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3) ---- 白話藏傳法句經24--、貳貳、聽聞品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6752) |
-- 作者:梅 -- 發表時間:2007/5/22 上午 06:58:13 -- 白話藏傳法句經24--、貳貳、聽聞品 貳貳、聽聞品 1.善聞正法,善修己行,善修出家之行,善修一切行,一切與正法相應之行。 2.愚人之所行,猶如他們是不朽的人註一;而智者則猶如夜晚的病人,致力於正法的修持。 3.猶如居住在完全黑暗的屋子裡,縱然有雙眼也無法言見屋內的物品;同樣地,縱是世間善良的智者,若不聽聞,而不能了知善法與惡法。猶如屋中點了燈,則能見到其中的種種物品;同樣地,若聞正法,則能了知善惡之所趣。 4.經由聽聞正法,一切修行之道皆了知了;經由聽聞正法,就能捨棄所有無意義之行,而趨向涅槃。 5.雖然一個修行人非常多聞,但戒德不具足,那麼他的行為便會遭到他人的譏蔑,這樣的多聞就不圓滿。 6.行者雖然不多聞,但戒德具足,由是之故多獲讚譽,這樣的聽聞而可謂圓滿。 7.如果行者既未多聞,又不護持完美的戒德,那麼在這兩方面都會受到輕蔑與訶責,是謂捨盡善本。 8.如果行者既能多聞,又能護持完美的戒德,那麼在這兩方面都會受到讚譽,是謂善本完具。 9.猶如此世界的莊嚴金飾,一位多聞且能奉法,具足智慧且常住於等持中的行者,誰能輕蔑他呢? 10.凡是以形相來推斷我的,以言聲來衡量我的,他們尚有貪欲,是敢不能了解我註二。 11.雖然很多事情聽到了,許多事情看到了,但是智者並不基於這些建立他們全然的信心。 12.雖然教法的要義已由聽聞得知,已由三摩地(定)中得之,然而了解與聽聞對於放逸之徒沒有多大利益。 13.凡是喜愛聖者的正法,其身、語的行為又與正法相吻合的人,他們必定安忍、喜悅、內斂,終究達於聽聞和智慧的彼岸註三。 註釋: 註一:這是說愚人不解世間一切現象皆是無常變易之法。只以金錢、權力、五欲為事,年雖不能滿百,卻做千年不盡之計,好像自己是不死之人一樣。 註二:佛陀住世時,有一位羅婆那拔提比丘,他的聲音和梵唱皆極優美。有一次被波斯匿王聽到了,他深受感動,於是發心要大大地供養這位比丘。但在見到這些比丘後,卻心生退悔,因為羅婆那拔提比丘長得又小又醜,他將供養的禮物放下後,便匆匆地離去了。在那時,佛陀說了這個偈子。後來波斯匿王請問世尊何以羅婆那拔提比丘身形醜小,但梵音優美。爾時世尊以無礙的三世智觀察後告訴波斯匿王說:「過去世中迦葉如來在世間教化說法圓滿後,便取滅度。這時世間的弟子、國王、人民等都非常懷念戀慕他,便為迦葉如來興建了一座極高大的佛塔以為紀念。當時這位比丘的前身亦在其側,他嫌佛搭建得太大了,後來他在塔上懸了一只銀鈴,並發願未來生生世世聲音清澈,上徹梵天,並遇聖賢得滅一切煩惱。因為過去嫌塔太大故,今得此小醜的身形,曾以鈴懸於塔上的緣故,如今聲音清澈優美。」 註三:因為具足戒德,故能安忍,而戒德又是基於信德與聽聞。因為寡慾知足是故心常喜悅。
|
