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紉機是德國人發明的,發明的時間大致是與自行車同時代的19世紀初葉。我收藏的這本利康牌縫紉機廣告書扉頁上,有利康縫紉機器製造廠的殘缺照片,從相關的說明上可以知道,德國的利康縫紉機器製造廠位於德國的圖拉區鎮(Durlach),據稱已開設八十餘年(經推算,當開設於1830年前後),1914年時,該廠占地一百多英畝,有工人5752人,辦事員560人,可稱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縫紉機製造廠。
縫紉機何時傳入中國?我查不到確切的根據。廣告書的印刷時間是中華民國三年歲次甲寅,即西元1914年。據廣告書所載,德國利康公司在中國的上海、杭州、漢口、青島、膠州、濟南、南昌、寧波、紹興、濰縣、周村、沙河、即墨等13個城鎮設有利康縫紉機器發行所。也就是說,在1914年的中國,德國的利康牌縫紉機已在廣泛使用了,因此,縫紉機引入中國的時間應該遠遠早於1914年。當然,它的推廣速度是緩慢的,這有賴於中國人服裝的改制,清政府被推翻和民國政府的建立、中山裝以及西服的引進,為中國人廣泛使用縫紉機提供了催化劑。
廣告書中有一則「縫衣機器廣告」:「當今中華民國自建共和以來,萬事維新,即西式衣服業已通行全國,莫不愛其便利異常也。所惜製造無方,故日用西式衣衫必購自店鋪,此種便利外輸實為浩大難塞,惟有創造各種縫衣機器,能制百樣中西衣服,心意所及,均可立時告成,且其成件之精細堅固,尤勝手工萬倍……」
縫紉機在中國的推行始於家庭加工業的裁縫店,然後再有大中型的服裝加工廠的批量購買。利康洋行的中國買辦在廣告書中撰寫「實業論」,鼓吹實業強國富民的方略,文中寫道:「願我中華民國男女同胞,振起精神,快學實業之真技,速辦有用之縫機,即得無窮之利益,更挽獨有之權利,富國富家基在此乎?!」直至今日,這位買辦的實業救國論還在鼓動著中國的一些地區大辦制衣工廠。
利康洋行的中國買辦不愧是有經營頭腦的商人,他在這本廣告書中還編寫了易讀好記的「三字經」式的廣告用語:「縫衣機,德發明。機料佳,製造精。普地球,名寰行。用法便,學易明。第一等,利康貨。勿跳線,勿斷針。衣鞋襪,都可成。皮革等,縫尤精。山水景,繡似真。時花卉,亦可成。如勿信,可駕臨。優與劣,自可評。出保單,訂期用。七年內,包修整。男女師,教法明。或現交,或期分。限十月,陸續清。蒙惠顧,請面訂。」
照片中所列的利康第二十八型有蓋有鬥的家用腳踏縫紉機的現價是大洋五十四元,拔期(即分期付款)是六十大洋,價格不菲。商家為吸引客戶,開列了保修七年的承諾,並在各地舉辦縫紉培訓班,購買縫紉機的客戶可以就近報名參加培訓。照片所列的利康縫紉機器男學校開設在上海英租界四川路116號利康洋行總行的三樓上,有學生百餘人,教師六人,分班教學。可見當時利康縫紉機在中國的銷售狀況之火爆,許多中國孩子無錢上學讀書,便把學習縫紉技術當做一門吃飯的手藝來下功夫。
直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縫紉機仍名列中國人結婚的三轉(自行車、縫紉機、電風扇)一響(收音機)四大件中。上海的蜜蜂牌、蝴蝶牌(早期叫無敵牌)縫紉機曾長期需憑票供應。大致自90年代始,購買成衣成為中國人的衣著習慣,縫紉機開始逐步退出家庭。許多小型裁縫店亦被大型的服裝廠兼併,服裝工人們使用的是電動縫紉機,曾一度興旺的家用縫紉機廠只能紛紛轉產。
家用縫紉機的輝煌已成為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