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3) ---- 顯宗與密宗之異同---堪布 慈誠羅珠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1614) |
-- 作者:倫倫 -- 發表時間:2006/10/2 上午 02:20:26 -- 顯宗與密宗之異同---堪布 慈誠羅珠 顯宗與密宗之異同 堪布 慈誠羅珠 今天我們要就顯宗與密宗之間的關係做一些討論,也就是說顯密的異同點在哪里。之所以要討論這個問題,其原因就是藏密的理論及其具體的修法非常完整,針對性也特別強,但有些修顯宗人由於對密宗不是很精通,而覺得修顯宗的不能修密宗,修密宗的也不能接受顯宗。就為了有這樣的觀點,所以我們特別安排時間來談談這個問題。今天講的內容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是顯密相同的、可以圓融的、不矛盾的地方;第二是密宗的一些為顯宗所沒有的特點。這樣,大家就能對顯密間的矛盾與否有所瞭解,以後修加行的過程中也不致於有嚴重的疑問出現。 一、顯密的相同點 講加行的時候強調過,一個凡夫從現在到最後成就之間有三個階段:一、放棄貪圖世間的安樂,建立出離心;二、放棄自私,建立菩提心;三、放棄我執,建立無我的智慧。在這個過程中的第一和第二個階段,顯宗和密宗是沒有差別的。 我們講過從外加行到內加行的系統修法,顯密都必須修,凡是大乘佛法都要修出離心與菩提心,無一例外。雖然修法上有些差別,卻大同小異,基本上是一樣的。無論是修顯宗、密宗、禪宗、或凈土宗,都要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如果連這個最基礎的修行都沒有,那還念什麼佛,修什麼禪。只有在這個基礎上念佛、打坐才是真正的淨土、禪宗。而禪宗為什麼不講這些加行的修法呢?我們都知道,禪宗從達摩祖師到六祖惠能,其根機都已非常的成熟,所以他們能開悟。我們在六祖惠能的傳記中可看到,雖然他不識字,但根機卻已相當成熟。當他依止五祖學習時,並沒有學很多經論,也沒有花很長的時間修行,只是在後院裏活兒。八個月後覺得機緣成熟了,五祖就給他講金剛經,而金剛經關鍵的一句話就讓惠能大師徹底開悟。他沒有修加行,但不是不需要加行,修加行的結果就是要能生起出離心和菩提心,而他都已經有了。譬如秋天的花或樹葉,只要一陣輕輕的風就能吹落。春夏時節,刮更大的風樹葉也不會掉下。同樣,人成熟後一句話也能讓他明白,也能明心見性。六祖聽的和我們念的金剛經完全一樣,他一句話就可開悟,我們卻沒有,就是因為根機還未成熟,所以要修加行、正行這些系統的修法。對修禪的人來說,六祖惠能大師的南傳教派當然是最殊勝的,但針對現代的絕大多數人來說,神秀大師的北傳教派可能更合適。它就像加行要一步步地修,最後才達到禪宗所講的那種境界。惠能大師則不強調前面的部分,只講最高境界。所以禪宗雖然不說,但實際上也需要有出離心和菩提心。 淨土宗最關鍵的一部經典就是《佛說阿彌陀經》。這是一部顯宗的經典,同時有漢藏文兩種譯本,但都是從同一部梵文版翻譯過來的。經裏講如要往生極樂世界,必須遠離兩個違緣並具備四個條件。就違緣來說,第一是要遠離造五無間罪,第二要遠離舍法罪。阿彌陀佛也講了,娑婆世界的眾生如果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都可以如願,唯有造五無間罪與舍法罪的人無法往生。