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貼】沒發菩提心可以往生嗎?
淨宗法師
問:《往生論注》下卷“莊嚴妙聲功德成就”說,“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克念願生,亦得往生。”又於“巧方便回向”處言:“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不是說到了極樂自然發起菩提心嗎?如何理解?
答:關於這一段,要說的話比較多一些,我想就三點來說明。
第一,什麼是淨土菩提心?
《聖教集》第324頁,“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菩提”就是佛果,佛果無有上,所以稱無上菩提、正覺;“無上菩提心”就是願意去作佛,成就正覺的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淨佛國土心”,這是對淨土菩提心的解釋。
這種解釋可以說是轉難為易。怎麼叫轉難為易?因為要成佛也好,要度眾生也好,在淨土門當中最後歸在哪裡?“攝取眾生生淨佛國土”,發願大家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成佛心和度眾生心,這樣就簡單了。聖道法門的菩提心不求往生淨土,也不“共眾生願往生”,它是在此娑婆世界,在這個染污的穢土“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個難度就大了。
《聖教集》第325頁第二行,“此中言‘方便’者,謂作願攝取一切眾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就是心中有這麼個願望,要攝取一切眾生共同往生安樂佛國。“彼佛國即是畢竟成佛道路、無上方便也”,不怕不成佛,就怕不往生,只要往生阿彌陀佛的淨土,決定成佛。這是一佛乘之道,無上菩提道,“畢竟成佛道路”。“無上方便”,這個方便是善巧,也是方便力,有這個力量,非常便易,不難,自然,遠離造作;同時是無上的,究竟圓滿。
這裡是“巧方便回向”。因為一般講的四弘誓願,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佛道無上誓願成”,在娑婆世界來完成非常難啊,而我們沒有難行苦行,也沒有對一切眾生做多少功德,只要普共眾生願生極樂世界,就是淨土門的大菩提心了,這不是很方便嗎?
這樣的菩提心,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發得起來,如果了解了阿彌陀佛的救度,也會自然發起這樣的心,“哎呀,這樣無條件、平等、慈悲的救度,所有人都可以到西方淨土,往生有分了”,心中就盼望、呼喚一切有緣的人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淨土菩提心。
聖道門菩提心是不求往生極樂世界的,是在此娑婆穢土“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所以稱為難行道;而淨土法門菩提心,只要往生淨土,這四弘誓願自然就完成了,自然就有這個力量了,煩惱不斷而自斷,廣大的心願不發而自發,無量法門不學自然通達,無上佛道以佛願力自然成就,也以佛願力自然可以廣度十方眾生。
所以,淨土菩提心是“巧方便回向”,就是如天親菩薩所說的“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以阿彌陀佛淨土“畢竟成佛道路、無上方便”,作為我們菩提心的內容。
第二,不發菩提心,能否往生?
我們引用《往生論注》的兩段話。第一段,“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克念願生,亦得往生”(《聖教集》第300頁),沒有說到發菩提心,就是國土安樂,只要願往生就可以了。第二段,“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聖教集第324頁),沒發無上菩提心,只是為了快樂,願意去往生,恐怕不能往生。這兩段話似乎是相反的,到底不發菩提心能不能往生呢?
分為兩段來說,先說第一段文。菩提心有兩種,一個是聖道門的菩提心,一個是淨土門的菩提心。如果沒有發聖道菩提心,發了淨土菩提心,即信願念佛,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當然能往生,沒有問題的。所以這裡說“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克念願生”,“但聞”就是只是聽到阿彌陀佛的淨土是清淨的世界,是安樂的國土,然後克念願生,“克念”就是心心念念必然要達到,也就是信願堅固,“我一定要往生的,決定要倚靠、歸命阿彌陀佛,願生極樂淨土”,這就叫克念願生。這樣就能往生。
如果以聖道法門來講,他沒有發起聖道門的大菩提心;但以淨土法門來講,雖然好像也沒有要普共一切眾生往生,它是就個人聞阿彌陀佛淨土產生了信願心來說的,因為有信願的內容,也就是有了淨土菩提心的本質內涵,這樣就能往生。
下面這一段,“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從表面看和上段文相反,但內容其實不矛盾。這裡講“為樂故願生”,上面講“克念願生”;這裡說“受樂無間”,上面說“清淨安樂”。內容是不一樣的。說的是哪一種狀況呢?沒有發起無上菩提心,就是願意成佛,願意度眾生,願意攝取眾生共同往生安樂佛國的心,“聽說極樂世界那個地方很快樂,快樂沒有間斷,我願意往生吧”,這和上面的“克念願生”還是有差別的。
我們願意往生極樂世界,其實有兩種。這種“克念願生”是在什麼情況下發起的?是相對這個濁染的苦惱世界,說“我一定要往生”,是要拔苦,對苦發起痛切感受而願意離苦得樂,“克念願生”,那必定往生。如果只是說那裡很快樂,而對苦境沒有深心體悟,願生的動力就不足,因為他沒有那種“非往生不可”的心,所以未必能往生。就像一個人,他不愁吃不愁穿,告訴他哪裡更好一點,“嗯,那我也願意去”,因為他自己還有基本的條件,能過得去,他這種願意去的心也只是說說;如果一個人衣食不保,聽說哪裡有布施,他馬上就要去獲得。
