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3) ---- 希阿榮博堪布的微博 關於「菩提心」之最新開示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30789)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2/15 上午 03:53:55 -- 希阿榮博堪布的微博 關於「菩提心」之最新開示
發菩提心不是嘴上說利益眾生,也不是為了自己而去求證佛果,菩提心是對眾生有真誠的悲心,並在此悲心基礎上生起證取無上正等覺的堅定決心。我們應時時檢視、調整自己的發心和見解,看是否有此悲心和決心。
敬錄自 希阿榮博堪布的微博 http://www.weibo.com/xirarongbo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2/15 上午 03:55:18 -- http://kagyuoffice.org.tw/activity/2007/12_25/Medicine_Buddha_empowerment_20071225.htm http://kagyuoffice.org.tw/activity/2007/12_26/Medicine_Buddha_teaching_20071226.htm 本尊在藏文稱為「宜淡(yidam)」,意思是「心中的誓言」,而這誓言包括承擔和本尊有關的事業。如果只是為了自己一人的利益而在房間裡擺設藥師佛唐卡,或供奉很多藥師佛的佛像,每日持誦藥師咒,甚至把整部藥師經都背下來了,那並不能算是依止藥師佛為本尊。依止本尊必須有皈依發心的基礎。-- 「菩提心妙寶,未生令生起,已生勿退轉,輾轉更增勝。」有些大乘法說的是成就菩提因,有些說的是菩提果,有些則是菩提道──成就菩提的方法,但是,根、道、果一切法都不離菩提心,一切都唯有修持菩提心。大乘或密乘的一切甚深儀軌,及息、增、懷、誅一切事業,都必須有菩提心為基礎。遍知具義一切法皆須配合菩提心。 積福、招福等祈求此生圓滿的修持本身,雖然不是成就遍知的法門,但若能融合菩提心的大乘知見,則能幫助我們成就遍知的果位。總之,一個法門是否能成就遍知,完全要看它是否具有菩提心的基礎。只有空性觀而沒有菩提心的法門,不能算是大乘法門。我們要一起修持三天的藥師法也是一樣。 就現前而言,修持藥師佛能得長壽無病;就究竟而言,修持藥師法門能達遍知果位。但是,唯有配合菩提心的修持,藥師法才能稱得上是大乘法門。 ─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2/15 上午 03:56:02 --
皈依、發心 桑吉秋當措記秋南拉 諸佛正法僧伽三寶尊 江秋巴杜達尼佳素契 從今直至菩提我皈依 達給津所吉畢所南記 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 卓拉盼契桑吉竹巴秀 為利眾生願成就佛果
四無量心 森堅檀嘉迭瓦當迭威久當丹巴久記 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 讀盎當讀盎吉久當札瓦久記 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 讀盎美畢迭瓦當彌札瓦久記 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 我心怡悅 涅讓恰當尼當札威當紐拉內巴久記 願諸眾生遠離貪瞋之心 住平等捨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2/15 上午 03:57:18 -- 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惡力大極難擋, 捨此圓滿菩提心,何有餘善能勝彼。 佛於多劫深思維,見此覺心最饒益, 無量眾生依於此,順利能獲最勝樂。 欲滅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眾不安, 欲享百種快樂者,恒常莫捨菩提心。 生死獄繫苦有情,若生剎那菩提心, 即刻得名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 猶如最勝冶金料,垢身得此將轉成, 無價之寶佛陀身,故應堅持菩提心。 眾生導師以慧觀,徹見彼心極珍貴, 諸欲出離三界者,宜善堅持菩提心。 其餘善行如芭蕉,果實生已終枯槁, 菩提心樹恒生果,非僅不盡反增茂。 如人雖犯極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 若有速令解脫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菩提心如劫末火,剎那能毀諸重罪。 智者彌勒諭善財,彼心利益無限量。 ─《入菩薩行論》─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2/15 上午 03:58:27 -- 敬錄自《三殊勝─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 堪欽慈誠羅珠仁波切 開示 http://www.buddhajnana.org/subject.php?tID=52&aID=160&show=a 第三是上士道,也就是大乘菩薩的發心,這是善的動機中難度最大的。以我的一己之見來看,能走上上士道的人很少很少。凡夫從無始至今,都對自己珍愛有加,一切所作所為,都是為自己打算,很少考慮別人。即使考慮,也是有條件的,從不會無條件地為他人著想。所以,想成就世間的事業並不是很難,而要生起無偽的菩提心,卻並非易事。可是,一旦缺少這些根本,一切修行都不能成功。 因此,無論發菩提心如何艱難,我們也要向這個方面努力,要挑戰自我,挑戰自私心,並堅持不懈地與它作鬥爭。如果肯下功夫,我們最終必定是會勝利的。 以前因缺乏智慧,所有人都毫不顧忌地愛自己,為自己打算。但是,我們的自私心不但沒有理由、沒有根據,並且是我們獲得最終安樂的大敵。關於這一點,在我們以前所學的世間文化裡從沒有提及,雖然有些人說過一些類似的話,但深度卻遠遠不夠。