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3) ---- 【轉貼】六祖壇經(大醒法師解析 )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22883) |
-- 作者:godaikin2003 -- 發表時間:2010/7/28 上午 01:18:45 -- 【轉貼】六祖壇經(大醒法師解析 ) 六祖壇經(大醒法師解析 ) 第一節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遯。]逐出至廣州法性寺; 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旛動,一僧曰[風動], 一僧曰[旛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 旛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 有一天,惠能知道因緣成熟,該是出來弘法的時候了,他 來到了廣州法性寺,正值印宗法師在講[涅槃經]。當時風 正吹著旛,旛不停地飄動著(旛就是長長垂直下來的布條, 像旗一樣;但旗是寬寬、方形的),有一位出家人說是[風動] ,另外一位說是[旛動]的現象,他們爭論不休;惠能聽了 他們的爭議,就隨口說:[不是風動、不是旛動,是仁者心 動。]意思是說:[其實風動、旛動都不是主要問題,而是 你自己的心在分別!]這麼一講,大家都很驚訝! 佛法是活潑的、浩瀚的,涵蓋一切的,最重要的是學佛修行 人依據個人的層次、根器、因緣而研究不同的問題,[旛動、 風動]正是法性寺前那兩位出家人當時正在研究的話題,由 此可進入另一個話題[外緣],外在的物質、動態,對人類身 心所引發的現象。明瞭這點,再回頭看[風、旛、風動、旛 動]都只是外緣而已。 前章曾提到佛陀說[看到一個杯子]需要有十個因緣。其中一 個因緣是[作意緣],就是一樣東西必需要想看、注意看才看 得到;沒有這個緣,就會看不到那樣東西,所以對外界的一 切現象反應都是[心動]。修行人要徹底了解自身,進而了解 外在的一切現象,包括宇宙的千變萬化,六道眾生各種生命 形態的身心、習氣…等等,更進一步須探討自己與外界的關 係,外在因素對我們身心的影響是什麼,自身的反應是什麼 ,其因緣是什麼。簡單地舉幾個例子:我們人類眼中所見的 一根手指,看在蒼蠅的眼睛裡是多根手指,為什麼?因為蒼 蠅眼是複眼,它的眼睛構造像多面鏡,因此它們所看見的和 我們所看見的自然不同。又如我們的游泳池,在餓鬼道的眾 生看來是血污池。再回頭來談我們人與人之間的爭執、矛盾 、衝突,都是因為看法不同、見解不同、因緣不同,世代累 劫的經歷不同而造成彼此之間的立場不同,所以學佛就是要 [屏息諸緣],拋開一切外在因素,由自心觀照,才得以更上 一層樓,自己的心是一切的根本。佛陀當年即是從自心反照 才有後來菩提樹下的證悟,一法通萬法通,佛陀是[正偏知] ,這個頭銜足以表示佛陀對天地萬物一切的一切都了然於心 ,由此更證明了佛教是科學的,不迷信的。 六祖,一個不識字的修行人,因宿世因緣,天生具有銳利的 根器,當他聽到[風動]、[旛動]這個話題時,立即的反應是 :[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 第二節 印宗延至上席,徵結奧義,見惠能言簡理當,不由文字。宗云: [行者定非常人!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惠能曰: [不敢。]宗於是作禮,告請[傳來衣缽、出示大眾]。宗復問曰: [黃梅付囑,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 禪定解脫。]