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3) ---- 【轉貼】阿逸多菩薩/香港 衍輪法師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29518) |
-- 作者:Big-sam -- 發表時間:2011/11/12 上午 08:33:57 -- 【轉貼】阿逸多菩薩/香港 衍輪法師 阿逸多譯曰無能勝。阿逸多菩薩即彌勒菩薩。彌勒是姓,譯曰慈;名字是阿逸多。姓與名合稱為「慈無能勝」。指彌勒菩薩修慈心三昧,以大慈度眾生,無人能超勝於他。 在過去無數劫前,有一仙人名一切智光明,值遇古彌勒佛,聞佛說慈三昧大悲海雲經,即便信服出家,更發誓願未來成佛亦號彌勒。他每日乞食自活,誦持慈三昧經,一心不亂。後洪水暴發,他不能下山乞食,餓至生命垂危。有母子二兔,為護法久住,捨身投入火中,令己肉熟,供養仙人。 仙人看著已烤熟的兔肉說:「寧自受一切苦痛至死,也不忍噉食眾生肉。」更發誓言:「願我世世不起殺想,恆不噉肉;乃至成佛,制斷肉戒。」制定將來其弟子不得食肉。說罷,投身火中,與母子二兔同歸於盡。這是慈氏一姓的由來。 又彌勒菩薩發願於刀火劫中擁護眾生,所以稱為慈氏菩薩。 慈者,慈予眾生樂。修慈心時,若未離分別心(分別他是我所愛,我應多予慈心;他不是我所愛,我只給予一點點慈心。)未能不起我、我所見(即見有我行慈;見有我所予慈樂的眾生;見有我所予之慈。)只能得梵天之福。若離分別,離我、我所,此則名為廣大之慈,所有先世以來的罪障,皆得除滅。 彌勒菩薩本來比釋迦佛早四十二劫學佛修行,但是為甚麼釋迦佛後來居上,比彌勒早成佛呢? 彌勒過去雖然值佛修行,但是他貪著名聞利養,求名利無厭;常奔走於豪門權貴之家,不樂修行。後來遇日月燈明佛教他修唯心識定。觀察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使他明白到一切處境無非心識之所變現。觀人間富貴花間露,世上功名水上漚,如夢如幻,無一真實。使求名利的心,歇滅無餘。 後來二人一起在弗沙如來座下修行。弗沙佛觀見彌勒善根已熟,但其弟子善根未熟;觀見釋迦善根未熟,但其弟子的善根已熟。佛自念言:「度一人容易,度多人難。」遂決心度釋迦先成佛。 弗沙佛欲使釋迦菩薩早成佛,於是在寶窟中入火光三昧,等待釋迦菩薩到來。釋迦菩薩上山採藥,見佛坐寶窟中放大光明,法相莊嚴,心生歡喜敬信,即翹一腳而立,合掌向佛,一心諦觀。七日七夜以一偈讚佛: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釋迦菩薩七日七夜以一偈讚佛的功德,令他超越彌勒菩薩九劫成佛。釋迦是娑婆世界賢劫中第四尊佛,彌勒則是第五尊佛。彌勒現居於兜率陀天的內院,將來釋迦佛的經法滅盡之後,在距今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成佛,故稱「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彌勒當來生於婆羅門中。長大後,觀世間五欲致患甚多;觀眾生沉沒在大生死海,甚可憐憫;自始不樂在家。 有一天,儴佉王奉上一座寶台予彌勒。彌勒受已,轉贈諸婆羅門。不料婆羅門把寶台鑿開若干份,然後平均分之。彌勒見此寶台於須臾之間被毀滅掉,了知一切法皆亦無常磨滅,故立志出家。 彌勒在出家當日,即於龍華樹下成佛。成佛後有三會說法:初會有九十六億人得阿羅漢果;二會有九十四億人得阿羅漢果;三會有九十二億人得阿羅漢果。三會得道之眾,都是曾於釋迦佛法中種諸善根者。 凡於釋迦佛法中,如曾聞法、或曾念一句佛、或曾持一四句偈、或曾皈依、受五戒、或曾誦經坐禪、或曾於三寶中修種種善因;雖然未能了生死,到彌勒佛出世時,人人都藉此種種善因而得遇彌勒佛,受其教化而証聖果,是故彌勒說法時,常稱讚釋迦佛的功德。 釋迦佛有慈悲願力,願在惡世度頑劣的眾生;故釋迦佛於五濁惡世的穢土成佛。彌勒成佛時的國土則充滿福德之人。人民豐樂安穩;人壽八萬四千歲,身高八丈;人常慈心,恭敬和順。國土殊妙,地平如鏡,金沙覆地,處處皆有金銀七寶,無有乃至微細土塊。由此可知,濁土樂土,皆是眾生共業所感。 釋迦佛曾咐囑迦葉尊者言:「大迦葉不應般涅槃,須待彌勒出現世間。