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阿全
-- 發表時間:2016/4/16 上午 07:13:13
-- 【轉貼】高僧故事:百歲高僧應邀來華獨立編譯《大寶積經》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佛教典籍浩如煙海,僅以漢譯佛典為例,就有一千多部、五千多卷(後世大藏經中收入經論卷數更多),這些漢譯佛典,是古代無數高僧的心血結晶。參與佛典翻譯的高僧中,有些來自印度,有些來自西域,他們或者獨立翻譯,或與中土高僧攜手,在中國佛教史上留下了很多傳奇動人的故事。無論取經還是譯經,都凝聚著前代高僧大德的心血與信念,我們面對這些經論之時務必珍重珍惜。唐代譯經家中,有一位傳奇老和尚,原是印度得道高僧,受唐高宗之邀,以百歲高齡來中土,在華三十餘年,譯出經典五十餘部,其中獨立編譯一百二十卷的《大寶積經》,為大乘五大部經典的完善做出重大貢獻。 菩提流志,原名達摩流支(意譯法希),南印度人。出身婆羅門,姓迦葉。十二歲從外道出家,熟悉數論學說,並通曉聲明、術數等。直到六十歲,遇著大乘上座部三藏耶舍瞿沙(稱音),辯論屈服,才改信佛教,注意實踐,五年間就通達了三藏教典,名稱遠聞。
唐高宗於永淳二年(683)派人去印度邀請,十年之後即武周長壽二年(693)到達了東都洛陽。當年,他在佛授記寺譯出《寶雨經》,於序分末加入東方月光天子受記在中國現女人身統治世間一段,博得武后喜歡,替他改名菩提流志,意譯覺愛;他在那時,還譯了《實相般若經》等小部經典十幾種。 不久實叉難陀來華,翻譯大部《華嚴經》,流志即停止譯事,和義淨一同幫助他。 後來中宗復位,流志隨著回到長安,住在崇福寺,從神龍二年(706)起,他重新專譯《廣大寶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等經,並開始編譯《大寶積經》,歷時七年,到睿宗先天二年(713)完畢,這中間還夾著譯出密典《不空羂索神變》等經。 流志譯完《寶積經》之後就不再翻譯,專門修持,十分精進,又經十幾年,到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去世,據說壽一百五十六歲。 菩提流誌所譯的經本流通的,依《開元釋教錄》記載共四十三種、一百零一卷。此外,流志最初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那經》等小部十二種十二卷,未曾流傳就散失了。 流志翻譯經籍,最值得稱道的是完成了《大寶積經》全部一百二十卷的編譯。這一大部原來玄奘在臨死前一年(663)曾試譯過幾行,感覺氣力衰竭而輟筆,這樣一擱數十年,無人問津。流志攜來新的梵本,重新引起注意,中宗復位之後就加強了譯場組織(譯語、證梵義等都聘請了印度人),使流志主譯來完成玄奘未盡的偉業。流志利用《寶積經》獨有的叢書體裁,變通辦法,盡量勘同從前譯過的零本編入大部,遇到舊本文義不全或舊無譯本的才出新譯。因此全經四十九會幾乎一半用了舊本,只二十六會新譯,其中還多數是參酌舊本重出,純粹的初譯本只十一會而已。流志譯本的譯文質量較高,因為當時譯場組織相當完備,翻譯經驗豐富。特別是頌文翻譯,舊本有些形式是六言或八言,不很符合中國詩歌體裁,流志重翻都改為五七言,且曲盡其意。所以徐諤替《寶積經》譯本做的《述》裡說:“大乘章句,義不唐捐,小品精微,拯無遺溺,能事畢矣,佛何言哉!” 另外,流志的譯籍一部分與密教有關,大都是當時增訂過的本子(如《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就比較舊譯本為繁廣等),並有南印度密教重視觀法的特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