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3)
----  [轉貼]大乘佛法的根本要義是般若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1248)

--  作者:am
--  發表時間:2006/9/16 上午 09:22:59
--  [轉貼]大乘佛法的根本要義是般若

大乘佛法的根本要義是般若

胡春業

美佛慧訊第90期

  本師釋迦如來,說法四十九年,不惜藉著種種方便,為諸眾生宣說法要,使開道眼,悟入佛之知見。入佛之見,既是入如來圓融無礙大乘般若真實理性也。摩訶演義,無量無邊,機教雖有變更,所說無非般若。般若波羅密多,實為大乘佛法之心髓和標幟。它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如是而般若行,唯有大乘而能異此。只有乘著般若的法船,航行於大乘的教海,以求一切智智的如意寶,才不會墮入二乘而證得佛果。故曰般若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等等咒,是一切咒王,能除一切苦厄,無有法門而能超此。其廣大的體量,玄微的本性,神妙的威德,無不於佛法中顯出般若的重要。《般若理趣經》云:「般若波羅密多無量故,一切如來無量;般若波羅密多無邊故,一切如來無邊;一切法一性故,般若波羅蜜多一性;一切法究竟故,般若波羅密多究竟。」

  般若為諸佛之母,諸佛由般若而生,佛法的根本就在般若。般若是佛法的眼目,如果沒有這雙慧眼,一切佛法都將變成世法,世法與佛法亦無從區別;如果沒有這雙慧眼的智慧觀照,學佛人將無法由信而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證,循著修行的正路而證入諸法實相。諸法實相正因著這般若大智慧而顯示。《大智度論》說:般若為導,五度為伴;若無般若,五度如盲。般若法門,是大乘佛法最高智慧成就的法門,學大乘佛法非修般若不可。

  何者是般若?勝義諦中不可說,勝義諦言的中道實相乃般若不可思議境;約世俗諦:以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菩薩般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用觀照般若照見五蘊皆空。思維諸法無我、無所、寂靜,遠離、無生、滅、染、淨、空、無相、無願。菩薩直入實相般若,體認一切法無自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菩提心印大乘一實相印,因而能發揮般若的本來大用,修行六度,以方便善度眾生,度一切苦厄。而無有能行、所行、行處、行時及由此行可得。觀一切法,而於諸法都無所見,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般若,方便不二,是為菩薩般若。依法相明,以有漏無漏善慧為體。能觀察體,是般若體性,為空。無少可得,是般若行相,為無相,無願,無作因作起,於思故捨作稱願,是般若其用。般若是體,方便是用;般若是慧,方便是權慧,不二而二,二而不二,這包括菩薩二道的般若,才是大乘根本的般若要義。由於般若甚深,難信理解。誰於此生能一念清淨信,且信解行證般若,直下承當,所獲福德乃不可稱計思議。

  般若有空不空兩面,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謂為空不空。諸法的空相是般若的智體。從破除我執的謬見而顯其為空的,為我空般若;從破除法執的謬見而顯其為空的,為法空般若。能空我空法,了知諸法緣起性空,完全由於般若妙智。

  大乘佛法諸宗,莫不以般若為其心髓,為其根本要義。般若雖是不可言說,不可思議。歷來祖師,各宗各派,又不能不勉強「指月」地巧譬善喻而說。般若在大乘諸宗中,已成為各自核心的宗義神髓。

  例如:法相宗是從法相上說般若之不空。有相必有性,性便是般若。且本宗根本的修法,即在「五重唯識觀」,這「五重唯識觀」的第五重是遣相證性,可知證性為法相宗最後之目的,所謂證性者,即證般若也。又況本宗根本的證入,即在「二轉」,「四智」上,所謂「六七因地轉,五八果上圓」,第六識與第七識從因上初地見道位轉成妙觀察智與成平等性智,經此一轉,便得著「無分別智」。又當十地究竟位上,轉前五識成所作智,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經此二轉,便得著「後得智」。所謂「智」者,不也就是般若嗎?本宗的開山祖師玄奘三藏,曾譯成《大般若經》六百卷,將般若的經典集為其大成。可知奘師在教義上十分尊重般若,才會如此。

  三論宗從法性上說般若之空。三論所明,不過是四重二諦,無礙正觀。此宗大意,以破邪顯正二門為軌,論雖有三,義唯二轍:破邪則下救沈淪,顯正則上弘大法。破邪者總破一切有所得見,不出四見。一破外道實我之邪見;二破毗曇實有之執見;三折成實偏空之情見;四摧有所得大乘見解。內外盡破,大小遍折,啻有所得,通皆遣破。破邪之外,無別顯正,破邪已盡,無有所得,所得既無,言慮無寄。破邪顯正,顯正之義,至道玄極,言論不及。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非非有非無,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湛湛無寄,寥寥絕據,不知何以而名,強名顯正。由此可見,三論宗的宗義精髓,處處都顯示著般若的境界。