只有佛將這些真理告訴了我們,在依靠佛陀教言進行觀察抉擇之後,我們就會明白,以前為了自己所作的一切是何等錯誤!就能由此而發起菩提心。由此可見,菩提心是最關鍵的,也是善的動機中最殊勝的。 什麼是菩提心呢?所謂菩提心,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第一、要有決定度化眾生的慈悲心。或許現在我們還沒有多少能力,但能力是可以培養的。如果不修行,就會永遠沒有能力。如果肯努力修行,雖然目前能力不足,也無須為此擔憂。 釋迦牟尼佛也是從凡夫開始學道,從而獲得成就的,並不是先天的佛。密勒日巴傳記裡也有記載,他的弟子曾說道:「您肯定是金剛手或某尊佛的化身。」密勒日巴當場就批評道:「你們這樣講,雖然是對我的恭敬,卻是對法的極端誹謗。因為你們不相信佛法能將一個普通人,轉變成一個像我這樣的人。」所以,有沒有能力不是問題,關鍵在於現在去做。 當然,偶爾生起一個「我要度眾生」的念頭並不是很難。在沒有遭遇任何痛苦折磨、衣食無憂之時,也許會有這種想法。但是,在面臨生死存亡之際,譬如要選擇自己與他人當中二者必死其一之時,雖然我們羞於情面,不便說「要他死」,但肯定會說「我不要死」,這就是菩提心不夠的標誌。 第二、要有為度化眾生而發誓成佛的決心。因為只有成佛,才是度化眾生最究竟的手段。雖然度化眾生需要各種各樣的手段,但最迫切的手段,並不是指僅僅給予他人一定的錢財、名譽、地位,如開辦慈善機構,讓窮人吃飽穿暖、沒有病痛等等,而是為人們傳法,令其明白道理,這是真實利益眾生的唯一方法。 其實,在發菩提心以後,作為大乘菩薩,除了那些眼下雖有利益、卻後患不絕的事不能做以外,凡是利益眾生的事,無論大小巨細、無論採用何種手段,都是可以接受的。這是佛陀的勸告,也是大乘戒律不同於小乘戒律之處。 在小乘戒律裡,能做的事與不能作的事劃分得十分細微,永無開許之時。但對大乘菩薩而言,只要沒有自私心,在能夠利益眾生,且不會產生不良後果的前提下,就可以毫無顧忌地去做。大乘菩薩戒正是以此深遠的眼光、廣闊的胸懷來制定的。 但是,大乘菩薩主要不是以世俗手段來度化眾生,而是通過弘揚佛法,讓每個眾生明白如何去選擇正確的道路。因為人是有智慧的生命,如果他們知道這條路是最安全的,就會做出明智的選擇,從而主動欣然地走上菩提大道。所有的行善都不應該是被動的,勉強的行善因為只是行於外表,而不是發自內心,實際上就不是善。所以,讓每個人理解大乘佛法的精神、見解與行為至關重要。 對於其他眾生,則可以採用其他相應的手段。比如,在放生時,就應該為所放生命念誦佛的聖號和咒語。因為,如果為其講法,它們也無法明白,但我們相信,為其念誦經咒肯定可以在它們的心田裡播下解脫的種子,這些種子會很快成熟。到那時,它們便會明白這條路該怎樣走,而且會主動地去走。對於動物,我們只能用這種方法。然而,人是有思想的,所以,為人講法極其重要。 巴珠仁波切在《現觀莊嚴論》的解釋裡,講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他說:成佛不是大乘菩薩的目標。如果成佛也不是目標的話,那麼大乘修行人到底有沒有目標呢? 此話的真實意趣是,如果僅僅因為佛非常偉大、遠離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而發願成佛,就沒有考慮眾生的解脫,所以不是大乘法。這句話揭示出:如果不考慮眾生的解脫,即使為發誓成佛而再努力也不是大乘法。 作為五部大論之一的《現觀莊嚴論》,不是淺顯的論典,其中包含了很多的修法和竅訣。很多高僧大德的「竅訣」,都是從五部大論等眾多經論中提煉出來的。以上觀點,也是巴珠仁波切從中歸納出的一個重要開示,大家一定要重視。 綜上所述,發菩提心的第一個條件,是發願度眾生;第二個條件,是要有為度化眾生而發誓成佛的決心。 在此,我不得不再次提醒大家,請回頭看一看,自己在學佛後的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中,所做所為是不是根本不考慮自身的解脫,而只關心如何利益眾生?有沒有這樣的想法?如果從來都沒有想過,相應的行動就更不要說了,那麼,我們就不是大乘的修行人。即使每天念誦《受菩薩戒的儀軌》,如果沒有「我要為度化眾生而成佛」的決心,則念得再多、再動聽,對我們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僅是形式而已,這是很可怕的。 如果至今還沒有生起菩提心,就應當勵力生起。其具體的方法,在《普賢上師言教》裡有比較詳盡的說明。《普賢上師言教筆記》中還有更廣的一些修法,在《慧燈之光(二)──五加行開示錄》中,已經收集了這些修法的詳細內容,此處不再重複。開示不是論典,一看就能夠領會,在領會之後若肯實修,就能夠生起無偽的菩提心。 眾所周知,一位體育運動員經過訓練所獲得的成績,是未經鍛煉的人所無法企及的。但是,如果我們經過鍛煉,也同樣可以做到。菩提心是否具備,是與鍛煉與否密切相關的,而不是不可改變的。我們如果不從現在開始鍛煉發菩提心,就將永遠是自私自利的人,永遠不能成為大乘修行人。如果鍛煉一段時間(三個月、半年或一年),多少會修出些菩提心來。發菩提心不僅要靠鍛煉,還需其他助緣,如聽聞菩提心的功德、聞思相關的大乘經典、盡量地積累資糧等等,當然,最關鍵的還是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若能這樣,發菩提心也不是很難。對於不修行的人來說,發菩提心很難,但對修行精進的人而言,這也並非難事,學佛的人必須要過這一關。 正如以前所講的比喻一樣,古代的城市都有城牆圍繞,假如城牆只有一個城門,則所有進城的人都必須通過此門,才可以到達城內的任何一戶人家,否則一家也去不了。同樣,如果沒有過出離心和菩提心這一關,我們就沒有選擇的餘地,就無法修習真正的大圓滿、大手印、時輪金剛等法。如果過了這一關,修淨土、禪宗、中觀、大手印或大圓滿,便可由我們任意挑選。 在家居士修出離心,與上班工作並沒有任何衝突。一個現代人所要養活的家口,頂多只有七八個。而在佛住世的時候,即使日理萬機的印度國王,也可以在佛陀的適當安排下,使管理國家與修學大乘佛法齊頭並進。同樣,在我們生起出離心與菩提心後,也不是要立即不上班、不處理家務、放棄世俗的一切,只要對世間沒有貪執之心,就可以在做世間工作的同時進行修行。