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惠能曰:[為是二法, 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惠能曰:[法師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貴 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 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 ,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 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 即是佛性。] 印宗法師聽了惠能與眾不同的見解,及簡單扼要的對答,就把他 延請到席上,並請教其見解是根據何來?並說:[我看你這個帶髮 修行人不是泛泛之輩,我曾聽說五祖弘忍大師已經將釋迦牟尼佛 的衣缽傳承給一位修行人,而且聽說那位修行人來到了南方,莫 非就是您啊?]惠能很謙虛的說:[不敢!]於是印宗法師就向他頂 禮,並請他將衣缽展示出來,好讓大家有福報瞻仰。 這段故事給我們的啟示: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學佛是自內心修起! 印宗法師是法性寺的住持,他居然對一位年輕人禮敬,是因惠能 見解深刻、不老生常談,老和尚才未顧及自己的身份禮請惠能, 延至上席。 印宗法師接著問:[黃梅咐囑,如何指授?]五祖弘忍大師有什麼 交代嗎?有指示修行人怎麼修行嗎?惠能說:[弘忍大師沒有特 別指示,也沒有規定我們要修那一種法!只是提醒我:[要明白 什麼叫做見性!不論禪定解脫,見性是最重要的!]] 五祖的提醒很值得我們注意,六度波羅密中有禪定波羅密;很多 人誤會禪宗就是坐禪;禪宗的禪是屬於開智慧、明心見性的般若 波羅密,而不拘限在六度之禪定波羅密;其實禪宗是很靈活的, 禪定不是禪宗中最重要的一環,也不是禪宗認為得以明心見性的 唯一法門。惠能說:[五祖沒有強調要修禪定,或勸我們要解脫超 出三界而不再回來!]老和尚問:[為什麼不講禪定解脫呢?]惠能 答道:[因為禪定、解脫這兩種方法不是至高無上的佛法。佛法是 不執著任何一種法門的,所以執著二法,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 二之法!] 可見禪宗在中國流傳許久,卻一直讓大部份修行人誤解!以為禪 宗需要常常盤腿打坐,而且以為學佛的目的就是只要離開三界 (欲界、色界、無色界)、離開六道輪迴,到某一理想的所在,再 也不要回來。 第三節 印宗法師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呢?]惠能答曰:[法師講 [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 [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 [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 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 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這一段是涅槃經高貴德王菩薩對佛求法。 [不二之法]講起來很玄,如果以現代科學家的術語來表達,說不 定有些人能了解,如果以無情眾生不二之法去解釋有情眾生之不 二之法,大概就容易掌握要訣了。舉例來說:物質世界無情眾生 中最基本的單位就是原子,原子有質子、中子及電子,其中質量 最輕的就是電子,但尖端科學家告我們,電子已不是物質世界最 基本的單位了!因為它可以再打破成好幾種碎片,以目前科技儀 器測量,這種碎得無法再碎的微粒為最基本的單位,我們稱之為 [微微子],是一切物質的本體。 什麼是[本體]?本體不是從外來的,因為它才能夠形成電子,也 才能夠形成中子和質子;然而中子、質子和電子等不同數目的組 合,就形成不同的物質。我們假設無法細分的物質本體[微微子] 就是[無情眾生的不二之法],人體內有多少細胞?數也數不盡! 