  天台宗之三諦圓融,一念三千,是從理上說般若之空不空。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無自他之形相。但以眾生妄想,不自證得,莫之能返,於是立一心三觀,破三惑,證三智,成三德。空觀者,破見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觀者,破塵沙惑,證道種智,成解脫德;中觀者,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成法身德。三觀由般若而起,三惑由般若而破,三智由般若而分,三德由般若而顯,絕生佛之假名,無自他之形相,正是「般若的甚深境界」:在真如平等的實相解脫的一真法界中,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天台宗實是以般若為根本。本宗以《法華》為宗骨,《大乘玄論》中有云:「一乘之中,般若最勝,故法華經名般若波羅密」。三諦圓融的妙理,一心三觀及一念三千的觀法,均立足在不可思議境的般若上。一念觀其實相,即空即假即中。大乘的涅槃,必須三德具足。般若者,菩薩既斷所知障而入佛地,覺心微妙,無境不照;解脫者,菩薩既脫變易生死而入佛地,真體超絕,無果不盡;法身者,菩薩既為一切功德依而入佛地,自性清淨,無漏不除;涅槃就是無為般若,法身以般若為因,解脫即是般若之用。通因及果,而攝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華嚴宗所獨有的教義,以法界為緣起而演為十玄六相,三種法界,從般若不空的一面,說一切法的法相而歸於般若,從事上說般若之空不空。華嚴「一乘圓教」的法界觀,由法藏立十玄門與六相義,論證法界緣起的圓融無礙,重重無盡,自在相即,無礙溶融,乃至因陀羅無窮理事等。法藏將般若中觀之空,涅槃佛性學說的佛性與法相唯識學說的阿賴耶識等摻和在一起,運用《大乘起信論》中的一心二門和不變隨緣的思想,對華嚴宗的以法界為中心的教義體系作了全面而富有特色的論證,十玄列十門是說一切法的性。以示一切差別的現象,本無差別可得。就其體言,莫不「相即」;就其用言,莫不「相入」。因其相即相入,空間上的差別打破,於是處處見著「具足」;因其相即相入,時間上的差別也打破,於是處處見著「同時」。「同時具足相應門」的妙理是一心法界(體極)的無心境界無間斷處在「心智契合」的「真行」境地,一時俱破時間空間次第,圓寂智明,使心無時無處莫不相應周遍。這也是十玄門的總義,也是般若的甚深境界。六相是言一切法的相及關係不出六相。從六相而觀,也可見一切法的不二。所謂別相,異相,壞相與總相、同相、成相,在法界緣起中,為總體的事物(真如、理)與作為部分的事物(萬法、事),若就圓融門而說,仍是一個平等,是在平等中見差別,差別中見平等,是互為顯理,互相作用,亦是相即相入,圓融無礙。行施無礙圓融,圓融不礙行施,這便是六相的精義,也是般若的甚深境界,總之,十玄依般若而說一切法的性,開顯淨盡;六相依般若而說一切法的相,也開顯淨盡。故賢首一系,獨衍成華嚴宗派。

  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而禪的特質及其精髓在於般若。禪宗之拈花一笑,從空不空的事上證金剛般若之空,是祖師禪。其宗義如《大智度論》上說:「禪是般若波羅密多依止處,依是禪,般若波羅密多自然而生。如經中說,一心觀定,能見諸法實相」。祖師禪不立文字,不借言教,迴絕言思,直指心源,頓同佛體,言慮無寄,一超直入。直入何處?直入般若。契於大乘的一實相印。當體透露而直趣於諸法的實相:非空非有,非色非心,頓絕百非,橫超四句,離言說相,離心緣相,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之。祖師的西來意,亦是以般若為根本,為佛之心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般若之空而不空之真空,不空而空之妙有,甚深緣起。祖師禪是從心的本體上修,是從「觀而不觀,不觀而觀」上以求觀心明朗猛利,大明空覺而成正遍智,即心成智,即般若也。般若性相無礙,橫遍十方,豎窮三際,迴脫根塵,為禪之心髓。禪就是般若,般若就是禪,禪宗五家七派,宗義都離不開般若。禪宗修行,證悟,也須依著般若。

  真言宗之兩部不二,從空不空的事上證理趣般若之不空,為秘密禪。由般若理趣演出的兩部大法是二而不二。胎藏界即實相般若,金剛界即觀照般若。其神奇微妙的菩提心,即所謂「發心便成正覺」,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涅槃。菩提心的形相,行原菩提心,勝義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莫不成就於般若。菩提心即是般若。真言宗是大乘,以般若為根本。

  因世人著有,二乘著法,所以佛才說空,空只是滌垢蕩污,掃滯破執的工具,並非佛法的究竟目的,空的背面所顯現的一切真空不空的淨妙智德──「般若」,才是學佛者所要證取的究竟目的。般若是慈母,有了般若而後才有菩薩,而後才有如來,而後有人天,而後有二乘。無有毫末善,不從般若生;一切功德善根,依此緣此而得生長,甚深般若秘密藏中,能示世間實相義故,開示分別三乘法故(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一切善法是般若之等流,般若之等流,即名般若。般若是眼目,有般若,而後施戒、忍、精進、禪定,才能越生死苦海,等安隱彼岸,而後施等名波羅密多,臨如趣向一切智智,攝萬行歸六度,攝六度歸般若。名般若之眷屬,亦名般若相應。

  一切一切,般若盡攝,法無量心亦無量,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一念相應般若空故,而後能無礙,而後能相入,而後能圓融,而後能遍滿,而後能緣起,而後能修證,法界緣起相攝相入義,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義,遍計空,依圓有義,無邊大乘法,微妙圓頓教,捨般若,將無從施設。三世諸佛,皆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來辱多羅三藐三菩提。可見大乘佛法的根本要義是般若。


--  作者:微笑
--  發表時間:2006/9/17 上午 08:54:46
--  

般若即實相,實相即般若.


--  作者:靜涵
--  發表時間:2006/9/17 上午 09:50:47
--  
般若當然是要緊,可是般若畢竟是其中一小部份,不是佛教的全部。簡單講,從佛陀自己講的本生故事,或是過去世以來修行,所強調的都是六度和十度萬行。光是修般若,當然是重要,但千萬別忘記了其他各度的行持,這樣比較好一點。
--  作者:微笑
--  發表時間:2006/9/17 上午 01:07:42
--  

實相心即法界心,圓融無礙,重重無盡,自在相即,無礙法界.


--  作者:微笑
--  發表時間:2006/9/17 上午 01:14:17
--  

八宗含般若,法界度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