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奇文共賞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4)
----  八撇步,父母不偏心 學大禹治水疏通幼兒情緒 種下信任、有趣與感謝的種子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4&id=26865)

--  作者:yikinki123
--  發表時間:2011/5/4 上午 09:25:48
--  八撇步,父母不偏心 學大禹治水疏通幼兒情緒 種下信任、有趣與感謝的種子
 八撇步,父母不偏心
            作者/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偏心、不公平」有時是孩子心理的一種感受,大人從對待孩子中,學習如何公平不偏心,無疑是種自我覺察與問題解決的親職教養過程。當孩子說大人偏心、不公平,怎麼辦?


建議1:提醒自己平衡的招呼舞步

有時孩子覺得父母偏心、不公平,往往來自於:

為什麼你總是先和姊姊說,不是對我說;為什麼你總是先問弟弟,不先問我。建議您,在即將與孩子對話時,隨時提醒自己在說話與招呼的次序上,平衡一下順序。有時先叫姊姊,後叫弟弟;有時先叫弟弟,後叫姊姊,孩子會覺得舒服些。

建議2:仔細收藏溫馨的約會時光

在孩子眼中,有時看待父母與其他手足的關係,總容易覺得大人特別關心對方;有時孩子希望父母給自己的關注是全部,而不是兄弟姊妹剩下的。其實日常生活中,蘊藏著許多零碎的時光,足以讓父母選擇與孩子其中之一,進行親子兩人的約會獨處時光。對孩子來說,小小的兩人約會獨處,是大大的幸福享受。


建議3:感受全家行動的揪團凝聚

為了減緩孩子太過於注意父母對誰比較公平、比較偏心,父母可嘗試另一種生活選擇:以全員出動、揪團號召的方式,讓孩子們能感受到全家共同體驗的凝聚感,降低對於個別需要被注意的感受。


建議4:讚美聚焦手足的美好優勢

當孩子常掛著父母「偏心、不公平」的言語,多少也反映孩子較聚焦在父母如何看待彼此,而忽略了手足之間的美好相處。建議父母儘量將正向能量與手足之間的關係做連結,多引導孩子去看見對方與自己的好關係。


建議5:腦力激盪問題的解決妙計

有時孩子抱怨父母偏心、不公平,是因為父母在處理手足爭執或衝突時,覺得自己受到不平的對待。而這可能來自於父母不假思索的要求,例如「你是哥哥,就讓弟弟嘛!」當孩子彼此之間發生爭吵時,父母不用急著馬上介入,先觀察孩子如何解決。如果一段時間後,發現孩子還無法解決,此時再引導或提供適合孩子的解決方式。


建議6:傾聽同理孩子的偏心感受

有時父母對於孩子老愛抱怨「偏心、不公平」,很容易顯得不耐,進而習慣以理所當然的語氣回應:「你是姊姊,本來就應該讓弟弟。」這些看似義正詞嚴,其實聽在孩子耳裡,無疑是將親子溝通的門重重的拉下。建議您嘗試去體驗孩子對於父母偏心可能存在的感受,試著幫孩子說出心裡的感受:「媽媽猜,是不是我常常抱弟弟,你覺得我很偏心,所以嫉妒,甚至於難過?」


建議7:表達陳述公平的內心想法

當孩子常脫口說出:「偏心、不公平」,您可以反問孩子什麼是公平?試著讓孩子說說看自己的想法。從孩子的陳述當中,可以讓我們仔細推敲並了解孩子的公平概念是否成熟。當然,讓孩子合理的說出心中的抱怨,總是一扇情緒的抒解窗口。或許,在孩子的想法表達中,還真能讓我們看見:自認的公平,還真不公平。


建議8:父母彼此細心的體貼關注

當孩子說「偏心、不公平」時,父母也許會理直氣壯的認為「手心、手背都是肉」,哪來的偏心不偏心?但話題一轉,想想另一半比較疼誰?愛誰?護誰?您似乎又會斬釘截鐵的表示「你媽媽最疼弟弟」、「你爸爸最愛姊姊」之類的話。請記得,不要刻意在孩子面前說誰疼誰。這些話語,在孩子的耳際反覆傳來傳去時,其實很容易讓孩子在心中對於父母存在著不同的感受,當然偏心、不公平的感覺就油然而生。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第22期〈家,變了,如何重塑家庭力?〉)