生起出離心和菩提心不但與平時的工作沒有衝突,在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或者與他人發生利害衝突的關鍵時刻,真正的修行人反而會處理得更加完美。 當然,對於那些雖然相信因果輪迴,但僅僅是為了得到一些世間圓滿而作善事,卻不願意修解脫道的人而言,是不需要出離心和菩提心的。然而,對於修解脫道、修菩薩道的修行人而言,發菩提心是必須特別強調的首要問題。 有了菩提心,修行上的許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因為菩提心本身已經包含了積累資糧、懺悔清淨罪業等等不可思議的能力。因此,菩提心是開啟大乘佛法門扉不可或缺的「萬能鑰匙」。 菩提心可分為兩種: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前面所講是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就是證悟空性的智慧。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已經涵蓋了所有的大乘佛法,是大乘佛教的精髓。所以,沒有菩提心,就沒有辦法修持大乘佛法,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 大乘菩薩真正的菩提心,是指毫無自私地奉獻、毫無條件地付出。尤其在遇到困難艱辛之時,能保持這種精神是極難的。平時我們在順意安適之時,於修法打坐之中,偶爾生起「我為度化一切眾生而發誓成佛,為了獲得佛的果位,所以打坐、修行」的念頭也許不是很難,但這種菩提心是不穩定的。只有反反覆覆地修煉,才會生起真實、穩固的菩提心。 只有依靠菩提心,才有希望走上大乘佛法的解脫道,這是真正的依處。無論是誰,都應該有一個依處。那麼,我們應該把什麼作為自己的依處呢?每個人都知道,以金錢、名譽和地位為依處是靠不住的。親人、朋友、同事可以作為依處嗎?親眷好友可以幫我們解決一些現世的生活問題,但是,在了脫生死的難題上,他們卻無能為力。佛經裡將此比喻為:兩個不懂水性的人同時溺水,是誰也救不了誰的。同樣,親友和自己同是凡夫,同在生死輪迴中流轉,他們連自己都不能自救,又怎麼能拯救我們呢?所以,把他們作為依處也是靠不住的。那麼,以一些社會團體等為依處,是否靠得住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在解決生老病死、從輪迴獲得解脫的問題上,誰也幫不了我們。唯一值得我們依靠的就是解脫道,特別是菩提心。 即使我們現在活得很開心,但這種快樂是不可能持續到永遠的,我們將來肯定會面臨很多苦難。有的人因為現在沒有明顯痛苦,就不為來世作準備,卻因為擔心將來會過苦日子,而處心積慮地去拼命掙錢,甚至不考慮因果,這是很愚昧的。他們沒有想過,畢竟我們已經投生到人間,日子就算過得再苦,與三惡道的苦也是不能相提並論的。但下一世我們會投生何處?是否還能像現在這樣獲得人身?這是很難保證的。所以,我們必須要為下一世做充分的準備,這才是理性的選擇。所謂充分的準備是什麼呢?既不是發財,也不是求名,而是要修法。雖然小乘的法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但解決不了眾生的問題。所以,一定要發菩提心,唯有菩提心才能救度自他。 在以前的所有開示裡,我都沒有特別強調大圓滿等密法。現在我本人,也沒有奢求證悟大圓滿。為什麼呢?是不是大圓滿不殊勝呢?不是。大圓滿、大中觀等密法是非常殊勝的,但我的根基還不夠,出離心、菩提心等基礎還沒有打好。這就好比一個人要畫壁畫,如果牆壁都沒有,又畫什麼壁畫呢?所以,首先要把牆壁砌好,然後才能於其上作畫,目前我的狀況就是如此。所以,雖然大圓滿、氣脈明點等修法,是我所欠缺和必須的,但我現在只能處於希求、嚮往出離心和菩提心的階段當中,暫時不去追求、嚮往大圓滿等密法,因為即使嚮往,也是無濟於事的。現在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將基礎打牢。而基礎的修法只有兩個,一是出離心,二是菩提心。外加行、內加行的很多修法,都是圍繞這兩個修法而展開,都是為達到這兩個目的而進行的。 我當前的境界就是這樣,不知道你們的境界如何?你們在追求的目標是什麼?這些只有你們自己才了解。我想,作為一名佛教徒,尤其是聽聞過許多大乘佛法的佛教徒,其目標決不應該是金錢,決不應該是現世生活中所謂的圓滿。在座的很多人或許都是像我這樣離大圓滿等高深密法尚有一定距離的人,這種人應該從基礎的出離心和菩提心開始。 出離心要從人身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迴過患這四個外加行修起。外四加行修好以後,出離心自然而然就會有了。而世俗菩提心包含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願菩提心的修法就是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修法為門徑,以此修法即可產生慈悲心。一旦生起慈悲心,離菩提心也就是咫尺之遙了。只有像這樣一步一步地走,我們才會有希望。 所有修行人都應該自我審視,問問自己究竟在希求什麼,樹立了怎樣的目標?如果發現目標不正確,就等於發現了自己最大的不足。那麼,我現在就只能算是一個尚未入門的人,如果再不努力,就將永遠是凡夫。如果現在肯踏實地去做,每個人都能生起無偽的菩提心。因為,釋迦牟尼佛所傳的菩提心修法,主要就是針對像我們這樣沒有入門、沒有發菩提心的人而言的。 以前所講的一系列開示,幾乎都是關於出離心和菩提心的,雖然我也會講五部大論或密宗的修法,但這些法目前對在座的許多人而言,並沒有太大的作用。就像廚師應該做食客能夠消化的飯菜一樣,假如廚師做了很多,食客的腸胃卻不能消受,又為什麼要做這麼多呢?我之所以現在不太願意講許多高深的法,也就是因為這個道理。 但為什麼我要反覆強調這些基礎修法呢?因為這樣反覆,就可以使人有更深刻的感受,就能更重視這些基礎。如果我只是輕描淡寫地隨口帶過,你們就不會有深刻的體會和印象。