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3) ---- 忿怒是在我們身上製造醜陋的惡魔 ─ 益西彭措堪布 開示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32640)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8/1 上午 11:47:16 -- 忿怒是在我們身上製造醜陋的惡魔 ─ 益西彭措堪布 開示 忿怒是在我們身上製造醜陋的惡魔,當它發生時,立即使身體的眼睛、鼻子、嘴唇等以及臉色、表情、動作、言語等,都變得凶狠醜陋。心著了忿怒的魔,就讓自己變成凶神惡煞,凡是見到的人都生起恐懼、厭離。反過來遠離忿怒,身心就會重現莊嚴相。所以只要在自己心上做個轉變,不嗔恚了,面相就會變得莊嚴。 敬錄自 益西彭措堪布官方微博 http://www.weibo.com/yixipengcuo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8/1 上午 11:49:43 -- 復次,龍王!若離瞋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何等為八?一、無損惱心;二、無瞋恚心;三、無諍訟心;四、柔和質直心;五、得聖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眾生心;七、身相端嚴,眾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無礙心,觀者無厭。 ─《十善業道經》─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8/1 上午 11:51:31 -- 大家都有自知之明,自己什麼時候發怒了,臉色馬上就陰沉起來、臉部變得凝固不放鬆,全身的肌肉都處在緊張狀態,而且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血壓升高,像這樣就是已經現出了醜相。常常這樣生嗔,積累多了,就讓醜陋的形象越來越固定,最後成了一臉凶相。沒有人願意看這樣的臉,只要見到時都會遠遠地避開。 敬錄自 益西彭措堪布官方微博 http://www.weibo.com/yixipengcuo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8/2 上午 02:59:30 -- 敬錄自《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宗喀巴大師 造 法尊法師 譯 益西彭措堪布 編述 http://www.xianmifw.com/book/downssfy.php?nav=&pid=3&nid=21 未二、嗔恚分三:一、何為嗔恚 二、嗔恚之究竟 三、以事例教誡學人 申一、何為嗔恚 【嗔恚心中,事、想、煩惱,如粗惡語。】 嗔恚的事、想、煩惱,如同粗惡語。嗔恚的事,是能引生恚惱的有情。 【等起者,樂打等欲,云何令其遭殺、遭縛,若由他緣或自任運耗失財產。】 嗔恚的等起,是樂意打罵等的欲,即心想:如何使他遭受殺害、系縛等,或以其它因緣或以他自身自然損失財產。 【加行者,即於所思而起加行。】 申二、嗔恚之究竟分三:一、真實 二、圓滿之量 三、非圓滿嗔心 酉一、真實 【究竟者,謂於打等,期心決定或已斷決。】 嗔恚的究竟,是對打罵等,心中已經做出決定或者已經斷定。 酉二、圓滿之量 【此亦有五,全則圓滿,缺則非圓。】 嗔恚圓滿也有五相,五相具全是圓滿嗔恚,有所缺少是非圓滿嗔恚。 【謂具五心:】 嗔恚圓滿有五種心: 【一、有憎惡心,謂於能損害相,隨法分別故。】 一、有憎惡心:心中隨著與能損害相相應的法而分別。 比如:某人辱駡我,我心裡隨著他辱駡的表情、話語等一直分別,就是有憎惡心。 