每個細胞裡又含藏多少分子、原子呢?所以單是一個人體就包含 了多少物質世界、無情眾生的本體。由前面舉例的全像攝影術的 例子就可理解;任何一塊小碎片都能夠包含整體的訊息;因此人 體中任何一個細胞核內遺傳基因DNA,都含藏了整個人體的訊息, 如果能解讀遺傳基因的密碼,即使這個細胞核是取自於皮膚,我 們還是可從皮膚的細胞去了解到骨頭、肝臟、大腦…甚至頭髮、 指甲等等,也可以從一個細胞擴大而製造變化整個整體,本體是 不能用任何語言文字來表達的。 以量子力學的[波函數]來形容物質的本體,我們所知數學觀念中, 數值有正也有負,正負數值的絕對值都是實實在在的數目;又有一 種數叫做[虛數],它的代表符號是[ ],在物質世界裡是不存在 的,可是在人類精神世界可以想像得出來,好比是經典所說的: [不可說、不可量!]。波函數中還有個數目很微妙!四的開方是二 ,負四則無法開方,負四開方就稱之為[複數],[複]是複雜的意思 ,也就是講不清、理還亂!所以波函數竟然有實數、虛數及複數, 符合了《金剛經》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 來]的意義。 [佛性]二字,是代表[本性]、也是[自性]的意思。我們讀經時可 知,佛陀乃至大祖師們針對不同根器的眾生,採用不同的名詞、 名相來表達同一件事物,例如:佛性、本性、真如、法性都是代 表[本體];本體是不可量、不可測,因此我們了解[佛性]就是佛 法不二之法。有的寺院山門就命名為[不二門]。二是能夠拆開的 ,不二是無法拆開的;什麼叫無法拆開的?還沒有時間的發生叫 做[本來],只要一有時間產生,就不是本來。勉強地舉一個例子 :一張乾淨的桌子,過了幾天,桌子上有一層灰塵,桌子是本體 ,灰塵是現象,灰塵不是桌子本有的,桌子的本體並不包括灰塵 。就如平日一些顏色及善惡的觀念;紅色、白色、黑色…或好的 、壞的…與前述[灰塵]的意義是相同的。既然灰塵不能算是本體 ,那麼佛教的任何名詞、名相,也都算是[灰塵]!所以[法相應捨 ,何況非法。]能見到本體,就知道什麼是[不二之法]! 第四節 涅槃經中高貴德王菩薩問佛:[如果一個人犯了非常嚴重的四 重禁罪、五逆罪及一闡提,像這樣的人是不是就沒有佛性?] 我們先來解釋幾個佛教的名詞: 四重禁罪:是指犯了四波羅夷罪,即極重罪;淫戒、殺戒、盜 戒、大妄語戒等四種罪。 五 逆 罪:是指犯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及出佛身 血等五逆之罪。 一 闡 提:不信諸佛所說教戒,斷滅一切善根的人,稱為一闡提。 佛陀回答高貴德王菩薩:[善根有兩種,一者常,二者無常。] 如果人行善不欲人知,那叫做[善根];另一種是行善欲人知, 例如:因為行善捐了兩百萬,就為了得到一個匾額[善長仁翁] ,掛在家中,這種不叫[善根],但也是行善,是值得讚歎的! 不過這個叫做[善果],或許叫做[善花]。花是供人觀賞的,果 是讓人實質享受到結果。行善得到了一個很好的結果,而得到 他人的讚歎,那叫做[善果],行善不欲人知,就像樹根長在泥 土裡面,頂多露出一點點,那就叫做[善根]。一個人行善不欲 人知,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經常如此。第二種則是因行善人 的心情與環境而定;所以善根是常與無常的。 佛性就是自性本體,是沒有時間的觀念。只要某一物質有移動 ,才會有時間,時間觀念的來源,就是某一物質從這裡移到那 裡的一種現象,不移動就沒有時間。這裡告訴我們,自性是沒 有時間性的。它沒有過去、現在、未來,這種延續性的是為 [不斷];因此,我們無法用時間觀念來分割、了解本體,故名 為[不二]。 第五節 有些人在面對煩惱、痛苦時,不知如何自處;有的抽菸、酗酒, 有的打孩子、打老婆出氣,更嚴重的甚至於吸毒,真是不幸!有 些人比較幸運,藉由善知識的引導而信仰宗教,進而奉獻、行善 ,這是好事!但是行善的人必須清楚自己的行善的動機和觀念; 如果行善時只是將自己的不愉快壓抑,雖然發心、奉獻,但煩惱 、痛苦仍未減少,這以佛法而言,不是件好事!因為臨命終時 [五上分結、五下分結]就無法了斷,來世與冤親債主仍會扯在一 起,沒完沒了! 