其他的如殺生、偷盜等或更嚴重的罪業,經由虔誠的心在念佛的過程中都可清淨,但這裏講的兩個違緣,念佛都無法消除,所以必須要遠離。 再講所要具備的四個條件:一、要觀想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二、要廣泛積累資糧;三、要發菩提心;四、要回向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在具備了這些條件下一心不亂的念佛,就可往生極樂世界。這裏並不是不強調菩提心,而是在有菩提心的基礎上再一心一意念佛。當然出離心也需要。《佛說阿彌陀經》講如果沒有出離心,就會貪圖世間的圓滿。如不能放下這個貪欲心,就無法往生極樂世界,因為這個貪欲念頭的本身就是一種阻礙。貪欲不滅,往生極樂世界的念頭就不起,就算生起也不是很強烈,所以也就無法往生極樂世界。可見禪宗和淨土都一樣強調出離心和菩提心,凡是大乘佛教在這點上都沒有任何差別。這是第一個相同點。 第二個相同的是證悟空性。如果不證悟空性,是不能往生極樂世界的,也無法明心見性,更不能證悟密宗的境界。此話怎講?現在念佛時是個普通人,一旦往生極樂世界時,如是正常的往生,就能立即明心見性,立即開悟,也就是能登地。極樂世界的菩薩們都是一地以上的菩薩。現在雖是普通人,往生極樂世界後一見到阿彌陀佛,當祂將手放在我們頭上加持時,憑著阿彌陀佛的願力和自己的資糧相結合就能使我們立即開悟,開悟的程度就是到一地菩薩的境界。所以念佛也要能間接地證悟空性,不然不能成佛。往生極樂世界後還只是菩薩,並沒有成佛,必須通過修行才能成佛。往生極樂世界可以證悟,這是講正常的往生。難道有不正常的往生?有的。漢傳佛教講九品蓮華,藏傳佛教也講,念佛的人如果對淨土法門沒有很大的信心,對能否真正往生極樂世界抱持懷疑,那麼他如果念佛念得好,仍然可以往生,只是他在極樂世界裏會有相當一段時間不能見到阿彌陀佛,而在那段時間裏他仍然有可能只是個凡夫。這就是不正常的往生。所以念佛的人一定要強調信心,不然雖可以往生,卻有相當長的時間無法見到阿彌陀佛。但就算不能見佛,也不會再回來,仍然留在極樂世界,暫時是不能見,但終究還是會見到阿彌陀佛的。見到佛後就能開悟,然後繼續修行就能成佛。所以淨土也需要有證悟,只是它不強調這一生的證悟,而是到極樂世界去證悟。沒有證悟空性,也不能成佛。 禪宗則是一再地強調明心見性。何謂性?性就是萬法的本性。什麼是萬法的本性?萬法唯一的本性就是自心空性和光明。譬如我們看著一個花瓶,這花花綠綠的瓶子是它的本性嗎?不是。這只是我們眼識所增上安立的一種幻覺,而它的本性是從來就沒有離開過空性和光明。所謂見性就是要見到這個心的本性,可見禪宗也需要證悟空性。 密宗所講的開悟與其他宗派講的並無不同,迷就是未見到空性,悟時就很清楚感覺、了知空性,也唯有證悟了空性才能成就。從這個角度講,顯宗和密宗是相同的,兩者都要求有出離心、菩提心和證悟空性,其實沒有任何一個大乘佛教不強調這三點。我們對顯密的共同點在此只作了一些簡單的敍述,如就細節來說仍有多項可茲列舉。 譬如顯密都講戒定慧,顯宗的戒就是密宗的戒,而密宗的三昧耶戒是在灌頂時受。實際上密宗的戒律就包括了大乘菩薩的二十條根本戒及比丘、比丘尼戒。《時輪金剛》中說最好的學密人就是出家人,而出家人中又以比丘最適合做金剛上師,所以不能認為密戒與小乘的比丘、比丘尼戒是相違背的。《時輪金剛》在無上密宗中佔有相當崇高的地位,其中就曾舉例說:如在同一地方有兩位金剛上師,一是在家,一是出家人,哪一位有開光、灌頂等的資格呢?