或許有人已經因為我的嘮叨而厭煩了,但無論怎樣,出離心和菩提心都是貫穿於修行始終的中心要點。 有些人將這些基礎修法棄置不顧,在不知道何為灌頂,不知道灌頂後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的情況下,不辭辛勞地奔波於藏漢兩地,到處去接受灌頂。但這樣的結果,卻與解脫道沒有多少關係。所以,希望在座的每個人都能以出離心、菩提心為目標,嚴格地要求自己。在出離心和菩提心沒有修出來之前,不要修任何密法,只需堅持不懈地在這兩個修法上下功夫。只有過了這兩關以後,才能考慮大中觀、時輪金剛、大手印、大圓滿等高深妙法。在藏密裡,殊勝的法多如牛毛,應有盡有,但如果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是沒有資格修這些法的。總之,目前對我們而言,唯一最關鍵的、最重要的就是出離心和菩提心。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2/15 上午 04:00:41 -- 無有清淨出離心,求有海樂無寂法, 貪執世間束縛眾,故當首先尋出離。 人身難得壽無常,修此可斷今生執, 無欺業果輪迴苦,修此可斷後世執。 修後於諸輪迴福,剎那不生羨慕心, 日夜欲求得解脫,爾時已生出離心。 倘若於此出離心,未以菩提心攝持, 不成菩提樂因故,智者當發菩提心。 思為猛烈四瀑沖,難擋業索緊束縛, 困於我執鐵網內,無明黑暗所籠罩, 輾轉投生三有中,不斷感受三大苦, 成此慘狀諸慈母,是故當發殊勝心。 ─《三主要道論》─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2/15 上午 04:01:19 --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dayuanmanqx/default.php http://www.larong-chuling.com/pages/category5_2.htm http://www.larong-chuling.com/pdf/06.pdf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 普賢上師言教 巴珠仁波切 著 索達吉堪布 譯
法 王 序 大圓滿龍欽寧體是集廣大班智達派《龍欽七寶藏》及甚深古薩里派《四心滴》二者之密意於一體、即生可獲得金剛持果位之甚深正法。 此《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不僅完全包括了三士道次第,而且具有殊勝竅訣要點。因此,諸欲解脫者必須實修。尤其是當今時代許多人不經過前行修煉,卻首先高攀大手印、大圓滿等正行法,以致正法與補特伽羅背道而馳。所以,諸位首先唯一實修此前行至為重要。 此深法攝集了藏地興盛的薩迦、格魯、噶舉、寧瑪派的引導文及廣弘於漢地的淨土、華嚴、禪宗等一切顯密修要,並且具有持明傳承殊勝之加持。祈請三根本、護法神賜予如理修行此法之具緣者加持並普降成就甘露妙雨。 本法傳承︰巴珠仁波切傳與樂喜堪布公美,彼傳給喇嘛羅珠仁波切,大恩上師羅珠仁波切傳與我。 對於此次譯成漢文、校訂並傳講,本人由衷隨喜。同時,祝願弘法利生事業吉祥圓滿! 釋迦比丘晉美彭措勇列致 於藏曆鐵龍年神變月初三自壽六十八歲之際 公元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2/15 上午 04:01:46 --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xm/xm26.pdf http://www.larong-chuling.com/pages/category5_8.htm http://www.larong-chuling.com/pdf/39.pdf 前行備忘錄 堪布阿瓊仁波切 著 索達吉堪布 譯 總說要義 共同外前行 一 暇滿難得 二 壽命無常 三 輪迴過患 四 業因果 五 解脫利益 六 依止善知識 不共內前行 一 皈依 二 發殊勝菩提心 三 念修金剛薩埵 四 積累資糧 五 革薩里積資 六 上師瑜伽 往生法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2/15 上午 04:02:30 -- 敬錄自《前行備忘錄》 堪布阿瓊仁波切 著 索達吉堪布 譯 我們要依靠「四種厭世心」或者「四種除貪法」的能遣法對所遣法──今生後世心生厭離,依靠利他菩提心,對自私自利的心念產生反感。具體來說,依靠暇滿難得與壽命無常對謀求現世心生厭離,依靠輪迴過患與業因果對謀求後世輪迴的心行產生厭惡,間接對謀求自私自利的心行產生厭惡,這是全知無垢光父子不共的引導法。對謀取今生、後世、自利的心行生起厭離就必然追求解脫,為此務必要思維解脫的功德利益,並認識到解脫道只有具足法相的上師善知識才能宣說,而你隨隨便便遇到一個人他不會宣說。因此,我們一定要明白依止善知識的方法。 第一暇滿難得,包括聞法方式和真正暇滿難得引導。其中聞法方式,是講聞法時怎麼聞法、行法時怎麼行法、修法時怎麼修法。它分為發心和行為,發心又包括廣大意樂菩提心的發心和廣大方便秘密真言的發心。發心主要是講意樂,行為主要是講身語的所為。 所謂的發心,就是在紛繁眾多的分別念中,引發出特別的分別念。發心有不善的發心、無記的發心、善的發心。 一、不善的發心:又包括救畏的發心和善願的發心。救畏的發心,就是為了救護今生疾病的怖畏、魔障的怖畏、國王懲罰的怖畏、飢饉的怖畏等等而修行正法,這樣一來,由下而上從聲聞乘到光明大圓滿之間,不管你修什麼法,也只能救離這些怖畏罷了,除此之外不會有任何利益的成果,所以必須去除這種發心。 善願的發心:一開始就打算販賣正法,於是思忖:如果我求一點法,得一點灌頂傳承,閉關做一點依修,勢必能得到一點利養、贏得讚譽、獲得名氣、依靠讚譽名氣在今生當中得到豐衣足食等安樂,這四種加上相反的四種不願意之事,就是世間八法。依靠正法謀求今生利益,如果成功,那麼所買到的也只是牛馬,下至羊毛牛毛,用彌足珍貴的正法換來世間的衣食等普普通通的財物,以貴換賤。 事實上,以正法來謀取世間利益和一個俗人拿著一支又細又長的火箭來求取財物這兩者比較起來,以正法謀求世間利益更為下劣。誠如無等塔波仁波切所說:「若不如法而行法,正法反成惡趣因。」 