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戒殺護生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24) ---- 勸誡放生 ─ 慈誠羅珠堪布、益西彭措堪布、索達吉堪布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4&id=16337)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9/2/28 上午 04:56:00 -- 勸誡放生 ─ 慈誠羅珠堪布、益西彭措堪布、索達吉堪布 勸 誡 放 生 某某惠鑒: 曾經在我等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的大悲心與大願力的加持下,我們多年以來一直不遺餘力地提倡戒殺放生、斷葷食素這一廣大善舉,各方善男信女也大力支持並付諸實踐,這一點使我們感到由衷的欣慰。 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利欲薰心、貪得無厭似乎在現代人的身上體現得更為淋漓盡致,如今殺生的手段越來越令人慘不忍睹,殺生的數量越來越使人觸目驚心。你想想,每一天死在屠刀下的眾生有多少?恐怕難以計數吧。它們為什麼遭到這樣的殘害,其實只不過是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虛榮之心與求財之念罷了。我們不難看出,荼毒生靈的暴虐行為正在漸漸吞噬著人類原本應有的善良與慈悲。 作為人,誰都知道最為珍貴的莫過於自己的生命,實際上不單單是人,對於每一個有生命的眾生來說,一切的一切中最為珍愛的均是自己的性命。不僅僅人們貪生怕死,動物也是一樣,如果你能挽回它們的生命,那麼對你的救命之恩,它們同樣也會感激不盡的。正因為對所有生靈來說,生命都是位居第一,所以放生的功德也是首屈一指,如《大智度論》中說:「諸罪惡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 身為佛教徒,隨行佛陀的大慈大悲,愛護眾生、救護眾生是我們義不容辭、責無旁貸的神聖使命。再者說,從無始以來流轉輪迴的過程中,每一個有情都當過我們的父母親,他們這樣無辜遭殺,我們於心何忍?換個角度,暫且不說以前的生生世世,就是今生今世我們每個人有意無意中殺害的生靈也不在少數,要想使這些殺業得以清淨,放生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幾元錢對於一名普通人來說並不一定能派上什麼用場,可是如果你能用來放生,最起碼也可以救回幾個眾生的性命。當然,讓所有屠場中的眾生都免於一死,對誰來說都是無能為力的,但只要我們盡己所能,也就不失大乘行人的本色。 我們非常非常希望諸位信士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盡心盡力地投入到放生這一利己利他的偉大善行中來。並且,提醒大家在放生活動中要以菩提心來攝持。 假設你由於本地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等等有許多不便之處而無法實現放生的願望,那麼我們仍舊一如既往地代放牛羊魚鳥等,放生結束時統一作迴向,我們保證始終如一地做到專款專用,而且收到匯款後立即回信。請你在匯款時一定要注明「放生專用款」。如果打在卡上,則無回信。 最後,祈願天邊無際的芸芸眾生暫時擺脫命難、各得其樂,究竟同抵無生無死的大樂寶洲。 慈誠羅珠、益西彭措、索達吉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9/2/28 上午 05:04:04 -- http://www.zhibeifw.com/life.htm 索達吉堪布放生帳號: 農行,索朗達吉 9559984121466849619 慈誠羅珠堪布放生帳號: 農行,慈誠羅珠 9559984121466857414 (放犛牛款) 9559984121466832417 (放其他眾生)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9/2/28 上午 05:16:06 -- 敬錄自 智誠法師、秋吉彭措 著 ─《般若鋒兮金剛燄》 當前,國內寧瑪派的許多著名道場,如衛藏敏珠林、多傑札,康區的白玉、噶陀、佐欽、智欽等寺院,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復,傳統的聞思修行亦日趨完善。海內外眾多高僧大德為了振興前譯聖教忘我操勞,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敦珠法王、貝諾法王、頂果欽哲仁波切、多智欽(多珠千)仁波切、堪布門色仁波切、阿秋喇嘛等等,皆是有口皆碑的弘教大德。其中,最讓人感念欽仰的,當推名震寰宇的至尊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仁波切。 法王如意寶前世為伏藏大師列繞朗巴尊者,曾被迎請至拉薩為第十三世達賴喇嘛、第十五世大寶法王噶瑪巴、薩迦法王、多哲仁波切等大德傳授灌頂、講授竅訣。此世應蓮師之授記,於西元一九三三年藏曆一月(即釋迦牟尼佛降伏外道六師之神變月佳節)初三吉祥日再現人間,繼續成辦利生大業。至尊上師早年在四川石渠縣托嘎仁波切等大德座前修學多年,圓滿了一切如海般的教證功德,其後經歷了各種不平常的歷史時期,韜光養晦,隨緣無變。迨至西元一九八零年,勝緣會集,乃於第一世敦珠法王之修道聖地(當時有十三位弟子於此獲得虹身成就)──四川省色達縣喇榮山谷中,正式創建了著名的五明佛學院,高擎正法寶幢,數十年如一日地精勤培育有緣學人。在上師法王巍巍功德和蓋世英名的感召下,一時英才薈萃,清淨的聞思修行全面展開,學院迅速發展壯大。多年來,至尊上師法王如意寶精心培育了數以萬計的賢善徒眾,其中嚴淨戒律、學修優異、堪為人天師表的堪布就有三百多位。