只要肯下功夫,每個人都有殊勝的因緣。

修菩提心之前,打好四無量心的基礎很重要,修的時候還要具備兩個條件:願眾生離開痛苦、願眾生獲得佛果。光是看眾生很可憐,想要幫助他,是不是菩提心也不好說,因為菩提心必須要「緣佛果」。什麼叫緣佛果呢?就是願眾生獲得佛的果位,遠離三界的所有痛苦,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自己心甘情願做任何事情。

佛陀在《教王經》中,將菩提心的學處講得非常清楚,經云:「對自他一切善根進行隨喜,之後迴向發願,是願菩提心的學處;盡心盡力地行持六度萬行,是行菩提心的學處。」因此,大家不要認為自己境界很高,我們不要說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也修得不好。但即便如此,還是要修,哪怕修十分鐘,功德也是不可思議。有些人每天早上起來時,什麼都不觀想,光閉著眼是沒有用的。現在初學者最需要的是修自他交換和知母念恩等教言,若能反反覆覆修持,菩提心肯定會生起來的!

希望你們以後每天至少要修一修菩提心。其實這沒什麼不會修的,通過呼吸來修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七八十歲的老菩薩都能做到,而這種功德,是任何一種功德都比不上的。現在的佛教界中,有些人對神通很感興趣,一提到菩提心就不太重視。這種做法不太好。以前的大天比丘有八大共同成就,天眼等統統具足,正因為具足這些,最後他造的業也非常可怕。所以,大家不要希求外相上的東西,應該在心地上下一番功夫。

如果有了菩提心,罪業再大也可以消除;如果沒有菩提心,怎麼樣懺悔也收效甚微。恰美仁波切有個比喻說,鐵丸子雖然很小很小,但放在水裡會沉下去,同樣,若沒有菩提心攝持,罪業儘管微不足道,卻可以讓你墮落惡趣。空心的鐵管雖然很大很大,但放在水裡會浮起來,同樣,儘管你造的業非常可怕,可是若有菩提心,那麼不會墮下去。這是非常好的一個比喻。

你們大城市裡的人,不管是吃肉也好、殺生也好,從小到現在可能造了很多惡業,現在沒有懺悔的話,未來的命運如何非常難說。因果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簡單,無論你信不信,只要播下了種子,果肯定會出現的,只不過自己不發現而已。如果你因不發現就隨便造業,這是非常愚癡的行為。大家得到了這麼好的人身,遇到了這麼殊勝的佛法,應以菩提心來攝持修行,倘若錯失良機,的的確確非常可惜!

我經常發自內心地想:「今生幸好遇到了法王如意寶這樣真正指示解脫道路的上師,同時又遇到了這麼好的正法,否則在茫茫人海中,假如遇到一些邪知識和邪法,自心很可能隨外境而轉,結果陷得越來越深,最後不可救藥。」

你們遇到佛法也很不容易,千萬不要浪費人身,一定要學習佛法、行持善法。尤其在行持善法時,切忌追求表面形象,理應切實地觀想佛陀、修菩提心。哪怕只修五分鐘的菩提心,形象上的功德也不及其萬分之一。菩提心的功德誰都了知,但如果沒有觀想、沒有行持,對自己也不會有絲毫利益。

菩提心的具體修法,《大圓滿前行》、《心性休息三處三善引導文》當中也有。沒有什麼不會的,一定能修得起來。做任何事情剛開始都會有困難,比如修一間房子,挖地基、搞設計,很多方面非常麻煩,但是打好基礎之後,進展就會比較順利。同樣,任何修行在起步時,心態還沒有調整過來,要進入另一個世界,很多人覺得困難重重,但只要真正去修,就不會有那麼大困難。

我們學哪個教派都一樣,凡是釋迦牟尼佛的法教,都要先發菩提心,中間積累資糧,最後成就佛果。宗派方面是不分的,不要認為「我是這個上師的弟子,我是學那個教派的,可能不需要修菩提心」。自己欺騙自己是沒有用的,別人欺騙你也沒辦法,但若自己欺騙自己,這個世界上誰會救你呢?

你們現在有殊勝的緣分,還是要多學一點,認認真真去修菩提心,不然會像遇到如意寶卻沒有使用一樣,非常遺憾。但願大家能生起真實無偽的世俗菩提心,繼續努力之後,一旦生起了遠離一切戲論的勝義菩提心,那個時候,度化眾生的事業自然而然會興盛的。

 

附:

問:通過呼吸修自他交換,我有一個顧慮:很多大德因發菩提心代眾生受苦,身體變得比較差,我們會不會也變成這樣?

師言:肯定不會的。很多大德身體不好,也不一定是菩提心觀得太多了。菩提心的力量和功德非常大,而且這種呼吸法,是一種竅訣性的修法。

退一步說,即使你身體不好,作為發了菩提心的人,只要能減輕眾生的痛苦和惡業,我們應該心甘情願代受,身體不好也可以。

但實際上,因為你觀得太多,以致身體爬不起來了,不會有這種狀況!

