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3) ---- 【開示】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淺釋/宣化上人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14600) |
-- 作者:lia -- 發表時間:2008/11/2 上午 06:42:14 -- 【開示】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淺釋/宣化上人 大佛頂首楞嚴經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淺釋 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諦譯 一九七五年一月十日宣化上人講於台灣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金剛藏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大佛頂首楞嚴經 「大佛頂首楞嚴經」:這七個字是《楞嚴經》的經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這一章的題目。《楞嚴經》這經題,因為限於時間的關係,所以在這一次講經先不解釋。因為單解釋經題,一定要很久的時間才能解釋完,那就簡略講一講這「大佛頂首楞嚴」。 這一部經其中有〈楞嚴咒〉,這〈楞嚴咒〉的「楞嚴」兩個字,就翻譯成「究竟堅固」。這一部經在中國來說是很重要的,所謂: 成佛的法華, 開慧的楞嚴。 我也很願意講這《楞嚴經》和《法華經》。因為這兩部經既能開智慧,又能成佛,所以不單我願意講,我希望每一個人都把它研究明白了,尤其是《楞嚴經》。 講到《楞嚴經》,在中國有一位智者大師,他在一生之中,只聽見這部經的名字,他就想要讀誦這一部經,就向印度天天叩頭禮拜,希望見到這一部經。叩頭禮拜了十八年,結果也沒有見著這一部經。智者大師的智慧已經是出類拔萃,他的辯才已經是無礙了,但他還是恭敬禮拜這一部《楞嚴經》,可見這一部《楞嚴經》的重要性。 有這一部《楞嚴經》在世上的時候,天魔外道就都不敢出現。這一部《楞嚴經》一沒有的時候,天魔外道就會得便了。 所以,現在有一些冒充佛學的專家,也說自己是研究佛法的學者,或者是某大學裡頭佛學系的教授,他們公然就提倡說《楞嚴經》是假的,是中國人偽造的。你們各位想一想,中國雖然是出過很多的聖人,但是我相信能造《楞嚴經》的這種聖人,還找不出來哪一個。所以我絕對相信這《楞嚴經》是真的,是正確的,是降伏天魔、制諸外道的一部經。因為〈楞嚴咒〉裡邊所說的,都是降伏天魔、制諸外道的,從一開始到終了,每一句都有它的妙處,都有它不可思議的力量。所以這《楞嚴經》就是鳥〈楞嚴咒〉而說的。 有人把《楞嚴經》翻譯成英文了,那是以前在香港翻譯的。翻譯成英文後,他就把設「楞嚴壇」這種儀規都刪去了,把那一段經文也不要了,咒也不要了。他說西方人哪一個也不相信〈楞嚴咒〉,他們都不願意誦持這個咒的,他們對於咒認為是迷信,不相信咒的這種功用。所以他把怎麼樣「設壇」,和怎麼樣修持「楞嚴大法」的部分都不要了。 等我到了西方國家,我在美國親身的經驗,西方人很多很多都是歡喜誦持〈楞嚴咒〉的;不單歡喜誦持〈楞嚴咒〉,而且還都能背得出來。 在金山聖寺我有一個徒弟,他早晨做早課隨著誦〈楞嚴咒〉,晚間做晚課我們也誦持〈楞嚴咒〉,只早晚這麼念一念,念到二十六天,他能背得出來了。 我在美國第一個考試,就是考〈楞嚴咒〉,誰會背〈楞嚴咒〉,誰就第一個考試及格;誰若不會〈楞嚴咒〉,就暫時不及格,我在那個暑假班是這樣規定的。那麼,當時有一位是二十六天能背得出,有一位是二十八天能背得出。所以現在西方的佛教徒,認識〈楞嚴咒〉的人是很多的。 我們各位應該想一想,這些冒充是佛學專家的,或者一些自命為學者的,或者是某大學裡的教授,為廾麼他們要倡議《楞嚴經》是假的?就因為《楞嚴經》上所說的,都是在對治這些人的毛病,把他們本有的老毛病都說得清清楚楚的。好像其中的〈四種清淨明誨〉,說得清清楚楚的,是不可毀犯的。這些人根本就不願去掉自己的毛病,所以他們就提議說《楞嚴經》是中國人造的。 這最初是誰說的呢?是日本人提議出來的。那日本人說是誰告訴他的呢?說是一個中國法師告訴他。說這《楞嚴經》是假的。我不知道這法師究竟懂不懂《楞嚴經》?這法師的名字不要提了,因為已經是很早的事情了。那麼就這麼樣以訛傳訛,說《楞嚴經》是假的。 這就證明佛法沒了,就是由佛教裡邊的人造出這種的謠言來,一點一點地就令人生一種懷疑;生了懷疑後,久而久之就狐疑不信了;因為狐疑不信,就會把這一部經置諸高閣;置諸高閣就等於是毀滅了一樣的。所以你對這一部經也不研究了,他對這一部經也不發生興趣了,久而久之,這樣就毀沒了。不是這經自己就沒有字了,或者沒有紙了,或者怎麼樣的,而是人一點一點地就把它淡忘下來了。 為什麼人要提倡這個?就是因為他不願意守這規矩。經上又說,五十種陰魔有種種的神通,這都不算一回事。所以他想自己有一點神通的時候,就認為我如果有這個神通,也變成假的了。 現在日本有一個同參,據說他有神通,用手一指,這蠟燭就著了,究竟是不是這樣子?我還沒有證實。我這一次十四號到日本去,或者見一見這個人,他在很早以前也希望見我,那麼我們去,大家可以互相交換一下意見。 