因彌勒所化盡是我弟子,由我遺化,得盡有漏。」 迦葉尊者現在於雞足山入定。彌勒成佛後,三會說法已,人民開始懈怠。彌勒見眾生如是,便領諸眾人來至此山中,諸鬼神當與開門,眾人皆見披著袈裟的迦葉骨身。是時迦葉出定,奉上釋迦佛所遺傳之金蘭袈裟予彌勒佛。然後上昇虛空,現種種神變後,即於空中滅身而般涅槃。 諸弟子見已問彌勒佛:「此是何人?似人而身小,身著法衣,又能作種種神變?」彌勒佛告眾人言:「這是過去釋迦佛弟子,名大迦葉,苦行頭陀第一,得六神通大阿羅漢。彼時人壽不過百歲,以是小身能辦如是大事。汝等大身利根,為何不作如是功德?」大眾聞是語,歎未曾有。皆慚愧發大菩提心,勤奮用功。 在中國所有大叢林中,只要我們一踏進山門,就見到坐在中間、肥肥胖胖、慈眉善目、笑口大開在歡迎我們的彌勒菩薩。任誰見了他這個笑呵呵的樣子都自覺心情輕快起來。其實彌勒菩薩現住在兜率天的內院,頭載天冠,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非常的相好莊嚴。為甚麼我們現在所見的彌勒菩薩像多是肥肥胖胖,笑口常開的樣子呢?因為笑口常開表大慈予眾生樂;大肚皮表「大肚能容天下事」的廣闊心胸,亦表怨親平等的廣大慈。況且,彌勒菩薩亦多是以肥肥胖胖,笑口常開的樣子遊戲人間:- 梁武帝時的傅大士臨終時說:「我從第四天來,為度汝等,次補釋迦。」可証知傅大士是彌勒菩薩的化身。 五代時,在明州奉化縣,有一身材肥大的和尚,整天笑呵呵的揹著一個布袋,人稱布袋和尚。他隨處化緣,別人給他酒肉,他亦同樣放進布袋內。他冬天睡在雪地上,起來時衣裳不會沾有半點濕氣。將下雨時,他穿一對濕草鞋在鬧市中跑來跑去,大家就知道快要下雨。將轉晴時,他穿一雙兩三寸高的木屐在市橋上豎膝而眠,大家就知道天快要晴了。 梁貞元三年,他端坐於岳林寺磐石上說偈言:「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語畢入滅。 又,昔日寧波天童寺來了一位大耳和尚;肚大、耳長,誰也不知道他從那裡來。中午過堂預備吃飯時,他竟然坐在方丈和尚的法座上。僧值師父踏進齋堂一看---那裡來的掛單和尚坐在住持的法座上?真是豈有此理! 僧值師父立即上前喝令他下來,怎料他合上眼睛動也不動的。僧值師父大怒,扭他的大耳,一邊扭著他的大耳一邊走向門口。剛到門邊時大和尚恰巧進堂。大和尚命他回頭看,他回頭一看,大吃一驚!原來長耳和尚動也不動的仍然坐在方丈法座上,可是他的耳朵卻被僧值師父拉長到門邊。 大和尚是有功夫之人,他立即命僧值不要吵,就在進門的位置另設一法座好了。 結齋時,眾人一望法座,大耳和尚不知何時不見了。這時方丈和尚才宣佈:「今天蒙彌勒菩薩慈悲光臨本道場。為了紀念菩薩的慈悲光臨,本寺從今以後,本來給方丈和尚坐的法座不准任何人坐上,就是未來的方丈和尚也不例外。今天設在進門位置的法座保持下來, 此後,方丈和尚就坐在這裡。」 全中國只有天童寺齋堂有兩個法座,一在內,一在進門的位置,互相對望著。我本人曾到天童寺參觀,見到此兩法座,對當時彌勒菩薩的慈悲光臨很神往,亦非常羨慕曾與菩薩一起過堂的大眾僧。 又,昔日江蘇西山白雲寺,專門接經懺佛事。有一晚,寺內所接的燄口佛事太多,但缺少一可以作「加持」的和尚。知客師父靈機一觸,跑到雲水堂找掛單和尚們,看那一位可以擔當作加持。 他見到一位身材肥大,看上去也頗莊嚴的和尚,於是請問他:「今晚常住的佛事太多,人手分配出現困難。請問你老人家可否慈悲幫忙作加持?」知客師父很禮貌很誠懇的邀請他幫忙,他亦很爽快的立即答應了。 燄口佛事到了回向的時候,大眾轉身向上問訊時不見了加持和尚,不知他跑到那裡去?第二天清早,負責前山門的香燈師開始香燈的工作。他在彌勒菩薩像前上香,覺得今早彌勒菩薩像的頭上好像多了一件東西。他再睜大眼睛看清楚,見彌勒菩薩頭戴五佛冠,他立即跑去告訴知客師父。 這時全寺上下都醒悟到昨晚幫忙佛事的是彌勒菩薩。因此立例,以後白雲寺的彌勒菩薩像頭戴五佛冠。 偈曰: 是非憎愛世偏多, 仔細思量奈我何。 寬卻肚皮須忍辱, 豁開心地任從他。 |
-- 作者:小江 -- 發表時間:2017/3/11 上午 02:35:5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