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3)
----  【轉貼自淨空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43】善男子、善女人的定義?為甚麼自己的心想不會實現?菩薩修行最大的障礙是?怎麼開智慧?甚麼是三昧?供佛像的目的?造佛像有哪十一種功德?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65801)

--  作者:jerryman
--  發表時間:2020/3/8 上午 09:38:15
--  【轉貼自淨空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43】善男子、善女人的定義?為甚麼自己的心想不會實現?菩薩修行最大的障礙是?怎麼開智慧?甚麼是三昧?供佛像的目的?造佛像有哪十一種功德?



盡一切惡得須陀洹、 然後布施遠離諸苦
受苦眾生令得解脫、怖畏眾生令得遠離 南無僧伽吒!!!

地藏菩薩本願經  (第十九集)


  

【普廣白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普廣菩薩。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地藏菩薩摩訶薩名者。或合掌者。讚歎者。作禮者。戀慕者。是人超越三十劫罪。】
     

『善男子。善女人』,不是一個普通男子、女人,你聽名、合掌就有這麼大的功德,我們往往讀經粗心大意,就疏忽掉了。這個善的標準,是大乘經善的標準,我們就依《觀無量壽佛經》上來說,以這個標準來講,「淨業三福」統統做到才叫「善」。你只能夠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是人天善。這個經是大乘經,你還達不到這個標準。如果再加上「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也是二乘善,聲聞、緣覺的善,跟這個還差一等。這個善一定要「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換句話說,十一句都做到,這個人聽到地藏菩薩名號,合掌、讚歎,超越三十劫罪,還有什麼話說?自己有這個根底,再加上佛菩薩威神的加持,我們就信得過了。所以此地的善不是凡夫小善,這是關鍵的字眼。這個標準豈不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大心凡夫?我們是凡夫,為什麼說是大心凡夫?凡夫是你煩惱沒斷,不是菩薩。如果是菩薩,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也斷了,也無明分破,那是真的不是假的。《觀經》三福他真正做到了,那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我們煩惱沒有斷,也修菩薩之法,我們也修。雖修,煩惱沒斷,這叫大心凡夫。

大心,是你修的法門跟法身大士等齊,可是法身大士煩惱斷了,我們煩惱沒斷,「大心凡夫」這個術語的定義,是這麼個說法。我們要達到菩薩的標準不容易,別說菩薩,二乘乃至於小乘初果須陀洹,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想進入他們的境界都不是容易事情,都不是能夠做得到的。所以我們以凡夫的身分,修小乘法門、修菩薩法門,乃至於修一乘大法,這不是不可以的。特別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初發心就可以修等覺菩薩的法門。這正是經上所講的「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是次第,圓融是超越次第,顯示出無障礙的法界。

在佛法上行,初學發心的人就可以修如來果地上的法門。如來果地上是什麼法?平等法。所以即使等覺菩薩,如來果地上他也不捨棄初發心人所修的法門。初發心人修的什麼法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佛也不捨棄。這叫一即一切,跟世法裡頭的教學不一樣。


  

由此可知,佛法裡頭沒有淺深的次第。你說淺,淺就是深,說深,深就是淺。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很淺,是初入佛門的人學的,等覺菩薩也修、如來也修,決定沒有放棄,所以淺就是深。如來法門清淨平等,這很深,我們初學的人也能修,深就是淺,淺深不二。佛法稱之為不二法門。

我們看這部經,幾乎所說的都落在事相當中。可是如果要從這些事裡面,體會它甚深的義趣道理,那就是《放光般若》裡面所講,很深很深的道理。這是關鍵的字眼,跟諸位說出來了。聽到地藏菩薩名號,名是實之名,實者是名之實,有名就有實。聽到這個名號,你就能想到這一部經。名號是經題,經裡面所說的理論、修學方法、功德利益,聞名全都能夠從心裡面生起來。