--  作者:yikinki123
--  發表時間:2011/5/4 上午 09:27:07
--  

種下信任、有趣與感謝的種子2011/03/28 

孩子不同的反應來自不同的家庭教育。
灌溉信任,他相信自己會是好孩子;灌溉有趣,他成為歡樂的泉源;灌溉感謝,他學會尊重。

家,是最安全、愛你最深的地方;但也可能是最脆弱、傷你最重的地方。


最安全,是因為在裡頭的人,會盡一切力量,不讓你挨餓受凍。愛你最深,是因為他們會毫無條件的,在你光榮時,為你喝采;在你羞愧時,抱你回家,總是站在你的背後當靠山。家,是一個成功或失敗的大人(和小孩),最想回去的地方。


最脆弱,是因為在裡頭的人,與你的關係最親密,一旦信任被破壞,比什麼都難修復。傷你最重,是因為他們看不見你是誰,常讓你覺得自己是失敗的、是什麼事都做不好的、甚至是醜陋的;而且這個影響,或許是一輩子。家,也可能是一個需要分享或安慰的大人(和小孩),無法去的地方。


你給家人的「家」,是安全還是脆弱的?是愛他最深或是傷他最重的?你可以掌握,但並不容易。一個家就好像是一棵大樹,需要長時間去成長,但卻不會自然長好,它需要經年的、有心的灌概!


灌溉「信任」


你是怎麼看待一個人的,那個人與你的關係,或甚至他會如何看自己,就會往那個方向去、發芽。對正在建構「自己是誰」的幼兒來說,更是如此。


開學第一天,史帝夫的爸爸在離開教室前,對四歲的他說:「記住,不可以使用暴力(Don\'\'t be violent……)。」果然,五分鐘後,史帝夫開始繞圈圈、踢桌子、對我的助教大吼:「我恨這裡、我不喜歡你。」


史帝夫是過動兒,分不清楚你我之間的界線,塊頭也大。當然他會不斷的動來動去,把別人的東西當做自己的;也只要輕輕的把別人一推,「別人」就應聲倒地。但我相信,這些都不是讓史帝夫變成他爸爸口中「暴力」的主要原因。


史帝夫的家庭關係雖然很複雜,但確切一點來說,在他周圍的人,是以「壞孩子」的標籤來看待他的行為和想法。就只要幾年,史帝夫相信自己是什麼事都做不好的,甚至認為自己只有在別人給他獎賞時,才會聽話。


他的家庭環境無法改變;而在學校的那八個小時,我能做的,就是灌概他是「好孩子」的種子。我們為他的過動,準備了特殊的小設備,比如坐枕、搖椅、壓力球……;幫助他指認壓力,也讓他的壓力有合理和安全的紓解途徑。


他認定自己是壞孩子,所以我們很清楚的帶領他去區分「行為」和「愛」是不同的兩件事。也就是說,讓他知道:我們愛他是沒有條件的,但他的行為卻有「合適或不合適」的區別,因為行為是可以改變和選擇的。


比如說,那天他一把推倒正在騎三輪車的小孩。於是我和他的對話,很簡短的繞在幾個重心上:


•指認想法和情緒:「史帝夫好想騎三輪車,對不對?」


•直敘行為的本身:「但現在小強在騎,你必須等待。」、「你選擇推人,這做法是不恰當的。」


•讚賞努力和愛的再確認:「我知道等待好難,但你做得到。來,我陪你一起等。」、「你看,你做到了。」、「我很愛史帝夫,但選擇推人,這做法是不恰當的。」


我和助教有心的灌溉了一年,在史帝夫離開學校的前一個月,他問我和助教:「為什麼我只有在這裡才是好孩子?在別的地方我都是壞孩子?」我無法改變他的成長環境;但至少在他內心深處埋下了一顆良善的種子。


不管你的孩子有什麼人格特質,灌溉信任,他會往那兒發芽、成長;灌溉懷疑,他也會朝那個方向看自己、建構自己,尤其是幼兒!