行善對需要幫助的人是件好事,同時鼓勵大家生起一顆善良的心 ,也值得讚歎!如果因為行善養成受惠者的依賴性,這種行為就 沒有智慧!一個人對自己的生活和生死都未有正確觀念前,行善 可能只是麻木自己罷了!如此,臨命終時想離開六道輪迴,到西 方極樂世界去進修的機會也就不大了。這些在大醒所講[佛有做 超度法會嗎?]講題中對[五上分結、五下分結](註)有清楚地解釋。 涅槃經中談到[善根]:[一者善,二者不善];《金剛經》又有類 似的句子[所謂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不了解的人會認為 ,佛陀講話顛三倒四,不知道在說什麼?這就是人的習氣!因為 眾生皆貪,很多修行人既不貪名、又不貪利,卻貪[法]!希望佛 陀、希望菩薩、希望師父,能傳一個立即成就的[法]!人在學習 時心態上總希望立即見真章,對一目了然的事物有興趣,而不喜 歡拐彎抹角、模稜兩可!遇到想不通就會生煩惱!因此很多人乾 脆只誦經而已,就是這個道理。 註: 五上分結:(一)色結(二)無色結(三)掉結 (四)慢結 (五)無明結 五下分結:(一)貪結(二)瞋結 (三)身見結(四)戒取結(五)疑結 第六節 [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佛陀告訴我們自性本 體無法用後天觀念來揣摩,也無法用灰塵來了解桌子;桌子就 是桌子,灰塵就是灰塵,是兩回事,也就是本性不能用後天的 觀念來衡量。我們人類在不同的環境下,面對不同的對象,對 善惡的標準自然有不同的標準!強勢者與弱勢者的道德標準也 會有所不同!總之,凡夫俗子衡量善惡常有雙重標準。就如一 個家庭中,父母也可能會偏心,對喜歡的孩子會不知不覺地縱 容他!不喜歡的則往往有差別待遇,為什麼父母亦有雙重標準 呢?心理學上認為因為有些父母不了解自己,自己專制、拔扈 ,由不得子女持其他意見,如果孩子的個性與父母雷同,就會 有對立的僵局。因此有些與父母個性相像的子女,卻偏偏和父 母無緣! 又如某個大國不滿某個小國的外匯存底多,而以各種嚴苛的條 件加以刁難,如販賣虎骨、犀牛角等等的罪名都是由此產生的 ;但亞州東北方另一個國家至今仍在捕殺鯨魚,卻不見有人提 出異議!什麼叫[善]?實在值得我們三思!因為對善惡的判斷 都是來自人的好惡。如果以一般人對善惡的觀念去了解真如本 體的話,那會是遙不可及的! 第七節 [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蘊是五蘊,界是十八界,蘊是色、受、想、行、識;色是身體、 物質;而受、想、行、識是指高等生命形態生理和心理的反應現 象。法性寺的兩位出家人討論的[風動]?[旛動]?[風]與[旛]都 是色,所以他們的受、想、行、識會有不同的反應!這就要去了 解生命與大自然間互動的關係。十八界是指六根:眼、耳、鼻、 舌、身、意,它的對象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而六 根對相應的對象所引起的作用與反應,就是六識,即眼識、耳識 、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根、六塵及六識合稱十八界; 所以五蘊與十八界,其實是一體兩面的。 惠能這個大根器的人舉一就能反三,雖是討論[風]、[旛]一個公 案,其它的公案他也統統了解了。而不用逐字、逐部經典都去推 敲;他知道了一個結論,這個結論無法用後天學來的觀念所能揣 摩,可稱為佛性本體,也就是真如本體的意思。 大醒連續講了幾個夜晚的六祖壇經,雖然經上沒記載三更受法時 五祖如何對六祖講授[金剛經],但經上卻很忠實記載弘忍大師 交待的四句偈:[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 亦無生。]法是如此,人也要如此修,常常反觀自己,不要老看別 人的短處,如果讓別人來下種的話,那恭喜你,下次又會有緣與 那個人在一起。所以我們天天講解脫,偏偏心就是不願解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