『合掌』是恭敬,『讚歎』是弘揚,『作禮。戀慕』是修行,效法地藏菩薩,跟地藏菩薩學習,這樣才得地藏菩薩不思議威神的加持,他才能滅罪,『超越三十劫罪』就是滅罪。


  

 佛在《觀經》上說得好,三福十一句它在結論上講,這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說得多明白、多清楚。三世是講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諸佛從哪一個基礎上修行證果的?就是三福。所以三福是經典裡面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標準。小乘善前面兩條七句做到,是小乘經上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大乘經上講善的標準,一定要十一句統統做到。

在佛法裡面,佛菩薩名號、形像都是表法的,換句話說,提醒我們修學。凡夫確確實實迷惑顛倒,什麼人時時刻刻把你喚醒?將名號畫成形像,形像造成了高度的藝術品,你可以欣賞,永遠看不厭,你看到生歡喜心,又懂得它的意思。凡是佛的名號、佛的形像都是代表性德的,我們自性本具的,自性本來是這樣的。凡是菩薩名號、菩薩形像,代表修德。我們的性德迷失了,如何恢復?一定要修行,要靠修德。修德要跟性德相應這就是正修,所謂的性修不二,你才能夠恢復自性

佛在經上常講,世出世法,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依正莊嚴,皆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這是佛在經上說的。有人讀到這個經、聽到這個經生起懷疑了,我現在心想變,為什麼變不出來?佛說的話,跟我自己實驗不靈。
其實他根本就不懂得什麼叫做心,他誤會了。心是什麼?識是什麼?把妄想當作心,把執著當作識,那怎麼會變?妄想、分別、執著是心識的作用,不是心識的理體。
譬如你找人找錯了,你把他家裡面的傭人,當作他自己本人,那怎麼行!怎麼能辦得了事!傭人是聽主人指使的,你要找到主人才能解決問題。禪宗說得好,「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你要能夠見到心性,你就不是凡夫,你就是佛菩薩了。

研教聽經要有耐心,有疑問可以存疑,古德所謂「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這叫「疑情」,不是懷疑。如果對於經典所說,你不能理解,起了懷疑,那錯誤了。懷疑是什麼?你不相信,你不能接受。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說菩薩是菩薩道,菩薩修行最大的障礙。那麼怎麼辦?有疑,要信,我還是虔誠相信。佛說這個理太深了,不是我的境界,不是我現前淺顯智慧能夠理解的。我相信這個,相信佛說的話不錯,認真繼續不斷努力修學,等到哪一天智慧開了,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小的疑情智慧開幾分,問題解決了;大的疑情,必須智慧再要開到一個階段,你才能明瞭。這就是所謂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如果你懷疑、不相信、不肯接受,你永遠沒有悟處。所以經典裡面所說的甚深義趣,不思議的境界,有疑情是正確的,一定要照佛在經上講的這些理論、方法認真修學。


  

 智慧怎麼開的?智慧從禪定當中開的。我們淨土宗,雖然不用禪定這個名詞,淨土宗所用的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八個字就是禪定,念佛人所修的,目的在此地。


  

佛菩薩形像,對於一個修學人來說是提示,時時刻刻提醒。我們造一尊地藏菩薩像,功德很大,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孝親尊師。地藏菩薩表孝道,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心地含藏了無量的寶藏,這是地藏菩薩名號的含義。
       

佛在大乘經裡面常講,我們心性裡頭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才藝,一切圓滿具足,與大經裡面所說,如來果地上依正莊嚴,無二無別,這都是自性本具的。


  