【二、有不堪耐心,謂於不饒益不堪忍故。】 二、有不堪耐心:不能容忍他人對自己做不饒益。 【三、有怨恨心,謂於不饒益數數非理思惟隨念故。】 三、有怨恨心:對不饒益數數非理思惟,隨之而憶念。 由數數非理思惟憶念,就轉為怨恨。有為法的噁心是一步步串習而成的。 【四、有謀略心,謂作是念:何當捶撻,何當殺害?】 四、有謀略心:欲損害他人,就作意:我如何來捶打他?欲作殺害,就作意:我如何來殺害他?乃至欲使他感受種種憂惱,就作意:我如何才能實現這一目的? 【五、有覆蔽心,謂於嗔恚不覺羞恥,不知過患及與出離。】 五、有覆蔽心:由於被嗔恚覆蔽的緣故,不覺得羞恥,不知嗔恚的過患及從嗔恚中出離。 圓滿嗔恚的五相中,第一相很重要,由此能認識造作嗔業的由來。第五相也很重要,能認識自心最後將沉淪到何種狀況。中間三相是演變的過程。 第一相憎惡心,論云:“於能損害相,隨法分別故”,略說是“於相分別”,這就是生嗔的根源。對照《金剛經》:“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可見,由心取對方損害之相而引發嗔恚。因此,《天鼓經》說:從分別薪柴所生的嗔恨之火,最終將焚毀自他一切,導致一切禍患。《入行論》一頌:“強行我不欲,或撓吾所欲,得此不樂食,嗔盛毀自己。”前兩句所說“對方強行做我不欲之事,或強行阻撓我求得所欲”,即是損害之相。如果執著在此相上不捨離,憎惡心就會隨著膨脹。不斷地受用這種不悅意之食,憎惡心會轉成不堪耐心、怨恨心、謀略心、覆蔽心。這些意惡就是從最初一念取相分別而來。 認得嗔恚順轉的相,反過來就了達如何息嗔。方法是不使對方的損害相留存於心。偶或心著在損害相上,就要立即脫開。 舉一反三便了知貪欲生起的原理。即:對可愛、具功德的相,隨法分別,由此使貪欲逐步發展堅固,最後成為粗猛的占有欲。而遣除貪欲,就應從遮止分別入手。換言之,不使心住著在對境的可愛、悅意相上,一旦覺察到心在取相分別,就立即遣除。《金剛經》所說,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便是此理。如此修行,就能斷除惡趣乃至輪迴。或者可以轉換所分別的相,多觀世間無常、苦、空。《念佛直指》中說:要對娑婆世界的聲色境界作地獄想、作苦海想、作火宅想,對種種寶物作苦具想,對飲食衣服作膿血鐵皮想,對眷屬作夜叉、羅剎啖人鬼想。就是把觀淨相轉成觀不淨相,把觀樂相轉成觀苦相,由此能發起厭離心。而對冤家損害相,就應轉換為前世父母想、未來諸佛想、成就安忍助緣想等等,由此可止息嗔心。 酉三、非圓滿嗔心 【僅成損害心者,謂作是念:彼於我所,已作正作,諸無義事,故我於彼當作無義。盡其所有幾許思惟,爾許一切皆損害心。】 僅成為損害心,是指普通嗔心,包括報復心、幸災樂禍心等等。 報復心,即心想:他對我已做、正做或當做諸無義事,因此我也要對他施行無義。如此,有多少念的思惟,就有多少念是損害心。 【如是願他現法喪失親屬、資財及善法等,及願後法往惡趣中,亦是損心。】 幸災樂禍心:從現法來說,願他今生親屬喪失、資財損耗、善法失壞等等;從後法來說,願他後世墮入惡趣。這也是損害心。 唐譯《瑜伽師地論》說得更加詳細。比如,心想:我如何對他捆綁、損害、驅逐、鞭打,或者使他家財耗散,或者奪走他的妻子、兒女、眷屬、朋友、住宅等等。或者心想:如何能使怨家在其他有情處遭受上述種種苦惱之事。或者願他自然發起如是如是的身口意行為,而喪失資財、朋友、眷屬、名稱、安樂、壽命及諸善法,死後墮入惡趣。 申三、以事例教誡學人 從前,世尊與比丘僧眾到施主家中應供時,有國王種姓和婆羅門種姓的兩個小乞丐,當那個婆羅門種姓的小孩去乞討時,佛陀及眷屬還沒有用齋,所以他什麼也沒得到;國王種姓的小孩是在世尊及眷屬享用齋飯後去乞討的,所以獲得了許多剩餘的甘美食品。他們二人下午在途中閒談時,國王種姓的小孩滿懷信心地說:“如果我具有財產、受用的話,那麼我在有生之年一定以衣食、受用等一切資具供養世尊和他的眷屬,並且恭敬承侍他們。” 