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3) ---- 海濤法師 : 千萬不要拿起酒杯來敬酒及勸人家喝酒~進來看看~中華佛教顯密推廣協會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51521) |
-- 作者:jackwu123 -- 發表時間:2017/4/5 上午 10:51:42 -- 海濤法師 : 千萬不要拿起酒杯來敬酒及勸人家喝酒~進來看看~中華佛教顯密推廣協會
一切酒不得飲。若故自飲、教人飲者,犯輕垢罪。”所以做一個菩薩,故意去喝酒,那你就會生出喝酒的無量的過失,有三十五種過失,你如果拿酒杯,“來,幹一杯。” 五百世沒有手,斷手,為什麼?這個是毒!你不能叫人家,“來,喝一杯!”你自己喝就算了,你千萬不要拿起酒杯來勸人家喝酒。所以“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 所以這一點,社會人士說禮貌禮貌,但是禮貌不見得是有智慧啊?
”你喝汽水,他喝酒,那你害他喝毒了,那就不應該了。所以何況自己喝呢?所以不能教任何人喝酒。
賣肉。有些人開飯店,臺灣的飯店還好,你要是到大陸的飯店,特別福建、廣州,飯店都要賣海鮮,沒有海鮮不叫飯店。所以造了這麼大的殺業,給你賺了一億人民幣,結 果你今天殺了一隻魚都划不來的,所以殺生的果報要下地獄的,不是一億人民幣可以補償的。所以不得叫別人喝酒,也不能讓一切眾生有機會喝酒,所以何況自己飲酒。所 以所有的酒都不能喝,所以如果故意自己喝或引導別人喝,就犯了菩薩輕罪。 ~~(圖文轉自:網路)~~ [此帖子已經被amw於2017/4/7 下午 02:52:05編輯過]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7/4/5 上午 11:08:18 -- 【轉貼】修行人在社交場合中如何應對勸酒 修行人在修行中,常常會出現兩難選擇:一邊是佛法戒律,一邊是世俗常理。如何不失人情,又可守戒律?確實是每個修行人要常常思考的問題。 不飲酒,是五戒之一。但如今的社交場合,酒是必不可少的助興之物,工作、生意、應酬等都是與喝酒分不開的。如果很生硬地拒絕勸酒,會影響與朋友或同事當下的相處氣氛;但勸酒就喝,又犯戒,且對身體又有損害。如果大家都清楚你是修行人,自然不會向你勸酒,但一般來說,不清楚你是修行人情況較多。在這裏,結合自己的經驗教訓,略談以下方法,僅供參考: 一、 自己絕無貪杯飲酒之想 這是基礎,如果自己貪杯,一切免談。 二、 善用方便妄語 直接說自己對酒精過敏,或者腸胃有病,動過手術。如果喝酒,後果不堪設想。一步到位,謝絕了勸酒者的想法。 三、 善於裝模作樣 偶爾舉杯,但不入口;表示敬意即可。 注意事項: 一、 言談柔和,切忌生硬 拒絕要婉拒,在微笑中柔和中拒絕。 二、 言出必踐,不可反復 說不能喝酒,就不喝,切忌這次喝,下次不喝。這次少喝,下次多喝。如果這樣,就沒有效果,反而造成你說話不算話,謊言騙人的印象。 三、 提高能力,提高表達 不是說不能喝酒就在酒桌上孤單,不是的。你的能力好,知識面廣,一樣可以在不喝酒的情況下,在酒桌上談笑風生。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7/4/5 上午 11:09:09 -- 【轉貼】 佛教制定不得飲酒,如有未受戒者,不得已在喝酒時,必懷慚愧心。喝酒者需持誦三或七遍,迎請五方佛加持,遮止過失。 唵ㄨㄥˋ 阿ㄚ 吽ㄏㄨㄥ 哈ㄏㄚ 吙ㄏㄨㄛˋ 啥ㄕㄜ 摘錄自海濤法師選輯「生活.慈悲唬」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7/4/5 上午 11:11:42編輯過]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7/4/5 上午 11:10:19 -- 【轉貼】古代官場應酬:契丹多次喝死外交官 據史料記載,在契丹人的宴會上,被灌酒醉死的外交官不止一個。契丹人不僅自己嗜酒如命,而且還逼迫客人狂喝亂灌,或許,這也是遼國政治沒有大建樹的一個原因所在。 五代時,中國北方契丹所建立的遼朝對當時中原局勢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後晉、後漢以及北漢幾乎是在契丹扶持下建立的政權,所以,這幾個政權想方設法地討好契丹統治者。 