 《華嚴經》上講毘盧遮那的華藏世界,淨土經裡面所講的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個世界怎麼出現的?自性本具,所以才說唯心淨土。我們迷失了自性,今天我們住的這個世界災難這麼多,五濁惡世,五濁惡世從哪裡來的?也是唯心五濁,沒有離開心性。覺悟了這心性就變成淨土,迷失了這心性就變成穢土,變的相雖然不一樣,能變的體性是一個,所以說淨穢不二。誰住在淨穢不二?是覺悟的人。而迷的人,淨穢差別太大了。這怎麼說法?覺悟的人不著相,他住在淨土不著淨土相,住在穢土不著穢土相,他的感受是一樣的。迷的人著相,在淨土執著淨的相,他生歡喜心;在穢土裡面他著穢土的相,他生煩惱,是這麼一樁事情。如果你真正能夠不著相,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捨掉,淨穢是不二,你的感受不二,受用不二。不是說淨土跟穢土變成一樣的,不是的。淨土還是淨土的相,穢土還是穢土的相,他的感受不二,平等受。

佛講凡夫的受有五種:「苦、樂、憂、喜、捨」,五種受,這是凡夫。聖人沒有這五種受,聖人的受叫「正受」。經上常常看到「三昧」,三昧翻成中國意思就是正受,三昧是梵語音譯的。正受就是苦、樂、憂、喜、捨五種受都放下了,你這個享受才叫正受。正受所依的是真實智慧,凡夫所受的,他所依的是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境界裡面有苦、樂,有憂、喜。為什麼同樣的心性會變現不同的色相?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心性雖然是一,真心本性,純一清淨,它現的相叫一真法界。可是純一清淨裡面,當它起作用的時候似乎又有雜染。法相唯識學家對於這個現象有很深入的研究,他分析得很精細,法相唯識的經論非常豐富。說明心性起作用,現相狀種種的演變,虛空法界無量無數的眾生,都是情識變現出來的,這裡頭的理就太深了。它為什麼會變?為什麼變成那麼多?為什麼變出來又不整齊?這是一門大學問

能作夢是你的意識心,你的意識心為什麼變得這麼複雜?夢裡頭有好人、也有壞人,有你喜歡的、也有你討厭的,你為什麼不做個夢統統是你歡喜的?一個討厭的都沒有,為什麼不行?這個道理跟這個很接近、很類似,你慢慢去研究。你去想、去研究,夢中為什麼出現好人、壞人,又喜歡、又討厭?你去研究。實在研究不出來,你多念一點法相宗的典籍。


  

 這就是唯識所變,識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含藏業習種子就有善、有不善。當你的意志力量不能控制自己的時候,這一些種子它就起現行。起現行它就變出幻相,夢中的現相是幻相,我們現前這個境界,佛在經上不是講「夢幻泡影」,也不是真的。我們人在世間短短的幾十年,好像看到這個現象,實在講這個現象剎那、剎那在轉變,不是不變的。我們是被剎那相續相所迷了,以為它是真的,不曉得這個相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被虛妄相續迷了,以為是真的。所以在這裡面起心動念,造作一切善、不善業。善、不善業就能夠改變這個現相。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改變是不知不覺的在改變。不是你想:「我想變個牛」,你為什麼不變個牛出來?那是你打妄想。

你一念善,確確實實影響山河大地,依報隨著正報轉,說得貼切一點,你一念善,你的容貌就善,你一念惡,你容貌就惡,相隨心轉。不但相隨心轉,身體體質也隨心轉。再擴大到外面山河大地依報也隨心轉「依報隨著正報轉」,就這麼個道理。所以我們塑造佛菩薩形像,這就是給我們善心善念做一個增上緣,我們見到佛像、菩薩像,善心善念生起來了,這個功德利益在此地。
       

『瞻』就是「觀像念佛」,念佛法門裡頭四種念佛。看佛像,心裡面就會生起這一尊佛、這尊菩薩,他一生的行誼。所以看地藏菩薩就想到,菩薩累劫所發的大願,我們要效法。

 

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父母、家親眷屬。我們有過去生,過去無量劫,無量劫中生身父母、家親眷屬不知道有多少,現在散布在六道、散布在十法界。

 


  