灌溉「有趣」


大人盡力照顧好孩子的飲食起居,是孩子的福氣;能與孩子玩在一塊兒,孩子體會的、建構的,則是人生的樂趣。


永遠記得那一天,我躺在沙發上小憩,當時五歲的小福和七歲的寧寧,拿了件毯子蓋在我頭上。就在他們掀起毯子的剎那,我扮了個鬼臉。他們兩人愣了幾秒後,哈哈大笑,抱住我說:「媽媽,我們好喜歡你那麼頑皮,好好玩呦!你太嚴肅了,你很少搗蛋、很少跟我們玩!」


如當頭棒喝般的,我突然了解了!自己雖然盡職的照料好孩子的飲食起居,也不荒廢進行「教育的目標」;但我太嚴肅了,把孩子和我之間劃上了兩條平行線。在嚴肅裡,我只看見大人的教育目標、孩子的未來;劃上了平行線,讓我看不見此時此刻孩子是誰?喜歡什麼?生活中是有目標,但少了有趣和幽默。


有趣和幽默,不能當飯吃;但它們卻會像無法抗拒的吸引力,讓人想靠近,讓一家人想到對方,就想微笑,也想花時間在一起。「歡笑」是一種能量,這個能量把「家」變成了快樂的泉源。「有趣」是一種用心,用心了解對方,想讓對方開心,於是「家」成為了一個溫暖的地方。有了這層體會,我才了解為什麼每回問班上的孩子們:「你為什麼愛○○○?」他們的回答也常常是:「因為他(她)很有趣(funny)!」


至於要如何灌溉有趣的生活呢?這個關鍵就在:從孩子的眼中去看世界,讓孩子的歡笑指引你。只要有心,你就會體會出孩子或伴侶喜歡什麼、如何和他玩,讓他一想到你,就想微笑……


灌溉「感謝」


沒有感謝,就沒有尊重;一個家庭裡少了尊重,愛就無法深遠。我們感謝地球,就會尊重地球的資源;感謝伴侶,就會尊重他為我們所做的一切,不把它視為理所當然;感謝孩子的獨特,就會尊重孩子是誰,不把他們當成「延伸自己」的資產。


六歲的羅傑不能解讀同齡男孩的遊戲方式,卻與三歲的小女孩們玩得很融洽。我除了帶領他了解互動的線索(social cues),也鼓勵他與小女孩玩,因為那是羅傑了解社會互動重要的第一步。但這個態度,引發了他父母的不滿,他們認為他得早日進入同齡男孩的社交圈。他們把羅傑喜歡獨自一人的滿足,解讀為孤獨;把與小女孩的相處,看成被其他男孩排擠的結果。他們的解釋,讓自己很難受、不安。


不能看見羅傑是誰?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成人,就很難尊重他有什麼獨特的人格特質和特殊的成長道路?這會讓羅傑無法安心的當自己,也可能阻礙到成人提供適當協助的機會。


說不定你不想聽,但許多時候,你可能是他人不快樂的原因,正如父母有可能是孩子不快樂的原因。


五歲的艾登對一個小孩說:「我媽媽說這種餅乾是垃圾食物。你吃了就會像我奶奶抽菸一樣,會死掉。」艾登的父母很嚴格控制他的飲食,養成了艾登動不動就批評其他孩子的點心和午餐,也對「用餐」這件事不感興趣。矯枉過正的結果,已讓一個小孩無法對食物產生感謝和快樂的感覺。而「食」是人生最基本的快樂之一呀!