另外,因為淨土法門普被上中下三根,發大心的、還沒有發心的,都普遍攝受。所以這裡講到發無上菩提心,也是鼓勵能夠發心的人盡量發心。
生活中有些念佛的老人家,他們甚至連菩提心的名字都沒有聽到,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也就是“克念願生”。阿彌陀佛淨土是清淨的,不染污的,是安樂的,沒有苦惱的,“那我一定要往生,這裡太染污、太苦惱了”,心心念念念佛,這樣通通都往生。所以,未必是要懂得菩提心的內涵,發起盡虛空遍法界這樣廣大的心量,這個我們一般人都做不到的。
還有一個例證,比如小乘根機的阿羅漢,大乘的菩提心他是沒有發的,但是他聽說極樂世界有聲聞無量無邊,那也很好,他也願意到極樂淨土去,這樣他也可以去往生,往生之後也可以發起廣大菩提心。
所以,淨土法門,以願生心作為菩提心的根本內涵,每一個人都可以發得起,都可以往生的。
第三,往生之後,自然發起菩提心
往生之後自然發起菩提心,也就是說對往生之前沒有要求,不提菩提心了。關於這一點,也是有教證的。
1.《觀經》下品三生。下品下生、下品中生、下品上生在此土都沒有發菩提心,是造作五逆、十惡、破戒的眾生,可是經中說,他們到極樂世界都發起了菩提心。善導大師也是這麼解釋的。
2.《往生論注》解釋“大義門成就”(《聖教集》第255頁)。“‘門’者,通大義之門也。‘大義’者,大乘所以也。如人造城,得門則入。若人得生安樂者,是則成就大乘之門也”,就是說,只要往生安樂淨土,就成就了大乘善根。即使是小乘種性,乃至人天根機的眾生,只要往生極樂世界,自然成就大乘種性、大乘善根,成就大乘之門,不會變成二乘。
3.《往生論注》“聲聞眾多問答”(《聖教集》第258頁)。極樂世界好像聲聞阿羅漢很多,這個聲聞並不是真正阿羅漢的聲聞,到了極樂世界都發起菩提心了,其實是菩薩了。“聲聞以實際為證”,聲聞阿羅漢證入那種灰身滅智的境界,“計不應更能生佛道根芽”,按說他不應該能再發起無上菩提心的,因為他進入灰身滅智的境界不求再發心了,就像種子都爛了、壞了、焦了,焦芽敗種,怎麼還可以長出芽呢?但是,阿彌陀佛的淨土不可思議,“而佛以本願不可思議神力攝令生彼”,阿彌陀佛以神力攝取阿羅漢,讓他們生淨土,然後,“必當復以神力生其無上道心”,能夠讓他們往生到這樣的國土,而且又讓他們發起無上的佛道根芽。“佛能使聲聞復生無上道心,真不可思議之至也”,這就顯示:到了極樂世界,連阿羅漢灰身滅智這樣不能生佛道根芽的,還能讓他發起無上道心。所以說不可思議。
4.《往生論注》解釋“量功德成就”(《聖教集》第293頁)。這一段也很能說明問題。這個“量”,是“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是極樂世界國土之量。我們經常說發心要盡虛空遍法界,發廣大菩提心,但是在娑婆世界怎麼能做到呢?可是到了極樂世界就很容易。“彼中眾生”,就是阿彌陀淨土的眾生,“住如此量中”,這個量是無量,如虛空無邊際,哪有量?住在廣大無量、無量為量這樣一個體量的淨土當中,自然就“志願廣大,亦如虛空,無有限量”,志向、願望、誓願、願力,廣大像虛空一樣沒有限量,這不就是廣大菩提心嘛。然後說“彼國土量,能成眾生心行量,何可思議!”阿彌陀佛國土的體量盡虛空遍法界,如虛空無邊際,往生到這樣的國土,國土量就成為眾生的心行之量,心行自然是無量菩提心、無量菩提行,這怎麼可以思議呢?
這也是有道理的。有的人住在小島上,就那麼小的地方,他的心量就小了。就好像井底之蛙,每天守水井,當然心量就小;大海裡的龍,心量就大了。這是依報對正報身心的影響。娑婆世界在茫茫宇宙空間中,就如小小一粒灰塵,而極樂世界是乘佛性、法性,盡虛空遍法界的,這樣的國土量,到那裡去當下就佛性開發,極樂世界正報的心量和依報的國土,依正一體,都是盡虛空遍法界,這是靠阿彌陀佛莊嚴功德願力成就的,是自然而然的,不是我們自己努力發心。在這個娑婆世界,再怎樣努力發心,都是模擬實驗,並不是真的,你覺得發了廣大菩提心,其實還是一個模擬試驗。到了極樂世界就是真實的證量現前。
5.《往生論注》解釋“證果一味”(《聖教集》第303頁)。“願往生者,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這兩句話也可以作為往生之後發菩提心的教證。為什麼呢?三三之品就是九品。九品當中上輩三品是發菩提心的眾生;中輩三品,中上、中中是小乘根機,沒有發菩提心,中下是世俗善根,也沒有發菩提心;下輩三品都是造惡眾生,沒有發菩提心。雖然在娑婆世界是三三之品,但是到極樂世界就沒有一和二的差別,就進入“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等”就是平等境界。
跟哪個等呢?不是跟一般的等,而是跟不退轉菩薩、一生補處菩薩平等,乃至阿彌陀佛無量光壽本身的境界平等。所以說“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第法身,與淨心菩薩,與上地諸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故”,只有成佛才可以講真正的平等,沒有到成佛的境界還有高低的落差,就不能叫“等”。
就好像長江水,入了大海才是平等一如,如果還在江中,肯定有高下落差,還要從高處往低處流,到大海就平等了。所謂“速滿足功德大寶海”,快速進入平等一如的成佛境界。所以“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的“等”,是指平等,乃至成佛的境界。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3/2/20 下午 03:32:14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