婆羅門種姓的小孩子則惡狠狠地說:“假如我擁有權力成為一國之主,那麼我非要砍掉那個光頭沙門和他眷屬的腦袋不可。” 之後,國王種姓的小孩來到了另外一個地方,在一棵大樹的樹蔭下休息。其他樹的蔭影都已遷移了,但是國王種姓的小孩所在的樹蔭卻始終沒有移動。當地的國王去世後無有太子繼承王位,他們便發出公告需要一位具足福德威望之人做國王。人們四處尋找,有人發現一個睡覺的小孩,明明中午已過但他上面的樹蔭仍然原地未動,於是喚醒他,請他繼承了王位。後來他如願以償,履行諾言供養佛陀和他的眷屬。 那個婆羅門種姓的小孩躺在一交通要道休息,馬車疾馳而來,輾在他的脖子上,他斷頭而亡。(《普賢上師言教》) 故事中,兩個小孩的命運相差極大,一個被車壓斷頭顱而死,另一個現前享受安樂,最終獲得解脫。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是兩個人的存心不同。對佛和僧眾存心邪惡,就立遭報應;存心賢善,就立現善果。所以,善惡報應如影隨形。《念住經》云:“心為敵中敵,心外無他敵,如燧木自焚,心為自心毀。”《入行論》云:“誰製燒鐵地?女眾從何出?佛說彼一切,皆由惡心造。”(就像地獄界的熾燃鐵地、傷人苦具、行刑獄卒,都是由惡心變現的。心取損害相,就變現出同類的受苦境界。了達這一“唯心自現”的至理後,應勵力斷除嗔心。) 《閱微草堂筆記》中記有一事: 泉州有個人,一天忽然發現燈下的身影不像自己,再仔細觀察,雖然隨著身體運動,影子也在動,但那影子頭大如斗,頭髮蓬亂,像個羽毛車蓋;而且手和腳都鉤曲,看起來就像鷹爪一樣。他越看越覺得自己像個奇形怪狀的惡鬼。因此失聲大叫,喊妻子出來看,妻子見到的也是一樣。從此以後,每天夜晚都是如此,又想不出原因,弄得他惶惶不可終日。 鄰居有位私塾先生,聽說此事,就對他說:“妖怪不會無故出現,必定是自己招的。是不是你心中暗藏了惡念,導致羅剎鬼乘機附身現形?” 這人聽了,心生恐懼。他很佩服老先生的見識,說:“不錯,我和某人有冤仇。我準備將他全家殺盡,叫他斷子絕孫,然後去投靠朱一貴。如今,我的身影起了這種現象,可能是神對我的惡念發出的警告!我暫且止息這個想法,看看你說的靈不靈驗?” 這天晚上,果然鬼影不見了。 案例中的主人公心中有想作殺害的謀略心,由此便招來羅剎鬼現形,又因遮止害心而使鬼影隱沒,所以一念之間,立分禍福,相是隨心而變的。 嗔心的異熟果是墮入三惡道。假設僥倖獲得人身,也是相貌醜陋、愚昧無知,身心常為種種痛苦所逼,遭受眾生欺凌,轉生在空曠恐怖、邊鄙野蠻、時有爭論的地方,經常慘遭礌石兵刃等損害而橫死,生生世世唯起害心,沒有生起慈心的機會。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8/2 上午 03:00:02 -- 敬錄自《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 華智仁波切 著 索達吉堪布 譯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dayuanmanqx/default.php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xm/xm02.pdf 己二、害心: 對他人痛恨在心,滿懷憤怒之情而想:我應當如此這般損害某某人。見他人擁有榮華富貴心裡便不高興,並且暗自詛咒:如果這個人不安樂、不幸福、沒有這樣的功德該多好!當別人遭遇不幸,受到挫折時,在一旁幸災樂禍。諸如此類凡是對他人生起損惱的心理都屬於害心之列。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8/2 上午 03:04:59 -- 敬錄自《佛子行》講記 無著菩薩 著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83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zb/zhengfatihu.pdf 己三、安忍度: 於求妙果之佛子,一切損害如寶藏, 故於諸眾無怨恨,修持安忍佛子行。 