這《楞嚴經》和〈楞嚴咒〉的重要性是沒有法子能說得完的,盡未來際也說不完它的這種妙用,所以說是不可思議。 我今天再用我誠誠實實的這種心,來向你們各位坦坦白白地說一說這〈楞嚴咒〉的妙用。 我過去在東北的時候,每逢遇著人有病,我就一定要令他這病好。我以什麼力量來令一切的人病好?就是這〈楞嚴咒〉的力量。 這〈楞嚴咒〉其中有五部: 東方是阿佛——金剛部 南方是寶生佛——寶生部 中央是毗盧遮那佛——佛部 西方是阿彌陀佛——蓮華部 北方是成就佛——羯磨部 東方是阿佛,阿佛就是金剛部;南方是寶生佛,就是寶生部;中央就是佛部;西方就是蓮華部;北方就是羯磨部,共有這五部。這五部就是管理這世界五方的五大魔軍,所以你一誦〈楞嚴咒〉,這五方的五大魔軍就都俯首低頭,老老實實,不敢違犯〈楞嚴咒〉的這種威力。 |
-- 作者:lia -- 發表時間:2008/11/2 上午 06:42:30 -- 〈楞嚴咒〉上有: 一、息災法 二、降伏法 三、增益法 四、成就法 五、勾召法 「息災法」,你一誦這〈楞嚴咒〉,一切的災難都沒有了。 有「降伏法」,降伏法就是無論對方是什麼天魔外道,你一誦〈楞嚴咒〉,就能把魔的法力都給破了,把他降伏了。 又有「增益法」,譬如你修道,能增益你的智慧,增益你的菩提心,增益你的願力,一切一切都會增加,這叫增益法。 有「成就法」,一誦這〈楞嚴咒〉,你無論修什麼法門都會成就的,這是一種。 又有一種叫「勾召法」,這勾召法就是遇著天魔外道,你想要把他抓來的時候用。舉個例子,就像世間的警察,把那犯罪的人抓來了;勾召法也就是無論是天魔也好,外道也好,你想要把他抓來,這一切的護法善神、天龍八部、八萬四千金剛藏菩薩,即刻就能把他抓來,這是勾召法。 〈楞嚴咒〉有五會,其中分出來有三十幾部法。我在東北能對治一切人的病痛,都因為〈楞嚴咒〉的這種力量。可是這〈楞嚴咒〉不是隨隨便便人人都可以使用的,若使用也不是全面的,因為分出來有三十幾部法。 我這樣說,那麼在美國有一些不懂佛法的教授,他們就想了:「噢!原來這個〈楞嚴咒〉是很多小咒湊到一起的。」你看講出來這話,真是笑死人。他自己也不明白,就以教授這個科學的腦袋,來揣測〈楞嚴咒〉這種不可思議的情形。我聽見這麼樣的講法,我覺得很可笑的。 為什麼要講這〈楞嚴咒〉?因為這一部《楞嚴經》就是為〈楞嚴咒〉而說的,如果沒有〈楞嚴咒〉的話,根本就不會有《楞嚴經》。 所以,翻譯英文的這一位先生,他把〈楞嚴咒〉不要,把結壇這種儀規也都不翻譯,這可以說就好像一個人沒有了頭似的。一個人沒有了頭,這有什麼用呢?所以在翻譯經典上不能武斷,不能用自己這小智小慧,或者以管窺天,以蠡測海,用自己這種知見來斷章取義,妄加去取,對於經上這是不可以的。 我們現在在金山聖寺也是翻譯經典,凡是經上所有的,絕對是保留的,不會或者把頭給砍去,或者把經的腳給剁去了。也不會像某某 professor(教授)翻譯兩足尊,他翻譯成什麼呢?就翻譯成兩條腿。 他說:「皈依佛,兩條腿。」 這種的翻譯法也不能說是不對,但有多少是大相逕庭了,與這經的本意是不相合的。因為這種關係,所以我們金山聖寺所翻譯的這些經典都特別謹慎小心,不是隨便就把經的某一段就取消了,那麼今天講《楞嚴經》就順便說一說這個意思。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什麼叫大?這是對小而言大,可是這個大是大而無外的大,沒有再比它大的。這個「大」就是一個法的體,也就是我們眾生的佛性。這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它是盡虛空遍法界的。 所以才說大勢至菩薩,一舉手一投足,十方世界悉皆震動。他這種威勢是很大的,所以叫「大勢至」。因為他這力量最大,他一走起路,十方世界悉皆震動,就有這麼大的勢力。那麼說: 「是不是他常走路呢?」 「你不要擔心這個,大勢至菩薩因為他一走路,十方世界常常震動,所以他就常在定中,不走路。可是他雖在定中,還能遍一切處ll他這光遍一切處,他這智慧遍一切處。」可是你不要又這樣想: 「噢!這大勢至菩薩一定是個大老粗,一定是個很粗氣的菩薩。要不然他走路怎麼會把這十方世界都給震動了?一定他這腳一邁步,就是很重的。」 不是,這並不是他的腳邁步有重的力量,你不要用凡夫的知見來揣測聖人。這是他的威德能令十方世界都震動。他既然有這種威德,他也有能力令十方世界平安無事,不震動。所以他有這種力量,但是他不一定用這種權力,這是大勢至菩薩。 以上是「大勢至」三個字的解釋。 「菩薩」:菩者,覺也;薩者,情也。就是覺有情。具足地說就叫菩提薩埵,梵語叫 Bodhisattva。這菩薩就是眾生之中的一個覺悟者,又可以這麼講,他也是一個覺悟眾生者。 怎麼樣說是眾生之中的覺悟者呢?他和你我現在這一切眾生是一樣的,不過他肯發菩提心,他能勇猛精進,行菩薩道,舍人所不能捨的,忍人所不能忍的,行人所不能行的,利益一切眾生。他能利益一切眾生,所以他就得到覺悟了,也就是我們眾生之中的一個覺悟者。 本來他和我們是一樣的,不但菩薩和我們一樣,就是佛——釋迦牟尼佛——多生多劫在因地的時候,和你我現在一切的眾生也都是一樣的。你我現在一切眾生就是未來的諸佛,所以佛看一切眾生都是過去的父母,未來的諸佛,他是這樣看的。因為這樣,他看一切眾生都是過去的父母,所以對每一個眾生,他都要存一種孝順心;看每一個眾生都是未來的諸佛,所以他就要存一種恭敬心,這麼孝順恭敬。所以對一切眾生都平等,慈眼視眾生,平等來看一切眾生。