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3)
----  死只是一個假名,而不是徹底斷滅 ─ 益西彭措堪布 開示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39937)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4/2/6 上午 05:42:15
--  死只是一個假名,而不是徹底斷滅 ─ 益西彭措堪布 開示

 

死只是一個假名,而不是徹底斷滅。死是宿世業力所感的這一期業報身已經用完了,心識就從身體中出來,再去受一個身體。這樣捨離一個身體、又受取另一個身體的事,就叫。身體好比房屋;心識好比主人;今生好比主人搬到這屋子裡住;死就是這個屋子已經壞了,主人從裡面搬出來,而遷居到另一個屋子。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敬錄自 益西彭措堪布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yixipengcuo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4/2/6 上午 05:42:34
--  

 

《輪迴圖》簡介

堪欽慈誠羅珠仁波切 開示

輪迴圖亦叫生死流轉圖,顧名思義,其所描繪者乃為眾生流轉輪迴、沉陷生死之景觀。此圖廣泛懸掛或繪製於藏地各大寺廟正殿大門之外側,全圖呈輪形,以象徵往復不已、前無起點、後無終結之輪迴實景。整個畫面的主體結構為中陰閻羅法王口含六道輪迴之輪,此乃三界六道眾生無法超離輪迴、擺脫中陰境界的絕佳寫照。正如龍猛菩薩所言:「三道生死輪,無初中後轉,猶如旋火輪,彼此互為因。」而眾生之所以深陷痛苦輪迴深淵,完全是因各自所造之業及煩惱所致。結合此圖卷來看,大體可將此圖分為內外四個層次:中心部位繪有雞、蛇、豬三種動物,分別代表眾生的貪、瞋、癡三毒煩惱;中心層外圍分白黑兩色以表善趣惡趣;其外又分為上二下三共五段,上二代表天界及人道兩類善趣,下三的正中則表徵地獄、其右代表旁生道、其左表示的則是餓鬼道眾生;最外層描繪的是十二緣起,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十二緣起支分別被描畫成盲人、瓦匠、猴子、船、空宅、接吻、眼中劍、飲酒、採果、孕婦、臨產、老人和死屍這些形象,在這十二緣起中,無明毫無疑問是輪迴之根。

如果我們想從這可怕、恐怖、無有邊際的輪迴怪圈中徹底解脫出來,唯一的辦法便是獲得佛陀在其所闡揚之聖教中再再宣說的般若空性無我之智,捨此絕無他途。

最後願一切沉溺於生死輪迴苦海中的眾生都能終得圓滿佛果!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4/2/6 上午 05:42:56
--  

敬錄自《佛子行》講記   無著菩薩 著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83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zb/zhengfatihu.pdf

丙四、憶念無常而放下今生:

長伴親友各分離,勤積之財留後世,

識客終離身客店,捨棄今世佛子行。

此處主要講看破今世。通過觀修無常,我們知道長期相伴的親朋好友,最終都會彼此分離;辛辛苦苦積累的財產,死時要統統留在人間;意識也會捨棄身體,孤獨無依地前往後世。思維這三種原因以後,我們理當看破對今世的貪執與牽掛,只有看得破,才能放得下,只有放得下,才能獲得自在,只有獲得自在,才能得到解脫,這也是禪宗和淨土宗大德口口聲聲宣揚的教言。

《開啟修心門扉》的第一個教言,就廣泛闡述了看破今世的利益和功德。有些人可能想:“看破今世很困難啊,我怎麼捨得親友、財產乃至身體?”其實若從道理上分析,這些沒什麼值得貪戀的。父母親眷、兄弟姊妹等關係密切之人,雖與自己相依相伴,但到了最後也是各奔前程,不可能一起前往中陰。有時候是他們先離世而拋棄我們,有時候是我們先離開,把他們留在人間,這是一個必然規律,誰也無法躲避。

至於財產,因為是自己披星戴月、早出晚歸積累的,好像也捨不得。但就算再依依不捨,離開人世時,也如同從酥油中拔出毛髮般,帶不走一絲一毫。甚至有些人在還沒死之前,依靠種種原因,就沒有權力享用財產了。所以,我們不要成為財產的奴僕,這樣並沒有什麼價值。

不僅是這些身外之物,就連心識的旅客,也要離開身體的客棧,孤獨無助地去往陌生的地方。身體就像一家旅館,心識猶如一位過客,客人在旅店中待了一兩天,就要離開,同樣,我們在六道中不斷流轉,今生依靠這個身體而留在人道中,一旦離開了身體,身體被火葬或者天葬後,心識又開始轉入下一世。

