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梅
-- 發表時間:2007/5/28 上午 07:05:24
-- 白話藏傳法句經31--貳玖、對照品
貳玖、對照品 1.猶如螢火蟲只在夜晚能顯光明,當日出後晦暗無光了;同樣地,在如來出現於世間之前,諸外道哲學家紛紛爭鳴,當如來大日普照世間時,他們便消失了註一。
2.愛執不可愛者,不喜歡應該喜歡的,這些誤觀的行人,不能達到真正可喜的境界註二。
3.應在真實之光中分辨究竟何者為可愛,何者不可愛,凡是行為依於正觀的人,才能達到可喜的境地。
4.執著於自己的信念和所聞的人,會再增加他們的束縛,生活追逐於此輪迴的世間,猶如飛蛾撲火一樣註三。
5.經由精進、善行和正思維徹底捨棄此生和未來生中所經驗的一切,以及目前的一切疑惑註四。
6.一個穿著僧袍的人,若是處在墮落的狀態,就沒有資格穿這樣的衣服,因為他缺乏靜定和決心故。
7.若能除去心靈的的垢穢,懷著美好戒德和等持,這樣的人則有資格穿此法服,因為他具有靜定和決心故。
8.外相的莊嚴、優雅的體態或能言善道都不能表示他是第一等的人,因為他的內心可能狡滑、邪惡且吝嗇註五。
9.能將此三者斷除,猶如砍斷塔拉樹的頂部,內具智慧,遠離錯誤的人,才是第一等的人註六。
10.世間有很多人其實並沒有良好的自律,卻以某些徵相欺騙別人,以為他有良好的自律;是故在相信一位修行人之前,應再三觀察,不可以只看外表。
11.那些外表高雅,但內心邪鄙的人,就像黃銅或鍍了金的鐵器一樣,內外不一致,與其徒眾遊蕩於此世間。
12.自誇且貪睡,日夜生活於懶散中,猶如在泥濘中打滾的肥豬,會再度墮入惡胎中。
13.若心能常覺照,於食物適量而食,痛苦會減少,且較慢的消化可以延長壽命。 ;
14.懶惰且忘失覺照的人,不控制自己的諸根,於食物不知止足,對於身體起清淨想,他們會被慾望摧毀,猶如大風吹倒朽樹。
15.精進且覺照,於食物知量知足,控制諸根門,於身體起不淨想,這樣慾望就無法干擾他,猶如微風吹大山。
16.阿蘭若閒靜之處甚可愛樂,但是世人卻不喜愛;無欲的人喜歡它們,有欲的人則否註七。
17.聖人所居之地,不論是城市、蘭若、深谷或平原,那個地方都特別美好。(聖人的威神有特殊的護祐之力故)
18.聖人猶如潔白堅固的雪山,遠遠即能見之;殘酷的小人猶如暗室中的箭頭,雖近亦不能見。
19.若能親近依止於真實註八的智者、聖者,深奧廣大的分析智慧註九就能生起。
20.我已經徹底明見可怕的輪迴世間及其不斷地重覆發生,是故我不樂著諸有,亦無再造成轉生的趨勢。
21.謀殺其父母、國王及二聖,消滅其國家以及諸臣屬,是謂清淨者註十。
22.猶如鳥飛於天空,絲毫沒有痕跡留下,對於一位不積聚一切的行人而言,亦復如此,他深知「食」為何物,專志於空、無相、無執註十一。
23.猶如鳥飛於天空,絲毫沒有足跡留下,對於一位不積聚一切的行人而言,亦復如此,他深知「食」為何物,專志於空、無相、無執。
24.猶如鳥飛於天空中,絲毫沒有痕跡留下,對於一位不積聚一切的行人而言,亦復如此,他深知「食」為何物,經常專志於三摩地、空與無相。
25.猶如鳥飛於天空中,絲毫沒有足跡留下,對於一位不積聚一切的行人而言,亦復如此,他深知「食」為何物,經常專志於三摩地、空與無相。
26.猶如鳥飛於虛空,毫無痕跡留下,對於一位已無再轉生基礎的行人而言亦復如此,他深知染污之終結,並專志於空、無相與無執。
27.猶如鳥飛於虛空,毫無足跡留下,對於一位已無再轉生基礎的行人而言亦復如此,他深明染污之終結,並專志於空、無相與無執。
28.猶如鳥飛於天空中,絲毫沒有痕跡留下,對於一位已無再轉生基礎的行人而言亦復如此,他深明染污之終結,經常專志於三摩地、空與無相。
29.猶如鳥飛於天空中,絲毫沒有足跡留下,對於一位已無再轉生基礎的行人而言亦復如此,他深明染污之終結,經常專志於三摩地、空與無相。
30.一般有情都競逐到那一邊去了,很少有人能行至彼岸的。
31.聽聞了殊勝的教法,並擁有依正法生起的正見,這樣的有情能夠超越那極難超越的生死大海。
32.救度者已解開一切諸結縛,安住於一徹底解脫的狀態中,超越時間,沒有痛苦,不再有煩惱。
33.已經通過險道;永辭一切危急存亡諸關頭;於諸結使獲解脫;他註十二降伏了欲望的毒藥。
34.無有泥沼如欲望;無有惡友和怨恨;無有羅網如愚癡;無有河流如貪愛。
35.猶如鳥飛天空無有足跡,其實並沒有非佛教的修行者註十三--幼稚的有情喜歡苦心做成的精巧事物註十四,如來對此則毫無興趣。
36.眾生受「結使」的驅使註十五,智者則將它們摧毀,已經克服一切諸天和人的結使的智者,將解脫一切痛苦。
37.由結使產生「有」註十六,若無結使「有」便終止了,既已了知此二道:「有」道與「有」終結之道。智者會努力修行清除一切結使。
38.痛苦源於惡行,經由惡劣的轉生後,痛苦就來了;喜悅來自善行,經由良好的轉生後,喜悅就到來了。
39.最好不要行惡,因為那會生起兩重的痛苦;要努力於善行,因為行善不會產生痛苦。
40.當愚人和智者靜處在一起時,吾人不能分辨出來誰為智誰為愚,但從他們對於寧靜狀態的闡釋,我們便可以分別出來。
41.智者的旗幟是無礙辯才,因為那是正法的旗幟;經由對正法的說明與詮釋,舉起了智者的旗幟。
42.這個世間充斥著毀謗,不論你是溫柔地說、長說或短說,乃至保持沉默,都會有惡意的毀謗。
43.一個被所有的人毀謗或讚美的人,現在不存在,過去未曾有,未來也不會有。
44.當人們了解後,會讚嘆無瑕疵的修行人,他們具足信德、戒德和智慧,猶如此世間的真金裝飾,無人能輕蔑他們。
45.猶如穩固的山巖,不因風吹而動搖;同樣地,智者的內心不因他人的毀譽而激動。
46.已無有根,地上怎能生出莖和葉呢?人們絕不應侮蔑那位已經離於結縛的堅定者註十七。
47.雖然他們向前走去,但此世間的一切天人卻無法睹見如來,他已離貪愛和痛苦的結使,無垢無有住。
48.如如不動註十八無所不知的諸佛們,對於世間的超越是究竟且不退墮的,他們是以何法來引導眾生達到怎樣的境地呢?