所以這菩薩就是眾生裡邊一個覺悟者,他又用他所覺悟的這種道理,來令一切眾生都得到這種覺悟,都得到這種利益,所以這又叫自利利他,這是「菩薩」大概的解釋。 這個「念佛」:我們現在各位應該認識清楚一點,這〈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不是叫大勢至菩薩自己來念佛,是大勢至菩薩現身說法,告訴你我一切眾生,說是:「我就是由這念佛的法門,而得到圓通。你若是依照這種方法去修行,你也可以得到圓通,他也可以得到圓通,所有一切眾生都可以得到圓通。」 所以這念佛並不是大勢至菩薩自己來念,因為大勢至菩薩已經念無所念,不念而念,念而無念了。他得到這個圓通,可算是一個念佛的過來人。所以就告訴你我一切眾生:「你們各位知道嗎?我是從念佛這一條路走過來的,我得到圓通的這種方法,現在傳授給你,你也可以用這念佛的法門來得到圓通。」 |
-- 作者:lia -- 發表時間:2008/11/2 上午 06:43:00 -- 念佛有四種方法: 一、持名念佛 二、觀像念佛 三、觀想念佛 四、實相念佛 一、持名念佛 持名念佛,就是常常專持「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洪名。我在台北遇著一個人,他是很狂的。我對他說念佛,他說:「念佛有什麼用啊?我念佛不如唸唸我自己。」 我說:「那也一樣,你念你自己,若能念成佛也可以的。」不過我們念佛,是因為阿彌陀佛在過去因地時,發了四十八願。 他在四十八願之中說:「每一個眾生,十方世界所有的眾生,若是稱我名號,他一定會成佛;如果他不成佛,我誓不取正覺的,我也不成佛。」 藉著阿彌陀佛這種大弘誓願,我們就好像乘著一艘船到對岸一樣。阿彌陀佛的願力,是他過去和我們所有十方眾生簽的合同、簽的條約。所以,我們如果念佛不生極樂世界的話,阿彌陀佛也沒有成佛的資格。因為這種關係,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深信切願來實行念佛法門。 這念佛是最簡單、最圓融,是最捷徑的一個法門。也不需要很多時間,又不需要金錢。老年人也可以念佛,青年人也可以念佛,壯年人也可以念佛,有病的人也可以念佛,無病的人也可以念佛。這念佛法門是: 三根普被, 利鈍兼收。 三根,就是上、中、下,也就是有智慧的人、普通人和愚癡的人,都可以念佛生到極樂世界去。利鈍兼收,無論你是最聰明的,猶如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他們也一起發願,願意求生淨土。還有最愚癡的人,乃至於畜生——鸚鵡、八哥,牠們念佛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何況我們人為萬物之靈,每一個人念佛都有希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有阿彌陀佛和我們簽的條約、簽的合同,他不能不算的。所以我們藉著這條約和合同的力量,決定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 二、觀像念佛 觀像念佛,觀像就是請一尊阿彌陀佛的像,一面念佛,一面觀想阿彌陀佛相好莊嚴,尤其兩目中間的白毫相光。常常觀像來念佛,這也很容易就得到念佛三昧,得到一心不亂。念佛主要就是要得到一心不亂,得到念佛三昧。你若得到念佛三昧了,那時候風也吹不透,雨也打不漏。你無論行、住、坐、臥,都在三昧之中,行也彌陀,坐也彌陀;行也佛,坐也佛。你在三昧中,智慧水就來灌溉你。你得到念佛三昧,一心不亂,一定會往生的。 三、觀想念佛 觀想念佛,觀想就是單單那麼來觀想,不需要佛像。觀想「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鹹令登彼岸。」觀想這一首贊佛的偈頌,也會得到念佛三昧。 四、實相念佛 實相念佛,這就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時候就是參禪。所以真正明白念佛的人,不會反對參禪;真正明白參禪的人,也不會反對念佛。不但不會反對念佛,也不會反對教宗、密宗、律宗。禪、教、律、密、淨,這是分而言之,有五宗;合而言之,一宗也不立,一宗也沒有,都是大家互相幫助的,哪一宗和哪一宗都有相當的關係。 我們眾生不要自生分別,在這頭上來安一個頭,說:「禪宗就是禪宗,密宗就是密宗,各不相關。」不是的!它本來都是一個的,本來沒有這麼多分別的,就是我們眾生歡喜沒有事情要找一件事情來幹,所以把它分出這一宗、那一宗;南一宗、北一宗;東一宗、西一宗;上一宗、下一宗,不知道哪一宗是我那一宗,也不知道哪一宗是你那一宗了。 所以在美國常常有人問我:「你是哪一宗啊?」 我說:「沒有宗。我若有一個宗,那就有一個界限了;我沒有一個宗,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的,都在我這裡邊包著,我為什麼要自己畫一個小範圍,立一個小的界限,說我是哪一宗。我是整個兒佛教的,沒有宗、沒有派;也沒有門,也沒有戶,我和哪一個都是一個。」我常常這樣說: 真認自己錯, 莫論他人非; 他非即我非, 同體名大悲。 「真認自己錯」,要真認自己的錯。「莫論他人非」,不論旁人的對、不對。「他非即我非」,旁人的不對就是我的不對,就和我自己不對是一樣的,我應該想法子改過自新才對,我不應該總掛到口頭上說:「不對、不對、不對、不對、不對!」