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3) ---- [轉貼]〈「初學佛者」如何看佛書?〉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3532) |
-- 作者:小江 -- 發表時間:2006/12/16 上午 09:21:16 -- [轉貼]〈「初學佛者」如何看佛書?〉 1.初機學佛者,彷徨在浩瀚的佛學門外,不得其門而入,內心的焦慮可想而知。但是天下事都得按部就班,學佛也必須循序漸進,看佛書又豈能例外? 初學者看些什麼書?這個問題簡單:先看「看得懂」的書。哪些佛書容易懂?當然是深入淺出或用白話文寫成的作品。(這是純粹就「可讀性」來說的,並不是文言的作品不好。) 2.佛法離不開「事與理」,而敘事與說理兩方面,往往是敘事比說理簡明易懂。舉個例說:看〈觀世音普門品〉,就比讀《般若心經》來得容易,因為前者是用故事體裁寫成;而後者純粹說理,所以也就不容易看懂。 因此選擇故事性強的佛經作品,可能對初學者的比較應機。有一天故事看多了,對其中的道理多少就能領略,這時再來看說理的文字,自然能了然於心。 3.初學者先看有關佛陀的傳記—可以了解釋迦牟尼佛一生的事蹟,從誕生到入滅,他到底做了些什麼?說了些什麼?啟示了些什麼? 真正地了解佛陀的為人與行事,才會心悅誠服地信仰佛法,虔誠地發心做個佛教徒,立志「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4.看完佛陀的傳記,就應該找一些有關「印度佛教」的書來看,從了解印度的史地、社會、文化、思想開始,再探討佛教在印度產生的背景,從而掌握佛教興起與衰微的原因(見:本書第39頁〈佛教為什麼能在印度興起?〉;第40頁〈佛教在印度為什麼衰落?〉) 初學者同時應該把眼光注視在:從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佛教的發生與演變的過程,了解它分裂的原因何在?以及影響如何?明白了這些,就可以了解大乘教產生的原因了。 5.研讀了印度的佛教史,接著就可以看一看「中國佛教史」,了解佛教傳入中國的情形,探討佛教在中國是如何播種、生根、茁壯、開花…到衰微的? 同時也該瀏覽一下《高僧傳》(目前已有白話改寫本),藉此瞻仰各時代的佛學大師、學者,看他們是如何深入經藏,創宗立派?如何默默地在佛教的園地上耕耘的?同時警惕到曾經一樹花果的「佛樹」,為什麼會禁不起時代狂風暴雨的摧殘,落到今天幾乎花萎果落的淒涼?進而勉勵自己要奮發有為,要為佛教的革新與復興盡一分力量。 6.看完了「中國佛教史」,這時就要轉移目光,再回到佛經的賞析上。首先當然要看:原始的教典—阿含經。《阿含經》雖然被大乘學者眨為「小乘經典」,其實它是距離釋迦牟尼佛時代最近、歷史最早的經典。就像《論語》之於孔子,阿含經比起其他的佛教經典,它們是佛陀一生教法最忠實的記錄,可信度最高。 看《阿含經》,可以了解佛教最早的「討論題綱」,也就是佛陀所重視的問題,是偏重在:眾生煩惱與痛苦產生的原因,以及解除這些困擾的方法。何以見得?因為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成佛時,第一次在鹿野苑說法,所說的就是四聖諦—苦、集、滅、道。(見:《佛教的精神與特色》第四章;以及佛光•楊曾文—《佛教的起源》第56頁) 7.看完四阿含,再回頭看大乘的經典,像:看「般若系」與「瑜珈系」的作品,就可以分辨「空宗」與「有宗」的不同;進而了解佛學大思想家—龍樹的「中觀哲學」,就是要調合空與有的對立,消弭一般人的誤解(以為空有的相互矛盾的)。 看大乘經典還要注意一件事:要仔細辨明大小乘的特色,懂得如何「去其短,存其長」,相輔相成,而不該相互攻訐、排斥。 佛教的聖典涉獵得差不多了,最後把中國佛教的八宗拿來作比較,以便自己從中選擇最適合自己根機與興趣的法門—「一門深入」的需要。 有了佛學的理論作基礎,又能從某一個特定的法門實踐—知與行雙管齊下,今生的修學佛法,必然有成。 |
-- 作者:童子 -- 發表時間:2006/12/26 下午 12:13:15 -- 大德 弄得好複雜 佛的教法有言教身教 奉行佛的言教就是佛第子了 我國以前曾興盛不妨稱佛教國家 現在是較衰退了當然不能稱佛教國家 又如泰緬錫蘭我們都稱為佛教國家 依大德之見 我們只能稱經第子 有些歷史的流承很多是近人做的 對初學並不適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