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3)
----  佛性 ─ 清淨心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2844)

--  作者:祖兒
--  發表時間:2006/11/18 上午 10:56:42
--  佛性 ─ 清淨心

佛性- 清淨心     節錄自「佛教聖典」,大雄淨舍印經會印行

 

1.      人有許多種類。有煩惱較少者,亦有煩惱較多者,有賢者,亦有愚者。有性善者,亦有性惡者,有易教者,亦有難教者。

 

譬如說,有青紅黃白等各種顏色的蓮花在池中,同樣生長於水中,養育在水中,但有不出水面的蓮花,亦有浮於水面的蓮花,亦有離水面而不沾水的蓮花一樣。

除此差別之外,更有男女的區別,但並非人的本性有差別。如男人修道能得道一樣,若女人修道,亦可經述應遵循的道程,而達到涅槃。

要學習馴象術,必須具有信念與健康,且要勤勉而不虛為,更要有智慧方可。欲追隨佛陀學到時,亦需要此五種條件。若具有此五種條件,無論男女,要學習佛的教法不需要很長的歲月。這是因為人皆具有悟性的緣故。

 

2.      於菩提道中,人以自己的眼睛看佛,以心信佛。與此相同,使人迄今流轉於生死之巷者,亦是此眼與心。

如國王要討伐入侵的賊時,首先必須要知道賊的所在,今欲消滅迷惑,亦必須先查明其眼與心的所在。

人在室內睜開眼睛時,首先看到室內的東西,然後透過窗,看到外面的景色。並無不看室內之物,而光看室外景色之眼。

然而,若於此身內有心,則首先理應詳細了解身內之事,但眾生只知身外之事,而有關身內之事,則幾乎全然不知。

 

又,若心在身外,則身與心互相離開,心所知者身不知,身所知者心不知。可是,事實上,心所知者身亦有感,身所感者心亦了知,故不能說心在身外。究竟心的本體在何處?

 

3.      本來,一切眾生之所以從無始以來,被業所縛,累積迷惑,是因為不知二種根源之故。

一種是把生死根源的迷惑心,認為是自己的本性。一種是不知自己身上具有成佛本性的清淨心,本來就隱藏在迷惑心理面。

 

握緊伸直手臂時,眼睛可以看見而心知此事。但其所知之心,並非真實的心,而是分別心。

 

分別心由欲生起,是無實體的變易心。將此心認為是有實體的心,於是產生迷惑。其次,所把握的拳頭放開,心亦知拳已放開。動的是手呢?還是心呢?或者二者都不是呢?手動則心亦動,又,隨心所動亦動。但所動的心,是心的表面而非根本之心。

 

4.      一切眾生,皆具有清淨的本心。其清淨的心乃被依外界因緣所起的迷惑之塵所覆蓋。然而,迷惑心畢竟是客而非主。

 

月,雖暫時被雲遮蔽,但不被雲所污染,亦不被雲所動。所以,人不要認為如浮動之塵的迷惑心就是自己的本性。

 

又,人應覺醒於不動,且不被污染的清淨本心,而歸於真實的自己。人因執著於浮動的迷惑心,並被顛倒的見解所迫,故徘徊於迷惑之巷。

 

人心的迷惑與污染,是人的慾望與其所變化的外界之緣接觸而產生的。與此緣之來去無關,永久不動不滅的心,這就是人心的本體,亦就是主人。

 

如我們不能說客人走了,住宿的旅館亦沒有了,我們亦不能說沒有依因緣而生滅的分別心,自己也沒有了。依外緣而變化的分別,並非心的本體。

 

5.      假設這裡有一座講堂,太陽出來則明亮,太陽下山則陰暗。明亮可還給太陽,陰暗可還給黑夜。但是,知明亮與黑暗之力,則不能還給任何地方。除了還給心之本性、本體之外別無他法。太陽出現,而看到明亮亦是一時之心,太陽下山,看到黑暗亦是一時之心。

 

如此,被所謂明暗的外緣所引導,而知明暗的心,知明暗的心,是一時之心,並非心的本體,其知明暗之力的根本,就是心的本體。

被外界因緣所引而生滅的善惡、愛增之念,是由積於人心的污垢所引起的一時之心。

 

眾生具有被煩惱的塵埃覆蓋,而不被污染的,本來清淨心。

 

把水放入圓形器具就變成圓的,若放入方形的器具則變成方的。但是,本來,水無圓形或方形。然而,一切眾生忘記此事,而執著水的形狀。

 

見善惡,想喜歡不喜歡,想有無,被其想法驅使,被其見解束縛,追求外界之物而苦惱。將被束縛之見解還給外緣,而回到無拘束的自己本性,則可得到身心不被任何物所障礙的,自由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