通過這幾種原因來分析,我們應該知道今生所貪的身體、財產、親友一定要捨棄,不然就不可能獲得殊勝的定解。無常觀在修行人的境界中非常重要,假如生起了對無常的感悟,知道生老死病、得失成敗等都是正常現象,那麼修行很容易成功。佛經也說:“三有無常如秋雲,有情生死如觀戲。”這個教證以前用過很多次。真的,有情的生死就像看戲一樣瞬息萬變,今天生、明天死,沒有什麼可靠的,只要懂得世界的虛幻本質,面對生老死病,很多人就不會特別在意了。但現在的世間人並非如此,有時候看到他們的行為,我們修行人確實有種不同的感受。儘管我自己也修行很差,但是跟長期受世間教育的人相比,某些方面還是有一點差別。

以前米拉日巴即將返回家鄉時,上師送他一段金玉良言:“如果沒有看破塵世,將世間法與勝法混為一談,修法必將荒廢。”也就是說,殊勝的佛法與看破今世是緊密相聯的,倘若能夠看破今世,那麼修行一定會成功,否則是非常困難的。

當然,作為世間人,對財產和身體等不貪著是不可能的,但是也應該想一想這些道理,看看每天特別耽著的事物到底有沒有意義。現在的世間人,要麼對親友特別執著,經常痛苦萬分,要麼對財產特別執著,尤其是開放以後,每個人的要求特別高,買房子、買轎車……享受的層次越來越提升,一直盲目地往前追,根本沒有修行的機會和時間。但最後得到什麼呢?只有勞累、憂愁、滄桑,除此之外有沒有其他的?自己應該會明白。

所以,到了一定的時候,應該要觀觀無常,學會知足少欲。北京有個修行很好的知識分子,現在已經退休了,他以前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對新事物的判斷和研究非常深,關於科學方面寫過十幾本書。他對佛教也有虔誠的信心,白天不斷地探索科學知識,晚上一直修頗瓦法。他的生活相當簡樸,整個屋子裡,家具是古式的桌子椅子,除了一個電風扇和電話以外,什麼現代化的東西都沒有。電話是為了方便國外的孩子跟他問候,看他的身體怎麼樣了;北京比較熱,夏天沒有電風扇也不行,而其他的錢財,他全部用於慈善方面,自己沒有被新時代所轉變。

可我們不是這樣,今天看到一個新產品──“啊,這個東西很好!是MP3MP4MP5MP6……”就開始不斷地求啊求啊,最後也不知道到了什麼地步,反正是永無止境地往前追,拼命追。其實這是很累的,一切全都是幻化,沒有多大意義,所以到了一定的時候,自己應該有控制能力,生活知足少欲,才不會很痛苦。但現在的人恰恰相反,一生中瘋狂地往前衝,最終一無所得、空空歸回,非常可憐!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4/2/6 上午 05:43:09
--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dymxxxxdcs/02.php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xm/xm09.pdf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第二品 壽命無常

全知無垢光尊者 

索達吉堪布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dayuanmanqx/03-03.php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xm/xm02.pdf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壽命無常

華智仁波切 

索達吉堪布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4/2/6 上午 05:43:25
--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

─《佛說八大人覺經》─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4/2/6 上午 05:43:37
--  

 

什麼樣的人才最快樂?是富可敵國者?傾國傾城者?權傾一時者?還是名震天下者呢?都不一定。佛陀告訴我們,知足之人才是天底下最快樂的。《佛遺教經》中云:“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對照自己,你快樂嗎?

 

敬錄自 索達吉堪布的微博

http://www.weibo.com/suodj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4/2/6 上午 05:44:02
--  

敬錄自《親友書》講記   龍樹菩薩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76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zb/qinyoushu.pdf

癸一、對治之功德(對治貪執財富有什麼功德):

佛說一切財產中,知足乃為最殊勝,

是故應當常知足,知足無財真富翁。

人天導師佛陀在大小乘經典中再三強調:所有的財產當中,知足少欲最為殊勝。前面也講了,之所以命名為「財富」,是因為它能讓人得以滿足,不管精神財富還是物質財富,都會帶來一種滿足感。但如果你精神上非常空虛,物質上再怎麼富裕,內心也無法滿足,裝多少財富也沒辦法填滿。

