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3)
----  【轉貼】三皈依 ( 十三 )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15727)

--  作者:佛弟子
--  發表時間:2009/1/20 上午 09:25:23
--  【轉貼】三皈依 ( 十三 )

有個故事比喻;有二個人入山去尋寶,在路上終於找到一堆銀子,銀,

金銀的銀。二個人非常高興就分,找到銀了高興得不得了,

你背一袋我背一袋,一路繼續往前走,結果又發現一堆金子。

哇!發現一堆金,第一個人就說我要放棄銀子,銀我不要我要改取我要拿金,

第二個人放掉了這個銀很可惜,我們背了這樣老遠的路很可惜,

我還是要銀不要金。就是說這兩個人,始終都是一個代表,

我們當初沒有學佛之前,還沒有找到寶呀,今天你進入佛門了就找到銀了,

拿著銀高興得不得了,就對這個法寶對這個道場,對這個法師有感情了,

然後你找到更加金的更加好的,你就捨不得放開它了,每天保持在那裡,

就是說永遠不能夠精進。所以我們一定要找,有善知識,真善知識,

有假的善知識,我們要找真正的善知識,找到金我們丟掉了,

我們就不要那個銀了呀,要金不要銀了。現在你們學佛講感情,

明知這個道場不能夠成就你,還不捨得離開,為甚麼?我下很多本錢呀,

很多心血呀,我對法師有感情呀,不能夠離開他,他死你跟著死啦,

他下地獄你也跟著去啦。所以學佛不可以講感情,我們是求法,

求了脫生死解決我們生死大事。不是對他,關他甚麼事情,

我們是扶持道場扶持佛法,假如這裡所教的佛法,不究竟不圓滿,

不能夠幫我解決,我們就放棄找更加好的。所以古人講;「一山還有一山高」

有比他更加好的,我們不可以死在一個地方,所以學佛就好像,

佛講的這兩個人的比喻故事,在《譬喻經》裡面講;

就是說我們要依法不可以依人,找到更加直接,更加了當的有沒有?

有呀,有更加究竟的呀。第二個就是說:「依了義經 不依不了義經」,

所以三藏中有了義經、有不了義經、明示中道實相之義為了義經、

非然者為不了義經、所以入道之人當先使曉之、則壅無不道有疑皆決矣。

 所以我們依經典,他講的經典是了義的,真接成就的我們就會依具他,

假如他講的經典是不了義的,只是得人天福報,來世還要繼續搞輪迴,

我們就要放棄。所以佛講;「依了義經 不依不了義經 」的用意在這裡,

所以你依那一個法師學都是一樣,他講的能夠幫你,今生成就你就依他,

假如他講的不能夠,幫你今生成就,你就不能夠依,你就離開。

第三;「依義不依語」就是說我們要他的真實義,不要講語言,

不要相信語言,語乃是言說,但是張筌蹄 “筌”就是捕魚的竹器

“蹄” 就是捕抓兔子的蹄,這個比喻事情的跡象。所以我們若依言語,

徒增疑惑諍訟而巳。就是說我們不可以,在語言那裡討論,語言只是一個跡象,

講的一個跡象,我們不要死抓著這個東西,抓著人家那一個語言,講是對不對,

你因為抓這個人的語言對不對,就變成有鬥爭諍訟不休,你這樣討論這個,

討論那個是沒有意思的。今天你們坐在這裡,不要抓著我的語言文字,

你要聽甚麼,聽我所講的義,真實義,是要幫你們回歸這個自性的。

你不要老是找我的毛病,你找我講話的毛病, 現在很多人聽我講經,

看我的VCD,就是要找我的毛病,看那裡可以找出來,找出來就不給我下台,

我講話你不要聽那個,你只要那個形象,執著那個形象語言文字。

你為甚麼不先問一下你自己,他講這個意思為甚麼要這樣講,

我就是要你們進入,你們自己的了義,所以佛講「依義不依語」,

不可以以語言文字來做表達,要依真實義。所以非言語所及,

學人宜去筌蹄思惟實義,所以我們要真實義的,不是要那個語言文字,

聽佛法要會聽。第四種「依智不依識」就是說識就是妄想之心,

對於六塵而起,耽迷不覺與牛羊何異,恣就是放縱,識則增長妄惑而巳,

智就是智慧,乃本心照明之後,可與法性契合,學人宜走止妄識,

策發真智。所以我們是依智慧不依意識,意識是妄想是假的會起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