-- 作者:梅 -- 發表時間:2007/5/22 上午 07:05:11 -- 北傳法句經 法救撰 吳天竺沙門維祇難等譯 法救撰 吳天竺沙門維祇難等譯 第三 多聞品,十有九章 多聞品者,亦勸聞學,積聞成聖,自致正覺。 51 多聞能持固,奉法為垣牆,精進難踰毀,從是戒慧成。 52 多聞令志明,已明智慧增,智則博解義,見義行法安。 53 多聞能除憂,能以定為歡,善說甘露法,自致得泥洹。 54 聞為知法律,解疑亦見正,從聞舍非法,行到不死處。 55 為能師現道,解疑令學明,亦興清淨本,能奉持法藏。 56 能攝為解義,解則戒不穿,受法猗法者,從是疾得安。 57 若多少有聞,自大以憍人,是如盲執燭,昭彼不自明。 58 夫求爵位財,尊貴升天福,辯慧世間悍,斯聞為第一。 59 帝王聘禮聞,天上天亦然,聞為第一藏,最富旅力強。 60 智者為聞屈,好道者亦樂,王者盡心事,雖釋梵亦然。 61 仙人常敬聞,況貴巨富人,是以慧為貴,可禮無過是。 62 事日為明故,事父為恩故,事君以力故,聞故事道人。 63 人為命事醫,欲勝依豪強,法在智慧處,福行世世明。 64 察友在為謀,別伴在急時,觀妻在房樂,欲知智 在說。 65 聞為今世利,妻子昆弟友,亦致後世福,積聞成聖智。 66 是能散憂恚,亦除不祥衰,欲得安隱吉,當事多聞者。 67 斫創無過憂,射箭無過愚,是壯莫能拔,唯從多聞除。 68 盲從是得眼,闇者從得燭,亦導世間人,如目將無目。 69 是故可舍癡,離慢豪富樂,務學事聞者,是名積聚德。 原始位置:報佛恩網--般若文海http://book.bfnn.org/books3/2075.htm#a117 原始位置:報佛恩網--般若文海http://book.bfnn.org/books3/2075.htm#a117 法救撰 吳天竺沙門維祇難等譯 第三 多聞品,十有九章 多聞品者,亦勸聞學,積聞成聖,自致正覺。 51 多聞能持固,奉法為垣牆,精進難踰毀,從是戒慧成。 52 多聞令志明,已明智慧增,智則博解義,見義行法安。 53 多聞能除憂,能以定為歡,善說甘露法,自致得泥洹。 54 聞為知法律,解疑亦見正,從聞舍非法,行到不死處。 55 為能師現道,解疑令學明,亦興清淨本,能奉持法藏。 56 能攝為解義,解則戒不穿,受法猗法者,從是疾得安。 57 若多少有聞,自大以憍人,是如盲執燭,昭彼不自明。 58 夫求爵位財,尊貴升天福,辯慧世間悍,斯聞為第一。 59 帝王聘禮聞,天上天亦然,聞為第一藏,最富旅力強。 60 智者為聞屈,好道者亦樂,王者盡心事,雖釋梵亦然。 61 仙人常敬聞,況貴巨富人,是以慧為貴,可禮無過是。 62 事日為明故,事父為恩故,事君以力故,聞故事道人。 63 人為命事醫,欲勝依豪強,法在智慧處,福行世世明。 64 察友在為謀,別伴在急時,觀妻在房樂,欲知智 在說。 65 聞為今世利,妻子昆弟友,亦致後世福,積聞成聖智。 66 是能散憂恚,亦除不祥衰,欲得安隱吉,當事多聞者。 67 斫創無過憂,射箭無過愚,是壯莫能拔,唯從多聞除。 68 盲從是得眼,闇者從得燭,亦導世間人,如目將無目。 69 是故可舍癡,離慢豪富樂,務學事聞者,是名積聚德。 原始位置:報佛恩網--般若文海http://book.bfnn.org/books3/2075.htm#a117 原始位置:報佛恩網--般若文海http://book.bfnn.org/books3/2075.htm#a117 法救撰 吳天竺沙門維祇難等譯 法救撰 吳天竺沙門維祇難等譯 第三 多聞品,十有九章 多聞品者,亦勸聞學,積聞成聖,自致正覺。 