 

問:如果身體不好,請上師加持,上師會不會痛呢?

師言:上師肯定不會痛的,因為上師沒有造惡業。

每個人所得的病,一種是前世殺害眾生的果報,還有一種是今生中偶爾四大不調。上師一加持,病就跑到上師身上,這種現象應該沒有。不然的話,我們去醫院讓醫生治療,病全部跑到醫生身上,那所有的醫生都不敢看病了。

作為上師,他是祈求三寶的加持,讓你遠離相續中的邪魔干擾或四大不調。有些通過加持可以去掉,而有些因前世殺害眾生,今生必須通過身體的痛苦來償還,上師作了加持也不一定馬上見效。但不管怎麼樣,給上師不會添麻煩的,盡量讓他加持吧!

問:既然如此,為什麼《大圓滿前行》中說,有位上師能代狗受挨打之苦?

師言:是啊,這個有點嚴重啊!(眾笑)

在我們藏傳佛教中,修菩提心的時候,確實有將眾生痛苦自己代受的竅訣。《前行》中也講過,阿底峽尊者的上師仁慈瑜伽,可以把狗的痛苦自己代受。有這方面能力的話,他自己會不會特別痛呢?在顯現上,他可能會說「啊喲喲,很痛啊」,實際上有了這樣的能力,就不會痛。這一點,看過《釋迦牟尼佛廣傳》便會清楚。

接受別人的痛苦,對有能力的上師而言,是非常輕易的事情,只不過是將眾生的痛苦歸為己有,這也是諸佛菩薩在修道中的一種現象。因此,上師顯現上可能會痛,但不會有麻煩的。

 

問:四無量心本是獲得梵天果位的因,但現在看來,它是菩提心的前行,是成佛的因。這個界限是怎麼分的?

師言:四無量心也叫「四梵住」,這在《俱舍論》中講得比較廣。梵天認為三界輪迴的眾生都是他的子女,而我們發大乘菩提心時,也是觀所有眾生為自己的父母,這個地方有相似之處。但是按照小乘的觀點,梵天並沒有讓眾生獲得佛果的心態。因此,二者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梵天所緣的眾生是無量無邊的,因為他當時認為三界眾生是自己的子女,故希望他們都獲得快樂,這樣的發心還是有一定功德。但真正的菩提心已經超出了四梵住,儘管她也有四無量心,但與四梵住不同的就是──願一切眾生獲得佛果。

 

註:四無量心若想廣修,則慈、悲、喜、捨都要修;若想略一些,可只修慈心和悲心;若想最略,只修悲心即可,其他的已包含其中。此處只講了捨心和悲心的修法,修慈心、喜心的竅訣,可參閱《大圓滿前行》或《大圓滿心性休息》。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9/6/18 上午 01:08:40
--  

http://www.zhibeifw.com/book/sdj/sdj-xm2.htm

http://www.larong-chuling.com/pages/category5_2.htm

http://211.72.163.194/pdf/06.pdf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

普賢上師言教

巴珠仁波切 著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譯

 

法 王 序

大圓滿龍欽寧體是集廣大班智達派《龍欽七寶藏》及甚深古薩里派《四心滴》二者之密意於一體、即生可獲得金剛持果位之甚深正法。

此《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不僅完全包括了三士道次第,而且具有殊勝竅訣要點。因此,諸欲解脫者必須實修。尤其是當今時代許多人不經過前行修煉,卻首先高攀大手印、大圓滿等正行法,以致正法與補特伽羅背道而馳。所以,諸位首先唯一實修此前行至為重要。

此深法攝集了藏地興盛的薩迦、格魯、噶舉、寧瑪派的引導文及廣弘於漢地的淨土、華嚴、禪宗等一切顯密修要,並且具有持明傳承殊勝之加持。祈請三根本、護法神賜予如理修行此法之具緣者加持並普降成就甘露妙雨。

本法傳承︰巴珠仁波切傳與樂喜堪布公美,彼傳給喇嘛羅珠仁波切,大恩上師羅珠仁波切傳與我。

對於此次譯成漢文、校訂並傳講,本人由衷隨喜。同時,祝願弘法利生事業吉祥圓滿!

          釋迦比丘晉美彭措勇列致

於藏曆鐵龍年神變月初三自壽六十八歲之際

               公元二○○○年二月八日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9/6/18 上午 01:16:45
--  

http://www.zhibeifw.com/book/sdj/sdj-xm26.htm

http://www.larong-chuling.com/pages/category5_8.htm

http://211.72.163.194/pdf/39.pdf

前 行 備 忘 錄

堪布阿瓊仁波切 著

索達吉堪布 譯

總說要義

共同外前行

  暇滿難得

  壽命無常

  輪迴過患

  業因果

  解脫利益

  依止善知識

不共內前行

  皈依

  發殊勝菩提心

  念修金剛薩埵

  積累資糧

  革薩里積資

  上師瑜伽

往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