答案是出家人。它認為在家人是沒有資格的。從學密的人來講,它也認為出家人是最好的,如比丘或沙彌,但並不是在家人就不能學。從這個角度可清楚看到顯密的戒律是不相違的,不然的話,《時輪金剛》應該不允許比丘學密,而不會說比丘是最好的學密人。比丘的二百五十三條戒,密宗也同樣特別重視。以上是講戒的部分。 定就是禪定,也就是四禪八定。修四禪八定是否為解脫道要視其如何修來定奪,如沒有開悟,而僅僅是修四禪八定的話,就不是解脫道。這樣修的結果是往生到色界和無色界,而色界和無色界還是在輪回中。但如果在證悟空性的基礎上修,就是解脫道,而且是修解脫道上不可缺少的一步。不論是顯宗的小乘、大乘,或是密乘,都一致強調修四禪八定,所以顯密之間定的部分也無稍許差別。 慧主要是指證悟無我、空性的智慧。這在三乘中都是必要的。所以三世佛法沒有任何教派不講戒定慧,於此可說顯密毫無差別。 很多人卻有一種誤解,認為藏密的戒律與顯宗的不一樣,因為顯宗戒律中不開許大乘菩薩喝酒吃肉,而藏密戒律是開許的。事實並非如此。藏密從來就沒有開許過可隨意飲酒吃肉,從《時輪金剛》到寧瑪派的《大圓滿》都一再強調平時不能將肉當成普通食品來享用,而且是非常反對這麼做的。可是西藏的確有很多人吃肉,而藏密最發達的地方是在西藏,為什麼不加以制止呢?對此必須說明,修行人吃肉並非藏密戒律中開許,而是環境使然。以前青康藏高原不能種植蔬菜,對外交通封閉,如從外地運蔬菜水果,需時至少兩星期,運到時早就爛了。尤其牧區裏糧食本來就少,在這種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吃肉,但也只吃三淨肉。由於大乘與密宗的戒律都反對吃肉,而小乘是臨時性地允許吃三淨肉,所以他們只好選擇遵守小乘的戒律,並不是藏密有開許。即便如此,以前很多在深山中修苦行的人卻堅持吃素。白瑪登德上師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在約一百五、六十年前成就虹光身,死時全身虹光,空中遍佈彩雲,頭髮指甲都沒有留下。像他這樣一個成就者,當年在山上閉關時就發誓吃素,從此以後他就終身吃長素。還有很多類似他這樣的人。藏密正規的要求是與大乘《楞伽經》一樣的,反對吃肉。如在會供時有肉,則可吃如蒼蠅腿般大小的肉。從吃素的角度講,這不算是吃肉,但同時也不違背密宗中所有的一些誓言。酒也是同樣。在戒律上還有很多細微處顯密都是一致的,但礙於時間,這次就不多說了。以上講的是顯密的相同點。 二、顯密的不同點 顯密之分主要是在證悟空性的方法上。雖然總體目標要證悟空性是沒有差別,但方法卻有許多。 先看看顯宗是用何種方法證悟空性的。淨土宗以念佛作為證悟空性最根本的方式;禪宗的方法則主要針對根機極好的人,所以顯得很簡單,缺乏從加行到正行的一整套系統。我們看六祖惠能大師證悟的過程,對一般人而言這根本不是個方法,但對像他根機那麼成熟的人確實不失為一種證悟之法。除此之外,其餘顯宗有的證悟方法就是靠因明(邏輯)思維。譬如一個瓶子,我們確實看到它存在,但它也是由許多的微塵組合而成,不是一體性的東西,而這些微塵也可再分離,直分到最後分完時,就是空性了。這並不是說它到後來變成空性,而是它永遠沒有離開過空性。我們的肉眼是無法看到這個空性的,而這種方法只是教給我們一個理論上的概念,並用因明去作推理。譬如這一塊布,把它拆開來就是一堆毛線,那麼布到哪里去了呢?是消失了嗎?而我穿的到底是布還是毛線?這毛線也是由羊毛織成的,那我穿的是布、毛線、還是羊毛?