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3) ---- 【轉貼】報恩 : 釋尊如何報答親恩 / 律航法師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32285) |
-- 作者:lin555 -- 發表時間:2012/6/24 上午 02:55:08 -- 【轉貼】報恩 : 釋尊如何報答親恩 / 律航法師 報答親恩,名為孝道。在古代的人,百行以孝為先,天經地義,絕無疑議。不料近代歐風東漸,人們對於倫理道德的觀點,不免有了變化,竟有狂妄之徒,創「非孝」之說。殊不知孝道為人類獨具之理性,亦是人類特有之需要,此中包括了精微廣大的道理。因此之故,世間法和出世間法,莫不以孝親為至德要道。但是從表面上看,似乎有些差異:實因儒家所謂孝道,有跡象可尋;而釋氏所謂孝道,專致力於根本,在跡象上則簡略。有跡象可尋者顯而易見,專致力於根本者晦而難明。何以故?儒者服勞奉養以安其規,所謂之孝道;立身行道,揚名聲顯父母,謂之為大孝。推極而論,「戰陣無勇,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舉凡五常百行,無非孝道的發揮。所以《禮記》〈祭義〉上說:「孝悌之道,通於神明,光於四海。」論孝至此,在世間法上,可謂既至且盡,無以復加了。然而儒家所謂孝道,皆顯於耳目之間,人人所易見,若以佛法衡之,未免「美哉猶有憾」。佛教唯我出家的四眾,以成道利生為最上報恩之事,且不僅報答現生之父母,併報答無量劫來多生之父母,以及四生六道中之一切父母。又不僅於父母生前者當孝敬,且當度脫父母之靈識,使其永出苦海,常住正覺。所以印光大師說:「釋氏之道,晦而難明也。」本師釋迦牟尼佛報答親恩之事,更為淵深久遠,不可思議。僅就經藏中嘗聞的事實,略述如下: 釋尊成佛以後,先度他的父親淨飯王,恐其父王對佛法不信仰,特派優婆離尊者到王宮,騰身虛空,顯現種種神通;天龍八部示現種種莊嚴供養,以折服人間因王富貴之俗念,使其安心皈依三寶。釋尊又以般若聖智,闡明世間苦、空、無常的至理。最後勸導父王和一切釋姓王族,均修行淨土法門,深信切願,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此次法會,父王以下立時得法眼淨,證果位者甚多。 復次,釋尊為報答母恩,上昇忉利天宮,為摩耶夫人宣講《地藏本願經》,共九十日,全經十三品,詳說三世因果,六道苦空,普度眾生的大慈大悲,統萬類而靡遺,亙古今而無盡。所以佛教門徒皆以此經為報答親恩的唯一孝經。 上來釋尊報答現生父母的恩德,可謂「養其大體」最勝義之孝了。然當時印度外道黨徒,某梵志,見阿難托缽乞食時,心懷嫉妒,毀佛法象,大肆譏諷,揚言:「汝師瞿曇,實是惡人,適生一七,其母命終,豈非惡人耶?逾出宮城,父王苦惱,生狂痴心,迷悶躄地,以水灑面,七日方能醒悟:『云何今日失我所生?』舉聲大哭,悲淚而言:『國是汝有,吾唯有汝一子,云何捨我入於深山?』汝師瞿曇,不知恩分而不顧,遂前而去,是故當知是不孝。」阿難聞已,心生慚愧,乞食已,還詣佛所,合掌白佛言:「世尊!佛法之中,頗有孝養父母耶?」釋尊預知此事重大,熙怡微笑,從其面門,放五色光,遍照十方世界。諸大菩薩,齊來王舍城耆闍崛山中,敬請釋尊廣演《大方便佛報恩經》。大意謂:「過去阿僧祇劫,波羅奧國王,為奸臣羅侯弒纂,併殺其二子。其第三子封國邊陲,將見逼殺。遂攜夫人及太子須闍提,倉猝逃往鄰國,誤入歧途,絕糧難行,追兵將至,意欲殺妻而食,父子前進,太子悲哀懇父零割己身。三人且食且行,將到鄰國,太子身肉已盡,請父挖剔骨縫,得肉食之。子倒路傍,父至鄰國,國王聞之,大為感動,立遣四兵,護王復國。中途見其太子身體形容,端正倍常,方知其至孝聖德,感動帝釋,默加護祐,得復其國,立須闡提太子為王。」佛告阿難:「爾時父王者,今現我父淨飯王是;爾時母者,今現我母摩耶夫人是;爾時須闍提太子者,今則我釋迦如來是。」由是一段故事,可見釋尊在過去世已為一切眾生故,難行苦行,孝養父母,身體血肉,供養父母。如是釋尊報答親恩之堅苦卓絕,豈為一般凡夫外道所能了解嗎?後來世人每見出家四眾,割愛離親,捨家就師,輒隨己意見,肆其謗言,謂為不孝父母,與蕩子逆徒無異。殊不知儒家之孝,以奉養父母為先,若釋氏辭親出家,豈非不願父母之奉養嗎?絕不是的。觀釋尊親定佛制:出家必稟父母,若有兄弟子姪可托,乃得稟請於親,親允方可出家,否則不許剃落。其有出家以後,兄弟或故,親無依托,亦得減其衣缽之資,以奉二親。所以長蘆宗頤禪師因母無依,迎養於方丈東室,勸其念佛,求生淨土。歷七年,其母念佛而逝。又長安道丕禪師,父歿王事,年荒負母入華山,自辟穀,乞食奉母。旋赴霍山戰場,收聚白骨,數日後,父骨從群骨中躍出,直詣丕前,乃掩餘骨,負父骨而歸葬。然則為釋尊弟子的出家四眾,究如何盡其孝道呢?父母若在,則善巧勸諭,令其持齋念佛,求生西方;親歿,則以己讀誦修持功德,常時為親至誠回向,令其永出五濁,忍證無生,地登不退,盡未來際以度脫眾生,令自他以共成覺道,如是乃為不與世共之大孝。蓮池大師云:「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這已將孝親之道於世間法廣展至出世間法了。若再將行孝的對象擴而充之,則凡所修持,皆悉普為法界眾生而回向之,則其宏願盡未來際,其大孝遍諸有情,親生父母自在其中。若以世孝互相較量,雖在小的跡象上好像不無欠缺,但約根本上來說,就可謂獨能行其至大之孝。惜乎!世人不見此理者,不謂之為妄誕,便謂之為渺茫。豈知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佛眼圓見,若視諸掌。是故釋尊如何報答親恩,應作如是觀。 ——本文曾刊於《中國佛教》第二卷第八期—— |
-- 作者:小江 -- 發表時間:2013/11/26 上午 10:40: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