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3)
----  金剛經現代靈驗錄:誦金剛經親見世尊,癌症消失,事業亨通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54256)

--  作者:Terminator
--  發表時間:2018/3/17 上午 07:33:06
--  金剛經現代靈驗錄:誦金剛經親見世尊,癌症消失,事業亨通

金剛經現代靈驗錄:誦金剛經親見世尊,癌症消失,事業亨通


作者:傾蓮池

 

云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

復以何因緣,得大堅固力。

云何於此經,究竟到彼岸。

願佛開微密,廣為眾生說。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

 

根據大藏經中的部分史傳資料可知,在中國古代的佛教圈子裡,有著一個非常奇特的信仰現象:從王公貴族,文人士代夫到平民百姓,無數人一輩子專誦金剛經。

 

於是就有佛弟子,將那個時代的金剛經行者之感應、成就事蹟記錄下來,形成了多樣化的感應錄。

 

哪怕是專門描述玄幻神奇故事的誌異小說,也屢屢提到金剛經的靈驗案例。如《太平廣記》,清朝紀曉嵐筆下的《閱微草堂筆記》亦提及金剛經。

 

金剛經的文字和智慧,已經深深地印入中國人的文化血液和靈魂裡,難怪乎有人說金剛經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據卍新纂續藏經·中國撰述·史傳部的資料顯現,古代關於金剛經感應的有如下:

 

X1629_87 金剛般若經集驗記(3卷)〖梓州司馬孟獻忠撰〗

X1630_87 金剛經鳩異(1卷)〖唐太常少卿臨淄段成式柯古撰〗

X1631_87 金剛經受持感應錄(2卷)〖不詳〗

X1632_87 金剛經感應傳(1卷)〖不詳〗

X1633_87 金剛經新異錄(1卷)〖秀水載生居士王起隆輯著〗

X1634_87 金剛經靈驗傳(3卷)〖不詳〗

X1635_87 金剛經持驗記(2卷)〖荊溪周克復重朗纂〗

X1636_87 金剛經感應分類輯要(1卷)〖蓬萊王澤泩巨川甫編集〗

X1638_87 地藏菩薩像靈驗記(1卷)〖傳教沙門常謹集〗

 

一共八冊感應錄,可見古人對金剛經的信仰和重視,修持者眾,法驗無數。

 

或誦而息災免難,或增益福祿,或得金剛護衛,或無疾而終,往生淨土,不一而足,此皆是金剛經之殊勝功德力的顯現。

 

而越到末法時代,同時會有一部經典的加持力和法驗越是顯著,其弘揚也越為興盛,那就是地藏經。

 

這種一輩子念佛誦經的現象,在漢地千百年的歲月裡,已經是佛教徒的傳統。

 

你念誦一部經三個月、一年,可能沒有多少自我的感覺,但是將這個時間弧度拉長,變為三十年、五十年,功德、法驗和加持力會特別不可思議,乃至能夠支撐著你往生淨土。

 

先看看下面的案例:

 

唐陳文達,梓州郪縣人。常持金剛經,願與亡父母念八萬四千卷,多有祥瑞。為人轉經,患難皆免。

 

銅山縣人陳約曾為冥司所追,見地下築台,問之,雲:“此是般若台,待陳文達。”其為冥司所敬如此。(出《法苑珠林》)

 

唐朝時的陳文達師兄,是四川三台縣人,經常持念金剛經,發願為亡故的父母親念誦八萬四千遍金剛經,有很多祥瑞。

 

八萬四千遍金剛經,這個數量可是非常多,也不知道他念誦了多少年。而且他還不是為自己念,而是為了父母念誦,是為大孝。

 

世間很多人不信因果鬼神,父母走後,也不願意再做佛事,這並不好。

 

有很多瑞相,於密法的觀點,就是驗相,說明他念誦金剛經,有所相應,有力量了,能生起不可思議之加持力。

 

“為人轉經,患難皆免。”這是說,別人患難時,有病有災難,他為別人念誦金剛經,皆能除滅得安隱。

 

這說明他的經力是非常強大的。而這種力量不是憑空產生,而是長期累積的結果。

 

念誦八萬四千遍——多有瑞相——為人轉經,患難皆免。密法中持咒修事業法也是一樣:念誦——驗相——行事業法。

 

銅山縣人陳約,曾被地府追捕,看見地下築台,便問陰間官吏,答說:“這是般若台,等迎接陳文達。”可見文達被陰間如此敬重。

 

地府向來特別重視金剛經,閻羅王是般若菩薩化現,文殊菩薩之護法神,也可以說是文殊菩薩等流身。在天界,帝釋天經常定期給臣民講解般若經典。

 

陳文達師兄念誦金剛經這麼得力,功德如此之大,地府十分敬重他。至於他死後去了哪裡,極樂世界,天道,還是轉生為大富大貴之人,取決於他的願力。

 

他如此精進地修持,累積了大量的功德,他有這個選擇的資本,所以修到最後,其實是在修願力。

 

假如他沒有往生淨土和開悟的願力,念誦的功德,會轉為巨大的人天福報。

 