如將羊毛分割至最細的微塵然後放在一旁,則當初的那塊布去了那兒?難道我原來穿的就是微塵?顯宗是經由此種推理方法去瞭解空性,這是一種接觸空性的方法,但只是理論上的概念,沒有實質的體會。如何能將字面上的理解轉變為證悟的智慧,這就需要相當長時間的修行才有可能做到。在修行期間必須要積累資糧並清淨罪業,當這些條件都圓滿具足後,是可以將理論上的瞭解變成智慧的。禪宗以外的其他顯宗就是以這種方法去證悟。 可是禪宗不也是顯宗嗎?從我的觀點看,禪宗的明心見性既是顯也是密,但也可說非顯非密。它是將顯密結合後的一種修法,實際是半顯半密,由於它沒有灌頂和觀想,所以被歸納為顯宗,但也不像一般顯宗的證悟方法。除此之外,其餘顯宗各派別唯有通過推理一法去證悟。龍樹菩薩的六論,就是先要推翻我們原有的執著,得到理論上的概念後再去修,經過漫長的時間才能對空性有所感受。這就是顯宗證悟空性的方法。 密宗有外密、內密之分。外密暫時不談,內密就是無上密法。證悟空性的修法有二:一是修氣脈明點。外道,例如道教或氣功,也有此類修法,但與密宗的修法是名同義不同。密宗修的氣脈明點最終可證悟空性,而顯宗從來不知道這點,但不是當初佛不了知,而是佛在轉法輪時要應機施教。經由氣脈明點的修法證悟空性是非常快速的,譬如你用一定時間觀想頭痛,頭一定會痛起來;如用棍子直接打頭,則立刻會痛。顯密之差別亦是如此。通過理論上瞭解去修空性,由於見解較模糊,需要長期修才行。而氣脈明點則是強制式地要你接觸空性,雖然最後的結果和顯宗一樣,但因方法不同,速度就有迥然的差異。這是一般密宗的修法。 二是大圓滿的修法。大圓滿不強調氣脈明點或是因明(邏輯推理),認為這些都是繞道而行。大圓滿有些部分與禪宗有點相近,但禪宗不講的修法大圓滿全都有,所以禪宗仍不及大圓滿。如只講證悟空性,二者是非常類似的,大圓滿也是不假他法能直指人心。直指人心就是已經開悟的上師能讓有信心的弟子直接證悟大圓滿的智慧。大圓滿的智慧,與禪宗的明心見性,或中觀的證悟空性,其實是一樣的。如來藏在漢傳佛教中有著極高的地位,而如來藏就是大圓滿裏講的自然智慧,明心見性的性字所要形容的就是如來藏,進入大圓滿的境界也就是如來藏。所以證悟後都是一樣的,但大圓滿能直指人心,不需要經過複雜的觀想過程,可是需要修加行,加行後修其他正行時通常有許多觀想,可是大圓滿完全不需要這些就能讓人開悟,這是它獨有的特點。 有人會問密宗的雙修是什麼?顯宗裏無所謂的雙修,有的話也是講福慧雙修,而非男女雙修。密宗的雙修是一種氣脈明點的修法,但對一般人來說,它不是個修法,而是一種象徵。譬如佛像的男身是代表光明,是現象的一部分;女身則代表空性;雙運是顯空無二無別的意思。《心經》講色即是空,這裏色可視為所有男性的佛或菩薩。又講空即是色,此處的空可視為所有女性的佛或菩薩。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就是雙修。一般人應從這個角度去理解。 修密宗是否一定要雙修呢?大圓滿根本不需要,也從來不強調。不瞭解的人以為所有藏密都是一樣的,其實不然。修氣脈明點在密法裏只佔有一小部分,但即便是這一小部分也不是普通男女修的。所以對凡夫人來說,這根本就不是個修法。大圓滿不強調雙修,一個大圓滿的修行者,從起初加行到最後成就之間是不需要修氣脈明點的,並認為這其實沒什麼用,因為大圓滿有更好的方法可證悟空性。以後如有機會正式學密法,讀到藏密的經論,應當可以更清楚地瞭解這樣的見解才是正確的。 密宗由於有些神奇的修法,使得它的神秘色彩比較濃厚,誤解也因此而起。