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3)
----  無智慧,何能見苦、知苦、離苦進而滅苦呢?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62497)

--  作者:omahhum999
--  發表時間:2019/6/24 上午 09:35:29
--  無智慧,何能見苦、知苦、離苦進而滅苦呢?

 

無智慧,何能見苦、知苦、離苦進而滅苦呢?

 

    般若波羅蜜多,也稱為智慧度,梵語般若,藏語希熱,漢譯智慧。此智慧非世俗之所謂聰明也,乃從實相理體所生起之淨智妙慧。《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云:「若諸菩薩行佈施乃至靜慮波羅蜜多,皆從般若波羅蜜多本母所生而為根本。」又云:「菩薩於生死海,以五波羅蜜多而為舟船,載功德寶,要因般若波羅蜜多為舟師,至於彼岸。」《佛遺教經》云:「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一切病者之良藥也;伐煩惱樹之利斧也」。

 

    般若波羅蜜多為六度之要,真正的六度,是要証悟空性智慧。六度中,從佈施、持戒、安忍、精進到禪定,屬於慈悲部分,是方便善巧法門。行持前五度時,必須以般若空性攝持,才稱為「度」。因為沒有般若,一切作為都有執著分別,就無法到達彼岸,獲得解脫,所以不能稱為「度」。

 

    寂天大師在《入菩薩行論》說:「此勝諸支分,佛為般若說。」意思是修習前五度,是為了証悟般若空性,或是說,前五度和般若度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就像沙漠中有六個人,其中五人是雙腳健全的眼盲者,另一人是沒有雙腳的明眼人。想離開無邊無際的大沙漠,必須依靠眼明的人指引方向,同時依靠雙腳健全的人行走前進,兩者要互相依存。

 

    以修行來說,具足了方便善巧的五度,才能體悟空性;而要從輪回解脫,必須依靠般若智慧。只依靠世俗菩提心和慈悲善行,無法脫離輪回,也無法成佛,必須証悟般若智慧,才可能解脫成佛

 

    一地以上的菩薩,入定時,安住在現空無別的境界,而在出定後,以八種幻喻的形式,能圓滿一切度。而在資糧道和加行道的修行者,因為還未証悟空性,所行持的六度是相似的六度。

 

    般若就是智慧,包括聞智慧、思智慧和修智慧。聞和思的智慧很重要,西藏大成就者薩迦班智達說:「沒有聞、思,就沒有修行。就像沒有雙手的人,要去攀爬懸崖,那是不可能的事。」有聞才有思,有思才有修,三者是依次修持的。

 


--  作者:omahhum999
--  發表時間:2019/6/24 上午 09:35:47
--  

 

一、聞智慧

 

    要理解佛法的義理,必須依靠聽聞。對於善知識所講授的佛法,如實地聽聞,並正確地理解,就叫作做聞智慧。

 

    一般的世俗教育,必須從一個個字母學起,向老師們學習很多課程,才能學到各種學問。同樣的,要學習出世間法,理解經律論三藏,也需要聽聞善知識的講解傳授,才能明白。

 


--  作者:omahhum999
--  發表時間:2019/6/24 上午 09:36:04
--  

 

二、思智慧

 

    對於善知識講解的正法,不要只是聽一聽,還要重複地深入思考。如果有不懂,就要請問上師,直到完全明白,這就是思智慧。

 

    我們以前學習佛法也是如此。上師早上講解經論,下午有其他大師兄做作助理,再次教授上午的課程,進一步作輔導。到了晚上,自己要重複溫習。第二天早上考試時,要依照昨天上師所講解的來解釋。如果不反覆閱讀,不去思考、深化自己的理解,就回答不出來了。

 

    有不懂之處,就必須請問上師或想辦法搞清楚。最不應該的是,聽過以後,自認為已經懂了,不再思考,這樣聽過的佛法不會留在心上。此外,反覆深入思考的目的,並不是要我們熟悉經論以後,去批評別人的對錯。而是要吸取精華,對治自己的習性,調整自己的言行,這樣對我們才有幫助。對於修行的心要和細節,沒有任何疑惑,這樣未來自己獨修的時候,就不用依賴他人,能獨立修行。

 

    所以,聽聞之後,必須一再地思考正法的殊妙,好好體會其中的含義,讓義理在自己心中紮根。

 


--  作者:omahhum999
--  發表時間:2019/6/24 上午 09:36:20
--  

 

三、修智慧

 

    如果聽聞、思維之後,對法義沒有任何疑問或模糊不清之處,就要紮實一步步實修。經過長期的實修,証悟空性,現見心的本來面目,就是修智慧。

 

    這種真實的証悟,是修行的結果,只靠研究理論是無法達到的。不要說究竟實相,就算是人身難得、壽命無常等等道理,也要實際修持,才能有所體會。

 

    比如,我們講解佈施的內容之後,大家就要思考佈施的意義;講解般若之後,就要思考般若的意義。不論多久,一天、一個月、一年,能長時間一再咀嚼法味,沉浸在佛法中,並運用在自己身心上,才算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