現代跟古代大不相同,古人沒有現在這樣的資源條件,一個國家的消息基本上都是封閉的,村落與村落之間由於交通不便,信息交流也少得可憐,這樣一來,人們看得不多,聽得不多,知道得也不多,所以貪婪不是很強烈。就像我們藏地,世世代代都住在山溝裡,對外面世界一無所知,很多人都有滿足感。可是現在並非如此,這個人買了摩托車,那個人就羨慕得不得了:「為什麼我沒有啊?我有該多好啊!它的性能如何如何……」貪欲會無法抑制地生起來。其實如果知道滿足,即使沒有那麼多財產,也堪為一個真正的富翁,因為「財富」就是令人得以滿足。

所以,佛陀在大小乘經典中說,知足少欲是所有財產中無與倫比的,它所帶來的快樂,連天王也很難以享受,如云:「離貪自在行,誰亦不相干,天王亦難享。」修行人在寂靜地方自由自在地修行,跟誰都沒有牽連糾纏,這樣的生活不要說人間,帝釋天也很難享受(因為他沒有離貪)

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要通過佛法修持自己的心,如果想用物質來滿足自己,的確是很困難的。現在很多富翁無論有多少錢,都無法填補內心的空虛,所以知足才是最大的財富,有一間簡單的屋子住就可以了,若有一種滿足感,就不會再想修三四層樓;修了三四層樓還不夠,又修二十幾層樓;修了二十幾層樓還不行,要換到大城市裡去修……最後你在很多地方修了無數房子,但仍然無法滿足。這光是對房子的貪執,還有對人的貪執、對財物的貪執,一直不能達到滿足,痛苦也隨之不斷增上。《八大人覺經》云:「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因此,大乘和小乘都提倡知足少欲,倘若沒有知足,《俱舍論》中說,根本不堪為出離心的法器。現在的社會需要知足,有吃有穿有住就行了,沒有必要跟別人攀比競爭,這對你沒有任何意義。如果能真正做到知足,縱然你沒有金銀等財富,也是世間上最大的富翁。

我以前講過一個富翁,他有很多房子和錢財,可是他一點都不開心,每天寢食難安,愁眉不展。而他隔壁有一對窮夫婦,靠賣豆腐維生,儘管家境貧寒,但夫婦倆從早到晚有說有笑。富翁覺得特別奇怪:「為什麼我如此不快樂,他們卻這麼快樂?」有一個人對他說:「你不必多想,隔牆扔幾錠銀子過去,便會知道了。」於是他趁夜黑無人,將五十兩銀子扔進了隔壁的豆腐店。拾到這筆從天而降的財富,夫婦倆欣喜若狂,忙著埋藏銀子,又要考慮怎麼花,又要擔心別人偷……弄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再也聽不到往日的笑聲了。富翁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我不快活的原因,就是這些銀子啊!」

然而,現在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心裡沒有滿足感,拼命去追求,最後根本得不到快樂。有時候我們能明顯感覺到,山裡的一些修行人,住處也簡單,吃穿也簡單,可他們有無比的歡喜心,沒有任何憂慮,死的時候也很快樂。我們學院以前有些出家人,生前對財富沒有耽著,死的時候非常安詳,有些是獅子臥,有些是跏趺坐。而有財富的人死時卻很痛苦,記得好像1996年,當時在女眾醫務室,有一個師父死了,在場的很多醫生告訴我:她臨死時一直捂著一個紅包,死的樣子很慘。後來,大家打開那個紅包,發現裡面有一萬塊錢,每個人都很害怕,立即把錢拿去給她念經了。所以,對財產貪著不捨的話,死時恐怕也不會很安詳。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4/2/6 上午 05:44:14
--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76

解釋題目:《親友書》

“親友”,是指釋迦教法弘揚者龍猛菩薩的親密摯友──樂行國王。當時他們沒有見面,龍猛菩薩以書信的方式為其宣說解脫道,這些竅訣集成一部論典,就取名為“親友書”。

印度佛教史記載:為了利益更多所化眾生,龍猛菩薩曾前往北俱盧洲,路上遇到一個孩童,尊者憑手紋而授記他將來會成為大國王。當北俱盧洲調化眾生的事業圓滿,尊者重返故土時,這名孩童已當上了國王,即是樂行國王。樂行國王迎請尊者到皇宮中受供,尊者在那裡住了三年,盡心盡力地廣弘佛法,饒益無量有情。離開樂行國王的皇宮後,龍猛菩薩長期住在印度南方,之後他通過書信的方式,給樂行國王傳授了兩大教言:一是《中觀寶鬘論》,二就是這部《親友書》。

─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


--  作者:感恩三寶
--  發表時間:2014/2/6 上午 05:44:40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頂禮、供養、皈依聖者龍樹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