這有什麼用呢?所以「同體名大悲」,大家都是一體,這就是大悲心。你到什麼地方找大悲心?大悲心就是要你自己把它找來,不要向外馳求。 那麼念佛,你實相念佛就是參禪呢!所以各位善知識,不要做釋迦牟尼佛一個不孝順的弟子,我們不要常常自己搗亂,自己骨肉殘傷,自己給自己麻煩,這是我對現代佛教的期望。 今天時間已經不等著我們各位了,它說你們都應該休息睡覺囉!明天還有工作,還有事情幹,所以也不要太過精進了。希望各位回到家裡,睡不著覺的時候,多念幾聲,佛,願各位都得到一個很愉快的晚安。 ※ ※ ※ 我們現在再念一念這皈依十方常住三寶: 南無常住十方佛 南無常住十方法 南無常住十方僧 《大寶積經》上說,在末法,一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在末法時代修行,不容易得到道,唯獨依照這念佛法門,就容易成就道業。 大勢至菩薩是西方三聖之一,西方的教主就是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來幫助阿彌陀佛,接引眾生,所以都提倡這念佛法門。 我們念佛要能念到一心不亂,得到念佛三昧,這要怎麼樣?首先要專一,你必須念茲在茲地常常持名念佛。所以我在二十多年以前,曾經說過這樣一首偈頌,今天讀給大家聽一聽。 這偈頌就是: 念佛能念無間斷, 口念彌陀打成片; 雜念不生得三昧, 往生淨土定有盼。 終日厭煩娑婆苦, 才將紅塵心念斷; 求生極樂意念重, 放下染念歸淨念。 「念佛能念無間斷」,你念佛能念到無間斷這個程度上。 「口念彌陀打成片」,你口裡常常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洪名,念得風也吹不透了,雨也打不漏了。這時候正是得到念佛三昧這種境界,所以叫口念彌陀打成片。 「雜念不生得三昧」,你一切的雜念都不生了,所謂 一念不生全體現, 六根忽動被雲遮。 你能念到一念不生,什麼雜念也沒有了,就得到念佛三昧了。 你既然得到念佛三昧,那麼「往生淨土定有盼」,你一定會有希望生到極樂世界去的。這是前邊四句,後邊四句是這樣說的: 「終日厭煩娑婆苦」,天天都覺得這娑婆是很苦惱的,極樂世界是很快樂的,所以說終日厭煩娑婆苦。 「才將紅塵心念斷」,你因為厭苦,就想得樂,得樂必須把紅塵這種思想,花花世界這種境界放下,所以說才將紅塵心念斷。 「求生極樂意念重」,求生極樂世界這種的心意很要緊的,很重要的。 「放下染念歸淨念」,你能把這染污的念頭放下了,就是淨土成熟的時候;你若染污念頭不放下,就得不到這種清淨快樂,這種極樂世界的快樂。 這八句偈頌雖然聽得很淺顯,但是你細玩其味,對於念佛法門上,是很有幫助的。 大勢至菩薩得到念佛的「圓通」:圓,是圓融無礙;通,是通達。既圓融又通達,這圓融無礙就是念佛念得圓滿了,念得成就了。也就是證得事和理都圓融無礙了,事也無礙,理也無礙。到這個境界,就叫圓通。 「章」:就是《楞嚴經》中〈二十五圓通〉的一章。這〈二十五圓通〉,各位若想知道的話,就要研究研究《楞嚴經》。 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諦譯 「中天竺」:是印度的一個國家。印度有東、西、南、北、中五印度,其中有很多的國家,這般剌密諦是中天竺的人。 「沙門」: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叫「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勤修就是不懶惰、不退轉,你時時刻刻都要精進勇猛,向前去邁進,不要向後退,不要懶惰。這不懶惰,不是一天不懶惰,是要天天不懶惰;不是我今天精進,明天就懈怠了。我一天精進,十天懈怠,那不算的。你要生生世世都精進,生生世世都慇勤來持戒。 這戒就是: 諸惡不作, 眾善奉行。 你諸惡不作,也就是眾善奉行;你能眾善奉行,也就是諸惡不作了。所以持戒要精嚴,「嚴淨毘尼,弘范三界」,要以身作則,來給眾生做一個好的儀範,好的榜樣。這是持戒。 又要修定,定是一種禪定的功夫。禪定必須要常常修,才有定。由戒就生定,你若是想要得定,首先必須要持戒;你若不持戒,就很散亂的,不會有定;你若沒有定,就沒有慧,所以由定發慧,這叫三無漏學。你能勤修戒定慧,就能超出三界;息滅貪瞋癡,就不墮落三惡道。 我們人為什麼從無量劫以來到現在沒有成佛?依然還是眾生?依然還在六道輪迴裡轉來轉去?就因為貪瞋癡這三毒把我們都醉得不能覺悟。我們被貪瞋癡這三毒,毒得迷迷糊糊,顛顛倒倒,不能逆生死流,只能順凡夫這六塵流。由無量劫以來,就因為貪瞋癡,把我們自性的光明都給遮蓋住了。 貪,是貪而無厭;瞋,是貪不來,你就瞋了。你因為貪得無厭,得不到時,就生了一種瞋恨;生瞋恨以後就會走到愚癡的境界上,走到這愚癡的路線上。這瞋就是一種無明火,所謂無明就是有脾氣,一發無明火,就發大脾氣了。 為什麼你有無明呢?就因為前生造的罪業太重了,所以有這麼幾句俗話說:「無明火猶如老虎神,這是前生罪業根。」無明火是前生罪業的根本,這老虎神我們不管牠了,我們講講這愚癡。 怎麼叫愚癡呢?這愚癡的人他盡打癡心妄想。好像那癩蛤蟆想吃天鵝肉,這就是愚癡。你這蛤蟆怎麼可以吃到天鵝的肉呢?還有人沒有讀書,他想要得一個博士的學位,想冒充學者附庸風雅,過一過博士的癮。這不讀書怎麼會得到博士呢?這就是愚癡。還有人也沒有買彩票,就想中頭彩,無本想生利,這不是愚癡是什麼?自己也沒有種地,到秋天的時候,看人家收谷,他也想去收谷,這絕對不可能的。 |
