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3) ---- 《入菩薩行廣解》除嗔恚—— 寂天菩薩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講釋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36753) |
-- 作者:皈依三寶 -- 發表時間:2013/8/13 上午 11:22:48 -- 《入菩薩行廣解》除嗔恚—— 寂天菩薩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講釋 恭敬录自《入菩薩行廣解》 寂天菩薩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講釋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515 己二、(正論)分三:庚一、除嗔恚;庚二、修安忍;庚三、恭敬有情。 庚一、(除嗔恚): 遭遇任何事,莫撓歡喜心, 無論遭遇到任何逆境違緣,都不要擾亂歡喜的心境,因為憂惱心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會使人失壞許多有益的善行。 人生的旅程,不會永遠是那麼平坦寬暢,風和日麗,作為因善惡業力交雜而投生的人,不可能不遇到一些逆境違緣,特別是修持佛法時,更是充滿著種種不順遂的惑業和魔境。在遇到這些時,修行人千萬不可擾亂自己的歡喜心。所謂的歡喜心,是不樂意相反的心態,包括種種因世出世間善法而引生的愉悅安樂心。在《無盡意經》中,歡喜心定義為隨念佛法而生起的信心和勝解心。 作為一個修行人,保持歡喜心非常重要,這其中有許多深妙的道理。淺層次來說,如果一個人總能保持著平和安樂的歡喜心,則不易為外境改變,做事情能高度專注,易於成功;如果總是悶悶不樂,修法做事自是無法順利進行,就連身體也會弄得病羸不堪。丹增活佛寫了《如何面對痛苦》,大家看了都很有啟發,我想還應該給大家寫一本《如何保持快樂》,讓大家修持保持快樂的法門,像古代的大修行人一樣,在任何環境中,都過著安樂無比的生活。我們都看過密勒日巴尊者的傳記。尊者在山中修行時,無衣無食,一個朝拜他的僧人見到後,以為尊者生活很痛苦,哪知尊者不分晝夜浸潤在佛法甘露中,「老密隨心所作事,皆在大樂法界中……」隨口吟出的《八種快樂歌》,其中闡述的快樂,他人是難以品嘗到的。以前貝若扎那大譯師遭人迫害流放時,也唱過修行人的快樂歌。這些大修行人,內心安住於對佛法的勝解信心中,一生都保持著快樂心境,外境如何險惡,也無法損減、動搖他們的修行。一般的凡夫雖無法達到這種高度,但在遇到痛苦時不能過於厭煩,遇到安樂時,也不能過於貪執,這是做人的一個基本準則。《月燈經》中說:「若遇安樂境,不應起貪欲,若遇痛苦境,亦不生厭煩。」能保持平等的心態,我們的生活就會安樂而圓滿,修行也必定會日日增上。 遇到違緣時,如果讓憂惱不樂的情緒侵蝕自心,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會引生更大的煩惱,甚至嗔心大發,徹底破壞補救、改變的機會,也失壞多生累劫所積的善行,當下與將來的生活都陷入痛苦之中。我們大多有過遇到違緣的體驗,比如說生病,患病之後,如果為病苦而憂惱,對治療疾病不但無有益處,反而會使病情加重,服多少藥都起不到作用,慢慢就會發嗔恨心,恨病魔非人製造障礙,恨醫生不給自己好好治療……結果越來越糟。相反,如果在遇到疾病時,仍保持豁達、歡喜的心境,即使是重病,也會變得輕微起來。 《入行論大疏》中說:「如果別人來砍我的頭,不但不對他生嗔心,也不能失去自己的歡喜心。」要做到這點,現在我們許多人都有困難,但面對一些小小的挫折痛苦時,應該是能夠依教奉行。別人無意之間的衝撞,一些風言冷語,一些無關緊要財物被拿走,一記耳光,乃至在頭上敲幾個包等等,面對這些,如果不能忍受,讓憂惱侵入相續,那麼忍辱波羅蜜又從何談起呢?如果不讓這些擾亂自己的歡喜心,外境的逆緣便會極大地幫助自己修心,變成極好的增上緣。 每個修行人,隨自己往昔的業力,在修法中難免要遇到一些逆境、困難,這種時候,正是檢驗自己修行的機緣。藏族人的俗話說:「在快樂的時候,大家都像是修行人,遇到挫折時,各自的煩惱就會露出來。」這時候,可不要生憂惱,特別是男眾,「男兒有淚不輕彈」,一邊大發雷霆,一邊揮淚大哭,那可是軟弱、心理崩潰的表現。 世間人的痛苦違緣,要比修行人大得多,可是那些保持著輕鬆愉悅心境的人,他的生活相對別人來說,是很安樂的。有一次我去朝禮拉薩,住在一家很大的私人旅館裡,旅館的旁邊住著十幾個乞丐,白天他們到處乞討,到了晚上,他們就在一塊唱歌跳舞,過得特別快樂。可是旅館裡老闆與我交談時,談吐的全是擔憂、苦惱,好像他完全沉浸在悲慘生活中。我當時非常感歎:人的苦樂確實不在外境,而是在於內心對生活的態度啊!一些世間人尚能以開朗的心態將困難轉變為安樂,我們修行人有更為殊勝的竅訣,為什麼不能呢?《寶積經》中說:「若心得自在,諸法亦自在。」能保持歡喜而自在的心境,則於諸逆境中,自然遠離引發嗔怒的憂惱情緒,而一切外境困難也就變得無關緊要。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3/8/13 下午 11:23:35編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