有些人是自己不願或不能持守清淨戒律,卻以某些藉口去做遭人垢病的事,最後卻使密宗蒙罪。凡夫的行為當然不可能十全十美,但不如法的行為是屬於凡夫,而不是密宗的。一般人對雙修不僅現在不用修,也不能修,就算以後修到較高層次也不需要,因為有更好的方法可用。 總結以上各點的結論就是:證悟空性是顯密共同的目標,但方法各異。顯宗的方法不如一般的密法,而一般的密法不如大圓滿,就這樣一層層地上去,大圓滿由於它的獨特性而成為最高法門。 另一項密宗獨有顯宗絕無的特點就是密宗可成就金剛身。當金剛身修成時,其外表仍和普通人一樣,但實際上生老病死或地水火風四大對其已無任何影響。由於身無窒礙,此時要飛簷走壁或穿牆入室都是輕而易舉的。當然這並非修金剛身的目標,它真正的目的是要將凡夫身修成如佛一般,有著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的報身相。對顯宗來說這完全是不可思議的,其認為肉體屬於輪回,是不清淨的,必須斷除、放棄。對普通人來說顯宗的觀點沒錯,但密宗以智慧開發了諸多方法,可以將不淨身轉化成清淨的。打個比喻,就像一般人如吃了毒藥可能會死,但會用的人反倒可能以毒攻毒。在未證悟前,我們的身體確是輪回的一部份,要想解脫就必須捨棄它。但是有智慧和方便時,不但不必捨棄,反而可將其轉化成佛身,要做到這點,唯有密宗的氣脈明點和大圓滿的光明修法可行。除此之外,顯宗裏不論是淨土、禪宗、唯識宗、或中觀都一籌莫展。如果從沒看過密宗經典的話,就連顯宗的一些法師也無法接受肉身可如此轉化。但密宗確有方法,其方法的根源就是證悟,是一種心的功能。不淨身的形成也是心的功能,是由於心不清淨、造業而致。心能證悟、領悟到光明,就能轉不淨身成金剛身,當然其間還要加上別的修法。這並不僅是一種說詞而已,西藏歷代的高僧中就有很多此類公案。大家也聽說過,有些大圓滿修行者死時,在眾目睽睽之下肉體逐漸縮小直至化光消失,天上出現繽紛彩虹。 顯宗的修法則是在初步證悟前,必須先經過無數大劫那樣漫長的時間,然後從證悟一地到七地又要再次經過無數大劫;證悟八地時,八識中的眼、耳、鼻、舌、身、意都已清淨,那時觀山河大地就是佛的壇城。這是顯宗有記載的。 密宗則是一生中就可將不淨身轉化成金剛身,這其中的訣竅就是氣脈明點和大圓滿的修法。藏密的氣脈明點可分外、內、密、極密,而外道的氣脈明點只是藏密中外部最簡單的一部分,其他更深層的就根本沒有接觸到。經由這些訣竅,密宗才能開發出上述的修法。 大圓滿中有中陰身的修法,它將死亡的過程描述得非常清楚。相信大家都聽過甚至看過《西藏度亡經》,其對死亡情境的敍述,使西方一些有瀕死經驗的人大為震驚,因為他們對死亡的初步感受,早在幾千年前西藏就記載得清清楚楚了。西方人的經驗只在死亡的初期,而《西藏度亡經》不僅是描述了死亡的全程,更具體告知該如何掌控全程。我們還活著的時候,就可借著修習中陰身的方法去掌控、利用死亡的過程。在顯宗這是想都不敢想的,就連普通的藏密也沒有這種修法,唯有大圓滿才有。這又是大圓滿的另一個特點,由於它的特點數不勝數,在此只能略舉一二較重要的以闡明密宗與顯宗不盡相同的地方。 歸納以上各點,可將顯密之異分為兩點:一、智慧不同。從空性方面看,密宗不需要因明思維(邏輯推理)的過程,現在就能掌握心的本性——光明。從現象的角度看,顯宗認為肉眼能見的所有物質都屬於輪回,是不清淨的,必須要斷除,卻從不知這些是佛的本性,是清淨的。直到證悟了八地才了知真相。密宗從初入門就教導,世間所見的一切雖都是輪回的一部份,是不清淨的,但實際上都是佛的壇城。