對於希求菩提妙果的佛子而言,一切損害、怨敵、邪魔等不悅意的對境,就像如意寶般難得,他不會加以遮遣,反而會樂於接受。試想,窮人如果在家裡發現賜予一切所欲的如意寶,那肯定是喜出望外,同樣,大乘菩薩若遇到了怨恨的敵人,也是求之不得、歡喜異常。 大家都知道,所有的罪業當中,嗔恨是最可怕的,所有的修行裡面,安忍是最有功德的。寂天菩薩也說:“罪惡莫過嗔,難行莫勝忍,故應以眾理,努力修安忍。”所以,大家一定要通過各種方法修持安忍波羅蜜多。在修持的過程中,一旦遇到了嗔恨的對境,比如同事、道友對你誹謗,那個時候一定要樂於接受,不要覺得:“他是壞人,這是幹嘛?!”眼色也好,口氣也好,什麼都變得特別凶。以前有這種習氣毛病的人,應該盡量地改過來,我們的本質具有如來藏,是善良的,應該是可以改變的。犛牛、大象通過訓練都能變得溫順,那何況是我們人了?不要總覺得自己是個壞人、沒有希望變好,只要經過長期的聞思修行,暴躁的心性是可以調柔的。 我們對任何一個眾生,最好不要有怨恨,證嚴法師說過:“天下沒有一個我的敵人。”這樣的人,才算是真正的修行人,自己的生活也會過得非常圓滿。否則這個看不慣、那個聽不慣,整天活在憤世嫉俗當中,真的特別累。大乘菩薩的心是快快樂樂的,沒有什麼看不慣。當然,在度化眾生的過程中,也不能一概而論,該說的還是要說,該做的還是要做。但平時與人交往時,自己畢竟學過大乘佛法,心態應該有調整的能力。有次我給一個道友打電話,她一邊哭一邊說:“沒事沒事,我有調整的能力,我有調整的辦法,沒事沒事!”她氣得哭得不行了,但還是說自己有能力。其實她說得也對,學過大乘佛法的人,應該有控制的能力、有調整的辦法。 可是話雖如此,一旦違緣降臨時,真正能轉為道用也不容易。日本有位白隱禪師,以修安忍而著稱於世。曾有個姑娘與男人有染而生下一子,怕虔信佛法的父母譴責,就說乃白隱禪師所為。不明真相的父母特別不滿,把孩子扔給禪師說:“你這個敗壞佛門清規的假和尚,以前我們沒有看清你的醜惡面目,沒想到你竟做出如此禽獸不如的勾當。這是你的孩子,拿去吧!”禪師淡淡地說了聲:“是這樣嗎?”就默默地接過孩子。 一個和尚帶著一個孩子,路人當然是白眼相視。以前他很出名,但後來就連給孩子餵奶都得不到。有個剛生過孩子的母親說:“哼!要不是看在可憐孩子的份上,才不會給你呢。你這個假和尚,我理都不願理!” 時間一天天過去了,姑娘的良心倍受折磨,她看到人們對白隱禪師的不公正待遇後,終於向父母坦白了一切。當父母萬分羞愧地來到白隱禪師面前懺悔時,他仍然是那句話:“是這樣嗎?”試想,如果換作是我們,會這樣淡而化之嗎? 還有布袋和尚的傳記中說,別人用粗惡的語言來罵他,他就笑眯眯地說:“罵得好,罵得好!”別人用棍棒來打他,他說:“你們不用打了,我自己倒下去,省得你們費力氣。”別人把口水吐到他臉上,“沒事沒事,不用擦,口水自然會乾的。”我們很多人可能不是這樣,不要說口水吐到臉上,就連洗臉水倒到鞋上,也是氣得要命。 憨山大師曾說:“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在茫茫的紅塵中,忍辱柔和實際上是為人處世的一劑良方。有了這樣的修行教言,我們隨時都可以調整自己,處處修持安忍波羅蜜多,隨緣度過一生的時光。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8/2 上午 03:05:40 --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rxls-ssh/06.php 《入行論釋.