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3)
----  領受和修學法教的正確發心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31669)

--  作者:AI
--  發表時間:2012/4/29 上午 08:29:12
--  領受和修學法教的正確發心
頂果欽哲仁波切:領受和修學法教的正確發心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等虛空無邊無盡的眾生,小至微細昆蟲的每個生命,都希望離苦得樂。但沒有一個眾生瞭解,在追尋快樂的過程中,唯有遵循善行方能帶來快樂;也沒有一個眾生明白,在努力避免痛苦時,會因惡行而導致痛苦。因此眾生不知不覺地悖離了快樂,陷入痛苦之中。

 

期待快樂又不放棄惡行,就好比把手伸進火裡卻不希望被火燒炙般。當然,沒有人願意受苦、生病、挨餓受凍——但只要我們繼續縱情作惡,苦難將永無止境。同時,除非我們有善的行為、言語和思想,否則永遠不會獲得快樂。善行必須靠自己培養,買不到也偷不來,更不可能碰巧遇到。

 

我們的作為不外乎身、語、意三者。這三者中,身、語的活動無法自行引發;意決定了我們的所言所行。如果任由心意到處馳騁,只會滋生愈來愈多惡行,這正是我們累世在輪回中不斷徘徊流轉的原因。

 

在無始輪回和累世中,我們必曾有過父母。事實上,因我們不斷受生,所以每位眾生都必曾是我們的母親或父親。每當思及這些曾為我們父母的眾生,長久無助地在輪回中流浪,好像瞎子迷了路時,不禁會對他們生起強烈的悲心。然而,光有悲心是不夠的;他們需要實質的幫助。但只要我們的心還受制於執著,僅供給他們食物、衣服、金錢,或只付出情感,最多只能帶給他們有限和短暫的快樂而已。我們必須找到一條路,幫助他們從痛苦中完全解脫出來。而唯一能達到這個目標的方法,就是實修佛法。

 

因此,在接受這些珍貴的法教之前,首先應該生起正確的發心,明白學習和修行的目的不是只為自己,主要是為了讓眾生從輪回大海中解脫,並引領他們證悟成佛。這便是廣大圓滿的菩提心。

 

菩提心,意即“覺悟的思惟”。它有兩個面向:一是為了一切眾生,二是智慧的開展。

 

第一個面向是對一切眾生無分別的悲心,不分誰是朋友,誰是敵人。心中常存這種悲心,力行每一件善事,即使只是供一盞燈或念一句咒,都希望能利益一切有情,無一例外。

 

然而,要真正幫助所有眾生,單有悲心還是不夠。我們常用一個故事來說明:雙手癱瘓的母親無助地望著孩子被洪水沖走;毫無疑問地,她雖有悲心,卻無法解救溺水的孩子。因此凡是可以幫助眾生離苦、引領他們獲致證悟之事,我們都必須劍及履及。我們應該瞭解自己何其幸運,能出生在值佛住世、並傳授佛法的世界,得遇善知識、並接受其教導。現在正是我們善加利用寶貴人身,往解脫道上邁進的時刻。

 

俗話說:“人生可引領你至開悟,也可引領你入地獄。”依著所發的心願和所抉擇的方向,我們可以成為聖者,證悟佛性,也可以變成十足的惡棍,死後直墮地獄。佛法的教授讓我們能辨別這兩個方向,明示我們何者當為,何者應避免。

 

現在我們仍十分欠缺助人的能力。但如果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都以祈願眾生離苦為動機,那麼不斷地發願終會實現。動機是引導行為的動力,就像灌溉溝渠將水引至所需之處一般。每件事都取決於我們的動機。如果我們全部的希望只是福壽雙全,那我們最多也只能達到那樣;但如果我們盼望所有眾生都自輪回解脫,我們最終也會達成這個無比崇高的目標。所以最重要的是,不要將願力投往低下的目標。

 

