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3) ---- 【轉貼】往生極樂世界不決定於九界自力的最後一念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69719)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1/12/16 上午 08:39:08 -- 【轉貼】往生極樂世界不決定於九界自力的最後一念 淨草法師 當一期的生命結束後,決定下一期生命去處的力量,佛門稱之為「業力」,又名「隨業」。最傳統的分類有隨重、隨習、隨念,稱為「臨終三隨」。 長久以來,大多淨土行者不但將「臨終三隨」之觀念,與《阿彌陀經》所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套用在淨土法門中,更將「臨終三隨」的「隨念」與《阿彌陀經》的「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做連結,致使今之淨土行者率以擇定在一段時間內,或三日、或七日、或四十九日、或閉關、或定期、或不定期等,以精進的方式念佛,即所謂打佛七、佛三、或閉關念佛,以期達到「一心不亂」,或「功夫成片」的成就,來作為往生的依準;如果達不到這個標準,則再繼續投入下一個佛七。如此一直不斷,再接再厲,欲以佛號來對治妄念,希望至少能保證臨終最後一念,可以伏住煩惱,心不顛倒,正念現前,然後感應彌陀現前接引。這就是目前一般傳統以佛七作為淨土法門修行的主流。 打佛七念佛精進固然很好,只是在心態與觀念上,都是將往生極樂淨土,寄託在臨終的最後一念,皆把平生的精進當作是訓練,平時的努力都是為臨終最後一念而準備。所謂千念萬念,就是為了臨終的最後一念。 然而,「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如同摩尼寶珠,摩尼寶珠又稱如意寶珠,能放萬丈光芒,能出無量寶物。可有一種人,雖然擁有摩尼寶珠,亦知寶珠有萬丈光芒,但卻因天生眼盲,看不到珠光,所以日以繼夜,持續不停地擦拭,希望有一天能讓摩尼寶珠放光,能看見摩尼寶珠的光芒。這是目前一般淨土行者打佛七的心態,渾然不知彌陀名號已是圓滿的果地涅槃功德,只要稱念,即能被彌陀「光明攝取不捨」,完全不假九界自力的任何造作。 故,《往生論註》才有「二不知,三不相應」之言 : 彼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妄念),能滿眾生一切志願(往生)。然有稱名憶念,而無明猶在,而不滿所願者。何者?由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也。云何為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謂不知如來(彌陀名號)是「實相身」,是「為物身」。 因有二不知,而產生三種不相應: 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 二者信心不一,無決定故; 三者信心不相續,餘念間故。 《彌陀要解》云: 「聲聞緣覺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皆不可生淨土。」 聲聞緣覺定中捨報,無有顛倒,能自行出離三界,不再生死輪迴;然而對往生極樂淨土而言,仍屬少善根福德,所以「不可生淨土」。 如同文殊、普賢兩大等覺菩薩,亦不以其等覺位階的最後一念,自行往生極樂世界。 因此,普賢菩薩示現發願: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文殊菩薩亦示現發願: 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 就連文殊、普賢的最後一念,亦得示現發願臨終蒙佛接引,不以自力(修行)之心的臨終最後一念,來決定往生,罪惡生死的業力凡夫,豈可自局其外? 又《彌陀要解》云: 蓋穢土自力修行,生死關頭,最難得力。無論頑修狂慧,懡羅無功。即悟門深遠,操履潛確之人,倘分毫習氣未除,未免隨強偏墜。永明祖師所謂:「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此誠可寒心者也。初果昧於出胎,菩薩昏於隔陰。者裡豈容強作主宰,僥倖顢頇。唯有信願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願,定不唐捐。彌陀聖眾,現前慰導,故得無倒,自在往生。佛見眾生臨終倒亂之苦,特為保任此事。 所以,世尊於《阿彌陀經》言:「我見是利」中之「是利」即是「眾生臨終倒亂之苦,特為保任此事。」;「是利」就是彌陀特為九界自力,「是人終時,心不顛倒」臨終最後一念的保證。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亦云: 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故,專念佛人往生的順序是: 其人臨命終時,是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主動先來「前後圍繞,住其人前」,然後經過「慈悲加祐」,最後才能「令心不亂」;而不是先有心不顛倒的功夫境界,才能感應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前。 《觀經疏》〈定善義〉云: 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繫,無能礙者。 「諸邪業繫」乃凡夫一切內外業力的自然運作;「無能礙者」是彌陀名號大願業力的主動接引。 因此,專念佛人的最後一念是來自阿彌陀佛的主動攝取:平生之機,平生攝取;臨終之機,臨終攝取;命終之機,命終攝取;中陰之機,中陰攝取,而攝取的同時,即是心不顛倒之時,亦即是接引之時。 是故,淨土行者毋需擔心臨終的最後一念,只要靠上「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往生這件事,就不在九界自力這邊,而是完全落在彌陀主動接引的範圍之內。 《觀經疏》〈散善義〉「正定業」之文: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觀經疏》〈散善義〉「要弘廢立」之文: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此之「一心專念」與「一向專稱」即是心專、行專,即是專復專。 所以淨土宗的念佛,是不論時處諸緣,不論任何時地,隨忙隨閑、隨作務隨念佛。 每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生活以念佛為中心,生活不離念佛。 再者,一生專弘《彌陀要解》的道證法師在其最後遺言說道: 我現在要講的話很重要,你要記住!我現在是用盡全身的力氣講這些話……,念佛的心態很重要,念佛的心態是佛在念我,不是我在念佛。……我已經完全明白、瞭解了! 此為道證法師留給後世淨土行人的啟示: 對於我們念佛人,天天說的是念佛,寫的是念佛,想的是念佛,談的是念佛,念的還是「南無阿彌陀佛」,而我們卻不知念佛的真義是:「佛在念我,不是我在念佛」。 這是道證法師對他的弟子最後的開示,也是道證法師臨終見佛時,徹見念佛的心態「不是我在念佛」的自力,而是完全仰仗「佛在念我」的他力,才親證到完全的佛力是「名號獨運,稱名獨達」。 因此,法然上人法語的結論是: 稱名往生為彌陀本願 稱名之外無往生決定之正因 稱名之外無往生決定之正行 稱名之外無往生決定之正業 稱名之外無往生決定之觀想 稱名之外無往生決定之智慧 稱名之外無往生決定之三心 稱名之外無往生決定之四修 稱名之外無往生決定之五念 稱名之外無往生決定之六度 稱名之外無往生決定之萬行 稱名之外無往生決定之信願 厭穢欣淨亦決定在稱名之中 佛法之深奧者,唯「南無阿彌陀佛」也。 故說,往生極樂世界不決定於九界自力的最後一念。 南無阿彌陀佛 2021年4月2日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1/12/16 下午 08:40:36編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