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3)
----  【 念佛的方法 】--- 達照法師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56330)

--  作者:Terminator
--  發表時間:2018/7/24 上午 02:07:17
--  【 念佛的方法 】--- 達照法師

念佛的方法 --- 達照法師


道信禪師提出了三種念佛方法,即:持名念佛、覺觀心念佛、無所念念佛,這具有非常清楚、極為重要的修學次第,由淺入深,由相而臻無相,這是值得特別注意的地方。


1、持名念佛:


就是稱念佛的名號,如何稱念呢?道信禪師引了《文殊說般若經》中「一行三昧」的修行方法,如說:


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係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從這裡的「繫心一佛,專稱名字」和「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兩句,最是持名念佛的吃緊處,也是持名念佛的關鍵所在。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也與此處相映互證,「舍諸亂意,不取相貌,係心一佛,專稱名字」就是「都攝六根」了,這裡的「念念相續」也就是指「淨念相繼」了。《阿彌陀經》也說:「一心不亂,執持名號」,持名念佛的人如果不能理解這一點,反而悠悠忽忽,以散亂心,隨便在口頭上念念而已,真是有違經旨祖意了。因此,憨山大師批評散心念佛的人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枉然」。所以,道信禪師的持名念佛,旨在「繫心」、「專稱」及「念念相續」,至關重要。


除對內心的要求外,他對持名念佛的外在條件也作了說明。首先是「應處空閑」,這裡的「空」是指無他人干擾的空間,「閑」是指無雜事糾纏的時間,這是對身外物質條件的要求。其次是「隨佛方所,端身正向」,如念阿彌陀佛,就要隨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國土的方向,端身正坐,面朝西方,如此等等,都是對持名念佛者的威儀方面的要求。


在適當的環境中,有如法的儀態,再加上繫心專念,就達到了道信禪師所主張的持名念佛的全部要求了,這樣念下去,就可以證得一行三昧,能夠見到三世十方諸佛,具無量功德、無量辨才。


2、覺觀心念佛:


就是使心處在覺醒狀態下的念佛,我們凡夫的執迷不覺,主要是由於各種貪瞋癡等煩惱所至,念念攀緣一切塵境,流浪生死,無有出期,如果斷除一切貪瞋癡等煩惱,則此心當下覺悟,所謂「一念覺即是佛,一念迷即是凡夫」。因此,道信禪師提出了「覺觀心念佛」,他說:「倂除三毒(即貪瞋癡)心、攀緣心,覺觀心念佛,心心相續,忽然澄寂,更無所緣念」。


這裡念佛的前提就是要「倂除三毒心、攀緣心」,如果有三毒心和攀緣心存在的話,就沒有辦法使自己產生覺悟的觀照了,有了這些前提之後,才能以一顆覺觀的心來念佛。而在念佛時的要訣也是與持名念佛一樣,需要「心心相續」,毋令間斷。用這種覺觀心念佛,到了一定的時候,行人就會「忽然澄寂」,斷能所,絕人我,睹見實相,證入空性,到此時便是「無所緣念」了,這是真念佛,只有經過認真刻苦的用功辦道,心心相續地念佛,才能夠達到的,也已接近於實相念佛了,這是從有能所、彼此的持名念佛上,達到絕能所、彼此的實相念佛的重要階段,想得到念佛的真正利益,就必須經過這種殊勝的「覺觀心念佛」。也就是從有念而臻無念的過程。


「覺觀」即覺醒不寐,使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落昏沉、掉舉。「覺觀心」用現代的話說就是「警覺心」,也即「看心」,看住自己的心,不令妄念生起。如貓捕鼠,睜大眼睛,全神貫注。看自己的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的?以此心來念佛,心心相續,佛號不斷,心亦不斷,佛號不常,心亦不常,不斷不常,一味地念下去,念到心即無心,無心可心,真妄雙融,能所兩忘,自然就能真相大白,而至「無所緣念」了。這一點,對我們現在的念佛人來說,真是太重要了,現在很多人不知道念佛如何做功夫,一句佛號,二三十年,也沒消息,還以為自己根機不對,不是念佛的根器,誤作判斷,徒喪光陰,殊為可惜!若能認定方向,咬定腳跟,以覺觀心,自有念而達無念,無念而不妨常念,定能獲無量利益,慶快平生,臨終決定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3、無所念念佛:


就是以無所念之心來念佛,這是實相念佛,此心當下與佛體同,心即是佛,無所念心即是念佛。如道信禪師所說:


無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無所念?即念佛心,名無所念。離心無別有佛,離佛無別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


這裡完全把念佛納入實相之中,實相理體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的,離諸相對、超相絕待的,所謂「實相無相無不相」,因其無相,故宇宙萬有諸相並不是真實之相,因其無不相,故不妨給萬物作種種相。如來出現於世,就是要宣說「宇宙之真理,人生之實相」,所以,只要明瞭、證得實相,當下就是諸佛如來,無論是心還是情,總與實相不即不離,相融相即。從這個角度來說,心也就是佛,佛也就是心,當然念佛也就是念心,念心也就是念佛了。無所念之佛,也無能念之心,心佛一體,能所兩忘,頓入如來大光明藏。


因此,無所念念佛,是針對已經證得實相的人來說的,也即是通常所說的「實相念佛」,禪宗所提的念佛,大都是從這個角度來說的,道信禪師的念佛觀,尤其突出了這一點,這從他對西方極樂世界的描述,和對佛說淨土教的理解就可窺見一斑。


上述是道信禪師提出的三種念佛,這與淨土宗通常所說的四種念佛有著相通之處,又大異於淨土宗的四種念佛,淨土宗的四種念佛是:持名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實相念佛,相比之下,我們就會發現,兩者對「持名念佛」與「實相念佛」都很重視,也都加以採用。但是,道信禪師卻沒有把觀想與觀像這兩種念佛方法納入自己的念佛方法之列,取而代之的是「覺觀心念佛」,僅僅這一點就非常值得我們留意!


唐朝之後弘揚淨土宗的大德們,幾乎把持名念佛代替了四種念佛,他們最大的理由就是「末法眾生,境細心粗,觀想念佛、觀像念佛都很難得到真實利益,唯有持名最為當機」,實相念佛又不是一般的人能夠做得到的,所以,只有眼巴巴地看著持名一法在流傳,也顧不及能否得到真實受用了,這是何等可惜的事啊!其實,道信禪師也看出了末法眾生的根機淺薄了,所以他對觀想、觀像兩種念佛方法,連提都不提,轉而提出了「覺觀心念佛」,在持名念佛與實相念佛之間架起了一座亮麗的橋樑,使念佛人的修學有了明白的次第,穩妥的方法,這在禪宗或淨土宗的歷史上,可以算是一個偉大的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