我們看到一切眾生受苦受難,就要把他當作自己的父母、親屬在那裡受苦受難,救拔的心願自然就生起來了。迷人看到別人受苦受難,好像與自己不相干,這是他不知道諸法實相。

捨己為人為服務社會,為人民服務、為眾生服務,真正做到大公無私,盡心盡力。這種大慈悲的悲願,大慈悲的行持,是得力於佛的教誨。可是我們是凡夫,煩惱習氣很重,常常把佛的教誨忘掉。自己內心裡面是非人我、貪、瞋、痴、慢,外面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的誘惑,這個力量很大,時時刻刻我們把這些善心善願忘掉了。隨順惡緣又起惡念,起貪、瞋、痴的念頭,跟著外面誘惑走了,又造罪業。誰來提醒我們?唯有靠佛菩薩形像。

  所以為什麼祖師大德勸勉學人,學佛家裡頭一定要供養佛像,供佛像的目的何在?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用意在此地。


  

 不學佛人來說利益也很大。佛法當中常說,聽佛菩薩的名號,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無論你是有心無心、有意無意聽到佛菩薩名號,金剛種子就種在阿賴耶識裡面。耳聞有這個利益,眼見也有同樣的利益。你眼睛看到佛菩薩的形像,看到書寫的佛菩薩名號,一歷眼根也是永為道種。這個利益這一生當中沒有得到,來生、後世再遇到緣,他這個種子就起現行,就管用了。對於不信佛法的人,也有殊勝的利益。


  

 出家人功德很大,頭一剃穿上這個衣服,走到哪裡去就能教一切眾生心裡面,生佛的念頭、生菩薩的念頭,所以外面走一趟多少人種了善根?出家人為什麼稱為三寶之一,寶就在此地,誰能比得了?持戒、破戒另當別論。單單就是講,讓一切眾生生起佛菩薩的意念,這一個功德就不可思議。

『假如天福盡故』,天上的福享盡了,一百次福享盡了,他還有餘福。這個餘福,『下生人間,猶為國王,不失大利』,到人間來還享人天的福報,人間福報最大的在古代是帝王。

佛家講「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確實真的是究竟圓滿,但是弘揚佛道也要靠人。如果這個人沒有德行,他弘道這個道就變質了。道本身沒有過失,到他手上就變成有過失了。

塑造佛像要用恭敬心,要用淨財、淨物表虔誠恭敬,才能起感應道交。畫這一尊佛像,畫佛像之前,一定淨身、淨手,洗得乾乾淨淨,穿上乾淨衣服,有能力的一定換上新衣服,沒有能力的衣服一定洗得乾乾淨淨,表恭敬。所用的紙、筆絕不做其他用途。畫佛像的筆就是畫佛像的,決定不會拿去寫其他東西,專用,都是表一個恭敬。所需要的財物錢財是淨財,是自己本分裡面應該得的,決定不是用不淨之財。不淨是我不應該得的,不是我的錢,我用其他的方法把它騙過來,或者威脅,逼著他不能不送來,這種錢財叫不淨財。要用清淨心、清淨之物來造像。

若人臨終,發言造像,乃至如麥麰。」這是大麥,就是說造像,那個像很小,像大麥那麼大,這是很小了。「能除三世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有十一功德」,造這麼小的像都有這麼大的功德,何況造大的佛像、菩薩像

 


  

造像是大家都能造,所得的功德大家不一樣。是什麼不一樣?你造像的發心,你的起心,為什麼動念頭要造這個像,你的動機何在。如果這一尊像,確實是給一切眾生種善根的,啟發大眾孝思的,這個功德就很大。如果這個動機是為了莊嚴我這個道場,顯示我比別人道場更殊勝,這裡面有高下心,佛家講高下心,有一點像競賽一樣,這個心就不好,這個心是好勝心。好勝心縱然有很大的功德,將來落到哪一道?修羅道。修羅道,《楞嚴經》上告訴我們,福報最大的天阿修羅,其次的人間阿修羅,再其次的畜生阿修羅,餓鬼阿修羅,這四道都有阿修羅,只有地獄裡沒有阿修羅。

 佛經上常講,「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我們最初發心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所以真正造像是光大佛法、利益眾生,這個功德就大了。