同是四歲的布來恩卻有不同想法;或確切來說,他有不同的家庭教育。布來恩說:「小魚餅乾來自磨好的麵粉,麵粉來自農夫種的麥子。媽媽說要是小魚餅乾能少放一些鹽,那吃起來就更健康了。」感謝的態度,讓大人、小孩不把地球的資源和他人的供給視為理所當然;感謝的態度,培養的是懂得尊重、也能判斷的小孩。


灌溉感謝,從哪兒開始?就從我們口中的那口食物開始;從你的伴侶牽著你的那隻手開始;從小小孩氣急敗壞、卻仍堅持自己穿襪子的努力開始……


與我牽手、已共同走了十五年的先生對我說:「愛要有真心,也要讓你開心。」那個開心,就是有心的灌溉。不容易,但值得我們一生耕耘!因為家,是最安全、愛你最深的地方。


--  作者:yikinki123
--  發表時間:2011/5/4 上午 09:28:28
--  

期待節日,因為愛與承諾2011/02/17 

期待節日,因為愛與承諾

節日對小小孩的意義是什麼?是禮物?是全家歡聚的日子?

節日對幼兒而言,是與「家」緊緊相連的!

因為家,讓他永遠有信心、給他不變的承諾,學會彼此相愛。

那天一到學校,還來不及放下手提包,小小的普麗、萊拉、歐文,東鑽西扭的墊著腳尖,塞給我一張張他們畫的聖誕卡,同聲說著:「聖誕快樂!」卡片的內容也很一致,都是微笑的臉呀、心啊、花的。除了感謝外,不禁心想:「幼兒對節日的感覺,就像過生日一樣。作品的表達方式,也都很一致,都那麼快樂!共度節慶,對幼兒來說,好像很重要呢!」

一樣的愛你,一樣的笑臉

有一天,我正清理書房,發現在堆積成山的紙張、書本、和文件裡,女兒寧寧從四歲開始,不斷寫給我和她爸爸的「情書」和感謝紙條。不管紙張大小,是否重要節日,紙條上寫滿的是一句又一句的「謝謝」、「媽媽我愛你」、「爸爸我愛你,我好想你。」而在紙上飛舞的,也總是微笑的臉呀、心啊和一朵朵的花!

從四歲到十四歲,從歪歪扭扭的字跡到工工整整的書寫體,變的是她的心事;不變的是那專一、持久,「媽媽我愛你」、「爸爸我愛你」那些來自心底的愛語和依戀。

以前,看見那些一成不變的內容,我總會建議孩子做一些文辭或圖案的變化,例如:「你可以寫或畫○○○○……呀?」

此刻我方才明白,幼兒在寫畫內心世界時,所用的語詞和圖案如此固定,不是因為沒有創意,而是那些語詞和圖案已成了孩子世界裡的特定符號,有特定的意義和情感。

放聖誕新年假的前兩天,我們班上舉辦了聖誕晚會。家長和他們的親朋好友將小小的閱讀角落擠得水洩不通。孩子們表演完後,照慣例我都會說上一番不短的感謝詞。但今年我一反常例,感謝詞只有三句,我選擇了一一唸出我在表演前訪問孩子們的話。

我問孩子今年的聖誕願望,以及想感謝什麼?

他們的回答很簡潔、單一,不外乎:

「我想感謝媽媽/爸爸,因為我愛他。」

「我想感謝媽媽/爸爸,因為他給我聖誕禮物。」

這些話聽起來,一點兒也不新奇,也不充滿救世情懷;甚至你可能會認為:「孩子這麼小,怎麼這麼世俗化?答案如此一致?」但事實如此嗎?

節日的意義是什麼?工作的我,把它視為假日,不用上班;當老師的我,把它和歷史意義與教學課程劃上等號。當媽媽的我,把它視為該放什麼裝飾品的日子。「節日」對許多大人來說,是一項例行工作,而這項例行工作有沒有價值呢?

此時,從幼兒的角度看,我才看到「節日」的重要意義,也領悟了一件事:幼兒心目中的節日,是與「家」緊緊相連的!

因為有家,每到節日,總有人為他張羅特別的事物,帶他逛特別的市集,讓他吃特別的食物。因為特別的形式,每個節日都有它特定的傳承意義;因為有人特意張羅,每個節日都有獨特的家庭記憶。家陪著他,度過童年的每一個節日,走過年少的每一個特別日子!