-- 作者:lia -- 發表時間:2008/11/2 上午 06:43:30 -- 所以胡大川所寫的〈幻想詩〉說得很好,這是給愚癡的人一個寫照,他怎麼說呢?他說愚癡的人是這麼想的: 好花常令朝朝艷, 明月何妨夜夜圓; 大地有泉皆化酒, 長林無樹不搖錢。 「好花常令朝朝艷」,貪美色的人,他就想這花最好天天都是這麼美麗,沒有凋謝的時候。所以就想好花常令朝朝艷,天天這花都開得這麼新鮮,這麼美麗。甚至於自己的太太可以總也不老,總是那麼年輕,這多好呢!這貪色的人就這樣想。 那麼好遊玩的人,他就想了,想什麼呢?他想「明月何妨夜夜圓」,明月在十五是圓的,過了十五就少一點,一天比一天就不圓了。歡喜在月光下賞月的人就想:「月光若天天晚間都是這麼圓,這有多好!」 愛喝酒的人,因為現在酒也很貴的,去買酒就要用不少錢,他就想了:「我天天要喝酒,最好就是『大地有泉皆化酒』,所有這大地有水池的地方,都變成酒池,我如果想要喝酒,到了那地方也不用錢買,不用買醉,自己就自然會醉了,這多好呢!」他就有這麼愚癡的妄想。 那麼財迷呢?他也打妄想了,他說:「這錢哪!現在都要做工才賺錢,如果所有的樹林子都變成搖錢樹,街上那樹葉子都可以當錢來用,你說那有多好!我也不需要做工,想用錢的時候,到那兒晃一晃那樹,就落下很多金的樹葉子,拿起來就可當錢用了,這有多好呢!」 你看看!以上所說這些都近乎愚癡的妄想,辦不到的事情,他還要這樣想。那麼這沙門呢?就沒有這種癡心妄想,他一心修道。沙門有四種: 一、勝道沙門:就是修道證果,入聖人的位了,這叫勝道沙門。 二、說道沙門:講經說法,教化眾生,這個叫說道沙門。 三、活道沙門:以法自活,以道自活,在佛教裡他可以修道,又是發菩提心的。 四、污道沙門:污,是染污,就是不持戒律,不修戒定慧,不息貪瞋癡的。他名雖然叫沙門,但是應該生大慚愧,應該很內疚的。 沙門有這四種。 「般剌密諦」:是譯主的名字,這名字也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叫「極量」,就是他的量非常大,可以說是: 性盡人己參天地, 心同日月若陽春。 可以說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叫極量。 這一位沙門是很聰明、很有智慧的,他把《楞巖經》傳到中國。本來《楞嚴經》是不容易傳到外國的,他第一次帶這一部經想要到中國來,被守關的檢查出來,不准他帶出來,也不准他出國了。第二次,他把這部《楞嚴經》以最細最薄的絹,用很小的字寫出來。然後將自己臂肉厚的地方割開,把這經放到裡邊,然後又把皮黏到一起,或者敷上一點藥膏之類的,就這樣子把經帶出來的。 《楞嚴經》對中國人是很有大利益的,以前有很多祖師、出家人、在家人,都因為讀誦《楞嚴經》而開悟了,過去有很多人得到《楞嚴經》的利益。所以他翻譯《楞嚴經》,這對我們現在、未來都有很大的幫助。所以我們研究《楞嚴經》的人,應該知道這一位沙門的名字。 這一位沙門是四種沙門的前三種,不屬於最後一種。他是在唐朝的時候來的,武則天退位以後,他到了廣州,「譯」:在五月二十三日這一天開始翻譯這一部經。 《楞嚴經》對佛法、對佛教,是有大的作用、大的力量。所以我們研究佛法的人,一定要把《楞嚴經》的道理先懂了,先明白了。 我們生在這時候,一定要護持這部經,不要令這部經沒了。我們若不生在這時候,那就沒有責任;我們正在這時代,絕對要用全副的力量來護持這一部經。 這一部經的來源,據佛教歷史考察,本來是在龍宮的。也是龍樹菩薩在龍宮裡看《龍藏》,看到這一部經的時候,他用記憶的力量把它記出來,所以世間上才有這部經。天竺國就視為至寶,不准流通到其他的國家。中國人因為和佛教有大因緣,才有這一位勝道沙門不惜身命把這一部經送到中國來。我們現在聽這一部經的人,都應該向這一位沙門叩頭頂禮,拜多少拜那隨自己。 智者大師沒有見著這部經之前,已經向西方印度拜這一部經的名字,拜了十八年,可惜他還是沒有看見這部經。我們現在這種因緣勝過智者大師,我們不用叩那麼多年的頭,已經可以遇著這一部經,你想一想,我們的因緣豈不是超過智者大師呢?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大勢至」:就是這一位有大勢力的菩薩,又名「無邊光熾身菩薩」,他的光明遍照十方國土。「法王子」:佛是法王——法中之王。國有國王;天上有玉皇,就是天王;佛為法王,菩薩呢?就是法王的弟子,法王子也就是法王的弟子。所以說: 佛為法王, 於法自在。 菩薩是學習佛法的,所以就是法王的弟子,這一位大勢至菩薩是法王的弟子。 不單他一個人,「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和他同倫,就是同樣的、同類的。倫者,類也,就是和他一樣的。雖說和他一樣的,但這菩薩多少也有不同的,就是和他差不多的,因為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這是五十個果位,加上等覺和妙覺,這是五十二位。五十二位菩薩是五十二個果位,這裡邊所包括的菩薩就有無量無邊了。 所以,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在說完了前邊二十三圓通的時候,他們同時就從自己的座位站起來了。每一位菩薩都有他的座位,他有意見要發揮,想要說他所得的圓通,所以就從座而起了。