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奇文共賞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4)
----  帶寶寶出去玩,他會記得嗎?其實寶寶都記得 (文/柯華葳)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4&id=26381)

--  作者:yikinki123
--  發表時間:2011/3/29 上午 03:13:51
--  帶寶寶出去玩,他會記得嗎?其實寶寶都記得 (文/柯華葳)
 

帶寶寶出去玩,他會記得嗎?其實寶寶都記得 (文/柯華葳)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心儀和小芊姊妹倆小時候常跟著阿媽一起到處玩。前幾天阿媽說:「記不記得有一次到美術館看展覽,人好多,你們都只看到大人的屁股。」小儀小芊都不記得了,「帶你們到處玩、到處看東看西都白費了。」阿媽很感慨的說:「小時候真的不必帶小孩去見識世界,反正他們都記不得。」小時玩過的經歷真的完全沒記憶嗎?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心儀和小芊姊妹倆小時候常跟著阿媽一起到處玩。前幾天阿媽說:「記不記得有一次到美術館看展覽,人好多,你們都只看到大人的屁股。」小儀小芊都不記得了,「帶你們到處玩、到處看東看西都白費了。」阿媽很感慨的說:「小時候真的不必帶小孩去見識世界,反正他們都記不得。」小時玩過的經歷真的完全沒記憶嗎?

早期的生活經驗都白費嗎?

阿媽說「反正小孩記不得,帶他們到處看是做白工了」,這句話對嗎?

由嬰幼兒的概念發展研究來看,如廣告所說「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但是幼兒需要成人幫助他們以語言反覆整理記憶。研究指出,美國大學生(記得出生後38.7個月的事)比美籍亞裔大學生(43.6個月)有較早記憶,兩者又都比韓裔學生(55.5個月)早。

研究者的推測是,西方父母比東方(韓國)父母習於對幼兒述說家庭故事,以及指著家庭照片說故事。因此美國學生在父母幫助下,記得較早的事情。相對的,韓國學生最早的記憶,是在年齡平均在4∼5歲之間。

文化與排行使早期記憶有別

根據文獻,當家中有一個以上的孩子,父母與第一個孩子說話的時間,比第二個或第三個孩子多。研究者因此進一步分析家中排行對兒時記憶的影響,結果發現,老大平均回憶的時間點為3歲,老二、老三則接近3歲半。有趣的是,許多人在回憶早期記憶時都提到「有照片為證」。換句話說,照片幫助記憶。

不過,不論東西方,我們記得的多數是一個事件,其中幾乎有1/4與受傷、生病有關。不同的是,韓國人提到的幼年事件中,有1/10與挨罵和被處罰有關,這與美國人的回憶中只有1/100挨罵和被處罰事件很不一樣。

另一點不同處是,78%韓國人的回憶與他人有關,而50%美國人回憶與自己有關。整體而言,因為文化和排行的影響,對於最早可以回憶的時間有差異,而造成差異之處,很可能是父母是否常與幼兒述說「小時候」的事。

家庭故事讓孩子看重自己

述說小時候的事重要嗎?哈佛大學史諾教授提出以孩子為主的家庭故事,幫助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歷史中的地位,有利於自我概念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學習記憶與做記憶組織。

就如小芊沒上學以前,常翻閱她和姊姊小時候的相片,問媽媽她們在做什麼。媽媽就著每一張照片回答。當小芊看到姊姊當花童,自己卻沒有類似的照片時,問:「怎麼都沒有我?」媽媽說:「你還沒有出生啊!」就像某印表機的廣告,小孩問爸媽,怎麼結婚照片中沒有他。小芊後來會指著照片告訴別人:「這是姊姊作花童。那時候我還沒有生。」

由照片中,小芊學到很多她沒出生前家裡的故事,也包括自己本身都不記得的事。這讓他對家中成員以及自己與家中成員的關係,建立很清楚的概念。

儲存記憶和抽取記憶需要練習,常常把事件拿出來述說有利於記憶。以照片說故事不但讓孩子更覺得自己是家中的一份子,且有參與的感覺,是很重要的「自我」發展。

以照片說故事,也幫助孩子學到照片是表徵、是記憶外掛的工具。當然這種自傳式記憶有編織的可能。但正如記憶研究指出,記憶是共同建構的;家庭歷史以及個人歷史也是家人共同建構、流傳下來的。

遊戲時間與觀察

1.看照片說故事:就像媽媽與芊芊在看照片的過程中,媽媽把家庭故事分享給芊芊聽。
2.順序排列:
有時家庭活動照片是有順序的,例如:出門上車、到達目的地、參觀定點等。爸媽依序說故事,說完後,請孩子把出遊的照片依先後順序排列,可以讓孩子對印象更深刻。
3.記憶回溯:養成外出回來與孩子談「一路見聞」的習慣,當作記憶複習,並幫助孩子組織記憶。在聊「見聞」時請注意聽和觀察孩子的發表,看看他記得哪一些事。本文選自:信誼學前教育雜誌 


--  作者:yikinki123
--  發表時間:2011/3/29 上午 03:14:22
--  

帶幼兒出國,吃力不討好?!

  假期來臨,許多爸媽都有出國旅遊的念頭,但是,一想到帶個小蘿蔔頭出國可能產生的麻煩,就不禁猶豫起來。到底,學齡前的孩子適不適合出國旅遊呢?出國旅遊的花費不低,究竟值不值得啊?