51 多聞能持固,奉法為垣牆,精進難踰毀,從是戒慧成。 52 多聞令志明,已明智慧增,智則博解義,見義行法安。 53 多聞能除憂,能以定為歡,善說甘露法,自致得泥洹。 54 聞為知法律,解疑亦見正,從聞舍非法,行到不死處。 55 為能師現道,解疑令學明,亦興清淨本,能奉持法藏。 56 能攝為解義,解則戒不穿,受法猗法者,從是疾得安。 57 若多少有聞,自大以憍人,是如盲執燭,昭彼不自明。 58 夫求爵位財,尊貴升天福,辯慧世間悍,斯聞為第一。 59 帝王聘禮聞,天上天亦然,聞為第一藏,最富旅力強。 60 智者為聞屈,好道者亦樂,王者盡心事,雖釋梵亦然。 61 仙人常敬聞,況貴巨富人,是以慧為貴,可禮無過是。 62 事日為明故,事父為恩故,事君以力故,聞故事道人。 63 人為命事醫,欲勝依豪強,法在智慧處,福行世世明。 64 察友在為謀,別伴在急時,觀妻在房樂,欲知智 在說。 65 聞為今世利,妻子昆弟友,亦致後世福,積聞成聖智。 66 是能散憂恚,亦除不祥衰,欲得安隱吉,當事多聞者。 67 斫創無過憂,射箭無過愚,是壯莫能拔,唯從多聞除。 68 盲從是得眼,闇者從得燭,亦導世間人,如目將無目。 69 是故可舍癡,離慢豪富樂,務學事聞者,是名積聚德。 原始位置:報佛恩網--般若文海http://book.bfnn.org/books3/2075.htm#a117 原始位置:報佛恩網--般若文海http://book.bfnn.org/books3/2075.htm#a117 法救撰 吳天竺沙門維祇難等譯 第三 多聞品,十有九章 多聞品者,亦勸聞學,積聞成聖,自致正覺。 51 多聞能持固,奉法為垣牆,精進難踰毀,從是戒慧成。 52 多聞令志明,已明智慧增,智則博解義,見義行法安。 53 多聞能除憂,能以定為歡,善說甘露法,自致得泥洹。 54 聞為知法律,解疑亦見正,從聞舍非法,行到不死處。 55 為能師現道,解疑令學明,亦興清淨本,能奉持法藏。 56 能攝為解義,解則戒不穿,受法猗法者,從是疾得安。 57 若多少有聞,自大以憍人,是如盲執燭,昭彼不自明。 58 夫求爵位財,尊貴升天福,辯慧世間悍,斯聞為第一。 59 帝王聘禮聞,天上天亦然,聞為第一藏,最富旅力強。 60 智者為聞屈,好道者亦樂,王者盡心事,雖釋梵亦然。 61 仙人常敬聞,況貴巨富人,是以慧為貴,可禮無過是。 62 事日為明故,事父為恩故,事君以力故,聞故事道人。 63 人為命事醫,欲勝依豪強,法在智慧處,福行世世明。 64 察友在為謀,別伴在急時,觀妻在房樂,欲知智 在說。 65 聞為今世利,妻子昆弟友,亦致後世福,積聞成聖智。 66 是能散憂恚,亦除不祥衰,欲得安隱吉,當事多聞者。 67 斫創無過憂,射箭無過愚,是壯莫能拔,唯從多聞除。 68 盲從是得眼,闇者從得燭,亦導世間人,如目將無目。 69 是故可舍癡,離慢豪富樂,務學事聞者,是名積聚德。 原始位置:報佛恩網--般若文海http://book.bfnn.org/books3/2075.htm#a117 原始位置:報佛恩網--般若文海http://book.bfnn.org/books3/2075.htm#a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