法王如意寶還多次赴海內外闡揚正法,在漢地、印度、歐美、東南亞等許多地方留下美妙法音,度化了無量眾生。學修精嚴的「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亦由此名聞遐邇,成為當代正法的象徵和解脫的源泉。 建院伊始,怙主法王便極其注重律學,不但在學院內部大力提倡、嚴格要求,還應第十世班禪大師之請,於一九八五年率眾巡行多康各地,對戒律鬆弛、僧規不整的現象進行嚴肅整頓,使得藏傳佛教在新時代復興之初,就及時遠離了不應有的過患,走上健康發展的坦途。 至尊上師法王如意寶慈悲教誡弟子應在清淨戒律的基礎上,認真聞思如來經教,並且捨棄現世希欲、一心投入顯密正法──特別是無上光明大圓滿的修持。本著無邊悲願,上師法王還率先在藏地乃至全中國,不遺餘力地提倡放生護生,以及念修金剛薩埵以懺除罪障,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末世的不祥戾氣和眾生的苦難。在這同時,法王如意寶十分重視淨土法門的弘揚,極力讚歎阿彌陀佛和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功德,感化了數十萬計的四眾弟子至心皈投大悲彌陀聖尊,積極持誦心咒聖號,猛厲發願往生。 在晚年身罹疾病的情況下,法王如意寶仍然置個人安危於度外,抱病堅持講授佛法,慈悲教誨徒眾,為如來聖教鞠躬盡瘁。沒有大恩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的出世弘法,當代藏傳佛教的復興不會如此喜人,一切親領過法王如意寶慈誨和加持的弟眾們的生命軌跡,也將完全不堪設想。 在大恩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身邊幸福地聆受甘露法音的日子,透過晶瑩的淚花,彷彿就在眼前……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9/2/28 上午 05:19:09 --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簡介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一九六二年出生於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爐霍縣下羅科瑪鄉。與生即俱對三寶不退之信心,以及對眾生猛烈之悲心。 一九八四年,捨俗出家,於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依止大恩根本上師如意寶 晉美彭措法王,潛研教理,勤苦修持。後通過講論、辯論、著論成為學院大堪布。 二十多年來,對藏漢學法弟子未嘗間斷地傳講顯密經論、竅訣。尤其於一九八七年隨法王朝拜五台文殊聖地後,有感於內地聖教衰微,邪外猖獗,遂立志弘揚密乘於漢土。二十幾年來,至勤至精,日不缺講,夜不乏譯,就這樣藏傳古德大論之漢譯文一本接一本問世,令漢族四眾弟子欣喜雀躍承飲法雨甘露。於翻譯經論的同時,為了釐清種種錯誤混淆的知見,堪仁波切又著作了許多啟迪信眾的精短論文。如今弟子們自己集結其譯作,總名《顯密寶庫》;著作總名《妙法寶庫》。 堪仁波切是法王任命的漢族四眾弟子的主要傳法上師。喇榮顯密國際學經會,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現有眾多常住漢族四眾弟子。在堪仁波切的精心安排下,次第學修顯密經論。為了令弟子們能安住道場,專心學修,堪仁波切又費心張羅弟子們的生活費,從學習到生活,無不關懷照料。數年來,堪仁波切以其悲願,培養造就了眾多具正知見、持清淨戒的僧才,其中於教於證,均不乏佼佼者。 堪仁波切平日不苟言笑,甚至時而現忿怒相,不留情面地直指弟子之錯誤,然而他真切猛厲之悲心,以及母憐獨子般的慈愛關懷,令座下弟子由衷敬畏愛戴。 若非乘願而來的菩薩,誰能發如此的悲弘誓願,誰有如此堅固的耐心,能夠數年來始終如一,不眠不休的傳講、翻譯、著作,將身心全然奉獻給上師、三寶、眾生!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09/2/28 上午 05:19:40 --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簡介 慈誠羅珠仁波切,一九六二年生於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爐霍縣,自幼即展現悲智之宿性。成年後,毅然放下俗緣羈絆,於當今多康地區之佛法重鎮──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出家。二十多年來隨侍法王如意寶 晉美彭措上師座下,潛心深入經藏,以宿慧故,於短時間內即無礙地融貫顯密經教,成就聞思修三慧。其於戒定慧三學方面,亦成為年輕一輩堪布中之佼佼者,為承續法王晉美彭措佛行事業之主要法嗣,現任五明佛學院的監院兼羯磨師。 堪仁波切自入學院,二十年如一日,始終精進於聞思修,過著極其簡樸,少欲知足的生活。平時一直於學院中擔任教學重任,培養出為數眾多的僧才。近幾年來,每於夏天抽空前往各處放生,藏地牧區的牛、羊,漢地各城市待宰的水族類,廣行無畏施,發願令一切眾生往生極樂淨土,並極力宣導殺生的罪業及放生之功德,同時勸導世人戒殺放生。又利用放生期間,隨機給予信徒開示。 堪仁波切雖持戒嚴謹,然其行止卻灑脫自在,大比丘風範自然流露。稟性溫和,凡事謙沖自牧,甘處卑下,不居高位。其心極其寂靜,不喜言說,然於傳法時卻旁徵博引,侃侃而談,隨順聽者根基,深入淺出地開演,不時展現如海般的智慧。無論來者身份地位之高下,一律平等看待;無論來者如何剛強難調,始終維持一貫的溫厚。他就這樣靜靜地,間或點綴以發人深省的幽默,諄諄善誘著每一個具緣眾生。誠屬此末法時代,悲智圓滿堪為依止的大善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