如果自身沒有能力消化信財,必將感受燃燒法衣、燃燒缽盂、燃燒鐵球、燃燒鐵液等等苦果,因此我們一定要斷除這種發心。薩迦派的《離四貪》中說:「若貪今生非行者。」那麼,給這類修行人取什麼名稱呢?就是出賣佛法靈魂者,三寶的敗類,僧眾的敗家子。為此,我們務必像毒物一樣棄離懷有這種發心的人。巴珠仁波切曾經說:由這樣的發心驅使,表面上修行聲聞乘到大圓滿之間的法,縱然在九年之中用泥粘封門來閉關,裝模作樣孜孜不倦進行依修,可是如果只想自己得一點利養、讚歎、名聲,那麼修行正法的果就只有這個,除此之外連後世解脫的種子也不會播下。就比如一個狡猾的人在驢身上撒上野獸毛來出售一樣,這類修法者在驢子般惡劣的自相續上蓋上野獸一樣的正法毛皮,來販賣正法,就如同對販運做生意的世間人,人們叫他「販子、販子」一樣,對於出賣正法者,人們都會叫他「法販子、法販子」。 二、無記的發心:沒有任何其他目的,只是會求求法,並沒有什麼追求的目標,就好比人熊模仿人、狗追著行人或者射空箭一樣,既沒有善的分別念也沒有不善的分別念,巴珠仁波切說:這種無記發心連解脫的種子都播不下。我的上師說:既沒有善的發心,也沒有惡的發心,就是播下解脫的種子罷了。 三、善的發心:包括小士道的發心、中士道的發心和大士道的發心。 (一)小士道的發心:希求自己從三惡趣解脫出來,獲得人天善趣的果位,為此目的而修行聲聞乘到光明大圓滿之間的法。可是,獲得善趣的遠道近道捷徑,由補特伽羅的意樂所致,不會成為證得佛果的因。懷著這種發心的人即使守持二百五十三條別解脫戒,身穿三法衣,也不會勝過俗人的想法,因此只能算是一個具戒的人。同樣,如果觀修生起次第實有的寂靜本尊,結果將投生到欲界天,如果觀修實有的忿怒本尊,會轉生為魔和熱札魔。巴珠仁波切親口說過:「如果觀修張著嘴巴、瞪著眼睛的本尊,會變成鬼。」同樣,懷著這種發心去觀修本來清淨直斷與任運自成頓超,如果以積資淨障攝持,將轉生到無色界四處和色界十七處;如果沒有以積資淨障攝持,只會變成老鼠和馬熊,而別無出路。正如薩迦班智達所說:「愚者修行大手印,多數趨向惡趣處。」我們必須斷除這樣的發心。如云:「若貪輪迴非出離。」 (二)中士道的發心:發現六道痛苦的自性猶如火坑、羅剎洲、劍鋒以後追求自己從六道輪迴之處解脫出來,達到聲聞緣覺的寂滅果位而實修遠道等(等字包括近道捷徑)。但是,獲得聲聞緣覺阿羅漢果位的遠道近道並不能成為證得佛果的因。無等阿底峽尊者住在藏地期間,有一天早晨用餐時,對坐在面前的佛子仲敦巴說:「哎呀呀!」仲敦巴問:「到底出了什麼事?」尊者說:「在印度,我有一個修黑班則的弟子,今年步入了聲聞滅道。」仲敦巴問:「依靠黑班則法怎麼會入於聲聞滅道呢?」尊者說:「不懂得以補特伽羅的意樂來修行,依靠黑班則法能引入到地獄中去,也能引入到餓鬼中去,也能引入到旁生中去,也能引到佛地,因此修行的方法或修行的心態比所修的法更為重要。」如云:「若貪自利非發心。」如今上上下下的人都說「為了臨終時不害怕不迷惑,我要修行修行」,這種發心歸根到底就是謀求私欲的心態。 (三)大士道的發心:以上四種發心(即不善的兩種加上小士道、中士道的發心)終究都是謀求私欲的心態和行為。因此,從即日起,我們就要把謀求自利的心態和行為看成怨敵,視為過患,心生厭惡,不求自己的利益而想到一切有情遠離苦因及苦果,獲證不住二邊的圓滿佛果,這才是廣大意樂菩提心的發心。要想在相續中生起這種發心,必須觀修知母、念恩等。否則,上師也是煞有介事地說說「為了利益遍布虛空的一切有情……」,弟子也是裝模作樣地想想,雙方都眯著眼睛說「好可憐啊」,這般空洞地說大話,沒有任何實質。當今時代,有些偽裝成上師、弟子的人,暫且不提相續中有其他功德,就連一絲一毫的善意都沒有,這樣一來勢必有著相當大的危險性。所以,我們首先要從自己的母親開始觀修知母、念恩、想要報恩、希望把她安置於遍知佛位。 現在來講廣大意樂菩提心的本體:具備兩個條件或兩層含義,就是發菩提心的本體。彌勒菩薩親言:「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其中,第一個條件或第一層含義,是以悲心緣有情,願一切眾生遠離苦因及苦果;第二個條件或第二層含義,是以智慧緣正等菩提,必須想到獲證圓滿佛果。不正確的悲心和不正確的慈心:儘管想到「為了利益眾生」,但如果沒有生起想把眾生安置到佛地的心念,那就只是一般相似的悲心;儘管想到要獲證佛果,但如果沒有想到為了利益眾生,那就只是一般相似的慈心。要想到一切有情都遠離苦因及苦果,獲證圓滿佛果,才是廣大意樂菩提心。 如果有人問:這樣的心態,在修行時怎麼修呢? 首先要從自己的親生母親開始觀修,再逐步擴展到遍布虛空際的有情。起初思維:虛空周遍之處,遍布著有情,有情周遍之處,充滿著業感痛苦,充滿業感痛苦的一切有情從無始時以來無一不曾當過自己的父親、母親、親友,進一步說,沒有一個有情未做過母親。在做母親的時候,沒有一個不是以最大的恩情撫育我。就拿現在的這位母親來說,曾經無數次當過自己的母親,我從無始以來迄今為止漂泊在輪迴中,只是在巴掌大的地上,也曾多次生生死死過。除了地獄眾生和多數天人以外,沒有母親就無法出生。而且,也不一定總是一個有情當母親,一切有情都不止一次當過我的母親,當母親的次數實在不可思議,做過母親的邊際沒有盡頭…… 以上是知母的內容。 念恩:特別要觀想現今的母親,自從我漂泊中陰的尋香神識進入到大恩母親的胎中時起,住胎九個月零十天,母親全然不顧罪惡、痛苦、惡語,她身體的營養和食品的精華經過臍道滋養我的身體(生身之恩)。 接著是出生時候的我,說活著,連頭都抬不起來,說死了,氣還沒有斷,就是這副要死不活、蔫蔫巴巴的樣子,是深情的母親,要死的沒讓死,要爛的沒讓爛,要乾的沒讓乾。母親滿懷著生子的最大喜悅,雙手摟在懷裡,以慈愛的心撫育我,以含笑的目光凝視我,以溫存的愛稱呼喚我(賜命之恩)。 母親用最初的食物──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以最初的衣裳──自己的體溫暖熱我,最好的食品先給我吃,最好的衣服先給我穿,用手撫摸看我是餓了還是飽了,用嘴給我餵飯,輕輕擦去我的鼻涕,用手擦拭我的髒物(施財之恩)。 我不會吃飯,母親教我怎麼吃,不會說話教我怎麼說,不會走路教我怎麼走,口中無食給我食物,手上無財給我財物,身上無衣給我衣裳,以最大的愛心撫養我成長,對我恩重如山(教世間知識之恩)。 