從他自己所坐的位置站起來,這也就是表示: 法不孤起, 仗境方生; 道不虛行, 遇緣則應。 從座而起,這也是一種表法,表示佛就要說這種法了;這菩薩也要陳述他所證得這種圓通的道理。 「頂禮佛足」:這頂禮是五體投地,一心恭敬,那麼樣來頂禮。在頂禮的時候,應該有一種觀想。觀想什麼呢?就說「能禮所禮性空寂」,能禮和所禮,性都是空寂的。「感應道交難思議」,雖然說是空寂,但是有一種感應道交、不可思議的境界現前。你禮拜哪一位菩薩,或者哪一位佛,都應該觀想這一位佛或者菩薩。 那麼大勢至菩薩和他同來的伴侶——這些個菩薩的朋友,都向釋迦牟尼佛來頂禮,五體投地頂禮佛足,行「接足禮」,以自己至尊的頭叩到地下,用自己兩手去接佛的兩足,表示這是最恭敬的。 「而白佛言」:對佛就說了。前邊這幾句經文,是結集經藏時所說的。 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 大勢至菩薩就說了,「我憶往昔」:記得我在往昔,就是很久以前我初發心那時候。這初發心的菩薩不一定就成功,最要緊是在初發心以後,就唸唸不退轉,才能成就佛果。如果你發菩薩心,然後又退失菩提心,那也就不能證佛果。你還能證佛果,那也是將來你再發菩提心的時候才能證。 所以有這麼幾句話,說: 魚子菴摩羅, 菩薩初發心; 三事因中多, 及其結果少。 魚子,就是魚生的子。有很多魚子,但不一定個個魚子都會變成魚。菴摩羅果呢?這種樹開的花很多,但是也不能結那麼多的果。初發心的菩薩也是,初發菩薩心的人很多,但真能證得菩薩果位的也是很少的。所以說:「魚子菴摩羅,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 這大勢至菩薩沒有退失菩提心,所以他記得往昔,也就是以前的事情。 「恆河沙劫」:恆河是在印度的一條河,在佛說法處那個捨衛國的前邊。人人都知道這一條河,所以佛說大數目的時候,都說恆河沙;那麼大勢至菩薩也是用這名稱來形容時間的長。劫,是梵語,叫「劫波」,此云「長時分」,此是一個最長的時間。 「有佛出世」:那時候有一位佛出世,「名無量光」:這佛出世名叫無量光,還有無邊光、無礙光、無稱光...共十二個如來,所以說「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在這一個大劫裡邊,就是相繼一個大劫這麼長的時間。 |
-- 作者:lia -- 發表時間:2008/11/2 上午 06:43:57 -- 還有很少的時間,我講一講今天到大仙寺去,見這個「不是老和尚」,他是個年輕的和尚。 這一位和尚是誰呢?就是「開禪不是老和尚」。我怎麼叫他不是老和尚呢?我看他就願意做工,雖然八十多歲了,身體還是那麼健康,手的肉還沒有瘦得皮包骨,肉還很多,大約還很有力量。所以我憑著對這位老和尚的印象,我給他起個名字叫「不是老和尚」,我希望他永遠都不老。 這一位老和尚很好玩的,可以說是有大智慧,辯才無礙,歡喜打機鋒,歡喜當頭棒喝。所以他就說了一首偈頌,這首偈頌說的是什麼呢?我今天念給大家聽聽。他說: 水流平地本無聲, 地有高低而有聲; 大道無言周法界, 因貪瞋癡而有爭。 他說出來後,就有人寫了下來。然後我說:「這不是你說的,這是本來我早就知道的,我念給你聽聽,你都是在我這兒學來的。」 我就念給他聽,啊!他好像很驚奇的樣子,等一等,他說「哦!那你早就會嗎?」 我說:「當然早就會了,不然怎麼會你一說,我就記得呢?」 這樣之後,我們兩人談話談得很多。我臨走時,在他所坐的椅子上坐一坐,在他床上也坐一坐。我說:「我不走了,你趕快走,你不能在這兒住了。」 他說:「哦!我可以在外邊。」 「外邊我也不准你住。」 那麼他也很好玩的,我要走了三次,又回去三次,我說:「我就歡喜這個,你這個茅棚是世界第一的,不單世界第一,天上也沒有,所以這回我一定要這茅棚,你趕快走好了。」我要遷他單,他也不走,結果我走了。 我說:「我再回來,我就把你小茅棚給燒了,我看你在什麼地方住?」 這是我們今天去吵了一架,但是也沒有攆走這老和尚。我想把他攆到美國去,我說:「你趕快到美國去,不要在這地方住。」 這是今天的一個經過,我向大家報告一下。 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大勢至菩薩遇著這十二位如來,十二位如來就是無量光、無邊光、無礙光、無對光、焰王光、清淨光、歡喜光、智慧光、難思光、不斷光、無稱光,和超日月光這十二位如來。最初這一位的名字叫無量光,阿彌陀佛也叫無量光,但這十二位如來相繼一劫,相信這是一位古彌陀。釋迦牟尼佛有古釋迦、今釋迦;這一位無量光佛大約是古彌陀。那麼最後這一位佛叫超日月光,他的光明超過百千日月那麼樣光明。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在無量光佛那時候開始,我就在因地修這念佛法門,乃至於最後的超日月光佛,這十二位如來,我都跟他們修習念佛的法門,所以說彼佛教我念佛三昧。彼佛,就是這十二位佛,因為大勢至菩薩修這念佛法門,經過一個劫這麼長的時間,學習念佛三昧的法門。三昧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就是「正定」和「正受」。 念佛法門是怎麼樣修習呢?先舉個譬喻來說,「譬如有人」:譬如說有兩個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這兩個人或者是朋友,或者是父子,或者是有其他的親戚關係。