每一種功德都有它的業因,都有它的因緣,一定要跟因緣相應,緣相應,有因必有緣,後面才有果報。

「《造像功德經》云,若人臨終,發言造像,乃至如麥麰。」這是大麥,就是說造像,那個像很小,像大麥那麼大,這是很小了。「能除三世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有十一功德」

第一個是「世世眼目清潔」,為什麼眼目清潔?常常看佛菩薩形像,就得這個果報。

佛菩薩形像。客廳裡面四面都可以掛,無論坐在哪個地方,你都能夠看到佛像,一心念佛。如果是專修淨土,說實在話,佛像選一尊,四面都掛同樣的佛像。


  

 第二「生處無惡」,這一生當中是我們前世造的因,我們所受的果報,這一生當中我們修的因殊勝,來生、後生決定生到很好的環境,見不到這些惡的形像,也聽不到惡的音聲,這是福報。

第三「常生貴家」,貴是尊貴的人家,尊貴的人家不一定是富貴,不一定是富有,有德行是尊貴。你生到這一家,這個家裡面父母、祖先都積德,好善積德,你生在這種人家。這是什麼?感應道交,自己心行善一定善與善感應。雖然佛在經上說,父母與子女有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是一個原則。過去生中結的緣太多太多了,換句話說,可以作父母、作兒女這個緣很多,到底選擇哪一個來作父母?與善惡習性有關係。如果常常看佛像、常常稱佛名,他選擇這個緣一定是善緣。第四「身如紫磨金色」,這是形容身相之好,六根完備而沒有缺陷,身相好。


  

  第五「豐饒珍玩」,這是說富貴,你的生活富足。如果生活不富足,不可能有這些珍玩。珍玩裡面,所說的範圍也非常非常的廣泛。

第六「生賢善家」。前面講常生貴家,著重在「常」字,他這個果報不只一世,功德利益要綿延很多世,像前面講一百次生忉利天。第六「生賢善家」,跟前面不相同的是,福報當然他是一世比一世要差一點。如果他生生世世肯修,福報就永遠綿延不斷,一定要靠修德,生賢善之家。第七「生得為王」,這是享受人間的富貴。第八「作金輪王」。第九「生梵天」,這個層次就愈來愈高,完全看你修福的大小,修福的大小不在乎造像的大小,要懂這個道理。是在你修福的心的大小,你心量大,造的像小,功德也大;你心量小,造的像大,你得福也小。所以不在像的大小,是在你心的大小,是在你心地的染淨,

第十「不墮惡道」。第十一「後生還能敬重三寶」,這一條很重要!前面十句都是講果報,後面這一條是因。這是佛法裡面說果,不會把因漏掉,說因一定要說到果報,這個說法才圓滿。後生還能敬重三寶,可見得他這個福德綿延長遠,不是一生當中就享盡。

 享福的時候要知道修福。


  

 


  

如果你還考慮,像賑災的錢恐怕被人家吃掉,不敢做了,換句話你修福的緣斷掉了。修福一定得福,疑慮太多往往把你自己修福的緣斷掉了,變成沒福之人。常常懷著憂慮,常常懷著這些得失,將來感得的是愚痴的果報,沒有智慧。

我們以真誠心、清淨心、慈悲心去修福。當然這修福委託的人也要觀察,如果不選擇、不觀察,那自己沒有罪,但是有過失。委託這個人靠得住很妥當,你的福報就圓滿;委託這個人不妥當,你還是有福報,你的福報不圓滿而已,不是沒有福。

以上摘錄自淨空法師講解的地藏經第19集逐字稿,以下為逐字稿下載連結網址,若摘要中有不清楚的部分或想要更深入了解,可自行查閱逐字稿原文,本篇有標示本摘要出自第幾集,以方便大家查閱,願大家深入佛法經藏,智慧如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http://www.amtb.org.tw/bt/amtb_jindian.asp?web_choice=14&web_amtb_index=179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0/3/8 上午 09:38:55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