以上憶念母親生身、賜命、給財、教世間知識的恩德,是從世間法的側面來感念恩德。 從佛法方面而言,具足十八暇滿的這個珍寶人身也是依靠深恩母親產生。如果沒有母親,首先無從發起殊勝菩提心,中間無從修學菩薩行,如果不具備菩提心、菩薩行,最終現前圓滿佛果也就無從談起。所以,起初發殊勝菩提心,中間修持浩如煙海的菩薩行,最後現前圓滿佛果也是來自母親的大恩大德。而且,還要憶念,如今修行正法的順緣──住所、床榻、資具等也並不是不觀待母親就能獲得的。 這以上是念恩。 接著想要報恩:以往,深情的母親將一切利益勝利都奉獻給我,所有虧損失敗母親自己承受,一切快樂幸福的事通通給予了我,所有罪惡、痛楚、惡語,母親自己來忍耐,她就是這樣利益我的。現在輪到孩子我了,我必須要關注老母的疾苦,想想老母親有沒有享受安樂,有沒有感受痛苦。結果就會發現:雖然她希求暫時曬太陽暖乎乎的快樂直至圓滿佛果之間的安樂,可是卻不知曉奉行快樂之因的善業和正道,也沒有機會聽受如理講經說法的善知識的言教;儘管她不想遭受下至微微火星落在身上直至三有輪迴的一切痛苦,然而卻糊裡糊塗地造痛苦之因的業和煩惱,以至於所想、所行背道而馳,正如(《入行論》中)所說的「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她擁有的快樂真是寥若晨星,而受到苦諦直接的危害、集諦間接的危害。由此與希求心相關聯:心想,如果母親能離開苦因──集諦的業和煩惱、苦果──三界輪迴的一切痛苦,那該有多好!與發願相聯:但願母親能遠離苦因及苦果。與發誓相關聯:我一定要使她遠離一切苦因及苦果。為了使老母遠離苦因及苦果,祈禱無欺的皈依處三寶予以垂念,念誦「上師如來……」到「奇哉三寶大悲尊……勇士您具大悲力……」來虔誠祈禱。 這以上講的是第一個條件以悲心緣有情。 現在就該想:使老母有情離開苦因及苦果以後把他們安頓在哪裡呢?這就要加以選擇,是善趣嗎?其實老母以前曾經多次得到過梵天、帝釋天等果報,可是仍然沒有擺脫痛苦,而那些都不常存,依舊是三有輪迴的邊,所以不能把他們安置在那裡。聲聞緣覺的寂滅果位,雖然像患過天花的人一樣解脫了輪迴的一切痛苦,不復退轉輪迴,可是佛子菩薩地和出有壞佛果的功德他們一無所有,如果將老母安置到他們的果位,那就是寂滅涅槃的邊,為此也不能把老母有情安置到聲聞緣覺果位,而必須把老母有情安置於不住二邊圓滿佛陀的果位。 在這後一個條件上,出現了上、中、下三種心力。心想「不管我何去何從,首先就要成辦一切有情的利益」,這是上等心力;心想「我不先成佛、不把眾生放在後,自己和他眾一起成佛」,這是中等心力;心想「就像兒子被水沖走的斷臂母親一樣,我現在不具備能力,真正具足能力者就是本師佛陀出有壞,所以我先要成就佛果,以證法解脫自相續,以悲心普度一切有情,開示解脫之道」,這是下等心力。眾生的利益廣博等同虛空際,相續久長直至輪迴未空之間,十方三世的如來佛子持明者所有前輩是怎樣修行的,我也照樣去修行。 這以上是講後一個條件以智慧緣正等菩提,這種智慧是成辦他利的智慧。 一開始對自己的親生母親生起菩提心,接著是父親,隨後是同胞兄弟,然後是親朋好友,父系的親屬,母系的親屬,接下來是當地的所有人……逐漸觀修,到收座時,觀修遍及到虛空際的一切有情。如果沒有這樣次第觀修,就會導致停留在理解的側面上,因此次第觀修相當重要。具足以上兩個條件或兩層含義的菩提心的發心,或者善根以方便攝持,就稱為加行發心殊勝。正如偉大的全知無垢光尊者所說:「加行發心正行無所緣,後行迴向殊勝所攝持,趨至解脫道之三關鍵。」 首先,善根以方便攝持加行發心殊勝:依靠「為使一切有情遠離苦因及苦果、獲得圓滿佛果」如鐵鈎般的這一意樂鈎住草堆般的善根。 其次,善根不被外緣毀壞正行無緣殊勝:善根到底會被什麼外緣毀滅呢?它會被四種外緣所毀滅。一、如果你沒有為他利獲得圓滿佛果而迴向,那麼僅僅享受一次安樂的果報,它就會窮盡。二、假設你生起了瞋恨之心,那就像(《入行論》中所說的)「一瞋能摧毀,千劫所積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一千個大劫當中積累布施持戒所生的一切善根,能毀於相續中瞋心生起的那一刻。三、倘若你心生後悔,善根也會窮盡。比如,以前自己作過上供下施,後來懊悔不已,心裡盤算:以前的那個東西,當時只供養一半或三分之一就好了。萌生後悔之心,就會耗盡善根。四、如果炫耀善根,也會使它滅盡,比方說,不管念沒念完觀音心咒一億遍,都在念珠裡穿上一個珠貝,口口聲聲說「我還沒有念完一億遍觀音心咒」,說完把念珠向眾人賣弄。只是辦了一件微乎其微的善事,也是在走路的人前坐著講,在騎馬的人前站著講,這樣一來,善根就會滅盡。要想使善根不被這四種毀壞的因所窮盡,就必須證悟基大中觀、道大手印、果大圓滿的見解。如果生起與之相似的見解,引發出三輪現而無自性、如夢如幻、如乾達婆城、如水月般現而無自性的定解,也可代表初學者的正行無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初學者,一開始達到正行無緣有一定難度,就好比把鼻子往口裡放一樣,所以誠如寂天菩薩所說:「緊繫念法柱,已拴未失否?」 在觀修暇滿難得等引導時,要麼是觀察修,要麼是安住修,要麼是觀察、安住輪番來修,這一點至關重要。 能使善根與日俱增結行迴向殊勝:《慧海請問經》中云:「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乾涸其不盡,迴向菩提善亦然,未獲菩提其不盡。」一滴水放在大海裡,在大劫期間它也不會蕩盡,同樣的道理,迴向一切智智佛果大海的善法,即便暫時令你榮獲如娑羅樹般的婆羅門種姓、如娑羅樹般的國王種姓、如娑羅樹般的施主種族也就是種姓功德財富莊嚴的果位,但是直到究竟大菩提之間它不會變朽,不會腐爛,不會唐捐,而會使你漸漸證得圓滿佛果。 這樣的迴向包括兩種,一是具毒迴向,《般若攝頌》中云:「如吃雜毒豐美食,佛說緣白法亦爾。」比如,豐美的食品摻雜了一點點毒,在吃的時候感覺味道絕好,可是一旦吞到肚裡吸收營養時,毒性就會發作,造成痛苦。同樣,即使獲得了增上生安樂的善果,可是以耽著三輪的實執無法從輪迴中得解脫,因此必須棄捨這種迴向。 二是無毒迴向,它又包括真正的三輪清淨迴向以及相似的三輪清淨迴向兩種。 真正的三輪清淨迴向,如《般若攝頌》中云:「無分別智行諸事。」就是以現空無別、慈悲菩提心、迴向、發願等見解攝持。 