49.如如不動、無所不知的諸佛們沒在貪愛啊,已離貪愛之羅網,他們是以何法來引導眾生達到怎樣的境地呢?
50.修行人已清除意識心,內無識想,超越一切結使、色相和分別,離於四瑜珈,便不再有生註十九。
51.已捨離過去者,復離未來與中間者,超越貪愛內心自在解脫,不再受生老註二十。
註釋: 註一:此偈是接續自上一品的最後一偈,如來於菩提樹下對眾魔所說。哲學家是指提出關於「自我」的學說者。
註二:應該喜歡的有四:說法、見、定、解脫,不可愛的是輪迴世間。誤觀是指那樣的修法無法達到解脫,也是相信有我故。
註三:自己的「信念」也是指相信有「我」,「所聞」是指無有結果的極端苦行等。
註四:精進是最起始的對治,善行可引導至主要對治,正思維是主要的對治,即見道,也就是直接的非意識之了悟:「所經驗的一切」和「疑惑」是見道位要捨去的東西。
註五:第一等人是指自然地品德具足的人。
註六:當塔拉樹最頂部的芽被切斷後,它便會枯萎死亡。
註七:阿蘭若是指離城市至少半哩路的寧靜處,西藏的「寺」(宮帕)即是此字。
註八:真實是指「如是」或「無我」。
註九:具有此種分析智慧時,即使受到再重大的刺激也不會擾亂他。
註十:在一個小國中,有一位武士想當國王,他殺死自己的父母、國王及其臣屬,自立為王。佛陀知道當這位國王來到他面前時,如來可以用一種很直接的教法將他的惡見粉碎,當時佛陀用這個偈子來教導他,這位國王被渡化且成為佛陀的信施。內在的意義如下:「母」親是指貪愛,「父」親是指染污的行為和「有」;國王是指「識」;二聖是「以邪見為是」和以「惡戒惡行為是」;國家是煩惱心的對象,臣屬是指二十個隨近的煩惱,當這些都被清除後,是謂清淨者。
註十一:這些偈子是如來為孔拿迪拿雅(Konadinaya)比丘所說。一時佛陀居於一山巖洞中,此時該比丘在一牧牛的小徑旁一棵大樹下進入涅槃,兩位牡牛女路過發現了他就是她們過去經常供養的比丘,於是再一次將牛奶獻上做供養,然後將他的缽和僧袍帶回僧團,並用乾樹枝將他的身體火化,當時有四隻金鳥出現在天空中。「不積聚一切」是不再去轉生,「食」共有四種:搏食、觸食、業食和識食,深知「食」為何物,則不再入三界;痕跡、足跡,即是再轉生及其結果,在涅槃中的人已經沒有。最後兩句是教授達到解脫之道,即三解脫門。又此諸偈似有重覆性,可能表示一種法藥在需要時,得重覆使用,也可能是佛陀為後來者重述。
註十二:「他」是指一位在森林中證得涅槃的比丘。
註十三:是指對「無我」有非意識的了悟之人。
註十四:這些輪迴中的事物會令人心散亂。
註十五:結使有四種:慾使、有使、信使和無明使,皆令有情困於三界中。從它們再生出其他的煩惱心如愛「有」、怨恨敵人等等,結使深染於眾生心中,要到見到「無我」時才能鬆解。
註十六:「有」通常是指三界輪迴中的存在,而在此地是指十二因緣中的第十支「有」,那是就要去再投生之前的心力。
註十七:「根」是指根本的我執,「葉」是我慢,「莖」是貪愛。
註十八:不動是指不再轉生。
註十九:第一句是指從慾界進入初禪,此時諸根對於外物已無經驗;第二句是從初禪入二禪,內在粗和細的識心皆已停止,欲進入三、四禪則須捨離對喜悅的貪愛(結使),再捨離色相和分別時則離開色界,四瑜伽則是指無色界。
註二十:過去中三者是指過去、未來、現在之陰持入結使縛著。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中華印經協會印行,法救尊者著,葛雷.斯帕漢藏譯英,孫一居士英譯中,若有錯別字請告訴末學。謝謝!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