  或許您已聽說過其他有經驗家長的抱怨,但是,如果您事先做好心理準備,並且對可能發生的狀況事先安排防範,您還是可以安然度過,與孩子擁有一段愉快的途程。

什麼樣的孩子不適合出國?
  雖然年幼的孩子出遠門,都難免會出現一些狀況,但的確有些孩子是特別不適合出國的。例如:三歲以下的孩子,體力較差、也較不易控制情緒,一旦因為行程緊湊、舟車勞頓而無法得到適當的休息,就可能產生鬧脾氣的問題。還有,有些孩子坐車時會暈車,或睡覺時會認床,也容易造成旅途中的不愉快。當然,身體不適、或是有特殊體質的幼兒,也不適合遠行,爸媽必須在出國前審慎評估孩子可能的適應狀況。

帶幼兒旅遊,必須特別注意…
◎ 從孩子的角度選擇景點
  相信許多爸媽有此經驗,原本期望孩子能從旅行中體驗異國文化、開拓國際視野,但是孩子的喜好似乎與爸媽的預期完全不同,親子之間認知的差距,常造成彼此關係的緊張,也讓爸媽洩氣不已。其實,帶孩子出國,最好能以孩子為中心,選擇孩子比較感興趣的景點,例如遊樂園等。換個角度想,休閒、放鬆也是旅行的目的啊!也不一定非得要「獲得」一些什麼才算數。

◎ 行程不宜過長
  一般來說,孩子年紀愈小,愈不適合長程的旅行。另外,初次帶孩子出國,也最好選擇天數較短的行程,而且最好是沒有時差問題的地點。等孩子能夠適應短程的旅遊之後,再慢慢選擇較遠、較長的行程。

◎ 自由行可能優於旅行團
  很多爸媽認為,參加旅行團,可免去自己安排行程的不便,應是帶孩子旅遊的最佳選擇。不過,旅行團行程往往過於緊湊,而且必須配合全團旅客的行動,孩子不一定能吃得消。如果要帶孩子出國,爸媽可以考慮定點、自由行的方式,既不需費力安排行程,又可以自由從容的玩,應是更適合幼兒的選擇。

行前準備…
◎ 打點必備物品
.食:
  在國外飲食不比國內,不但可能有口味不合的問題,同時,由於旅途勞累、或用餐時間不固定,也可能造成孩子胃口不佳或非用餐時間肚子餓。爸媽可以帶些小包裝的餅乾、乾果、海苔、巧克力等零食,不但可以讓孩子暫時充飢,在孩子開始不耐煩時,也有轉移孩子注意力的效果。
.衣:
  爸媽在行前必須了解目的地的氣候狀況,為孩子準備適當厚度的衣服。即使當地氣溫不低,也還是要攜帶一件薄外套,以免孩子因為早晚溫差太大、或室內冷氣太強而著了涼。鞋子方面,以舒適好走為原則,避免穿新鞋。
.日常用品:
  爸媽可以隨身攜帶一些簡易藥品,例如:萬金油、OK繃、及醫師開的感冒藥或胃腸藥,以備不時之需。另外,像防曬油、保濕乳液、濕紙巾等,都是十分實用的物品。
.娛樂用品:
  當孩子身處乏味的長途車程中、或對參觀行程不感興趣時,很容易鬧情緒。爸媽不妨帶些小玩具或紙筆等東西,讓孩子打發無聊的時間。當然,以體積小巧為原則,而且最好不要是孩子最心愛的玩具,否則萬一丟了或壞了,反而更加影響孩子的情緒。

◎ 先進行一場紙上遊覽
  爸媽還可以與孩子一同閱讀旅遊地點的相關資訊與小故事,讓自己與孩子對這次旅行有所預期,這樣不但會讓孩子產生好奇心,而且屆時見到實際景物時,由於已經先有初步瞭解,對該景物將會更有感覺,印象也會特別深刻。

旅途中…
◎ 提醒孩子注意必要禮儀
  孩子常會蹦蹦跳跳、或不自覺地大聲說話,爸媽在必要時,必須提醒孩子注意禮儀,以免影響他人並引人側目。

◎ 注意孩子的情緒狀況
  當孩子累了、或覺得無聊時,特別容易焦躁、情緒不穩。爸媽必須隨時注意孩子的狀況,在孩子發飆前就提早防範,例如,拿出孩子喜歡的小玩具,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等等。

◎ 幫助孩子體驗與學習
  孩子也許對導遊講解不感興趣,爸媽可以用孩子較易理解的淺顯語言對孩子說明。還有,孩子眼見許多新奇的事物,可能會產生許多疑問,爸媽應該耐心回答孩子的問題,而且還可以與孩子討論、鼓勵孩子思考。

◎ 鼓勵孩子收集可資紀念的小東西
  各種介紹性的傳單、小冊子,用過的車票門票,或是各國錢幣等,都是絕佳的收集品。鼓勵孩子收集這些小東西,不花錢、卻又極富紀念性,不但將來回想時有實物佐證,增添回憶的樂趣,孩子還可能因此養成收藏物品的嗜好。

旅程結束後…
◎ 彼此分享對這次旅行的心得
  爸媽可以問問孩子對這次的旅行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最喜歡的是什麼、最不喜歡的是什麼、最好玩、最好吃的是什麼;當然囉!爸媽也要分享自己的感覺,彼此交流,才更有樂趣。

◎ 展示途中收藏,共同回憶旅遊片段
  挑個時間,將途中所攝的照片、所留下的紀念品,拿出來分享回味。回想途中好玩的、好看的、好笑的事物,那必會是最美麗最溫暖的時刻。

  再次提醒爸媽,出國旅行雖是極好的體驗異國文化的機會,但如果把「學習」擺第一位,那麼反而造成孩子的壓力,就失去旅遊的意義了。還是放鬆心情、和孩子好好享受親子一同出遊的樂趣吧!

作者:奇蜜親子網專業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