相似的三輪清淨迴向,我以往已經積累的善法、未來將要積累的善法、現在正在積累的善法、佛菩薩的無漏善法、一切有情的有漏善法,合而為一,綜合起來,為了一切有情遠離三有三界輪迴的苦因及苦果、獲得佛果而迴向。 迴向的方法:心裡想,佛菩薩怎麼以三輪清淨的方式迴向,我也那樣迴向。念誦「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和「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迴向諸善根,願得普賢殊勝行」兩個偈頌可以代替真正的三輪清淨迴向。大乘顯密的一切實修法都超不出三殊勝的範疇,想修成圓滿佛果,只需要這三殊勝,多了沒有必要,少了不能包括。聖龍樹菩薩曾說:「圓滿福慧資,福慧所出生,二身願獲得。」三殊勝是二種資糧或二諦的歸納。加行發心殊勝與結行迴向殊勝是有現福德資糧,正行無緣殊勝是無現智慧資糧。有現福德資糧作為近取因,無現智慧資糧作為俱有緣,獲得佛陀色身;無現智慧資糧作為近取因,有現福德資糧作為俱有緣,獲得佛陀法身。淨化基二障、圓滿道二資、獲得果二身,就需要三殊勝,因為多無必要、少不能包。三殊勝是顯密共同所觀修的法。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2/15 上午 04:04:55 -- 《入行論》所述是大乘佛法精髓,為遣除眾生的痛苦而廣述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真實修法。作者也是得到文殊本尊的攝受,親證諸法實相的大乘菩薩,理所當然是正論,而且是佛教史上的曠世巨典。 ─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2/15 上午 04:06:14 --
寂天菩薩傳 ── 寂天菩薩七種稀有傳記略說 索達吉堪布 開示 在漢傳佛教中,寂天菩薩的事蹟知之者甚少。宋朝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天息災譯師曾譯《入行論》為《菩提行經》,題為法稱菩薩造,文字艱澀難懂,故歷史上似是無人注重。近年來由於藏傳佛教的影響,此論已有隆蓮法師、如石法師的兩種漢譯本在漢地傳揚,但作者寂天菩薩的較詳事蹟,所知者仍是寥寥無幾。 關於寂天菩薩的史實,有七種稀有傳記,如頌云:「本尊生喜住爛陀,示蹟圓滿破諍辯,奇異事蹟與乞行,為王降伏諸外道。」 寂天菩薩是古印度南方賢疆國的王太子,原名寂鎧,父王名善鎧。他從小信仰佛法,恭敬三寶,對自己的眷屬和其他眾生非常慈善,常給他們財施等。太子幼年即學識出眾,諳達世間的各種學問、技藝。在瑜伽師「古蘇嚕」座前求得《文殊銳利智成就法》,通過精進修持,親見本尊(印度的大德如智作慧論師、阿底峽尊者等,都認許寂天論師是文殊化身。阿底峽尊者在《菩提道燈論》的講義中寫過:「寂天論師親見了文殊菩薩,得到加持而現見真諦。」另一名叫布扎惹的論師也有這樣的說法)。後來,善鎧國王去世,大臣準備擁戴寂鎧太子登位,在即將舉行授權灌頂儀式的前一夜,太子夢見了文殊菩薩,夢中,文殊菩薩坐在寂鎧太子將登基的王座上,對他說:「唯一的愛子啊,這是我的寶座,我是你的上師,你和我同坐一座,是不應理的。」另說太子夢見大悲度母尊,以開水為他灌頂,太子問度母為什麽用開水為自己灌頂,度母回答:「授王權灌頂之水與地獄鐵水無有差別,我用開水為你灌頂的含義即在此。」寂鎧太子醒後,曉悟到這是聖尊對他的授記與加持,以此而對世俗八法生起了猛厲的出離心,於是捨棄了一切離開王宮。寂鎧太子獨自一人在荒野中步行,一路上得不到任何飲食,只有不斷祈禱聖尊,到了第二十一天,進入了一處森林,飢渴疲憊的太子找到了一窪濁水,正準備飲水,出現了一位容飾莊嚴的女子,告訴他不要飲用濁水,而應該享用淨水,便把他引到了一汪清澈甘美的泉源邊,泉水旁有一位瑜伽師,瑜伽師其實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女子是度母化現。太子飽飲了甘泉,又在瑜伽師處求得了殊勝法要,修持後生起了甚深智慧境界(第一種稀有傳記畢)。 繼後,寂鎧去遊歷東印度,來到五獅國王之國土,當時,得知他武藝高強的大臣將他薦舉給五獅王,他因此成了五獅王的大臣,將武藝等明處弘傳世間。有段時間,寂鎧給國王當護衛,一些嫉妒賢能的大臣,見他持著修文殊本尊的那柄木劍,便到國王那裡進讒言:「新任大臣是個狡詐者,大王要是不信,請看看他手中的武器,根本護衛不了國王。」五獅王疑信參半,便要求寂鎧出示寶劍,寂鎧對國王說:「 寂鎧來到那爛陀寺後,依當時寺內五百班智達之首的勝天為親教師出家,法名寂天。當時大師深隱內證功德,暗暗地在文殊本尊前聽受教法,精修禪觀,同時緊扣大乘佛子的修學次第,集一百多部經律論之精義編著了《一切學處集要》、《一切經集要》(略稱《學集論》、《經集論》)。但在外觀上,除了飲食、睡眠、步行外,其他事情一概不聞不問,因此被以外表衡量他的人貶稱為「三想者」。當時那爛陀寺僧值們認為寂天不具備任何一種修行正法的功德,不應該再住在本寺,但又找不到很好的理由來驅逐他。後來該寺舉行誦經大會,要求比丘在會上背誦所學的經典,一些人想借此機會羞弄寂天,讓他自行離開寺廟,便要求勝天論師去安排寂天誦經之事,寂天論師便應允了。輪到他誦經的那一天,那些人在誦經會場上故意搭起了高座,而沒有安設上座的階梯,會場中擠滿了想看他出醜及對他有些懷疑的人,寂天論師並不在意這些,很自在地登上高座,問道:「請問要背誦已經聽過的論典,還是沒聽過的?」想看笑話的人便故意回答要背大家沒有聽過的,這時瑞相紛呈,眾多人看見文殊聖尊顯現在天空中,寂天論師隨即誦讀其智慧境中流出的《入行論》,至第九品三十四頌:「若實無實法,皆不住心前,彼時無他相,無緣最寂滅」時,身體騰空,漸漸升高,終至不見身影,只有從虛空中傳來的朗朗誦經聲,一直到全論誦完為止。當時得不忘陀羅尼的班智達各自記下了頌文,克什米爾的班智達記下了一千多頌,東印度的班智達記下的有七百頌,中印度的班智達記下了一千頌,因此大家産生了爭執懷疑。後來打聽到寂天論師在南印度的吉祥功德塔(尼泊爾史料記載:吉祥塔為香根佛塔……另有其他歷史的記載此處不一一列舉),便派兩名班智達去迎請他回寺,但遭到了婉拒,兩位班智達只好請他出示《入行論》的正確頌文。