家,讓他永遠有信心、給他不變的承諾,學會彼此相愛。

等待的信心

與家人歡度節日,成了一個有信心的等待。因為孩子知道,在那個節日,爸爸媽媽一定會張羅一樣的事物,讓全家大小的期待,得以共同實現、共同完成。四歲的妮可對我說,「昨天爸爸媽媽把聖誕樹買回來,我們全家一起把它裝飾好。媽媽說我從小寶寶開始,就會幫她掛鈴鐺了!」看妮可開心的樣子,我了解到「節日」中不變的形式,建立了孩子對家的信心,他們的期待,都會年復一年的一一實現!

不變的承諾

與家人歡度節日,也成了一個不變的承諾。孩子知道,在那個節日,他一定會收到爸爸媽媽給的特別東西。五歲的路克,在回答我的問題時說:「我想感謝媽媽,因為她會給我聖誕禮物。」基於好奇,我問他:「你一定會有禮物嗎?」他想也不想,堅定的說:「媽媽說會就會,你可以信任她。你也可以相信聖誕老公公,他也從不忘記我。」聽這個孩子對家人、對世界的信任,我了解了節日中的重要角色,不是禮物,而是成人的用心。他們對節日的用心安排,讓孩子明瞭有人是這麼的愛著他們。而那種愛,永遠可以信任。

聽完路克的解釋,我想到自己的媽媽。直到現在,不管我在多遠的地方,每到節日,我一定會收到媽媽寄來的特別包裹。二十幾年來,我都得費力的打開那裹著一層又一層報紙的快遞,因為媽媽要我吃到最完整的月餅、最新鮮的肉酥……。

學會彼此相愛

與家人歡度節日,也成了一個學習彼此相愛的機會。以前的我,對每個節日要安排孩子們製作送給爸媽的禮物和卡片,只覺得是例行公事,並不抱太大的熱情。直到這幾年來,重新回首看十四歲的女兒和十二歲的兒子,從三歲上學開始,做給我和他們爸爸的禮物(像聖誕吊飾、母親節別針……)和卡片,才突然意識到美國學校教育,從小就重視引導孩子在節日時為家人付出的深遠意義。

從小就教導孩子,不只「受」、也要能「授」。從小處,就引領孩子了解,不要認為別人對自己好,是理所當然。引導孩子,從自己能力範圍所及,力行感恩。

前幾天,我去百貨公司為家人和班上孩子挑選聖誕小禮物。我並不孤獨,有許許多多和我一樣的人,心裡都記掛著誰需要什麼?誰喜歡什麼?頓時,我覺得我與那些人心靈相通,我們都在述說一個最珍貴的幸福:「我愛我的家。」

在這個多變的世界裡,我們無法向孩子保證一個無憂的未來。我們唯一的許諾是:「在我有生之年,我會帶著你走過每一個平凡和特別的今天。」

平淡中的雋永和幸福

前陣子,我常常抱怨先生,為什麼不寫些像網路「愛語錄」般的深情文字給我,連抄都不會抄。現在想來,自己好笨。真正的愛語,來自內心。心底深處的愛,像活泉,不需刻意思考、也不用強加修飾;真心的話,自然會流露。就像孩子一再重複寫「媽媽我愛妳」、「爸爸我好喜歡你、好想你」等話語,表達著孩子對爸爸和媽媽唯一、不變的愛。

 看著手機裡,遠在台灣的先生,留給我那讀來一點也不浪漫的節日簡訊:「為我們保重。」心中霎時懂了,我就是他和孩子的家,他就是我和孩子的家。人世間,還有什麼會比家人的愛更堅強呢?夫妻間真實的愛,是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中逐漸實現;親情間的愛語,是以平淡無奇的語言,在一天天的生活中、在每一個共度的節日裡落實!


--  作者:小師兄
--  發表時間:2014/4/6 上午 03:42:16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