其中一個人就專心記憶另外一個人,譬如說甲他記憶這乙;可是乙呢?乙人專忘,他就不記憶這事情,專門忘記這事情。 「如是二人」:像這樣的兩個人,甲善於記憶,乙善於忘記。這兩個人「若逢不逢」:就是遇著了,也等於遇不著一樣,因為甲專門記憶,乙就忘記。這能記憶的甲,若是看見善於忘記的乙,當然他會記得;可惜甲看不見乙。這既已忘記的人,就算見到記著他的這個人,他也忘了,不記得他或者是自己的父親,或者是自己的朋友,或者是自己的親戚。因為他善於忘——專忘,他不記得。不記得,所以就若逢不逢。 「或見非見」:或見,或者有的時候見著;非見,也等於見不著一樣的。因為有一個人不記得,有一個人記得,這也好像一個巴掌在虛空裡拍不響,必須要兩種因緣和合才可以,所以他們就是見著也等於不見一樣的。 「二人相憶」:譬如有兩個人彼此互相記憶,互柏不忘。你記得我,我記得你,互相這麼掛著,互相都這麼想念著。甲也想乙,乙也想甲,二人相憶,「二憶念深」:這兩人記憶很深刻的。像這樣的兩個人,彼此互相記憶著,「如是乃至從生至生」:這樣的兩個人互相記憶,你想念我,我想念你。這就譬如佛也想眾生,眾生也想佛。前面的一人專憶,那就是佛想念眾生;一人專忘,就是眾生不想著佛。佛雖然想念眾生,眾生不想佛,所以這光也就合不上。不合光,就不能有感應。 那麼這兩個人互相想念,佛也想念眾生,眾生也想念佛,這彼此想念都是很深刻、很誠摯的。如是二人,乃至從生至生,從今生到來生,或者生生世世,或者幾個大劫也不相捨離。「同於形影」:兩人相憶的這種情形,就好像我們人的身形和影子一樣。身形也離不開影子,影子也離不開身形,互相不捨離,就像這樣子。「不相乖異」:不會大家見不著的。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 「十方如來」:這十方相信各位都知道了,就是東、西、南、北這四方,加上東南、西南、東北、西北這四隅,這是八方;再加上方、下方,這是十方。十方世界都有如來,都有佛。「憐念眾生」:他們常常想念一切眾生。「如母憶子」:就好像母親想念兒子一樣的情形,那種想念是純真的,是出於至情至性的。 「若子逃逝」:母親想念兒子,這兒子可不想念母親,就跑了,想要到外邊去遊玩。「雖憶何為」:這個兒子跑到外邊,這個時候,母親想念兒子,怎麼樣想,他也不回來。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子若憶母」:做兒子的若是也想念母親,好像母親想念兒子那樣。「如母憶時」:像母親那麼樣至情至性地來想念兒子那種的心情。 「母子歷生,不相違遠」:這時候母親和兒子生生世世都不會互相違遠了,都不會離開的,不會見不著的。 這一段經文是說,我們眾生若是念佛,也像佛念眾生那麼樣地真誠——那麼真、那麼誠,佛一定來接引我們眾生的。可惜佛念我們眾生,我們眾生不念佛,忘了念佛,忘了想念佛了;也就好像那個母親想兒子,單單母親想兒子,這兒子不想母親,所以就不容易見著。若是兒子也想母親,那母子時時刻刻都不會離開的,不會互相違遠,就是不會違背父母跑到外邊去,不會跑的。就是我們眾生若念佛,也很快就會回到常寂光淨土,回到佛所住的地方。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若眾生心」:若,就是假設之詞。假設眾生心,這眾生就包括你我他,過去的眾生、現在的眾生、未來的眾生,都包括在內了。所以對這一句經文,你不要想這是其他的眾生;你應該直下承當,就是自己,就是我這一個不成器的眾生,就是我這一個沒有出息的眾生,就是我這一個不知道報佛恩的眾生,就是我這一個把佛忘了的眾生。你若自己這麼樣一想,就應該生大慚愧,佛悲心切切來教化我,我塞耳不聞,我把耳朵堵上了,不聽佛的教導,心裡根本就沒有佛的存在,沒有一個「佛」字的存在。 你們各位想一想,在台灣佛教盛行,或者人人都知道有佛,知道拜拜。但你向世界去看一看,不知道佛的人有多少?不知道拜拜的人有多少?就算知道有佛的人很多,知道拜拜的人也不少,但是這拜拜裡頭,又分出來有佛教的拜拜、外道的拜拜、旁門左道的拜拜,這裡頭都有的。所以我們現在不懂這念佛的法門,有的時候還叫旁人不要念佛,不要信佛,你說這是多顛倒呢! 這念佛一句是不容易的,你不要以為那佛誰都會念,但是你若有業障障著你,你想念也念不出來。 ※ ※ ※ 瘋魔掃秦 你們各位曾經看過戲,有一齣戲叫「瘋魔掃秦」,這是地藏王菩薩想去教化南宋的丞相秦檜。 秦檜在往昔很孝順父母的,因為他孝順父母,有一些功德,所以今生就得了富貴。可是得了富貴,他就忘本了,不知道再繼續以往的善根,而培植將來的善果。因為忘了,於是乎就造了很多罪業。 地藏王菩薩和他大約也是老朋友的關係,所以就覺得這個人我應該度一度他。地藏王菩薩的願力大,他就發心去度這秦檜。 他怎麼樣度秦檜呢?他預備在手心裡寫一個「佛」字給秦檜看,只要秦檜認識這個字,唸一聲,說這是一個「佛」字,那麼他就把秦檜所造的罪業都赦免,不究以往了,因為他說了一個「佛」字。地藏菩薩有這種善巧方便的方法去度秦檜,可是秦檜見著地藏王菩薩,也不生恭敬心。因他不生恭敬心,地藏王菩薩就用大威神力,用拂塵一掃,這麼一晃,秦檜自自然然就跪倒地下了,想要站起來也站不起來。地藏王菩薩就伸出一隻手,問他說「你看看我手心裡這是個什麼字?」 秦檜一看就說了:「我中過狀元,現在做的是宰相各國的文字我都認識,所有各國來的文字都要經過我的眼睛來看,何況這麼一個字呢?你以為這個字我不認識?我認識是認識,我就不給你念。」 你看看!