《資治通鑒》卷二百九十記載,公元951年,後漢滅亡,節度使劉崇在晉陽建立了北漢政權,為了能與後周抗衡,他極力與契丹人套近乎,不斷地向契丹派出使者請求結盟、庇護。 契丹統治者一邊接受北漢的援助請求,一邊還與後周“眉來眼去”,還派人去祝賀郭威成功上位,即位大周皇帝。對於契丹首鼠兩端的做法,後周與北漢都知道,但是誰也沒辦法,誰叫它實力強呢。 後周廣順元年(951年)四月,契丹主遼穆宗派人告訴劉崇說,大周的皇帝郭威派特使來契丹訪問,答應只要遼國同意和周朝建交,此後每年周朝贈送契丹十萬緡的巨款。 劉崇一聽就明白了,這是契丹人在亮底牌、抬價碼啊!——既然要依靠契丹抵禦大周,出的價碼當然不能低於周朝的十萬緡了,好在,有十二州的百姓來承擔賦稅。 於是,“北漢主使鄭珙以厚賂謝契丹,自稱‘姪皇帝致書於叔天授皇帝’,請行冊禮”。僅從這行字里,就不難看出,北漢對於契丹的巴結討好達到什麼程度! “特使”鄭珙是什麼人?他是北漢皇帝的心腹大臣,職務是禮部侍郎、同平章事,相當於宰相,您想北漢皇帝都稱契丹皇帝為“叔皇帝”了,絕不可能派個一般官員出使契丹擔負重大使命的。但是,鄭大人怎麼也沒想到,這趟差事竟使他客死異鄉。 正史如此記載:“辛未,北漢禮部侍郎、同平章事鄭珙卒於契丹。”實際情況是,鄭珙暴斃身亡,死時肚腸腐爛。堂堂宰相出訪,卻暴死在鄰國,這是多大的外交事件啊!——鄭珙到底是怎麼死的?是病死?還是被毒藥暗害? 鄭珙是喝酒醉死的。契丹人好酒,以酒池肉林為時髦。當時的契丹君主耶律璟,不管寒冬還是盛夏,只要高興,便去遊獵,遊獵之時必須喝酒,每次遊獵、喝酒都要玩七晝夜才肯罷休。 而且,他還喜歡搞宮廷Party,喝酒如牛飲,接近黎明時才允許散場,什麼政務也不管,只顧呼呼大睡,常常是一睡睡到中午,為此得了個“睡王”的雅號。上行下效,契丹國上上下下都“以能喝酒為榮,以不善飲為恥”,酒文化相當濃厚。 鄭珙到了契丹,又是送巨款又是表達無限敬仰之意,契丹皇帝特高興,接待的規格很高,酒啊肉啊,成缸成堆的上。鄭珙當然知道契丹習俗,不喝酒就是不給契丹人面子,生性蠻橫的契丹人能當場翻臉,所以契丹人的酒一定得喝,而且,最好是“能喝八兩喝一斤”。 再說,鄭大人是帶着使命而來的,有求於人家,不喝酒,人家根本就不理睬你。鄭珙身材魁梧,在北漢也算酒名赫赫,但是契丹人來勢太猛了。契丹大臣們爭相邀請聚會喝酒,鄭珙一個也得罪不起,照單全喝。 於是,喝了皇帝的喝大臣的,喝了大臣的再陪皇帝喝,古人有句話“捨命陪君子”。果然,在契丹宮廷的宴會中,鄭大人喝了超量的酒,醉倒而歸。第二天,鄭珙肚腸腐爛而死,“輿屍而復命”——這的確是“因公殉職”了! 之後,契丹果然派軍隊協助北漢進攻後周,但是,大搞金元外交、拚命喝酒也沒有改變歷史走勢,北漢即使有着強大的契丹軍事援助也沒有蹦躂多久,最終於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被宋太宗給滅掉了,前後有國29年。 據史料記載,在契丹人的宴會上,被灌酒醉死的外交官還不止一個。契丹人不僅自己嗜酒如命,而且還逼迫客人狂喝亂灌,或許,這也是遼國政治沒有大建樹的一個原因所在。 可嘆的是,冤死了那些個醉死在公宴上的官員。明明知道吃喝之風“喝壞了政風喝壞了胃”,但不喝又怕傷感情,怕成另類,怕完不成手頭工作挨批遭罵… 柏陽曰: 宴會上常有一種人,總是逼迫不會喝酒的人勉強喝酒,或逼迫已經喝醉了的人繼續喝酒,自己則在一旁愉快的觀察對方的痛苦之狀,暗中欣喜,美其名為「敬」。實際上他唯一的目的只是要對方公開丟醜,或預期對方酒醉後闖下一點什麼大禍。 我一向不能喝酒,所以每逢這種場面,寧可翻臉絕交,也決不沾唇。有人擔心這樣會喪失很多友情,不然,凡逼迫別人喝酒的人,只不過酒肉之交,其中找不出英雄豪傑,絕對不是朋友,朋友決不讓朋友丟醜,甚至丟命。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7/4/12 上午 09:54:37編輯過]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7/4/5 上午 11:11:02 -- 在華人社會裡,宴會上少不了的就是「敬酒、敬酒!」。如果是本身好酒量,酷愛杯中物的人就罷了。可是那些酒量差,不喜歡喝酒的人也被逼得不能不喝,否則就是「沒禮貌、看不起人」,甚至會引發衝突。這種灌酒文化不知是從何時開始?始作俑者真是罪孽深重啊 ! |
符合您條件的共有5條 ,第:1 頁/共 1 頁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