如果發起菩提心,則會成為成佛的資糧。故在藏傳佛教,具德上師們都特別強調以三殊勝來攝持,以菩提心來攝持你的修法功德,不要流失為有漏的福報。

 

金剛經現代靈驗錄:誦金剛經親見世尊,癌症消失,事業亨通

 

再看一個故事:

 

明朝萬曆辛丑年,順城門太監張愛,晚年受持金剛經。臨終時,家中囑咐他不要忘記持經之正念,張愛心裡明白,但口已不能回答。

 

忽見兩個青衣陰差押著他去,並對他說:“你到山東去投胎。”路上前進像飛一樣快,剎那已到山東,見到山水土地及受生父母,張愛只是一心念金剛經。

 

然後他被押到一宮殿,疑心是泰山東嶽大殿,殿上沒有牛頭獄卒,一個帝王模樣的人對他說:“你應該在這裡投胎。”張愛說:“我受持金剛經,只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願投胎做人。”

 

王者說:“你念經的功德少,怎麼辦呢?”張愛說:“曾經聽說十念就能往生,何況我持經已經數年之久了。”

 

王者就命陰差再帶回去持經。那時張愛已經死過去九天了,因為心尚溫暖,沒有大殮。甦醒過來後,住到西山碧雲寺專持金剛經。

 

十一年後的一天,張愛聚集大眾說:“我因持經的功德,今往生到西方去了。”沐浴更衣,端坐而化。

 

那位王者,當是東嶽大帝泰山府君,冥道中掌管眾生生死。假如張愛沒有強烈的想往生極樂世界之願力,沒有那份堅持和執著,恐怕早就命終,然後在山東轉世為人。

 

而他能夠有機會進入面見東嶽大帝,也就是有迴旋的餘地,就在於他在中陰階段,準備入胎時,心中還保持正念,一心念誦金剛經。

 

地府對於這種事,一般都是特別重視的,比如準備下油鍋,或者刑罰,若那個人會念經咒,會停下來。

 

因此,他被送到東嶽大帝面前,在大帝面前還是那份堅持。如前些日子我寫到的案例,古代的雄俊法師,被閻王下令推入地獄。

 

他被獄卒抓去,準備進入獄門時,強悍地反抗和大呼,說自己念佛,怎麼能下地獄呢?幾個獄卒面面相視,也不敢動他,就報告了閻王。

 

張愛和雄俊法師一樣,因為他們對佛法的堅定信念和願力,得以面見冥王,得以復活。

 

其中我們可以特別留意一個地方,泰山府君對張愛說,你誦經的功德少,怎麼辦呢?原話是:汝持經功少,奈何?想往生極樂世界,需要功德資糧圓滿。

 

張愛復活後,專念金剛經,迴向淨土,十一年後,端坐圓寂,往生極樂世界。

 

類似的故事如下:

 

唐朝永徽元年,僧人釋明浚暴死,看見兩位青衣陰差帶他去見閻王。閻王問他:“你一生有做什麼功德?”

 

明浚回答:“只誦《金剛經》”。閻王說:“善哉!法師如果念誦滿十萬遍,明年必生淨土,弟子我就不能再見到法師了。”

 

於是放他還陽。明浚還陽後,更加精進。到第二年三月,他坐化了,身邊的人都聞到異香。

 

平常日積月累的做功課,遠勝於臨時抱佛腳。發心固然重要,遍數、咒數等功德之累積,也十分重要。

 

親見世尊

 

將心靠岸

 

分享台灣淨土教觀學苑淨界法師所講的金剛經感應案例,字數有限,原文作了簡略處理。

 

我讀佛學院時,恩師性公長老說他有一個弟子,台北做軍官,父母親在他小時就往生,是祖母撫養長大。

 

待長大後,他就開始賺錢要孝養祖母,祖母卻得了癌症。他心裡非常悲傷,他跑到寺裡拜佛,痛哭流涕,有出家人問說:怎麼回事啊,為何這麼傷心?

 

他傾訴自己原由,那位法師就說:你回去誦《金剛經》,一定有救!這位居就請了一部《金剛經》回去讀誦,就一直誦。

 

《金剛經》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對他啟發很大:凡是有《金剛經》的地方,就是有佛的地方。對他影響很大,他認為《金剛經》就是佛!

 

經雲: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

 

他沒有佛堂,把餐桌擦乾淨,將《金剛經》放在餐桌上,開始讀誦。

 

有一天,誦一半的時候,突然餐桌前面,一尊佛身現前,釋迦牟尼佛全身金色光明,他沒中斷就一直誦,這個光明停留了好幾秒,都沒有退掉。

 

等誦完之後,佛像的光明才消失掉。當他見到這次光明之後,就出現了兩件很特別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他祖母身上的癌細胞自然消失掉,再檢查都沒有發現癌細胞,又多活了12年。

 

第二件事情:他見到佛像之後,從此官運亨通,最後做到軍法處處長,少將退休。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這位居士來看過性公,我還跟他談過這個故事,其實他對佛法了解不多,但是他對佛陀具足信心。這個人心理素質、善根很深厚。


--  作者:AI
--  發表時間:2023/9/26 上午 10:05:26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