地藏王菩薩用慈悲心,只叫他讀一個「佛」字,他也認識這個「佛」字,但是就不念出聲音來,還說:「我認識是認識,我就不給你念。」結果他業障不消,還要墮地獄去,這足證明念佛是不容易的。 ※ ※ ※ 這眾生的心,你叫他一定來想念佛,這也是不容易的。所以才說假設,這經文只是假設之辭,假設就是或者。或者你這眾生心,「憶佛念佛」:憶佛,憶就是想念於佛,憶念於佛,回憶於佛;念佛,你能想念佛,你心裡想念,口裡也就念佛了,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你憶佛、念佛,專一則靈,分馳則蔽。你心念專一了,念佛念得懇切至誠,水流也是念佛,風動也是念佛,念得一切聲音都是「阿彌陀佛」,這叫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現前,就是你現生;當來,是將來,或者你來生。 「必定見佛」:你一定能見著佛,因為佛的願力,只要念佛的,佛一定要攝受他。所以「去佛不遠」:你離佛已經不遠了。 「不假方便」:你不需要藉著種種的方便法門,來修持這念佛法門。念佛就是捷徑中的捷徑,方便中的方便,最圓頓、最簡單、最容易的一個法門。所以不假方便,不用再另找一個方便法門了,這個念佛法門就是方便中的方便,是最好的。 「自得心開」:心開就是覺悟了,就是你明白了,你豁然心開悟,豁然貫通了,豁然就得到這念佛三昧,所以自得心開。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如染香人」:就好像身上有染香的人,「身有香氣」:他身上就有一股香氣。因為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這就可以給他起個名字叫香光莊嚴。「我本因地」:大勢至菩薩自己稱這無我之我,菩薩本來沒有我,但是他對眾生說法,所以說有我。我本因地,我本來在因地的時候,「以念佛心」:用念佛的這種心願,「入無生忍」:得到無生法忍。 「今於此界」:我現在在這世界,就是我們這娑婆世界,「攝念佛人」:我攝受一切念佛人。誰念佛,我就幫助誰;誰念佛,我就接引誰。只要他能念佛,我就接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攝念佛人,我攝受這念佛人。念佛的人就好像一塊鐵,我就好像一個吸鐵石似的。你只要念佛,我就把你吸來,吸到極樂世界。 攝念佛人「歸於淨土」:都同生到極樂世界,到阿彌陀佛那個常寂光淨土裡邊去。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佛問圓通」:在《楞嚴經》上,佛問所有的弟子,在聽過十八界之後,認為哪一個法門是最圓融無礙、最圓滿的,是最合自己根性的呢?所以大勢至菩薩就說佛問圓通。在本經的前邊,佛問各位弟子,哪一個得到哪一種法門,成就了他的圓通道果。 現在大勢至菩薩就說「我無選擇」:我沒有怎麼樣子來選釋,看看哪一個法門是第一?是圓通?可是我自己覺得就是這念佛法門是都攝六根的,你能: 一念彌陀一念佛, 唸唸彌陀唸唸佛。 你以念佛的心來求生淨土,把其他的妄想、雜念都停止了。你能用一念的念佛心來「都攝六根」,這六根就都聽話,六根就都不造反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對著色、聲、香、味、觸、法這種境界,都不被這種境界所搖動了。所謂以念佛而轉一切境,你以念佛而不為一切境所轉。你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都攝六根,這六根就都會聽你的招呼,服從你的命令了,不會再著住到染污法上。所以都攝六根,這就是一個總持的法門,也就是總一切法,持無量義。「淨念相繼」:什麼叫淨呢?沒有雜念,沒有其他的妄想,這就是淨。什麼叫念呢?你一念佛唸唸佛,唸唸佛就是一念佛,你一念不間斷,就這一念,一定會生到極樂世界去。所以淨念相繼,這「相繼」是很要緊的,你不要唸唸就不念了,你要: 念而無念, 無念而念。 念得很自然而念,你想要不念佛也辦不到了,它自己就會念了,所謂欲罷不能,你想要停止這念佛的聲音,辦不到了。就好像喝醉酒似的,念佛念得醉了,想不念也不行,只有一個念佛心。 所以,淨念相繼,相繼就是繼續不斷。繼續不斷地這樣念下去,天天念佛、月月念佛、年年念佛、生生世世都念佛,沒有停止的時候。你能發這樣的心,這就叫淨念相繼。 「得三摩地」:三摩地就是「等持」,又翻譯為「等治」。有的人以為它還是那個三昧,這個三摩地就是定慧圓融,定慧不二了,這是得到這種的三摩地了。 「斯為第一」:若以我來看,以我修行所得到的經驗,以我個人身體力行,從無量劫到現在,若叫我說哪一個法門是第一,其他的法門我都不注意的,只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這才是第一法門。 大勢至菩薩根大的這種圓通,若是對十方眾生來說,他是第一。那麼,在這二十五圓通之中,文殊菩薩選到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那為什麼不選擇大勢至菩薩這念佛法門做為圓通呢?就因為我們娑婆世界一切眾生的耳根很利,容易入道,容易成就三昧的這種功夫。所以文殊菩薩為娑婆世界選這個圓通,以觀世音菩薩這耳根圓通是最為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