從前,有位母親和幼子搭乘小舟橫渡湍流。到了河中央,水勢急高,小船行將翻覆之際,他們警覺大禍臨頭。母親心想:“願我子得救。”孩子同時想著:“願我母獲救。”雖然船沉了,母子雙雙溺斃,但因其祈願的清淨和力量,使兩人即刻往生殊勝的淨土。

 

菩提心的另一面向是智慧的開展,證悟空性是為了利益眾生而成佛。這兩種菩提心——慈悲的善巧與空性的智慧,應永不分離,猶如鳥的雙翼,缺一不可。徒具悲心不足成佛,僅靠了悟空性亦無法得證。

 

用一般的動機行善,必會帶給我們某些快樂,但那只是曇花一現。這種快樂很快就消失了,我們在輪回的無助漂流仍將持續下去。反之,如果我們所做、所言、所思的一切皆出自菩提心,快樂就會不斷增長,永不枯竭。發菩提心所行之果,不同於一般善念所做的善行,永遠不會被憤怒或其他煩惱毀壞。

 

因此,不管我們做什麼,心永遠是最重要的。這也是佛教教法著重于使心完美的原因。心是王,身、語為僕,必須聽心吩咐行事。是心產生信心,也是心感到懷疑;是心存有愛,也是心懷有怨恨。

 

所以,向內省察你的動機,因為這決定了你所行是善或惡。心如同透明的水晶,放在何種顏色的布上,就現出何種顏色——在黃布上是黃色,藍布是藍色,諸如此類。同樣地,不管外相如何呈現,你的心態替心著色,決定了行為的特質。

 

心的本性並不是那麼遙遠或不可測知,它永遠是當下立現的。但如果你想看清楚心是什麼樣子,你找不到有某種東西是紅的、黃的、藍的、白的或綠的;它既非方亦非圓,更不是一隻鳥、一隻猴子或任何東西的形狀。心純粹是認知和記憶無數念頭的所在。如果你的思緒是善的,那麼你已調伏了心;如果用心不良,那就是還未調伏心。

 

馴心使其向善需要毅力。不要認為:“佛是完全證悟者,觀世音菩薩是悲心的化身,如我這般的凡夫如何助人?”不要氣餒,當你的發心愈來愈廣大,行善能力也將隨之擴展。現在你可能沒有像觀世音菩薩那樣的本領,但開展的方式就是修習佛法。如果你不斷發願利益他人,真正實現的能力自會顯現,就像水往山下流一般自然。

 

所有的困難皆導因於不顧他人。無論你做什麼,都應常常端詳自己的心性之鏡,檢視為自己、為他人所作所為的真正動機。

 

慢慢地,在任何環境下你都能開展出馴心的能力;同時藉著跟隨往昔成就者的腳步,在一生中便可證悟成佛。善心好比一塊金光閃耀的沃土,能以其黃金般的光芒照亮整片天空。但假若身、語、意未曾調伏,要獲致任何證悟的機會是很渺茫的。時時留意你的念頭、言語和行為;如果身、語、意走錯了方向,你在佛法上的修學都將徒勞無功。

 

輪回是指眾生的行為受到無明煩惱所擺佈的情境,自身的痛苦無所不在;涅盤則是超越了所有痛苦的狀態,換句話說,就是成佛。如果我們任由心隨著負面的喜好游走,自然會走上輪回之路。

 

現在我們正處在十字路口:我們很幸運地在有佛出世,並傳授佛法的世界中投胎為人;我們遇到能傳授佛法的善知識,接受他的教導,同時身心俱全,可實修其教法。現在來看我們的決定:是要以帶領一切眾生到達證悟的殊勝之境,來攀登解脫道?還是要往下墮入更深、更難以逃脫的輪回迷宮?

 

摘自《唵嘛呢唄美吽:證悟者的心要寶藏》


--  作者:jackylu6119
--  發表時間:2012/5/3 上午 09:20:20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  作者:小江
--  發表時間:2017/1/21 上午 02:06:01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