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3) ---- 【轉貼】金剛經是一部非常迷人的佛教經典,它被讚喻為整部大藏經的濃縮,甚為佛教修行者所喜歡。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68205) |
-- 作者:阿全 -- 發表時間:2021/3/7 上午 11:58:28 -- 【轉貼】金剛經是一部非常迷人的佛教經典,它被讚喻為整部大藏經的濃縮,甚為佛教修行者所喜歡。 轉貼分享:對誦念金剛經頗有助益的文章,轉請諸位師兄利用十分鐘閱讀,阿彌陀佛! 【不藥而癒的方法】 作者:林宏容,台大土木學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工程博士,曾任職於波音公司太空部門,為前台美航太協會會長(1998–1999),UNIPASS科技公司的創辦人之一及Chief Technology Officer,台美基金會理事。 金剛經是一部非常迷人的佛教經典,它被讚喻為整部大藏經的濃縮,甚為佛教修行者所喜歡。 在一個偶然機會與一友人談話中,我想通了金剛經中的一個問題,沒想到對此一問題的見解竟導致我無服藥也無動手術卻安然渡過生平中一次最重大疾病的衝擊。 1998年7月18日我被送進加州柑縣的芳泉谷醫院急診,經過一系列的檢驗,醫師說我腦中有塊兩公分直徑的血塊,它壓到視神經以致我喪失掉視覺到整個左半邊視線範圍的能力,這是典型的中風現象,應儘快進行腦部手術,否則有非常嚴重的後果。聽完後,我一陣悵然,心直往下沉,我才42歲,家有幼兒,而視力對我的工作而言是最重要的,沒有它,我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將無以為繼,一切努力將成泡影。老天這次對我的考驗可大啊!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我很喜愛金剛經,也常常研讀之。金剛經出現於娑婆世界之因緣起於釋迦牟尼佛應其大弟子須菩提的問題:「菩薩發大心願,應該將之安住在哪裡(應云何住)?應如何降伏其紛亂的心(云何降伏其心)?」而演說出整部金剛經來。釋迦牟尼佛對上述問題的回答總歸為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說菩薩發心應該不要執著任何事物(相),而且更應發展出救渡眾生的心。如此就能降伏其紛亂執著的心,成就無量的功德。離相生心是整部金剛經的精神所在。 怎樣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呢?就是對每一件事物要做到掃三心、破四相。掃三心是指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破四相則指不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為什麽這樣說呢?在經文中,釋迦牟尼佛重複地使用「如來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之語法共計十九次,冠以不同的名相於上述語法中的「某某」來解脫離相生心的道理,故此語法的含意的重要性可見。 如來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1/3/7 下午 11:58:44編輯過]
|
-- 作者:阿全 -- 發表時間:2021/3/7 上午 11:59:16 -- 這種語法是甚麽意思呢?舉例來說:如來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這句話傳統解說為:當如來說到「世界」時,因世界是因緣假合而成的,故它是沒有自性,是空性的,也是一直變化不定的,此時的世界一定不同於下一刻的世界,所以說「即非世界」,雖然世界之本質是空性的,我們暫且以世界這個假名稱呼它,或則將它安住於世界這個假名上,此即”是名世界” 。 為什麽如此麻煩呢?對於一件事物之瞭解與運用,須要經過肯定、否定、再肯定這樣迂迴的程序嗎? 表面看來一個人如果對一件事物,經過這樣的學習過程,他一定會對該事物有全盤及深刻的認識,但釋迦牟尼佛為何要重複地使用這種語法高達十九次呢?其中是否有深一層的含義呢?仔細探討,我們不難發現金剛經中這種肯定、否定、再肯定的語法直接呼應著一個人修行境界的三個主要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學習事物,例如小孩子是不知道世界為何物,他必須透過學習,才會瞭解甚麽叫做世界,一切知識的學習都屬此范濤,這個階段的成就是靠文字智慧(般若)達成的,它的特點在學習事物之色與相,對事物的態度是持「有」及肯定的。 第二階段則是觀察事物的本質,以緣起法來觀照事物,進而了知事物之自性本空,於人有生老病死,於物有成住壞空,於事則有生住異滅之現象,這些皆依因緣法則運轉,緣生則聚,緣滅則散,一切開悟前之修行皆屬此範圍,此階段的成就是靠觀照般若達成的,它的特點在了知事物之空性,對事物的態度是持「空」及否定的。 第三階段則是本著事物之空性而生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菩提心來待人處事,此時理事圓融,事事無礙,一切開悟後之行止皆屬此範圍,這個階段的成就是靠實相般若達成的,它的特點在於了知事物之妙有,對事物的態度是持”有”及肯定的。古時唯信和尚之名言”修行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修行中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修行後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正是這三階段之最佳寫照。 上述這種見解是蠻”唯心”的,我一直有如下的疑問:修行為何會有這樣的順序呢?它一定如此嗎? 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用的語法還有其他含義嗎?這些問題一直在我腦中盤旋很久,直到去年初,在一個偶然機會與一友人一席話後,才突然想通,而後對金剛經這種語法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吾友高亮星博士,現任加州橘郡台灣同鄉會會長,專長藥理並任職於藥廠。有次他對我提到:近代科學家對很多所謂奇蹟式的治癒絕症案例進行研究,發現其實是由病人自己腦下腺分泌一種名叫β-Endorphin 的荷爾蒙或分泌酵素所治癒的。 科學家已投入大量精力去研究該物質的結構及合成配方而不得,蓋因該物質之複雜實遠非現今科學所能理解,更惶論人工合成,科學家至今只知該物質與治癒絕症有極大關聯,而且知道只有在心理感到非常平靜、非常快樂且非常滿足時腦下腺自然會分泌該物質。 這一席話啟發我靈感,上述的修行三階段是有順序的,如用現代的觀點視之,它們與我們身體之成長有莫大的契合。我們不但可以用釋迦牟尼佛教導的三種般若智慧來達到了脫生死,悟道成佛之目的,而且更可由這種方法導出我們人類成長之最佳法門。 在第一階段中我們依靠著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去學習事物,身體也因六根受到事物之相的刺激而成長。仔細觀察,甚至連六根與八識亦有其順序的。想想看,一個嬰兒的成長,首先是靠著眼、耳、鼻、舌、身的刺激感應而成長,此階段著重眼、耳、鼻、舌、身等五識(前五識),然後(約七歲後)才開始學習數字計算(第六意識),到了十三歲以後開始有叛逆及在意異性之傾向,也開始有煩惱,這是因第七末那耶識(潛意識)抬頭的原因,二十一歲長大成人之後則依因緣業力(第八阿賴耶識或種子意識)而造業輪迴 我們可以發現違反這個順序將有害於身體的成長,例如有很多天才兒童皆為英年早逝,亦即身體提早老化,因此對於幼兒實不宜太早教導數字之類的計算,而應儘量採用動態諸如接近大自然之類的活動來幫助他成長。此亦可以解釋為什麽兒童不知煩惱而修行大都在成年之後,蓋因這些都是身體成長所必經之過程。第一階段很重要,因它不但關係到學習,而且也直接影響到身體的成長。 那麽如果一直停留在第一階段會如何呢?一般人大多如此,進入學校、成家、立業而走完一生。 |
-- 作者:阿全 -- 發表時間:2021/3/7 上午 11:59:50 -- 因第一階段著重以六根及八識去學習事物,因此很容易著相,對事物之處理也習慣地以自己的貪嗔癡為原則,一切煩惱與苦厄也就因此而生,腦下腺不但不會分泌前述的β-Endorphin的境界豈不與第二階段之目標相吻合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