如何能證明這是實情?密宗是有辦法證明,只是目前還不忙講,必須等加行修完後才可以談。到那個時候自己去修、去體會,不需旁人指點,自己就領悟到一切確都是佛的清淨壇城。顯宗要經過漫長的時間才能達到這個境界,密宗則是即生可成,原因就在於顯宗沒有掌握這方面的訣竅,是智慧不及故。二、證悟空性方法各異。顯宗只有邏輯推理一途,這是它不足的地方。密宗則途徑繁多。對根機不是極好的人,可用觀想或氣脈明點一類的修法去逐步引導,以致證悟空性。根機不錯的人,不修這類法也行,用更方便、快速的大圓滿修法就可能立即證悟。這是一個關鍵性的差別,因為要得解脫就必須證悟空性,除此別無他法,所以這個差別不可等閒視之。 密宗與顯宗並不衝突,只不過它有更多的特點。修顯宗的可同時修密,如修淨土的也可修密法;如果修禪也同時修密的話,密法對了達禪宗的明心見性會有相當大的助益。禪宗在證悟前的方法上是有所不足,密宗恰可補其不足之處。精通顯密的智者去看佛說的八萬四千法門,從小乘到密宗,不會發現有一句話是相矛盾的;智慧淺薄的人看則句句矛盾,以致於顯反對密,密不接受顯,根本無法同時修。這是智力不敷而致,不然,一座就能修八萬四千法門,一座也能修大圓滿所有九乘的修法。所以,在學習時,應從整個佛教不矛盾的角度去思維。反之,則漢藏佛教、淨土與禪宗、大小乘、甚至藏密四大教派,對理解不夠的人來說都是相矛盾的。如果有這樣的勝劣分別念,在佛法裏叫謗法。佛有部經典是專講何為謗法及其罪過的,如果有謗法罪,不僅不能修密法和禪宗,連念佛都不能,因為謗法是往生極樂世界的兩個違緣之一。學佛的人,專心一致地念一本書、拜一尊佛、修一種法是很好的,但要是認為其他的都不如自己的佛或法,那就是謗法。如果沒有能力修所有的法門,只修一種也行,但不可對其他教派有任何批評。如能避免片面的看法,以平等的信心為基礎,全神貫注地修一個法,不論是何法,都可快速成就。 有些居士,姑且稱他們為「跑跑居士」,成天只是跑道場求灌頂、求福,最終什麼都沒學到,自己也從未想過要如何才能得到正知正見。如果那些灌頂都確實得到的話,同時也受了一大堆的密乘戒,如不能守這些戒,則犯一條算一條,最後得到的是一堆罪業,別無其他。當然,上師無論是在家人或出家人,都要同等的恭敬。但就個人修行來說,有無必要每位都去崇拜?其實不用,心裏恭敬就夠了。是不是每位從藏地出來的上師都要去見?也沒有必要。重要的是自己要建立立場,這個立場就是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的見解。如果沒有,成天跑來跑去是不會有什麼好收穫的。灌頂後如果上師不講該守的戒律,居士也不在意該注意哪里,而密乘戒是一定要守的,如此犯了戒就無關乎知或不知了。無論是對漢傳的法師或藏傳的上師、瑜珈士,作為居士都要培養出平等的清淨心,因為他們是僧眾。但要不要接受他們的傳法、灌頂,則必須觀察。觀察後如決定接受,就必須做到該做的。不能做到,就不要接受。世間法是如此,佛法更該如此。 目前有些居士不考慮建立自己的正知正見,或修法上的知識,只是追隨別人去找有名氣的上師,例如聽說某某人能飛、會取伏藏,就一窩蜂地跟著跑。其實取伏藏對你有何助益?能飛又怎樣?難道你能跟著飛嗎?如果是替自己設想,去見上師時,要能從上師那兒得到對自己解脫有利的東西才是對的。也不是從任何人那兒都可得到,在這之前與之後都有要求,必須要極端重視這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