寂天論師告訴了他們一千頌的《入行論》為正確,並且在他曾經住過的房間裡藏有《學集論》、《經集論》、《入行論》三部論的經函,並授與這些論的講說修習傳承,自此《入行論》在印度得到了廣泛弘傳(第三種稀有傳記畢)。 寂天論師在吉祥功德塔時,那裡鬱鬱蔥蔥的森林中住有五百位比丘,他也在林中搭了一個茅棚,作為住處。當時森林中有許多野獸,與林中的修行人和睦相處。比丘們經常見到野獸成群進入寂天論師的茅棚,在習以為常中也有人感到異常,終於有些細心的人觀察到了:進入寂天論師所住茅棚的野獸都沒出來。他們在棚外窺視,發現寂天在棚內啃著大塊的獸肉。比丘們於是推斷寂天有殺生罪行,敲椎集合了林中的修行者,準備當眾宣布寂天的「破戒惡行」,再將他驅逐。正在大眾集合商議時,失蹤的野獸一個個從寂天的茅棚裡走了出來,當然,彼此相處日久的比丘對它們非常熟悉,發現這些野獸一個個神氣活現,比以前更為健壯。驚異之餘,僧眾對寂天論師生起了很大的信心。 寂天論師不願意讓人了解他的身分,謝絕了僧眾的挽留而離開森林,遊化到吉祥功德塔的南方。他身著乞丐裝束,以他人抛棄的殘食為食物,修行「鄔粗瑪」密行。當地的迦底毗舍梨王有一女僕,一次倒浴身水時,潑在寂天論師身上,那些水頓時如遇熱鐵般沸騰起來,女僕正驚訝之際,他已不見蹤跡。 那時有一名叫香迦得瓦的外道向國王啓請說:「兩天後,我將在虛空中繪製大自在天壇城,如果佛教徒不能毀壞此壇城,我將焚毀佛教經籍、佛像等,佛教徒也必須轉入我的教門。」信奉佛教的國王招集了僧眾,告知了外道的挑戰,可僧眾中誰也不敢答應能摧毀外道的壇城,國王正在焦急萬分之際,女僕將自己遇到的異事稟告了國王,國王急令女僕去尋找那位異人。女僕到處尋找,終於在一株樹下見到了寂天論師,便將來意說明,請求他降伏外道,寂天論師爽直應允,並吩咐女僕到時準備一大瓶水,兩塊布和火種。第三天清晨,外道師開始用彩土在虛空中繪畫大自在天壇城,剛剛繪出壇城東門,寂天論師即入風瑜伽定,顯示神變,頓時起了一場暴烈的風雨。剎那之間,外道所繪壇城被摧毀無跡,那些嚇得簌簌發抖的外道們也被暴風捲起,如同落葉一般飄落到四處。此時天地間一片昏暗,寂天論師從眉間放出光明,照亮著國王、王妃等人,風刮雨淋之下,國王他們亦是衣裝零亂,滿身塵土。女僕用事先備好的那瓶水為他們洗淨,那兩塊布給國王、王妃披上,又用那火種點燃了一大堆火,國王等眾人頓覺溫暖舒適,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後來國王將當地外道的廟堂拆毀,所有外道門徒也皈依了佛門。寂天論師降伏外道那塊地方,一直到現在都被稱為「外道失敗地」(第四種稀有傳記畢)。 寂天論師後來到了印度東方曼迦達地方,與那裡的許多外道徒進行了一場大辯論,寂天論師顯示神變,挫敗了外道們,使爭端得到了平息(第五種稀有傳記畢)。 在曼迦達西部不遠的地方,有五百名持邪見的外道門徒,當時那裡鬧飢荒,他們得不到食物,遭受到飢餓痛苦折磨,無可奈何中他們商議:「誰要能解決眾人的食物問題就推他為首領。」寂天論師得知後,便到城市中化得一缽米飯,並作了加持,使外道徒眾取食不盡,解脫了飢餓痛苦。成了他們的首領後,寂天論師給他們傳法,使他們抛棄了邪見,皈依佛門,後來變成了很好的修行人(第六種稀有傳記畢)。 有一段時期印度某地遭到極大的自然災害,糧食顆粒無收。當地一千多乞丐無法得到食物,一個個只有束手待斃。奄奄一息的乞丐們正在躺著等死之時,寂天論師運用神變使他們得到豐富的飲食,且為他們廣說因果、輪迴、五戒十善等佛法,將他們引導於佛法中(第七種稀有傳記畢)。 上面簡單地講述了寂天論師的七種稀有故事,我們知道了作者是一位大成就者後,對他著的論典也就很願意去學習。寂天論師的傳記,在《布頓佛教史》、《印度佛教史》以及一些《入行論》講義中都有,詳簡不一。從史料上看,這位菩薩居無定所,四處遊化,一生充滿了神奇的故事。這次所講的,只不過是這位菩薩應化此世事蹟的萬分之一而已。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2/15 上午 06:42:14 --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rxls-ssh/main.php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xm/xm14.pdf 入行論釋.善說海 無著菩薩 造 索達吉堪布 譯
入行論廣解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77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137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zb/rxl_01.pdf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zb/rxl_02.pdf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zb/rxl_03.pdf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zb/rxl_04.pdf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zb/rxl_05.pdf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zb/rxl_06.pdf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zb/rxl_07.pdf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zb/rxl_08.pdf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zb/rxl_09.pdf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zb/rxl_10.pdf |
蝚血���冽�苷辣���望��12璇� 嚗𣬚洵嚗�1 ��/�� 1 ��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