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3)
----  [轉貼]心外求法與心内求法(靈山居士)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1763)

--  作者:hcj256
--  發表時間:2006/10/10 上午 07:51:43
--  [轉貼]心外求法與心内求法(靈山居士)

心外求法与心内求法   (灵山居士)

 

 

有时候我们会看见这样的两种观点在产生冲突,一种观点认为,我们无需去向外求法,我们只需要向内求,(似乎法只存在于内心,在外面是买不到的)因此我们不需要佛像上师之类外在的东西,因为对着这些外在的东西礼拜会涉嫌向心外求法,会被人认为是外道。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我们应该去礼拜佛菩萨礼拜上师,因为这是佛教的一个传统。我们没有理由去更改传统,尤其是佛教的传统。第一种观点常常是第二种观点的反对者,不过我们经常在第一种观点的背后发现有我慢的存在。

事实上你礼拜佛菩萨礼拜上师并非是在拜外在的某些东西,而是你内在的佛性。你之所以认为他是外在的完全是由你的分别心决定的,假如你真的已经很究竟,你不会认为你是在向外求,因为你不会有内外的概念。你的上师你的佛像都是你内在觉悟的外在体现,当你真正觉悟的时候,你不会认为你是在拜另一个人。事实上即使我们向内求法也很难求到,不过假如我们放弃内外的分别,放弃求法的心,一切都会不求自到。不过作为初学我们很不容易做到这一切,也许我们很容易放弃求法的心,不过我们并不容易放弃其他心,所以我们应该先用求法的心代替其他心,这个时候我们就有必要礼拜上师,礼拜佛像。因为他可以给你带来证悟。

我们经常以某些借口来拒绝行使佛教徒应尽的义务,假如我们的真实动机真的象我们所说的那样,那就不用担忧,不过我们的真实动机往往并非我们所宣誓的那么体面,比如持第一种观点的人之所以认为无需去拜佛,多数时候并非他真的认为是那样,只是因为他充满了我慢,所以不愿意以这样的低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就象有些人说自己不愿意往生极乐,愿意留在世间普度众生,这有时候也可以是个很好的借口。当我们没有出离心的时候,我们就会把这样的话拿来作为最佳借口,因为它看上去毫无漏洞。

不过这对你自己却非常不好,因为佛教的修行里,起决定作用的并非你的行动而是你的心动,也许你做了很多很多善行,多到让梁武帝这样的慈善家都要深感羞愧。但是这一切都是为了建立自己的名声,或者你在试图换取点什么,那么你所做的这一切都不是佛法。

虽然仅从行为上看,它和那些佛教的行为并无不同,但由于动机上的巨大差异,它会结出完全不同的果。比如三个人一起去放一条鱼,第一个人想的是利用放这条鱼的功德来让自己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第二个人则希望借这个功德让自己尽快得到解脱,至于其他人,他目前暂时还没有能力兼顾到。而第三个人想的则是让这条鱼获得安乐,并且下一世成为可以修佛的人。由于三个人的动机完全不同,他们三个人的果也完全不同,第一个人可能会由于救了一条鱼的善业而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然后他的善业就消失了,第二个人获得了小乘的功德。第三个人则获得大乘的功德。

我们有必要审视一下自己,也许这种审视会让你发现,你折腾这么多年其实并不是在修佛,你只是在行为上对佛教徒进行模仿,当那些佛教徒念咒的时候,你也在念咒,当他们拜佛的时候,你也在拜佛,不过你完全忽视了内在的东西,也许你付出了和那些真正的佛教徒同样的时间,甚至比他们更多,但是由于你所拥有的动机是非常错误的,这会导致你的收支完全不成比例,你也许只会获得福报,而不会成佛。因此我们有必要审视自己的动机,在作每一件事之前都要审视一下,这并不会花你太多的时间,不会耽误你和老婆吵嘴。假如你的动机不属于大乘佛教(前提是你是大乘佛教徒),那么就有必要加以纠正。

其实这也是在提醒你,你是一个菩萨,假如一个人经常在你耳边说,你是一个菩萨,你就会认为自己真的是一个菩萨,这样当你出现某些不应该有的行为的时候,你自己就会觉得羞愧难当。记住自己是个菩萨非常重要,我们经常忘掉这一点,所以我们经常做出某些坏孩子才会做的事。

 

 

2006109

首发于灵山居士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19470373

天涯博客 http://rdzllsjs.tianyablog.com

搜狐博客 http://lsjszxx.blog.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