善說海》第六品 安忍 無著菩薩 造 索達吉堪布 譯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143 《入行論講記》第六品 安忍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rupusaxgs/06.php 《入行論廣釋》第六品 安忍 索達吉堪布 講釋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8/2 上午 03:06:41 -- 《入行論》所述是大乘佛法精髓,為遣除眾生的痛苦而廣述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真實修法。作者也是得到文殊本尊的攝受,親證諸法實相的大乘菩薩,理所當然是正論,而且是佛教史上的曠世巨典。 ─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8/2 上午 03:07:04 -- 敬錄自《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fdf2120102dyti.html 丁二、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捨。由於這四種心遍緣無量眾生,因此稱為“無量”。 【慈莊嚴故,於諸眾生,不起惱害;】 現在能做到身口意清淨,這還不夠,還要具有慈心的莊嚴。慈心就是願眾生具足安樂的善心。如法地修持就會出現慈心,心上就會具有慈心的莊嚴。因為有慈心的緣故,對待任何眾生,不會生惱害的惡心。什麼叫惱害呢?就是我不想讓他得安樂,一定要讓他吃盡苦頭等等。這樣的惱害心就沒有了。 心上不但要具足慈心的莊嚴,還要具足悲心的莊嚴。就是要修出願一切可憐眾生都脫離苦難的悲心。見到眾生正落在瘋狂、錯亂當中備受苦惱時,心裡不但不忍心捨棄他,還想盡力幫助他。有這樣的悲憫之心,就不會捨棄眾生,就像母親不會捨棄獨子那樣,兒子越是瘋狂、錯亂、受苦,母親就越是於心不忍。 【喜莊嚴故,見修善者,心無嫌嫉;】 進一步,心中要有喜心的莊嚴。喜心就是見到眾生在修安樂因、得安樂果的時候,由衷地隨喜、欣慰。心裡具有這樣喜心的莊嚴,見到別人修各種善行(比如布施、持戒、聞思修等等)時,心裡就沒有嫉妒。如果沒有喜心的莊嚴,見到別人修善法、得安樂的時候,就免不了嫉妒難忍,生起不歡喜的心。 【捨莊嚴故,於順違境,無愛恚心;】 心上還要有捨心的莊嚴。捨心就是平等心,在順逆境界當中遠離貪、嗔兩邊,住在平等的捨心狀態裡。不因為得到了成功安樂、遇到了親友等就生貪愛,也不因為遇到苦受、怨敵或受傷害等,就生嗔恚。生起了這樣的捨心莊嚴之後,無論在哪種順逆境界裡,都平平等等,沒有貪愛和嗔恚。這就是心中有捨心莊嚴的利益。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2/8/2 上午 03:37:19 -- 皈依、發心 桑吉秋當措記秋南拉 諸佛正法僧伽三寶尊 江秋巴杜達尼佳素契 從今直至菩提我皈依 達給津所吉畢所南記 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 卓拉盼契桑吉竹巴秀 為利眾生願成就佛果 四無量心 森堅檀嘉迭瓦當迭威久當丹巴久記 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 讀盎當讀盎吉久當札瓦久記 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 讀盎美畢迭瓦當彌札瓦久記 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 我心怡悅 涅讓恰當尼當札威當紐拉內巴久記 願諸眾生遠離貪瞋之心 住平等捨 |
-- 作者:妙音鳳山 -- 發表時間:2012/8/7 上午 11:22:00 -- 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