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倫倫
-- 發表時間:2008/5/27 上午 11:05:36
-- 示念佛三昧 蕅益大師法語
念佛三昧,名寶王三昧,三昧中王。凡偏圓權實,種種三昧, 無不從此三昧流出,無不還歸此三昧門;蓋至圓頓之要旨,亦三根 普利之巧便也。 眾生心性,一而已矣。只此一心,法爾具真如,生滅二門;正 隨緣而不變,名真如門;即不變而隨緣,名生滅門。依真如門,說 圓實教;依生滅門,說偏權教。離真如,無生滅;權,是實家之權 ,故可為實施權。離生滅,無真如;實,是權家之實,故須開權顯 實。為實施權。有藏,通,別教之三;開權顯實,統為圓教之一。 權實四教,無非念佛法門。所謂:念自佛,念他佛,雙念自他佛。 約四教,成十二種念佛三昧。又,常行等四種三昧,同名念佛;一 一三昧,各具十二,則四十八種。復次,念他佛者:或念相好,念 法門,念實相;以例念自,念雙,亦可各三。廣歷四三昧,四教, 則成一百四十四種;一一種,復有無量境觀差別,非言可宣。 而持名一法,出佛說阿彌陀經,仍在前來種種三昧之外。觀經 云:「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名字是也。此持名法門 ,雖似曲為中下,仍復最頓最圓。蓋所持之名,無論解與不解,當 體無非一境三諦;能持之心,無論達與不達,當體無非一心三觀。 請嘗言之:六字彌陀,為因名故名,為因心故名,為亦名亦心 故名,為非名非心故名? 若因名故名,名應自持,何待心持? 若因心故名,是心本有名,則不持時,名何不現? 若亦名亦心故名,名能有名,何待於心?心能有名,何待於名 ?又此名字,誰半屬名,誰半屬心?且不持時,名中半名雖無,心 中半名應在;離既各無,合云何有? 若非名非心故名,既非名非心,何能更有彌陀名字?如此推名 ,名字性空,緣生幻有。一名字性,即一切名字性;名字即法界中 道實相,舉一全收,無一法在名字外。所念境諦既爾,能念觀智例 此可知。 復次,束此境三,總名妙假,與正報,該依報;舉化主,該徒 眾;舉假名,該實法;一句名號,三千歷然故。 復次,名若是心,復何為名?名若非心,心何持名?心若是名 ,復何為心?於其中間,無是非是,豈非即中? 虎溪云:「境為妙假,觀為空,境觀雙亡即是中;亡照何嘗有 先後,一心圓絕了無蹤!」 此之謂也。悟此理而持名,則一稱一念,頓圓無上菩提。縱未 悟而捻珠記數,矻矻窮年,未嘗不暗合道妙,全在妙境妙觀之中。 久久熏習,性德漸顯;『如染香人,身有香氣。不假方便,自得心 開。』此蓮宗諸祖,所以極力宏揚也。誰有智者,捨此別求歧徑 哉! 持名念佛歷九品淨四土說 蕅益大師法語 若欲速脫輪迴之苦,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若欲決定 得生極樂世界,又莫如以信為前導,願為後鞭。信得決,願得切, 雖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往 生。 云何為信:一者,信阿彌陀佛願力,二者,信釋迦文佛教語, 三者,信六方諸佛讚嘆。夫世間正人君子,便無妄語,況彌陀,釋 迦,六方諸佛讚嘆。夫世間正人君子,便無妄語,況彌陀,釋迦, 六方諸佛,豈有妄語?此而不信,真不可救。故須先生深信。 云何為願?一切時中,厭惡娑婆生死之苦,欣慕淨土菩提之樂 。隨有所作,若善,若惡,善則迴向求生,惡則懺願求生,更無二 志,是名為願。 信願既具,則念佛方為正行;改惡修善,皆為助行。隨功力之 淺深,以分九品,四土,纖毫不濫。只須自己簡察,不必旁問他 人。 謂: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 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散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願 念佛,而念佛時,便不散亂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亂, 任運先斷見思,塵沙,亦能伏斷無明者,即上三品生。故信願持名 念佛,能歷九品,的確不謬也。 又。信願持名,消伏業障,帶惑往生者,即是凡聖同居淨土; 信願持名,見思斷盡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餘淨土;信願持名,豁 破一分無明而往生者,即是實報莊嚴淨土;信願持名,持到究竟之 處,無明斷盡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淨土。故持名能淨四土,亦的 確不謬也。 問曰:如何持名能斷無明? 答曰:所持之佛名,無論悟與不悟,無非一境三諦;能持之念心, 無論達與不達,無非一心三觀。只為眾生妄想執著,情見分 別,所以不契圓常。殊不知能持者,即 是始覺;所持者即 是本覺。今直下持去,持外無佛,佛外無持,能所不二,則 始覺合乎本覺,名究竟覺矣。 問曰:既始覺合本,則當下即常寂光,如何亦說往生? 答曰:若達當下即常寂光,又何妨說個往生?蓋往即非往,非往而 往;生即無生,無生而生。文殊,善財之生西方者,此也。咄 哉!男子!無措思惟。 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